暮色青春——知青回忆录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由此,一代年轻人的命运轰然改变。3000多万年轻人告别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这个无比庞大的群体代表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近来很多地方开始筹建知青博物馆。这也提醒世人:这段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充满悲欢创痛的知青运动,是一面极为珍贵的历史之镜,需要我们永不丢弃,妥善珍藏。知青运动缘起: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北京学生郭路生1968年底写下这样一首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首诗描述的就是知识青年启程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的情景。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人口向农村大迁徙运动。时至今日也无法统计出一个详尽的数字以证明有多少家庭被牵动,有多少青年学生投身进去。但有人说,有知青经历的一代人应不少于6000万。据邓贤《中国知青终结》一书记载,仅1969年,全国下乡知青人数已经接近300万人。至次年,达到573.4万人。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下乡知青总数累计已达1700万人。

不过知青这一群体早在1968年之前就出现了。这场史无前例、声势极为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回忆起插队生活的种种艰辛与乐事,虽已忘记那都是发生在何月何年,却都清楚地记住那是在怎样的季节。在早春的风沙里掏地,在盛夏的日头底下放牛,在斑斓的秋山中采食野杏和杜梨,走几十里雪路去拉炭或去赶集,洪水蛮横地夺走了成熟的麦子,苍凉的唢呐声依然迎来喜庆的年宵。春夏复秋冬,那些情景永远储藏进记忆,没有日期,只与季节的消息融为一体。”

——史铁生

广大知青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为农村的建设、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上山下乡运动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大部分下乡知青在生活上不能自给;许多知青的婚姻、住房、医疗、学习问题得不到解决;知青下乡加重了他们家长的经济负担;安置知青的国营农场人满为患,劳动生产率逐年下降;在人多地少的农村社队,还形成知青与农民争口粮、争工分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曾两次作出批示,要求解决知识青年问题。但由于上山下乡运动固有的矛盾,知青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很多知青下乡后,看到农村以及农民的落后、贫穷、丑陋、愚昧,大为震惊。革命是这样的吗?社会主义是这样的吗?人民当家作主是这样的吗?在相对远离了城镇喧嚣的革命气氛的农村,农民纯朴忠厚诚实,也感化了知青,或者说软化了他们在长期革命教育下已僵化、硬化的思想与感情,多了不少人性与人情味。知青所受到的最有意义的影响就是:认识了真实的农村与农民,认识了社会的真相、人生的真谛。但同时,信仰崩溃了,理想破灭了,对前途深感茫然。于是,情绪消沉低落,思想消极悲观。

上山下乡运动也阻隔了知青们的婚恋生活。在上山下乡运动的早期,知青大多还只是青少年。革命的禁欲主义或领导的阻止使他们大多没能谈恋爱,因为考虑“个人问题”意味着小资产阶级情调和革命意志的衰退。当下放把他们拖入20多岁时,对永远留在农村的恐惧阻止了他们谈恋爱。国家没有法律或政策不准知青谈恋爱,但当招工、招生、征兵从不招已婚知青时,人人都懂得结婚意味着在农村过一辈子,而不想这样过一辈子的不仅不能结婚,最好是连恋爱也别谈。但不谈恋爱使许多知青在回城后仍是单身,或已超过了婚姻的最佳年龄。

1971年,“林彪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革”理论和实践的破产;更成为知青运动的分水岭,使知青们从革命的梦中惊醒,对文革、对革命产生的深深的困惑、怀疑;感觉到以前被愚弄了,信念动摇了。“林彪事件”之后,大批老干部复出,他们的子女也以各种机会离开了农村/农林场/兵团,进一步瓦解、分化了知青群体。这两年,上山下乡知青人数持续下降,1971年为七十四万多,1972年为六十七万多。

这时期知青的上山下乡已失去当年那种自觉、昂然的革命激情,而基本上是在政府强制性操作下进行的。更有甚者,这时期知青的思想进一步混乱,知青群体进一步分化——正视了农村的落后、知青的苦难以及前途的渺茫,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正当中央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稳妥地解决在农村的下乡知青问题时,从1978年上半年开始,在乡知青“返城风”的前奏已在各地悄然兴起。到1978年底1979年初,出现了全国性的知青要求返城的活动。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从1967年到1978年,先后有12万余名城市知识青年前去参加国营农场建设。除去因各种原因陆续离开农场的知青,1977年底,整个云南省的农场知青还有8.17万人。由于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差,有的知青还受到迫害等原因,这里最先发生了知青“闹事”。

