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物馆馆镇馆之宝首次露真颜

此次陈列展展出的有原始先民使用过的各类石器,有地域特征鲜明的陶器和青铜器,有闻名中外学术界的吐鲁番文书,有数千年前绚丽多彩的毛、麻、棉、丝织品,有世间罕有的晋、唐绘画,有千姿百态的唐代泥俑,有光彩熠熠的金银器物,也有见证丝路繁荣的历史货币和极富生活气息的唐代面食与瓜果谷物,可谓精品荟萃、令人惊叹。

《西域历史的记忆——新疆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西域文明的曙光、第二部分是金石之光耀天山、第三部分是汉统西域开先河、第四部分是群雄逐鹿趋融合、第五部分是大唐雄威治安西、第六部分是漠北回鹘迁天山、第七部分是蒙古西征立汗国、第八部分是大清一统治新疆,系统、形象、生动地讲述了新疆历史、新疆民族发展史和新疆宗教演变史。

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侯世新介绍,本次展览中有多件稀世珍宝:如汉代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唐代的“伏羲女娲”绢画,以及中国最早的《三国志》手抄本等。其中,彩绘天王踏鬼木俑为自治区博物馆镇馆之宝,此次是首次向观众展出。

展览充分吸收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运用先进的展陈理念,以文物为主体,结合沙盘、图表、照片、模型、人物复原像、摹绘、拓片、历史文献、多媒体互动装置等表现手段,既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感,又不失现代感。参观者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历史的长河,在感官享受的同时,思想亦得到浸润和升华。

侯世新说,此次展览,通过大量文物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文化多元一体的地区。自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府以来,新疆就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千多年来,历代中央王朝积极经营西域,不断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向前发展,形成了今天各民族血脉相连,团结进取、开放包容的和谐局面。

彩绘天王踏鬼木俑自治区博物馆镇馆之宝首次展出

这是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宝级文物,首次向观众展出。彩绘天王踏鬼木俑,1973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高昌左卫张雄大将军墓,目前为止国内仅此一件,且出土时保存完整。此类天王俑是作为墓葬“守护神”置于墓室门外,以保卫墓主人的安宁。

彩绘天王踏鬼木俑通高86厘米,由一个彩绘天王和一个素面小鬼组成。天王全身施彩,斑斓如新。天王头上没有戴战盔,而是将发髻梳到顶部自然形成一种装饰,发髻中间系有一根红带,显得独具一格。

天王身穿铠甲,左右胸部各配一块圆形绿色护镜。双肩有护臂,护臂呈虎头状,虎口中吐出了橘红色的菱格状内层护臂。天王铠甲是以大红为底色,上面绘有流云纹牡丹花绘,边缘还绘有鎏金边饰,整个铠甲尽显中原地区特色,富丽堂皇、极具艺术感染力。这件天王俑虽然身着一身中原武将的服饰,但是不经意露出的裤腿和袖口,却是漂亮的西域特色花纹,西域文明和中原文明两种不同的文化因素亲密融合为一体,显得和谐而又自然。

更令人惊奇的是,彩绘天王踏鬼木俑是用三十多块大小不等的木块雕琢后再粘合而成的,就连天王的牙齿这样细小的部位都可以拆卸自如。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国宝级文物展“千年预言”

这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是汉代蜀地织锦护臂,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和布克赛尔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

锦护臂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系带长21厘米。以红、黄、蓝、白、绿五色丝线绣制而成,从右至左分别绣有孔雀、仙鹤、辟邪、虎这些瑞兽,在护臂的上方和下方分别用汉隶绣着八个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五星出东方”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某一时期内共同出现于东方天空。“中国”与现在的意义不同,指中原地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说当五大行星共同出现于东方天空时,对中原有利。彩锦的形式和内容体现了五行学说,是汉代五行哲学思想兴盛在艺术创作中的典型表现。

彩绘“伏羲女娲”绢画。

“伏羲女娲”绢画神话唤起远古新疆与祖国的共同记忆

伏羲女娲创造人类的神话故事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在中国内地流传,至汉代,伏羲女娲神像在画像砖上出现最多。到了唐代,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古代墓葬中,也出现了大量伏羲女娲画像。更有意思的是,在吐鲁番发现的伏羲女娲像中,有一类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特色,伏羲女娲的面部特征被描绘成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

