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原因探析资讯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伴随着共和国坎坷的步伐,走过了它兴衰跌宕的历程。至70年代末结束时,已有近1800万城镇知青被下放到农村。它不仅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还牵动了亿万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它虽“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趋于沉寂。但是,它留下的历史震荡还没有完全消失”①。那么发动这场运动的缘由何在呢?笔者认为,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特有的历史现象,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解决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升学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中国政府对旧有的教育体制、机构等实行了改革,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教育事业的发展缺乏计划性,盲目性很大,原来各级学校不合理的比例尚未能基本改造过来,小学发展过多,高等及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较少”②,1953年对中小学进行了整顿和巩固,压缩了初中小学的招生人数,结果,是年未能升学的总数由1952年-10.2万人上升到1953年的213.4万人。此后,从1953年到“文革”发动前的1965年,除1958年外,我国小学毕业生不能升中学,中学毕业生不能升大学的总人数都在200万以上。

二、解决城镇就业难题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人口大国,1949年底人口已达5.4亿。同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为深重,“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对人口速增的危机普遍缺乏较清醒的认识,反而认为人多力量大,结果导致人口增长失控。1954年我国人口已突破6亿,60年代初已接近7亿。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建国初期,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和男女平等的提出,原本无须就业的广大妇女,纷纷走出家门,要求工作,形成了与城镇知青争岗位的局面,给当时的城镇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从可能性条件来看,当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确实需要大批的知识青年。与个体经济不同,农业合作社的建立需要许多管理人才和初级办事人员,而且由于当时我国农村的教育文化事业相当落后,文盲众多,于是鼓励有文化的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也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农业合作化运动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西方的封锁遏制无所畏惧,然而,对美国提出的“和平演变”策略却深感忧思。尤其是1956年,可谓多事之秋。国际上,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并相继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国内,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间,全国发生了数十起共约一万多工人罢工、请愿事件。有几十个城市发生了一万多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事件。这引起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警觉。毛泽东认为,匈牙利党的错误在于“官僚主义,脱离群众,工业方针错误,工人减薪,资本家简单地被打倒,知识分子未被改造,反革命分子没有镇压”⑤。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中共中央决定开展整风运动,然而,由于少数右派分子趁机向党发动攻击,整风运动转向反右派斗争,并严重扩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提出,“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反动派”,他们在“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资本家、青年学生里都有,共产党、青年团里面也有”⑥。1957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妥善安排中小学毕业生下乡》,指出:“在这次反右派斗争中,我们看到,许多旧知识分子,由于过去没有参加过体力劳动,轻视劳动人民,因此,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经不起社会主义斗争的考验,成了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今天的知识青年,应该从这个历史事实中接受教训,努力参加生产劳动,首先是体力劳动,到工农群众中去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坚强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成为忠实的社会主义的战士。”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局势动荡,中国周边的国际局势趋于紧张。中苏关系恶化,边境冲突不断,美国侵略越南,威胁我国安全,同时,美国支持台湾趁大陆出现经济困难和中苏关系破裂之机,频繁地向大陆派遣武装特务,进行颠覆活动。在国内,为了“反修防修”,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此时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政治意义更加鲜明,基本可以说,是培养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党中央认为,“既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又有现代科学文化的新的一代农民、工人、士兵,新的一代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就是我们要培养的新型接班人。他们不仅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成为领导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基层干部,并且从这一支队伍里,会涌现出各种人才,成为各个岗位上的骨干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无尽源泉。”⑦“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被蒙上浓重的政治色彩,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为知青的首要任务。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宣布,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而要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消除三大差别,即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差别。党中央把知青上山下乡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途径,称其“既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贯彻毛主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方针,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⑧。

综合来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原因复杂,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它的整个运动过程就不难发现:这期间高潮和低潮相互交替,而这一特征又与经济建设中一度重演的“过热”与“紧缩”呈反向运动,即当经济发展“过热”时,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则相对较强,与之相应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则处于低潮;反之,当经济发展“紧缩”时,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受到限制,与之相应的知青上山下乡则处于高潮。这一切都表明,经济因素是决定知青上山下乡的根本性因素。尽管如此,我们在看到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教育、人口、政治等其他因素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客观结论。

注释:

①刘小萌.中国知青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

②中国教育年鉴[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89.

③中国统计年鉴[M].1985.213.

④梁胜宇.“一五”时期中国城镇就业政策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5(1).

⑤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361.533.

⑦人民日报[N]1964-05-04(2).

⑧人民日报[N]1967-07-09(2).

(作者:高广景(1981—),男,安徽师范大学2004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原文发表于《党史文苑》2006年第8期)

