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技术丨数实融合:“AI+AR+博物馆”模式沉浸赋能文博焕活

编者按:博物馆承担着传播文化和文明的责任,人们通过对博物馆的参观,能够对当地历史、文化等进行快速了解。传统博物馆展示展品一般通过玻璃柜结合说明牌的方式,由于该方法单一,仅能对有限的内容进行解说,导致参观者不能很好地了解展品的内涵,缺乏对展品的深入了解,尤其是缺乏与展品的互动,使用户体验受到影响。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的技术环境,极大推动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使得博物馆的数字化步伐呈现出巨大的突破。将AI+AR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展品导览中,使展示内容得到拓展,参观人员能够和展品进行互动,将全新的互动体验提供给参观人员,切实提升用户体验感受,使参观人员能够更加沉浸、深入地了解展品,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以此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承、教育大众等功能作用。

摘·要

一副小小的眼镜“复活”消失几十万年的古生物、再现盛唐繁华气象?

走进博物馆后,戴上AR眼镜,对准文物就可以智能识别;再现现实中的物品,复原远古的文物,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修复”破损文物、“触摸”不宜展示的珍贵文物……

人工智能的进步让这一切在过去的两年成为了现实。

围绕让文物“活”起来的主旋律,“AI+AR+博物馆”赋能数字化建设的新变革正在席卷全国。

一·连接虚拟与现实

“AI+AR+博物馆”模式从黄金北纬30°带向全国延伸

黄金北纬30°连起了四大文明古国,也为长江文明带来发展的动力。

“科技+文明”的演进也是如此。西至四川,往东至湖北、江浙一带,连接虚拟与现实的“AI+AR+博物馆”模式在长江文明流域铺开;并在甘肃、内蒙一带,围绕着黄河文明流域逐渐点亮: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武汉自然博物馆正式上线AR导览服务,游客们在AR眼镜里看到了“活”的古生物。

“侏罗纪马门溪龙的骨架化石开始动了,不一会儿就长出了肉身,随后沉睡的马门溪龙被唤醒,伸出长长的脖子,开始走出展示区,伸着懒腰向游客打招呼。”

这是湖北地区第五家、也是武汉地区第二家博物馆引进AR导览服务,并在首个假期就迎来了一波人潮。

(二)还原文物背后的历史

在相隔约30公里的湖北省博物馆,游客们正戴着AR眼镜看越王勾践剑。残损的文物也通过AR眼镜,实现了动态修复,呈现出了文物的原貌。

(三)契合大众的“国潮游玩”

无独有偶,在2021年的国庆期间,苏州博物馆西馆上线AR导览,整个国庆期间AR导览租用数量供不应求。

(四)全球首创的“科技+文明”范式

AR眼镜在博物馆的使用,还得追溯到2年前。

2020年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遗址开启了AR智慧导览。这也是AR眼镜首次投入博物馆实际运营。

在2020年首个投入使用的国庆期间,总计接待游客体验数量就超过5000人次。

截至6月,全国已有70余家博物馆将“AI+AR+智慧导览”作为新馆建设、旧馆升级的重要展陈形式,为游客提供全新的交互体验。

新一代的博物馆交互方式在升维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在刚刚过去的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

以让文物“活”起来为视角,全球文物讲述方式都在求同——让冷冰冰的文物走下神坛,“接地气儿”。变成有温度的、可感知的历史。

历来博物馆都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数字技术的竞技场。AR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并不是巧合,恰恰书写了时代的印记。

(一)解决亲近感和沉浸感问题

过去,电子导览讲解、触摸屏是博物馆主流的文物数字化呈现形式,是展陈纯文字时代到动态图文结合时代的转变;

这种二维的动态呈现,实现了“静态展品”到“动态展品”的跨越,解决了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的信息问题。但在亲近感和沉浸感的打造上,还尚有较大空间。

由于影像清晰可见,色彩还原度高,逼真度高,可以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置身其中;游客还能通过语音指令和手势与文物互动。开启了博物馆从“二维固定式展现”到“三维动态互动”的时代。

(二)文化+娱乐的双向驱动

一座综合性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多达几百件,这些看似静态的物体往往都隐藏着或壮丽辉煌、或婉约优雅、或拍案惊奇的事件、人物。

仅仅以视觉方式难以全面传递这些展品、事件、人物所蕴含的信息。游客在单次的参观中也往往只能走马观花,无法沉浸其中。

文化不再是灌输,而是一种体验。

通过领会历史、挖掘历史、探秘历史,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可以实现文化+娱乐的双向驱动。

例如,我们可以想象,未来游客或许可以戴着AR眼镜欣赏汉代的建筑、品汉代的美食、穿汉代的服装,参与汉代的游戏等,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应用中一幕激动人心的前景。

三·打造博物馆深度数字化新基建

AR成双赢选择?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的博物馆信息化工作启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博物馆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出现了较大的不均衡性。

大型综合类博物馆长期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积极适应、引入新的技术理念和手段,占领着应用水平的前沿,如故宫的数字影像技术。而中小型博物馆因受困于资金、人才短缺等影响,信息化建设水平受到限制。

在信息化探索上,博物馆也有多样的选择性。除了AR,还有诸如全息投影、智能机器人导览、APP讲解导览、VR数字化博物馆等。

综合游客体验效果、馆方建设及运营投入、及疫情常态化下对线下复苏的助力等因素,AR可以说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个双赢选择。

(一)“即插即用”弥补全息的高造价

而Rokid采用S2B2C模式,只需一副小小的眼镜、一根线、一个主机,即可完成全程导览,大大降低了对展馆硬件建设的依赖性,即使是场地和预算有限的中小型博物馆也能配备。对全国博物馆的深度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基础可能性。