“伏羲女娲”绢画在墓室中大多是画面朝下,用木钉钉在墓顶上,有少数则是折叠好,摆在死者旁边。无论是汉妆还是胡风的伏羲女娲像,都是人首蛇身,一男一女,上有日行,下有月形,四周布满星辰。圆圈来象征月亮。画面周围有大小不等的圆圈来象征星辰。

这些绢画构图完美,笔法简练,着色浓艳,从而表现了盛唐时期繁荣景象,是研究这个地区丧葬习俗的实物资料。在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伏羲女娲绢画中,既有汉人形象也有胡人形象,说明了西域少数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共同华夏始祖神的认可。

此次展出的一幅出土于阿斯塔那42号古墓的“伏羲女娲”绢画纵高214厘米、上横113厘米、下横88.5厘米。

一桌“美味”展现中原与西域文化的融合

饺子、馄饨、核桃、酸梅、葡萄干、馕还有宝相花纹月饼,一桌子保存了上千年的“美味”,至今看起来仍能让人垂涎欲滴。

此次展出的在新疆出土的唐代的一些食品吸引了不少的目光。馄饨、饺子、月饼都是中原地区的传统食品,而葡萄干、馕则是新疆的“土特产”了。可见,在唐代西域地区的居民就已经“吃遍”大江南北了。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块宝相花纹月饼。宝相花是印度地区使用非常多的体现佛教文化的一种纹饰,这种纹饰通常使用在纺织品、或其他器物上。可见居住在西域的人们非常具有创新精神,把这种纹饰用于自己的日常食品上进行装饰。不难看出,当时生活在西域的居民不仅要求吃得好,还要吃出花样来。

木亭模型。

木亭模型”曾在上海世博会一展风采

还记得在上海世博会上受万人注目的那件与中国馆有着惊人相似的国宝级文物“木亭模型”吗?它来自家自治区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此次也将首次向新疆观众展出。

“木亭模型”是代表中国古代建筑文明的重要文物。木亭看似简单的木制结构中,隐含着中国古建筑的精髓——斗拱。这件文物来自1000多年前的唐代,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501号墓,高20.8厘米,整体呈赭红色,由梁、柱、斗拱构成,中间有8根圆柱支撑,下方有方形底座,整个木亭充满盛唐气韵,外形与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造型惊人相似。

一个是曾经埋入地下的缩小版本斗拱木亭,一个是拔地而起的辉煌斗拱建筑中国馆,体现的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也因此,世博会上的“木亭模型”文物名声大噪,被世人所熟知。

出土的1000多年前的唐代模型和中国馆是如此相似,体现了中原地区的汉文化风格早在1000多年以前就在新疆广为流传,并且被新疆各民族所吸纳和接受。

■继续阅读

新疆最早人头骨距今一万年

旧石器时代始于400万年前,人类学会打制石器作为生产生活的工具,160万年前学会用火。新疆地区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是5万年前的和布克赛尔县和什托洛盖镇的“骆驼石”遗址。

而在新疆发现的最早的人头骨化石,就是此次展出的在阿图什阿湖乡出土的“阿图什人”人头骨化石。经鉴定这一人头骨化石至少有一万七千年的历史,为18岁左右的男子头骨,比现代人头骨要厚。也就是说在一万七千年前,历史学家所指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阿图什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最早的《三国志》手抄本

出土于新疆

你知道吗?我国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手抄本居然在新疆出土。此次展出的《三国志·吴国孙权传》就将向你诠释一切。

《三国志·吴国孙权传》手抄本于1959年出土于吐鲁番市安乐古城。此残卷为《三国志》现存最早的版本。写本为隶书,为世界仅存的孤本。这本《三国志》的抄写年代为公元265-420年间,而陈寿的《三国志》写于公元3世纪末叶,从中不难看出,在魏晋时期中原和西域已经有了非常密切的交流。《三国志》成书后如此迅速地在西域出现手抄本,可见当时的文化传播速度之快也超出了今人的想象。(记者温丽娜卢子实习生栾丹妮摄影报道)

