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世纪前期,吐蕃年轻有为松赞干布做了赞普,青藏高原的各部落在他的统一下凝固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定都逻些(今拉萨)。西藏历史上有明确史料记载的一个王朝就是吐蕃,可以说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他们以农牧业为主,在我国青藏高原过着农自给自足的生活。吐蕃人骁勇善战,平时把弓和剑都带在身上,用来祭拜战死的英雄。在战场上,谁要是敢往回逃跑,他的头上就会被拴一个狐狸的尾巴,嘲笑他的胆子像个狐狸一样小。
文成公主
从古至今,在大多数的人的印象中,和亲是维护国家之间和平的,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和亲在本质上就是具有政治目的,和国力强大有很大的关系吗?说有也有说没有也没有,毕竟如果能用一场和亲就可以消除暂时的困境,能化干戈为玉帛,那何乐而不为呢,何必要让边疆无数士兵流的血都形成海水了呢?唐太宗在继位早期就成功征服了突厥,可他依旧将衡阳公主嫁给了突厥可汗阿史那社尔为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他死心塌地跟着唐朝混。历朝历代的和亲联姻目的也大抵如此。
阿史那社尔
松赞干布
640年,松赞干布命宰相禄东赞,带黄金五千两、珍宝数百件到大唐再次求婚。因此唐太宗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而文成公主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但又对吐蕃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带着这份好奇她愿做和亲公主嫁到吐鲁番。正是因为这样,唐太宗才选择了她。传言唐太宗在答应之前曾经“五试婚使”。五件事情其一便是:把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小马驹的母子关系,分别认出来。而禄东赞则是运用了吐蕃人民在畜牧业上的丰富知识,巧妙地把母马和马驹分别圈起来,先将马驹的草料和饮水供应断掉,过了一天后,再把这些母马和马驹一起放出来,这样一百匹马驹很快就会找到自己的母亲,亲密地紧靠在一起。难题得以解决。就这样,五件事情都被禄东赞给解决了,唐太宗非常高兴,允许他迎娶文成公主入藏。
641年,禄东赞带领的吐蕃迎婚使团来到了长安,为了纪念此次吐蕃迎亲,阎立本画了一幅画叫作《步辇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坐在步辇上,威严而从容,而作为使团首领的吐蕃宰相禄东赞,举止得当,严肃而恭敬,很显然,唐朝和吐蕃双方都对这次的和亲非常重视。因此,唐太宗派遣李道宗为主婚使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而松赞干布则亲自率领大队人马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札陵湖)迎接,并以女婿之礼参拜了李道宗。而他们则在吐蕃的都城逻些隆重的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婚礼。松赞干布高兴地说:“我父辈祖辈都没有和上国结过亲,我竟然能求娶到大唐公主,真是荣幸万分,我要为公主建造一座宫殿以便向后人炫耀。”他在逻些按照唐朝的建筑,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郭和官室。文成公主入藏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不仅只是在政治上,而且唐朝和吐蕃之间就属于女婿和岳父的关系了,这样毕竟稳定了唐朝的西南边疆部落。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这样有利于西藏地区回归于祖国版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唐朝与吐蕃两国之间关系十分友好,过往商旅使臣络绎不绝。而松赞干布也对中原文化十分向往,他脱掉自己民族的衣服,改穿中原的绢绮,与文成公主感觉像是现如今所说的情侣装一样。并且松赞干布还让吐蕃的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子监去读书认字。
布达拉宫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这位贤良淑德、才能卓越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她修建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但是后来被战火和雷电后破损严重。后来经过17世纪的两次扩大修建,就形成了现如今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有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达到36万余平方米,气势宏伟磅礴。而现在的布达拉宫中,至今还保存有大量精美且内容丰富的壁画,当中就有当初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禄东赞的壁画,还有文成公主进藏一路上遇到的危险和障碍,以及到达拉萨时受到当地百姓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别致巧妙,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的样子,色彩鲜艳。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的修身静坐之室,四面的墙壁上还刻画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人的彩色塑像。
新皇登基的消息传来,文成公主已经下嫁松赞干布八年有余,谁也没想到,此时的公主思乡之举引起了某些大臣的疑心猜忌;大臣让松赞干布软禁公主,必要时可做人质,而松赞干布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吐蕃要想发展必须是文明的强盛;此时的文成公主正在一心为吐蕃造纸的原料奔波,而跟随公主前来的工匠们则是由于水土饮食文化的差异思念故乡;此时造纸的材料已找好与大唐工艺结合,造出了吐蕃自己的纸张,吐蕃不用再从外购买纸张了,可为吐蕃省下不少银钱,此时的格布加明白了公主的良苦用心,知道公主一心为吐蕃,此时的文成公主向松赞干布要了一个奖励,就是让这些工匠回大唐吧!松赞干布很是开心。
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后,唐朝和吐蕃的关系一天比一天更亲切。唐中宗时,还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使得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关系更加友好和谐。尺带珠丹上书给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821年,吐蕃同唐朝会面结盟,盟约里说,唐朝和吐蕃之间要有困难时互相帮助,患难与共,两者之间不侵犯、不骚扰对方。他们建立的会盟碑,现在依旧完整无缺的矗立在大昭寺门前。这是唐朝与吐蕃之间友谊的见证。虽然,唐朝和吐蕃两国的统治者之间,也进行过多次交战,相信那只是一时的,而唐朝和吐蕃之间关系的主流,依旧是友好相处的。唐朝的时候汉族和其他各部落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
文成公主入藏时所带的文士们则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还要记录松赞干布与大臣们之间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还将唐朝有学问之人,聘请到吐蕃掌管文书。又向唐朝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碾硙、纸墨的工匠。唐人陈陶《陇西行》有一句话说当时的吐蕃由于文成公主的到来使他们的风俗习惯渐渐与汉族相同,说明文成公主带来的民族文化对吐蕃有非常大的影响。
文成公主入藏9年,松赞干布去世后。她才25岁,是可以回去长安的,但是她没有回去,依旧选择生活在吐蕃,直至公元680年逝世,她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对西藏的土地、人民感情之深,深受百姓的爱戴。文成公主仙逝后,吐蕃王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唐朝也派遣使者前去吐蕃吊唁祭拜。文成公主逝后也葬于琼结,与丈夫松赞干布灵归一处。
唐蕃古道
在文成公主入藏后的200多年间,两国使臣和商人、学子络绎不绝,经济文化交流不断,终于在长安与拉萨之间,踏出了一条3000多公里的“黄金路”——唐蕃古道。
结论
文成公主入藏,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实质性的发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部边疆,而且还把汉朝的民族文化传到西藏,这样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如今在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雕塑像。一千三百年以来,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的美丽而又伟大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