1978年11月10日,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的上海女知青徐玲因医疗责任事故难产死亡。橄榄坝农场知青抬尸游行示威,突破重重阻挠之后,知青北上请愿团终于抵达北京。在农业部副部长、农垦总局局长赵凡面前,一千多知青集体跪下,高喊“我们要回家”的口号。全场哭声震天,赵凡与中央代表团其他成员也都禁不住泪如雨下。

1979年1月21日,在中共中央指示下,在昆明市召开了北京、上海、四川、云南等有关省市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商量解决善后事宜。

大返城开始了,不到三个月,云南农场数万知青各奔前程。到了1979年底,约五万知青就只剩下七十多人。

知青一代人被称作“失落的一代”,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那一代人一样,他们的幻想破灭了。1968-1969年的大规模下乡运动的目标虽然没有明说,显然是为了结束红卫兵运动,就此而言它是成功的。但从长期来看,它的后果确实是消极的。下乡政策导致的不满、林彪事件之后出现的幻灭感,以及农村地区社会和政治控制力的相对薄弱,使知青一代滋生出文化和政治上的叛逆倾向。他们不再尊重孩提时代学到的价值观;他们也失去了在最佳年龄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又被称为“耽误了的一代”。

当政府将目标转向四个现代化、重新强调教育和文凭的价值时,这种教育机会的损失就更加可悲。1977-1978年恢复了高考制度,为给他们提供机会而规定了特殊的年龄标准,但他们中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进了大学。其他很多人为了挽回部分损失,选择了上夜校和电大。

不过,也不能仅仅从负面角度描述这一代人。他们还是“思考的一代”。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中也有所收获。20世纪70年代末重新获得学习机会的人,实践经验和知识的结合使他们受益匪浅,至少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是如此。虽然这一代人在最高层缺少代表,但是人们公认,当过知青的干部和企业家比普通人更务实、更果断。知青还有同属一代人的强烈归属感,这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团结意识,现在仍然如此。

知青文学是指描写知青生活的文学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其多元表述与历史追诉,像极了1095年欧洲十字军东侵,企图以文学的方式收复圣地的决心与期望,终成一个文学时代的病态情结。尽管知青作家出身各异,表情复杂,动机莫测,说法不同,但其整体的文学情绪,全归结于对知青一代梦魇般的歌吟与悲泣。这种宗教般的偏执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凡是沾染了知青经历的作家,概莫能外。

从总体上言,知青文学,在深秋的中年的人生里,我们仍然读不到超然的悲悯;在惆怅的日落时分,仍然无缘领受一份穿透历史真相的深邃目光;在粗砺血腥的追忆中,那种刮骨疗伤的忏悔,仍然迟迟不来。然而,理性地直指这种畸形的精神资源为病灶时,对以往将近40年的知青文学实绩,应有清醒的检视。

