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3007:00发布于陕西华商网官方账号
——陕历博研学教育员王静
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馆藏文物达170万余件。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陕历博这所“大学校”是如何发挥社会教育作用?
近日,华商报记者采访了陕历博“盛世壁藏系列主题研学活动”教育员王静和参与活动的孩子。
介绍唐代日常生活和壁画制作与修复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四大类馆藏,分别是历代陶俑、汉唐金银器、商周青铜器、唐墓壁画,其中唐墓壁画是特色馆藏。陕西在唐代是全国政治中心,很多达官显贵、皇亲国戚的墓葬都在陕西,所以壁画资源非常丰富。
“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唐墓壁画反映了唐代上层社会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真实状态。我们的研学课程就是依托陕历博丰富的唐墓壁画资源开发的。‘盛世壁藏系列主题研学活动’2021年底正式向公众推出,目前开发了4个主题共8节,4节线下的,4节线上的。课程内容包含了唐代日常生活,以及壁画绘制和修复的科学。”王静介绍说,线下课有4个主题:(1)“身临其境”,介绍壁画从哪里来,壁画出处和实景体验;(2)“华彩复现”,介绍壁画是如何重生的,以及壁画的保护修复技艺;(3)“佳肴美器”,是认识壁画中的国宝器物实际长什么样子,陕历博“大唐遗宝”展厅有不少唐代金银器;(4)“锦绣衣冠”,是通过壁画展现最真实的唐代社会风尚,比如喜欢什么发型、穿什么服饰,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整个唐代服饰发展的大致过程。
“在线上,我们依靠VR、虚拟仿真等技术赋能,开发了配套的虚拟仿真主题课程。虚拟仿真主题课程可以让孩子们体验壁画绘制、揭取等在线下教育中难以展示的内容。孩子们通过电脑就可以深入到墓道里面去,看当时的人是怎么绘制壁画的,自己还可亲手体验,并且还能穿越到陕历博的壁画修复室。”
既对标学校课堂又寓教于乐
王静表示,博物馆课程研发不是只依照博物馆文物来开发,也会对标学校教材,“比如设计的课程想针对8-12岁青少年,就会去翻这个年龄段孩子们所学的教材,语文、数学、美术等都会去了解。了解之后对标课程,挑选想要讲述的知识点后再确定活动主题。所以,可以很好发挥博物馆‘第三课堂’的作用。我们的课程和学校课程也有区别,更具趣味性、互动性、游戏性,会贯穿很多游戏类和实操性内容,让文物活起来,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让他们爱上历史文化。”
研学活动还设计了配套教材,活动结束后还设计了互动环节。“比如,壁画里讲到唐代冰淇淋——酥山,回到活动教室后我们就拿冻好的牛奶让孩子们凿碎然后插上花,装点制作成一个‘唐代酥山’。孩子们自己制作、自己品尝,觉得很有意思。”王静说,“再比如,讲壁画的绘制流程相对复杂无趣,但讲完后我们会让孩子们动手绘制一幅唐代壁画,我们开发了配套材料包,孩子们很喜欢这种配套的实操性体验等实践环节。”
还走进十余所港澳学校
盛世壁藏系列研学课程不仅服务本地孩子,通过线上线下走进多所港澳学校。
王静说:“线上课堂就是在展厅做线上直播,曾经同时给香港6所小学上过‘盛世壁藏’现场直播课。我们会提前把材料包寄过去,教育员在陕历博的展厅讲完后,港澳的孩子们跟着老师的节奏把壁画绘制流程做一遍。直播课堂会给老师特写镜头,通过镜头教孩子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去过港澳,目前已走进港澳的七所大中小学。港澳青少年特别喜欢唐代,这是我们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期,也是让人引以为豪的时期。王维笔下‘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恢弘气象,也是他们对这一时期非常向往和好奇并渴望深入探究的原因。”
据统计,“盛世壁藏”课程自2021年12月实施,截止到2024年9月,共举办了74场研学课程,其中线下活动72场,线上活动2场,受众超过1万人。配合“优秀历史文化走进港澳校园”活动,“盛世壁藏”课程走进了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圣若瑟大学、香港乐善堂余近卿中学、香港北角官立小学、香港汉华学校7所学校开展活动41场,受众达7000余人。
他们讲解文物时的自信让人欣慰
“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参加陕历博的公益活动,一直参加到初中。看着他们个头一点点长高,看着他们掌握的历史文化知识越来越多,我们觉得这是很有成就感的事。看着孩子们给别人讲解文物时的自信表情,我们感到很欣慰,这其实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他的这种自信,又无形中会感染到老师和同学,因此他们其实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
宋丁语上说:“每次参加陕历博的活动,不光是去看去玩,还会学到书本上没讲到的知识,所以我觉得最主要的收获是知识的积累。现在上初中了,发现课本上的文物几乎在博物馆见过。长大了我想当一名考古学家或文物保护专家。”
宋丁语上的妈妈说,孩子通过参加活动学到了很多知识,陕历博很多社会教育活动都是免费的,“我觉得这是有大爱的。”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马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