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原因探析资讯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伴随着共和国坎坷的步伐,走过了它兴衰跌宕的历程。至70年代末结束时,已有近1800万城镇知青被下放到农村。它不仅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还牵动了亿万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它虽“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趋于沉寂。但是,它留下的历史震荡还没有完全消失”①。那么发动这场运动的缘由何在呢?笔者认为,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特有的历史现象,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解决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升学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中国政府对旧有的教育体制、机构等实行了改革,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教育事业的发展缺乏计划性,盲目性很大,原来各级学校不合理的比例尚未能基本改造过来,小学发展过多,高等及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较少”②,1953年对中小学进行了整顿和巩固,压缩了初中小学的招生人数,结果,是年未能升学的总数由1952年-10.2万人上升到1953年的213.4万人。此后,从1953年到“文革”发动前的1965年,除1958年外,我国小学毕业生不能升中学,中学毕业生不能升大学的总人数都在200万以上。

二、解决城镇就业难题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人口大国,1949年底人口已达5.4亿。同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为深重,“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对人口速增的危机普遍缺乏较清醒的认识,反而认为人多力量大,结果导致人口增长失控。1954年我国人口已突破6亿,60年代初已接近7亿。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建国初期,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和男女平等的提出,原本无须就业的广大妇女,纷纷走出家门,要求工作,形成了与城镇知青争岗位的局面,给当时的城镇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从可能性条件来看,当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确实需要大批的知识青年。与个体经济不同,农业合作社的建立需要许多管理人才和初级办事人员,而且由于当时我国农村的教育文化事业相当落后,文盲众多,于是鼓励有文化的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也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农业合作化运动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西方的封锁遏制无所畏惧,然而,对美国提出的“和平演变”策略却深感忧思。尤其是1956年,可谓多事之秋。国际上,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并相继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国内,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间,全国发生了数十起共约一万多工人罢工、请愿事件。有几十个城市发生了一万多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事件。这引起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警觉。毛泽东认为,匈牙利党的错误在于“官僚主义,脱离群众,工业方针错误,工人减薪,资本家简单地被打倒,知识分子未被改造,反革命分子没有镇压”⑤。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中共中央决定开展整风运动,然而,由于少数右派分子趁机向党发动攻击,整风运动转向反右派斗争,并严重扩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提出,“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反动派”,他们在“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资本家、青年学生里都有,共产党、青年团里面也有”⑥。1957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妥善安排中小学毕业生下乡》,指出:“在这次反右派斗争中,我们看到,许多旧知识分子,由于过去没有参加过体力劳动,轻视劳动人民,因此,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经不起社会主义斗争的考验,成了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今天的知识青年,应该从这个历史事实中接受教训,努力参加生产劳动,首先是体力劳动,到工农群众中去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坚强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成为忠实的社会主义的战士。”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局势动荡,中国周边的国际局势趋于紧张。中苏关系恶化,边境冲突不断,美国侵略越南,威胁我国安全,同时,美国支持台湾趁大陆出现经济困难和中苏关系破裂之机,频繁地向大陆派遣武装特务,进行颠覆活动。在国内,为了“反修防修”,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此时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政治意义更加鲜明,基本可以说,是培养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党中央认为,“既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又有现代科学文化的新的一代农民、工人、士兵,新的一代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就是我们要培养的新型接班人。他们不仅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成为领导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基层干部,并且从这一支队伍里,会涌现出各种人才,成为各个岗位上的骨干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无尽源泉。”⑦“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被蒙上浓重的政治色彩,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为知青的首要任务。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宣布,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而要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消除三大差别,即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差别。党中央把知青上山下乡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途径,称其“既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贯彻毛主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方针,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⑧。

综合来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原因复杂,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它的整个运动过程就不难发现:这期间高潮和低潮相互交替,而这一特征又与经济建设中一度重演的“过热”与“紧缩”呈反向运动,即当经济发展“过热”时,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则相对较强,与之相应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则处于低潮;反之,当经济发展“紧缩”时,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受到限制,与之相应的知青上山下乡则处于高潮。这一切都表明,经济因素是决定知青上山下乡的根本性因素。尽管如此,我们在看到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教育、人口、政治等其他因素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客观结论。

注释:

①刘小萌.中国知青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

②中国教育年鉴[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89.

