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与问题:2019年中国“网红展”综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CAFAArtMuseum

关键词:网红展;媒介;沉浸式;展览

“网红”正在成为新时代最风靡的流行语和话题标签之一,其大众影响力和实际效应从线上延伸到线下,预示着社交网络和自媒体的碎片化传播已经从网络蔓延到了实际生活中。近年来,社交媒体所带来的网红效益颠覆着艺术展览的运作方式,也滋生了专为商业目的而打造的展览活动——后者是最初和最直观意义上的“网红展”,尽管如今“网红展”一词也开始被用来形容那些观展人数多、引起轰动效应和广泛传播的展览。

一、什么是“网红展”

1起源

冰淇凌博物馆,纽约

如果说上述这些“快闪博物馆”都沿用了相似的模板——生活化的主题配以炫目上镜的互动装置[3],那么与此相对的另一类艺术展览,虽然不以互动性和娱乐性作为最主要的考量,却也同样引起了轰动效应而被冠以“网红展”之名。例如在2012年,兰登国际的“雨屋”(RainRoom)首次登陆伦敦巴比肯中心,开幕前便售出2万张门票;2015年,伦威克美术馆(RenwickGalleryattheSmithsonian)推出了改造后的首展“奇迹”(Wonder),通过9位艺术家的创作营造沉浸式的艺术体验,6周展期内的参观人数超过了以往一年的平均数量。

草间弥生个展“我的一个梦(ADreamIDreamed)”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馆,2013年

2分类:基本要素

二、“网红展”的成因和发展

1社交媒体、网红经济、技术媒介

社交媒体为何能如此影响甚至左右文化活动的走向?邓立峰在分析年轻人“打卡观展”现象时提出,这种方式的走红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当代人们对网络社交行为的依赖。当网络使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随处可及,人们的社交行为也逐渐转移到虚拟空间,并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新鲜的素材,而具有“短平快”“博物”等特征的展览活动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另一方面,展览本身的影响力和宣传热度也会随着这些网络社交行为的展开而获得广泛的传播[11]。因此,社交媒体对艺术体验的介入,无论对组织展览的主办方还是参与展览的观众,都是一个双赢的契机。

这种“双赢”不只体现在社交力和传播度的获得,同时也意味着“变现”的可能与实际的效益,而在传播媒介更迭、IP营销、大众心理等多方面的基础上催生的“网红经济”和电商模式,同样是“网红展”兴起的一大推力。根据SallyM的观察,除了社交媒体,电商(特别是以美妆服饰、生活方式为主营业务的平台)承载的有效的转化率、盈利的商业模式,是艺术展览上“网红”越来越多的另一主要原因[12]。经过精心设计的展陈空间和艺术作品为时尚博主和网红店主提供了绝佳的拍照“背景板”,而在因过度摆拍、强调商品、无视艺术而受到诟病的同时,这些影像实际上也不可避免地构成了档案和大数据的一部分。

在社交媒体和“网红经济”背后,更深层次的主导力量是技术和媒介——科技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甚至重塑着我们的感知。一方面,技术进步扩展了艺术作品和展览方式的更多可能性,例如以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等在内的高科技手段为主要展示方式、带来综合感官冲击和深度体验的沉浸式展览愈发受到追捧,开拓了新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早在1964年便提出“媒介即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当媒介本身成为讯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那么媒介的拓宽和外延也势必导向人们对新的感知对象或内容的诉求——当社交媒体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人们感受和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扮演起愈发重要的角色,“网红展”终于应运而生。

2跨界、商场、新空间

回到当代艺术的语境,近两年国内的“网红展”逐渐发展出一些不同的模式,既反映着中国当代艺术的特有趋势,又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全球化时代的艺术普遍面临的境况,且尤以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最为突出。在牛津通识读本《当代艺术》中,朱利安·斯特拉布拉斯(JulianStallabrass)指出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所呈现的三个主要特征:与大众文化的合谋和竞争,装置艺术的兴起,与时尚领域的关系日益密切[13]。随之而来的是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等艺术机构的性质被改变,从以往的庄严肃穆的“白盒子”空间变成了将观众体验置于高位的文化教育或文化消费空间,而这无疑为“网红展”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除此之外,还有几类较为特定的“网红展”。首先是美术馆或画廊举办的艺术家个展,有些会通过概念置换、大型装置等将展场空间打造一新,在展示作品的同时也达到了“好拍”的效果。例如,“走地狗”奶粉zhou个展(2018年12月29日至2019年3月3日,艾可画廊,上海)将展场布置为具有艺术家鲜明风格的私人咖啡馆;张权个展“游乐园III——兔子失物招领中心”(2019年6月29日至8月18日,时代美术馆,北京)延续了艺术家之前的游乐园想象。而5月29日在北京公社举办的周轶伦个展“与孟菲斯蓝调一起被困在车里”则跨界融合了艺术家最新的家具创作系列,同时也是其个人品牌R3MP3和JNBYHOME联合出品的一次作品展示。