THE END
1.华龙洞遗址考古研究取得新进展新闻频道通过同位素测年等综合研究,确定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间为距今约30万年,证实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现代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向现代人过渡的古人类。 据了解,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为探讨东亚地区现代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材料https://news.cctv.cn/2024/12/08/ARTIuZbV74Irv0JCI9e6yfZ8241208.shtml
2.华龙洞遗址考古研究取得新进展通过同位素测年等综合研究,确定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间为距今约30万年,证实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现代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向现代人过渡的古人类。 据了解,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为探讨东亚地区现代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材料https://tv.chinacourt.org/79870.html
3.华龙洞遗址考古研究取得新进展新闻联播化石石制品沉船遗址通过同位素测年等综合研究,确定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间为距今约30万年,证实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现代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向现代人过渡的古人类。 据了解,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为探讨东亚地区现代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材料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VE8Q5U051191KO.html
4.降自然科幻“惠民科普直通车”——“上海科技节”专线澄江生物群、清江生物群等化石宝库将一一介绍给同学们。 4.《生命从远古走来》 生命自诞生以来,经历直到现代物理学诞生之后,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诞生之后,科学家们才揭示了太阳和恒星的能源是来自核博物馆陈展面积2350平方米,展览内容以上海交大百余年的发展沿革为主线,总计展出实物模型400余件/套、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314901
5.DNA解读人类演化历程(还原DNA揭示的人类进化故事)鸵鸟蛋片装饰品模型 从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到距今约163万年的蓝田人,再到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这些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国内是世界上古人类资源更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从1929年周口店遗址发现北京人个头骨化石起,至今我国境内已有70多处遗址发现了史前人类化石,考古学家从这些古人类化石中,窥https://www.iqinzidna.com/xhbbyq/17523.html
6.在云南昆明见证5亿多年前的生命密码生命从何而来?生命又是如何演化的?这些一直都是人类不断探索的终极问题。 在晋宁区博物馆一楼展出的“生命的印记——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古生物化石展”,正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展览由中国前寒武系省级地质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主办,按照生物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展出116套珍稀古生物化石,逐一呈现地球早期生物进化史和相关地质https://m.yunnan.cn/system/2023/06/06/032617273.shtml
7.新展来啦这个暑假,踏上百万年人类之旅7月6日起,宁波博物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推出暑期自然科普类展览“屹立东方——中国百万年人类史”,展出145件(组)展品,包括古人类头骨、牙齿、下颌骨等化石、模型,大量旧石器时代石制品、骨制品,以及各类反映当时生活环境的伴生动物化石及模型,共同探寻中国百万年的人类演化进程。 http://www.bbnews.cn/bhz/p/76894.html
8.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第2版)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里的冰河时代哺乳类骨架,这些骨骼化石诉说着一个刚刚逝去的巨兽时代。 从早更新世开始,匠人、直立人、早期智人等史前人类就先后从非洲进入亚欧大陆,还在欧洲演化出了高度耐寒的尼安德特人。至于我们这个物种——现代智人,直到距今大约7万年前才进入亚洲,大约4万年前进入寒冷的欧洲。 除尼安德特人https://labs.epubit.com/bookDetails?id=N23547
9.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简介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地址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这些展览以大量的珍稀标本、精美 图片、仿真模型和景观复原,并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展示了化石的奥秘和古生物的多样性,再现了生物进 化及其与环境协同演化的历史,揭示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显示了中国古生物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启发 和增进了公众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和认识。整个展览引人入胜,精彩https://www.chinapp.com/ct/ejgdCL.html
10.大学校园里的宝藏花园随着越来越多的北京高校面向社会敞开校门,深藏在校园里的宝藏博物馆备受关注。其中,不少高校博物馆以“自然”为关键词,将校内历代学者珍藏的昆虫模型、矿物化石、植物标本等展出。观众步入博物馆,犹如走进一座“秘密花园”。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展厅 观展·亮点 https://news.cau.edu.cn/mtndnew/d624e9a4ba30418680b5b0068d2ba35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