知青文学从政治的社会呐喊,到文学的悲剧再现,从寻梦到寻根,从集体承担到个人张扬,从自伤自恋到忏悔,从而构成了漫漶40年间的历史悲欢。

THE END
1.微博此时的大学校园里还都是“文革”留下的疮痍,连个像样的食堂也没有。教育功能重新复位,发展科技成为国家战略。受到这种情势的鼓舞和渴望情绪的支配,这时发生了知青自发的“大返城”运动。 在“文革”时期,约1,600万知青被“上山下乡”运动驱往农村或山区,据统计有25,690名知青死亡,其中非正常死亡高达62%,还有数万https://m.weibo.cn/status/M6qph9jN0
2.上山下乡,凭什么要让知青去种地?第1页总之,新中国急于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化解历史包袱,要避免在饿死几亿农民还是几千万城市人口之间做选择,就必须全民总动员搞工业化。而总动员的前提是公平。现在的人对工业化历史不了解,抱怨城乡二元化结构,抱怨知青下乡我都理解。但又不想要城乡二元化结构,又大骂知青下乡,那就有精神分裂的嫌疑了。 (至于有人问,为什么https://tinynews.org/new/65750612/1
3.金光耀:毛泽东为何动员知青下乡?地方志里有新线索婚姻问题是当年知青上山下乡数年后面临的十分现实的问题 史料的整理提供了做“大数据”的可能 澎湃新闻:在整理这些史料的基础上,下一步研究会往哪个方向走? 金光耀:我和金大陆在计划,以这部史料为基础,组织一批学者做进一步研究。一方面围绕几个问题深入,婚姻、人口、疾病医疗等等,另一方面针对几个典型省份如云南、黑龙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87369_1
4.又到九月九打印页面但真正第一次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是1969年。 毛主席在1968年12月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1969年全国各地便组织知青上山下乡,几乎所有1966年初中毕业至高中毕业的学生(除少数符合“留城”条件者外)都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主动报名上山下乡。 https://www.mzfxw.com/e/DoPrint/index.php?classid=12&id=71105
5.专题13人口与地理环境(思维导图+3大知识点+4个能力拓展)我国六、七十年代知青下乡 战争 波黑战争引起200多万难民逃离家乡 婚姻 军人家属的从军 (2)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 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既要全面分析,又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8pt4998ct15459n465354.html
6.人口志四60年代初,我国人口生育进入第二次高峰时期。1962年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认真 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1963年黑龙江省也提出了晚婚和计划生育的规定。根据中央和省的精 神和哈尔滨人口快速增长的实际情况,中共市委于1962年6月批转市委宣传部、市妇委《关 于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宣传的报告》,通过妇联、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https://www.hrbswszyjs.org.cn/news/546.html
7.潘鸣啸: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1968年强调的是再教育,但也提到了农村发展需要知识青年和其他城市"闲散人员".事实上,在人口稠密的中国农村,根本不需要知青的劳动力。需要为知青下乡找一个更具说服力的理由,那就是无业青年给城市带来的负担。 我们不难理解,何以当时的宣传总说农村可以大有作为,而对这种明显的问题只字不提。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3905.html
8.德宏州教育体育局信息公开专栏六、屯垦戍边与知青上山下乡 1.屯垦戍边。德宏农垦始建于1951年,以“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为使命宗旨。1955年4月,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橡胶禁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所属部队590名干部战士,响应党的号召到德宏潞西、陇川、盈江三县办军垦农场,屯垦戍边。1957年1月,军垦农场归属农垦建制。1959年1月https://www.dh.gov.cn/jyj/Web/_F0_0_5GOPN0CE12905BB1194B4E24A6.htm
9.上山下乡政策体系的四个阶段自1957年起,上海将“精简职工和精简城市人口”的运动与城市知识青年下乡结合在一起进行动员,但还是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及政策措施,保持了青年运动的特点,使得动员城市青年下乡的工作得以逐步推进,逐年进行。1957年上海知青下乡的方向以沪郊为主,到了1958年则以外省安置为主,而安置方式又以插场为主。经过数年安置实践http://www.haizi.name/shuerbuzuo/haogu/baijiazhengming/185621-%E4%B8%8A%E5%B1%B1%E4%B8%8B%E4%B9%A1%E6%94%BF%E7%AD%96%E4%BD%93%E7%B3%BB%E7%9A%84%E5%9B%9B%E4%B8%AA%E9%98%B6%E6%AE%B5.html
10.述廉述职报告难在考核内容指标多(涉及全员、流动人口的所有基础信息、育龄群众的新婚、怀孕、出生、避孕节育、全员人口的死亡、迁入迁出,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性别比,各级的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兑现,社会抚养费征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等等)、三级督查次数多(省里每年对各县抽查一个镇,市里每年对农村https://www.pinda.com/zhichang/shuzhibaogao/475033.html
11.上山下乡的人口学观察(非常与正常)书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可以视为一类比较特殊的人口迁移现象,无论对迁入地还是迁出地都带来了显著影响。《非常与正常》的主题是上海十年WENGE期间的社会生活,其中与人口有关部分的讨论,可以看到知青上山下乡带来的影响。以下罗列一些数据。知青上山下乡人数知多少。上海1966-1968届上山下乡知青总数183300人,其中52517去了市郊国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505439/
12.云南知青大返城:两封信和一个女知青之死美国学者托马斯伯恩斯坦在其所著《上山下乡》中认为,中国知青的上山下乡,解决了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无法避免的城市人口膨胀和失业率增长问题,并将它称为上个世纪“所有国家最大的一项社会实验”。 但当这场解决“城市人口”运动的“实验”推行10年后,暴露的问题亦越来越严重:上千万知青在人多地少的农村与农民争工分、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634964363852448007
13.队列DID: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例Y?Edui,g,c,pYEdui,g,c,p?为受教育年限,SDYc,pSDYc,p?表示各县下乡知青密度,即各县接受的下乡知青总数除以 1964 年该县总人口; I(1956≤g≤1969)I(1956≤g≤1969)表示出生队列 (年份) 的虚拟变量,出生在 1946-1955 年之间的个体为控制组,取值为 0;出生在 1956-1969 年之间的个体为https://www.lianxh.cn/news/74465c3a3df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