(二)“多模态交互”突破语音导览的单向传输

机器人语音智慧导览、虚拟人讲解员也是在博物馆应用较多的辅助讲解模式。从人类大脑对信息接受程度来看,视觉优于听觉,“视觉+听觉”优于任何单一组合,而三维立体视觉优于二维视觉呈现。

(三)虚实结合弥补VR的纯线上导览

疫情对博物馆的影响不言而喻。在疫情期间,不少博物馆通过3D扫描、VR等技术,采用线上数字博物馆的形式,让游客实现了虚拟逛馆,弥补了闭馆带来的场景限制。

而AR技术,与全虚拟的逛馆模式不同,还能通过与线下展品、环境、活动的结合,提升线下体验感,助力疫情常态化情况下的线下流量复苏。

零距离的数字化、虚拟与现实结合的超级连接博物馆,通过AR技术看到了雏形。

编者后记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随着先进技术、概念、模式的创新,高技术与高情感紧密融合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促使博物馆传统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向着更加个性化、情感化、多元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让文化沉浸体验更具深度和广度。

沉浸式体验模型走向多元复合,参观者不再仅仅感知墙上艺术,而是厘清心理感受,参与自我表达的互动沉浸式体验,最终实现参观者和传统文物的情感交融。

THE END
1.AI“活化”文物不要只停在表面信息化网络上,人们对于AI让文物“活”起来的尝试反响热烈。有网友表示,这种传统文化和科技的结合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让文物显得更加活泼可爱。也有观众对这种新颖的展示方式表示好奇和赞赏,认为打破了博物馆严肃沉闷的形象,让年轻人也能感受到文物的魅力。 AI技术在文物活化利用中的应用,无疑是博物馆领域的一大创新。它https://www.tjcac.gov.cn/xxh/202412/t20241209_6801180.html
2.数字技术构建传统文化沉浸式博物馆体验关于我们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博物馆的参观体验,通过构建传统文化的沉浸式博物馆,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文化https://datacenter.isbcyz.com/post/8459.html
3.在线企业展厅让展品活起来,拉近你与客户的距离在线企业展厅支持实时互动功能,客户可以通过多人在线、留言板等方式与企业进行即时沟通。这种实时互动不仅增强了客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还使得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客户的反馈和需求,从而优化产品和服务。企业还可以通过在线展厅举办线上活动等形式,与客户进行更深入的互动和交流。 https://blog.csdn.net/starsongda/article/details/144379593
4.Google和央美合作,把徐悲鸿的200件画作搬到了线上极客公园在未来参观博物馆的互动方式及与艺术品互动的方式一定会发生新的变化。举例来说,传统去卢浮宫看蒙娜丽莎的微笑,拍完照就走了,流程会比较赶。而在家通过线上博物馆就可以了解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在那里这是更好的艺术品互动的方式。 最后,很多人会说数字化技术和科技对于传播艺术和文化非常重要,现在有了https://www.geekpark.net/news/230408
5.什么是AR实景导航?背后涉及到哪些技术?同时,线上博物馆结合AR技术还能够实现虚拟导游、历史场景复原等创新功能,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这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也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相信AR实景导航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https://www.yoojia.com/ask/17-13871082090724659461.html
6.智慧博物馆数字化解决方案采用云原生微服务架构,各组件采用微服务低耦合架构,方便服务间协作与业务整合。前后端分离技术实现,后端负责数据存储,处理,分析以及对应用层服务输出,前端负责博物馆文物的展示,业务逻辑层负责数据的处理和管理,数据访问层负责数据的持久化和存储。 技术、框架与数据库 http://museum.gdghwl.com/
7.过一个科学的周末!中科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周末开启在公众科学日里,你可以走进天文台站、植物园、博物馆、野外台站、国家院所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你不仅能够参与各种形式的展示,收获不一般的互动体验,还能和科学家们亲密接触,遇见答案,更预见未来。 100多个国家科研机构为你开放, 500多场特色科学活动等你参加,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070614?commTag=true
8.8周时间,做一崇感官的博物馆沉浸式交互体验!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在思维上了解博物馆策划的基本逻辑和设计思维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并将理论实际运用到线上展览的实践中。技术上,同学们将了解体验设计师应具备的一些必要的视觉展现工具如Figma等,有视觉基础和编程基础的同学可以在我们的指导下接触下AE, C4D,Webflow等工具来使自己的最终成果显得更加逼真和有说服力。 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E5OTYwNjIzNzmFuY1jsJmgcw.html
9.虚拟展厅线上虚拟博物馆vr虚拟现实红色展馆建设【不熄灯的博物馆】深层互联运用前沿VR技术,打造高端VR虚拟展厅与线上虚拟博物馆,呈现沉浸式体验。做一个线上虚拟展馆多少钱?无论是VR展厅、VR博物馆,还是3d虚拟展厅、线上虚拟展馆、虚拟校史馆等的设计与搭建,均可量身定制。https://www.depthlink.com/xunizhanting/index.html
10.云观博结合数字博物馆上线、馆庆等重大事件, 可在“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首页推荐,联合进行发布、官方微博互转、互评等传播合作。 “ 支付宝AR博物馆 开启文博专区,探索展品故事 打开支付宝参观线上博物馆,体验增强现实互动, 展品故事化解说,感受文明的力量。https://morview.com/edu.html
11.聚焦2014两会高等教育话题(一)“必须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摆上重要议程。”王书平建议,抓紧制定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加快应用型人才建设规划,着力解决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趋同、课程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等突出问题;引导地方高校转变教职员工观念,树立“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建立健全面向市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http://zhongwen.hytc.edu.cn/info/1061/3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