其次,商场“正在成为新的美术馆”[16]。2019年春节档,群展“花花世界爱混敢嗲”在上海兴业太古汇开幕,合作方是制作了数个大型“网红展”的当代艺术系列展览品牌WAVELENGTH,缤纷的灯光和巨型花朵在商场内绽放,冲击着路人和观众的感官。尽管商场艺术化并非最新趋势,北京的侨福芳草地和上海的K11已是“用艺术活动做营销”的先行者,但2019年底开放的北京SKP-S却打出了一种全然不同的“玩法”[17],通过“数字—模拟未来”的科幻主题、贯穿整个商场的叙事框架、高完成度的搭建而体现出两方面的关键特征:主题和场景的完整性、品牌的配合度——“艺术在这里并不是作为景观小品点缀其中,而是贯穿所有场景的灵魂主线。”[18]

夸尤拉(Quayola)作品《雕塑工厂: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涅索斯战斗》在北京SKP-S商场

在不断拓宽现有空间融合的可能性之余,还有一类基于年轻用户需求而诞生的新型空间。2019年5月8日,IOMA爱马思艺术中心在798艺术区进入试营业,自称“WeArt实验室”。其自身定位并不是一个传统的美术馆,而是一个艺术与商业业态的综合体,有展览、商店、餐厅及各种跨界活动[19]。IOMA目前已经举办过两场展览“临时演员:劳伦斯·马斯塔夫黑匣子参与式艺术展”和“不可能的艺术——纪念碑谷2视错觉主题艺术展”。这种迥异于传统机构的新一代艺术空间或许提示着一类新的入局者的到来,就像发起人Alice表示,“可以说我们想成为一个网红地标和网红艺术中心,我觉得这和我们的内容做得好不好、是不是一直在认真做这件事是不矛盾的。”[20]

三、讨论与影响

1利与弊、文化克隆、机构压力、艺术IP

随着不同类型的“网红展”在近两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舆论出现了越来越多对其利弊的讨论分析。其中较为集中的批判意见首先指向对过度娱乐化的担忧。大众文化与艺术审美的结合无可厚非,但为了商业利益而一味追求“网红”的形式与外壳,则极易导致内容空洞、意义稀薄的文化克隆现象,致使艺术作品沦为人们拍照的背景板或商场和购物中心的高级美陈。就像《到底该如何定义“网红展”?》一文指出的,参观“网红展”的观众不需做任何功课,这种摆脱了智识负担的轻松感令人想到《娱乐至死》中“赫胥黎式”的文化滑稽戏[21]。

2影响、美术馆职责、策展人、观看方式

面临业界对“网红展”的诸多争议,王南溟表示,这涉及到“美术馆的功能到底是什么”的话题,而反思的目的是因为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需要更专业化的发展[27]。美术馆学术运营和商业运营的界线需要被明确,否则无法讨论美术馆所接受的社会资助和政策补贴。在凤凰艺术对美术馆管理者的一篇采访中,泰康空间总监唐昕也提到,“网红展”基本都是消费型展览,是机构生存的一种策略性的选择,无可厚非,但问题也是容易雷同,长久来看对行业机构竞争起不到本质上的作用;松美术馆负责人王端则认为,针对“网红展”需要有一个评判标准,去思考展览过后究竟可以留下什么,而美术馆有责任也有必要给公众留下某种对艺术的认知和收获。[28]教育和研究都属于美术馆的功能,一方面,或许就像赵趄所说,这是一个“节奏的问题……美术馆应该去引领而不是去迎合”[29];另一方面,也正如鞠白玉所强调的,“一个展览是否引发了大流量的参观和艺术质量无关,形成了网红现象级的展览和如何评价展览档次无关——美术馆的学术水准不是建立在专业观众和大众观众的对立二元论上的。”[30]

但无论如何,这对“网红展”的内容质量甚至学术性提出了要求,实际上也是对策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策划一个既为大众所接受、又能推动艺术发展的好展览,如何在综合考量展览的学术专业度和大众美育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更成熟的方法论,成为了当今策展人面临的共同问题。正如独立策展人鲍栋表示,“中国现在缺的是各个方向上做得更专业。所以从主题来说,我觉得去商场还是去博物馆看展览都很好,重点在于策展人能否在框架上做的深入、系统化。”[31]在《如何把网红展做得有学术性?》一文中,马钰坤指出所谓的学术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展览主题要有现实关照性和突破惯例的创造性,其次参展作品也要高度吻合主题。[32]诚然,展览的学术性和趣味性并不是对立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从积极方面来看,“网红展”在社交媒体和艺术媒介上的发力,给传统的策展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