③中国统计年鉴[M].1985.213.

④梁胜宇.“一五”时期中国城镇就业政策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5(1).

⑤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361.533.

⑦人民日报[N]1964-05-04(2).

⑧人民日报[N]1967-07-09(2).

(作者:高广景(1981—),男,安徽师范大学2004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原文发表于《党史文苑》2006年第8期)

THE END
1.临笑:上山下乡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所有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都难以忘怀的日子,是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发表56周年纪念日。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 https://www.jianshu.com/p/ef2805914ada
2.知识青年去下乡,纯真善良笑声扬。农村天地劳动广,……请友续句枣知识青年去下乡, 纯真善良笑声扬。 农村天地劳动广, ……请友续句 【枣花树下思爹娘。】 [微风] 上联:纯朴自然乌黑辫https://www.toutiao.com/w/1819108218870796/
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上山下乡,不仅仅为国家创造财富,更是城乡文化的使者。 在中国东北方腹地,有座地级城市佳木斯市。江畔不远处座落着一处纪念碑及侧傍的浮雕碑,这是中国历史上更是共和国历史上,代表着一千多万人庞大知青队伍的纪念碑。全国各地,不论是兵团战士、还是边远山角下乡村插队青年,这是他们用精神和魂魄共同筑就的http://chinazhiqing.com/portal.php?mod=view&aid=30387
4.罕见老照片!知青上山下乡生活照(组图)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当时,美术家朱宣咸1958年创作的作品《知识青年出工去》,就非常典型生动的记录了在那个特定时代知识青年的画面。https://m.haiwainet.cn/middle/345831/2015/0326/content_28566684_01.html
5.焦作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焦作党史文献资料库他在一篇文章的按语中说:“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当时他讲这句话是从农村需要来讲的,也成了“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一句口号和基本指导思想。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城镇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这http://www.zgjzds.com/?list_53/418.html
6.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次最高指示.doc科普知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次最高指示.doc 11页内容提供方:docman126 大小:32.5 KB 字数:约5.39千字 发布时间:2017-07-08发布于福建 浏览人气:173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次最高指示.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https://mip.book118.com/html/2017/0708/121235362.shtm
7.山西文史:山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回顾1965年6月22日,省人委批准省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会议纪要,要求当年全省要动员6000名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6年6月26日,省人委又转发了省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关于山西省1966年下乡青年安置计划》,决定全省动员4800名城市青年下乡插队,另安置外省2100名知青。此后在山西开展了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http://www.tydao.com/2010/1013/ws101013zhiqin.htm
8.知青上山下乡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由此,七十年代初国家才能提出“农业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口号,中国农业才能迅速摆脱了靠天吃饭、甚至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全国农村出现了科学种田的新局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中国农业大开发、大建设的历史性贡献,无论如何歌颂都不为过之。 四、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大普及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9-06-30/57385.html
9.该怎么评价知青上山下乡,“青春无悔”难道错了么?文化课澎湃新闻1990年代,学术论文逐渐增多,同时也出现了通史性的专著,主要有刘小萌等合编的《中国知青事典》、定宜庄的《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刘小萌的《中国知青史:大潮1968—1980》以及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史卫民、何岚的《知青备忘录: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生产建设兵团》。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87904
10.“知青瓷”见证“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谨以此文献给全国8000万如本人藏品中的“抗美援朝瓷”、“大跃进瓷”、“文革政治艺术瓷”、“文革标语口号瓷”、“文革领袖瓷像、瓷章”等等。“知青瓷”即是配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全面开展,由全 著录项 来源 《收藏界》 |2006年第2期|29-30|共2页 作者 张才军; 作者单位 原文格式 PDF 正文语种 chi 中图分类 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collection-world_thesis/0201256534859.html
11.知青文化(精雅篇)1969年3月14日,上海市首批494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从上海乘火车出发.两天后,经广东韶关抵达江西省安远县。而按照1973年国务院《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所附《1970—1980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初步规划(草案)》,将介12万上海知青安排到江西省插队落户。实际上,据《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统计资料》数据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tq49m1a.html
12.中国“大跃进”中有哪些经典口号随即在全国各地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放到了农村劳动。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以及“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和“广阔天地炼红心”是这场运动的典型口号。 8、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 https://www.oilube.cn/26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