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洞遗址考古研究取得新进展央博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天(12月8日),我国华龙洞遗址考古重大成果在安徽东至发布,研究证实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向现代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

据了解,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为探讨东亚地区现代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30万年前的古人类喜欢吃什么?动物化石出土揭示华龙洞人食谱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华龙洞人6号头骨同时保持了完整的面部和下颌部,面部扁平,并且下颌部出现了明显的具有现代人典型特征的下巴雏形,已经开始向现代人方向进行演化了。

华龙洞人的面部和下颌部已经开始向智人演化,其特征为面部扁平、眼眶较高、头骨纤细化、出现了智人标志性特征——下巴的雏形。华龙洞遗址最新一次发掘出土了11件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在我国首次发现的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跖骨,这对于了解东亚古人类的演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跖骨(化石)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的,这个化石对于探讨当时人类行走的方式以及身高,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首先进行测量分析,然后进行形态特征的描述,另外采用CT的方法对内部骨小梁的结构进行研究,来探讨他和现代人的区别。此外我们还要跟世界各地同时代的一些人类相同部位进行比较,进一步论证当时人类的行为方式。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董哲:我们在室内系统进行整理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些比较有趣的现象,首先第一个就是华龙洞人无论是头骨还是肢骨、牙齿,都体现了跟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比较接近的性状。比如说股骨上面有一些能够更好附着肌肉的解剖学性状,这个在同时期其他古人类遗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上面是很少见到的。

在今年华龙洞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不仅新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同时还出土了大量动物化石、精致的石制器以及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骼碎片。这些化石、石制器的出土将揭示30万年前的华龙洞人的生活面貌。

华龙洞遗址坐落于安徽省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梅源山的南麓。遗址系一处坍塌的溶洞,周边呈现低山——丘陵——湖泊——平原地貌景观。在今年联合考古发掘队的新一轮发掘工作中,除出土了11件人类化石外,还发现了40余件石制品、61种哺乳动物化石和3种爬行动物化石,以及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骼碎片。

据专家介绍,在华龙洞遗址发现的化石中,动物种类众多,涵盖猕猴、大熊猫、水鹿、大额牛等,其中食肉类动物就有18种,包括黑熊、棕熊、老虎等大型的食肉类动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可以推测,在华龙洞遗址居住的人的个体数大概在20个左右,是一个很大的家庭。我们发现了60多种的哺乳动物化石,说明了当时这里生活环境是非常好的,生物多样化,有很多的动物生活在这里面。当时的人类捕食的主要对象还是食草类(动物)为主,比如说大额牛、鹿类等。

其中,爬行动物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乌龟化石,龟壳上面有很多切割、砍砸的痕迹,说明当时因为这个地方离长江比较近,当时的人类就把乌龟捕食过来,当成食物。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董哲:结合在动物骨骼化石表面也有很多切割砍砸痕迹,我们有理由去推测,他们在当时已经可以使用这些比较精致、精美的石器工具加工处理肉食。他们把肉食资源分得很细,进一步提高利用效率。

华龙洞遗址为人类起源演化研究提供新方向

随着华龙洞遗址的研究不断深入,华龙洞人被证实为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也为当下人类起源演化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和新的方向。

华龙洞人类化石的发现能够给我们提供相对完整的图景,帮助我们了解30万年前东亚古人类的面貌是什么样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理解整个的人类起源。近几十年来,随着来自各个地方新的化石发现还有新的研究,尤其是我们国家这些年来包括华龙洞化石的发现,我们很多的学者认为这样的过程实际上不是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

THE END
1.华龙洞遗址考古研究取得新进展新闻频道通过同位素测年等综合研究,确定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间为距今约30万年,证实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现代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向现代人过渡的古人类。 据了解,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为探讨东亚地区现代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材料https://news.cctv.cn/2024/12/08/ARTIuZbV74Irv0JCI9e6yfZ8241208.shtml
2.华龙洞遗址考古研究取得新进展通过同位素测年等综合研究,确定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间为距今约30万年,证实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现代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向现代人过渡的古人类。 据了解,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为探讨东亚地区现代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材料https://tv.chinacourt.org/79870.html
3.华龙洞遗址考古研究取得新进展新闻联播化石石制品沉船遗址通过同位素测年等综合研究,确定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间为距今约30万年,证实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现代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向现代人过渡的古人类。 据了解,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为探讨东亚地区现代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材料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VE8Q5U051191KO.html
4.降自然科幻“惠民科普直通车”——“上海科技节”专线澄江生物群、清江生物群等化石宝库将一一介绍给同学们。 4.《生命从远古走来》 生命自诞生以来,经历直到现代物理学诞生之后,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诞生之后,科学家们才揭示了太阳和恒星的能源是来自核博物馆陈展面积2350平方米,展览内容以上海交大百余年的发展沿革为主线,总计展出实物模型400余件/套、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314901
5.DNA解读人类演化历程(还原DNA揭示的人类进化故事)鸵鸟蛋片装饰品模型 从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到距今约163万年的蓝田人,再到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这些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国内是世界上古人类资源更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从1929年周口店遗址发现北京人个头骨化石起,至今我国境内已有70多处遗址发现了史前人类化石,考古学家从这些古人类化石中,窥https://www.iqinzidna.com/xhbbyq/17523.html
6.在云南昆明见证5亿多年前的生命密码生命从何而来?生命又是如何演化的?这些一直都是人类不断探索的终极问题。 在晋宁区博物馆一楼展出的“生命的印记——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古生物化石展”,正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展览由中国前寒武系省级地质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主办,按照生物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展出116套珍稀古生物化石,逐一呈现地球早期生物进化史和相关地质https://m.yunnan.cn/system/2023/06/06/032617273.shtml
7.新展来啦这个暑假,踏上百万年人类之旅7月6日起,宁波博物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推出暑期自然科普类展览“屹立东方——中国百万年人类史”,展出145件(组)展品,包括古人类头骨、牙齿、下颌骨等化石、模型,大量旧石器时代石制品、骨制品,以及各类反映当时生活环境的伴生动物化石及模型,共同探寻中国百万年的人类演化进程。 http://www.bbnews.cn/bhz/p/76894.html
8.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第2版)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里的冰河时代哺乳类骨架,这些骨骼化石诉说着一个刚刚逝去的巨兽时代。 从早更新世开始,匠人、直立人、早期智人等史前人类就先后从非洲进入亚欧大陆,还在欧洲演化出了高度耐寒的尼安德特人。至于我们这个物种——现代智人,直到距今大约7万年前才进入亚洲,大约4万年前进入寒冷的欧洲。 除尼安德特人https://labs.epubit.com/bookDetails?id=N23547
9.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简介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地址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这些展览以大量的珍稀标本、精美 图片、仿真模型和景观复原,并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展示了化石的奥秘和古生物的多样性,再现了生物进 化及其与环境协同演化的历史,揭示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显示了中国古生物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启发 和增进了公众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和认识。整个展览引人入胜,精彩https://www.chinapp.com/ct/ejgdCL.html
10.大学校园里的宝藏花园随着越来越多的北京高校面向社会敞开校门,深藏在校园里的宝藏博物馆备受关注。其中,不少高校博物馆以“自然”为关键词,将校内历代学者珍藏的昆虫模型、矿物化石、植物标本等展出。观众步入博物馆,犹如走进一座“秘密花园”。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展厅 观展·亮点 https://news.cau.edu.cn/mtndnew/d624e9a4ba30418680b5b0068d2ba35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