而促使机构和策展发生转变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观众,或者说一种观看方式的彻底转变——在碎片化和图像化阅读习惯的影响下,传统的看与被看的观展方式不再成立,人们越来越多地寻求着切身参与感和个性化表达,图像的交流功能超越甚至替代了文字。深感职业受到挑战的艺评人本·戴维斯(BenDavis)在参观了2018年的“造梦机器”(DreamMachine)后,试图将“网红展”的观展体验总结为三点:图片优先于对事物本身的体验,参与优先于观察,社交体验优先于个人经历。[33]在整个过程中,观众始终是位于核心的——正是他们选择和决定着哪个展览才是“网红展”,而反过来,“网红展”也塑造着自己的观众。正如叶骞所描述的,“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观众的觉醒,从宣言没有艺术作品只有艺术家,到宣言没有艺术家只存在艺术时刻,这个时代通过流量宣言了没有艺术时刻,只有观众。”[34]

四、未来

“网红展”是一种正在发生的时代现象,我们身处其中,尚无法盖棺定论。人们往往倾向于在第一印象中给“网红展”贴上娱乐、不严肃等标签,是因为我们看待当下的眼光总是受到过去思维的影响,但或许也正是其反映出来的娱乐性和不严肃性,正在深刻地改变着艺术的现状,甚至提示着一些未来的可能。就像朱青生在谈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中的“网红展”单元时所指出的,“娱乐不是艺术,但是将娱乐的现象反映出来,这是一种艺术。娱乐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心态,是人际关系,是今天人的处境,甚至是人在受到某种压抑以后反弹的一种方式。”[35]

的确,艺术从来不曾,也无法脱离人和现实世界而存在。尤其值此全世界受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之际,各国的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机构陆续闭门,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和开发更多线上的可能性。根据官方统计,截至3月初,由政府支持的“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已收录国内300余家博物馆的400多个线上展览[36]。而民营美术馆也同样在推出各式各样的在线展览、教育资源和课程,涵盖了360度全景展示、VR技术,包括在线直播等形式。如果说“网红展”已经为艺术大众化、艺术在网上传播而打开了一些突破口,当前的举措或许是对艺术如何在网上观看所进行的探索。

正如由线上传播而起、在线下蔓延的“网红展”,如今正朝向一个再度回归线上的未来。我们与其为一种娱乐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感到惧怕和恐慌,倒不如去思考我们如何将一个新兴的艺术现象引导向积极的发展方向。

作者|王婧思

注释:

1DuCros,H.andJolliffeL.2014.TheArtsandEvents.NewYork:Routledge,pp.40.

8黑麦:《到底该如何定义“网红展”?》,载《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43期

13Stallabrass,J.2006.ContemporaryArt:AVeryShortIntroduction.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17这场“大秀”的导演方是创办于2011年的韩国时尚眼镜品牌GentleMonster,他们每一家门店的装饰风格都大胆而统一,具有很强的超现实感,也因此成为网红打卡地,似乎是“以非功利的方式达到了最功利的效果,将艺术的无用之用发挥到极致”。