THE END
1.微博此时的大学校园里还都是“文革”留下的疮痍,连个像样的食堂也没有。教育功能重新复位,发展科技成为国家战略。受到这种情势的鼓舞和渴望情绪的支配,这时发生了知青自发的“大返城”运动。 在“文革”时期,约1,600万知青被“上山下乡”运动驱往农村或山区,据统计有25,690名知青死亡,其中非正常死亡高达62%,还有数万https://m.weibo.cn/status/M6qph9jN0
2.上山下乡,凭什么要让知青去种地?第1页总之,新中国急于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化解历史包袱,要避免在饿死几亿农民还是几千万城市人口之间做选择,就必须全民总动员搞工业化。而总动员的前提是公平。现在的人对工业化历史不了解,抱怨城乡二元化结构,抱怨知青下乡我都理解。但又不想要城乡二元化结构,又大骂知青下乡,那就有精神分裂的嫌疑了。 (至于有人问,为什么https://tinynews.org/new/65750612/1
3.金光耀:毛泽东为何动员知青下乡?地方志里有新线索婚姻问题是当年知青上山下乡数年后面临的十分现实的问题 史料的整理提供了做“大数据”的可能 澎湃新闻:在整理这些史料的基础上,下一步研究会往哪个方向走? 金光耀:我和金大陆在计划,以这部史料为基础,组织一批学者做进一步研究。一方面围绕几个问题深入,婚姻、人口、疾病医疗等等,另一方面针对几个典型省份如云南、黑龙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87369_1
4.又到九月九打印页面但真正第一次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是1969年。 毛主席在1968年12月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1969年全国各地便组织知青上山下乡,几乎所有1966年初中毕业至高中毕业的学生(除少数符合“留城”条件者外)都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主动报名上山下乡。 https://www.mzfxw.com/e/DoPrint/index.php?classid=12&id=71105
5.专题13人口与地理环境(思维导图+3大知识点+4个能力拓展)我国六、七十年代知青下乡 战争 波黑战争引起200多万难民逃离家乡 婚姻 军人家属的从军 (2)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 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既要全面分析,又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8pt4998ct15459n465354.html
6.人口志四60年代初,我国人口生育进入第二次高峰时期。1962年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认真 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1963年黑龙江省也提出了晚婚和计划生育的规定。根据中央和省的精 神和哈尔滨人口快速增长的实际情况,中共市委于1962年6月批转市委宣传部、市妇委《关 于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宣传的报告》,通过妇联、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https://www.hrbswszyjs.org.cn/news/546.html
7.潘鸣啸: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1968年强调的是再教育,但也提到了农村发展需要知识青年和其他城市"闲散人员".事实上,在人口稠密的中国农村,根本不需要知青的劳动力。需要为知青下乡找一个更具说服力的理由,那就是无业青年给城市带来的负担。 我们不难理解,何以当时的宣传总说农村可以大有作为,而对这种明显的问题只字不提。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3905.html
8.德宏州教育体育局信息公开专栏六、屯垦戍边与知青上山下乡 1.屯垦戍边。德宏农垦始建于1951年,以“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为使命宗旨。1955年4月,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橡胶禁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所属部队590名干部战士,响应党的号召到德宏潞西、陇川、盈江三县办军垦农场,屯垦戍边。1957年1月,军垦农场归属农垦建制。1959年1月https://www.dh.gov.cn/jyj/Web/_F0_0_5GOPN0CE12905BB1194B4E24A6.htm
9.上山下乡政策体系的四个阶段自1957年起,上海将“精简职工和精简城市人口”的运动与城市知识青年下乡结合在一起进行动员,但还是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及政策措施,保持了青年运动的特点,使得动员城市青年下乡的工作得以逐步推进,逐年进行。1957年上海知青下乡的方向以沪郊为主,到了1958年则以外省安置为主,而安置方式又以插场为主。经过数年安置实践http://www.haizi.name/shuerbuzuo/haogu/baijiazhengming/185621-%E4%B8%8A%E5%B1%B1%E4%B8%8B%E4%B9%A1%E6%94%BF%E7%AD%96%E4%BD%93%E7%B3%BB%E7%9A%84%E5%9B%9B%E4%B8%AA%E9%98%B6%E6%AE%B5.html
10.述廉述职报告难在考核内容指标多(涉及全员、流动人口的所有基础信息、育龄群众的新婚、怀孕、出生、避孕节育、全员人口的死亡、迁入迁出,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性别比,各级的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兑现,社会抚养费征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等等)、三级督查次数多(省里每年对各县抽查一个镇,市里每年对农村https://www.pinda.com/zhichang/shuzhibaogao/475033.html
11.上山下乡的人口学观察(非常与正常)书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可以视为一类比较特殊的人口迁移现象,无论对迁入地还是迁出地都带来了显著影响。《非常与正常》的主题是上海十年WENGE期间的社会生活,其中与人口有关部分的讨论,可以看到知青上山下乡带来的影响。以下罗列一些数据。知青上山下乡人数知多少。上海1966-1968届上山下乡知青总数183300人,其中52517去了市郊国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505439/
12.云南知青大返城:两封信和一个女知青之死美国学者托马斯伯恩斯坦在其所著《上山下乡》中认为,中国知青的上山下乡,解决了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无法避免的城市人口膨胀和失业率增长问题,并将它称为上个世纪“所有国家最大的一项社会实验”。 但当这场解决“城市人口”运动的“实验”推行10年后,暴露的问题亦越来越严重:上千万知青在人多地少的农村与农民争工分、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634964363852448007
13.队列DID: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例Y?Edui,g,c,pYEdui,g,c,p?为受教育年限,SDYc,pSDYc,p?表示各县下乡知青密度,即各县接受的下乡知青总数除以 1964 年该县总人口; I(1956≤g≤1969)I(1956≤g≤1969)表示出生队列 (年份) 的虚拟变量,出生在 1946-1955 年之间的个体为控制组,取值为 0;出生在 1956-1969 年之间的个体为https://www.lianxh.cn/news/74465c3a3df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