21黑麦:《到底该如何定义“网红展”?》,载《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43期

22ibid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一、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THE END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博物馆持续推出精品展览 冬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游人如织。走进这座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一件件精美藏品、一段段珍贵记忆、一个个动人故事,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饱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国家博物馆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余人。“来国博,看中国,读世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观众https://www.mct.gov.cn/wlbphone/wlbydd/xxfb/zsdw/202412/t20241210_956782.html
2.谁可以做泛目录排名,详细解释落实BWCV78.43.72.28互联网时代,许多年轻人奉行“宅文化”,大自然和博物馆对这些人的吸引力显得不足。同时,一些传统博物馆运营存在效率低、无法跟上数字化步伐等问题。 中新社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 吕少威) “自然博物馆对于教育、科普、保护环境以及灵感启迪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是一个能把自然、文化、艺术等结合在一起的https://szdaty.com/?index.php/question680539.html
3.展览论Azhanlanlun:博物馆展览的21个问题=Ondisplay:a展览论|Azhan lan lun : 博物馆展览的21个问题 = On display : a design grammar for museum exhibitions 努力加载中[丛编题名]:当代博物馆学前沿译丛 [作 者]:(英) 玛格丽特霍尔著 [出 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 [I S B N]:978-7-5402-1848-5 [主http://www.yidu.edu.cn/100000/detail/book/561ffb23ede41f2e1520c1fc.html
4.展览论(豆瓣)《展览论——博物馆展览的21个问题》作者是全球知名的博物馆设计师玛格丽特 ?霍尔。她在1972年设计了第一个“图特卡蒙珍宝”展(Treasures of Tutankamun),轰动一时,并且负责大英博物馆固定陈列和临时展览。 这本书的引进是在2006年,当时北京市文物局安排专项资金,有计 (展开)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357728/
5.当代博物馆的策展:展览主题立意和陈列设计的关系艺术评论3. 释展人(interpretative planner)和设计师(designer)如何帮助策展人传达某个展览的主题思想和故事线? 一 策展思路的前提和衍生 在回答这三个问题之前,我先谈谈形成展览策划思路的前提。 正如我在《众妙之门》中指出的那样,展览不是博物馆的专利!看过展览的人可能会觉得做一个展览并不难,不就是展示的物件和陈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675249
6.《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学译丛》(第一辑)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成为博物馆展览的常态化趋势,如依托线下展览形成的网上展览、无实体展览支撑的虚拟展览、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设的线下数字展厅和智慧展厅、各种各样的沉浸式展示体验等,与此相适应的社会教育和媒体传播也深受观众欢迎,往往形成现象级传播效果;最后,依托博物馆明星文物开发形成的文化创意产品、依托重要展览衍生的出版https://www.chnmuseum.cn/yj/xscg/xszz/202401/t20240115_265785_wap.shtml
7.头条文章1、《五月第一个星期一The First Monday in May》 (2群 杭州-GINGER-应届生)推荐理由:记录了2015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策划以“镜花水月”为主题的展览的过程。看的时候觉得震撼,但同时又觉得悲哀,因为这里所引出的问题是,当代中国的审美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西方人做的中国展览总是离不开旗袍,青花瓷,龙这些元素?为什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586382453506199
8.博物馆陈列展览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探讨【摘要】博物馆的存在既展现了历史的痕迹,又体现了古老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本文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若干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结合当前的博物馆发展趋势,进行行之有效的策略探讨,希望能为相关的从业人员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陈列展览;文物定位;陈列评估 https://www.clickshowcase.com/news-detail-id-376.html
9.论博物馆的现代化8篇(全文)博物馆作为一个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以实现公共文化权益为准则,为全社会提供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博物馆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 现阶段,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f97he92.html
10.建川博物馆2009年5月12日,建川博物馆汶川地震博物馆于下午14:28开馆。汶川地震博物馆“震撼5.12-6.12日记”地震美术作品馆、地震科学知识博物馆由30多个展厅组成。 2011年5月11日,建川博物馆汶川地震博物馆 s 5.12抗震救灾纪念馆开馆。6月20日,展览震撼日记再次展出.12-6.12馆、地震艺术作品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2013年6月https://www.qwbaike.cn/doc-view-8196.html
11.读创原创深圳周末艺文指南(1月30各大美术馆、博物馆仍满负荷运转,新上档展览不多。罗湖美术馆风头最劲,“同构——当代艺术作品邀请展”囊括60多位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展示全新视角,希望共同构建展望深圳当代艺术的春天。 目录 演艺 音乐剧《神奇校车·气候大挑战》 孟京辉经典戏剧作品《两只狗的生活意见》 http://duchuang.sznews.com/content/2021-01/29/content_23931440.html
12.博物馆展示设计(通用8篇)在茶博15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博物馆的展示理念进行重新诠释,对展示对象、展示主题、展示媒体以及展示空间进行重新定位,处处贯穿“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成效显著。2.1 对展示理念的重新思考 传统博物馆从业人员习惯用“陈列”(Display)来表达展览器物,而现代博物馆提出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jak8j0f.html
13.阐释:考古出土文物展的语境构建诠释学语境论认为语境是形成性的,具体的情况决定了解释的形式和方式,不同语境下“文本”的指称拥有不同的侧显,因而“文本”就有了不同的含义。阐释的实践就是不同语境的对话、交流和融合,进而从明显的意义中解读出隐蔽的意义,向人们展示不同的意义层次。对应到博物馆展览,展览中物质资料的多层次意义是由其所处的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700.html
14.故事的力量:博物馆叙事展览的结构与建构/博物馆学认知与传播论当当浙江大学出版社旗舰店在线销售正版《故事的力量:博物馆叙事展览的结构与建构/博物馆学认知与传播论丛/缪斯文库/许捷/浙江大学出版社》。最新《故事的力量:博物馆叙事展览的结构与建构/博物馆学认知与传播论丛/缪斯文库/许捷/浙江大学出版社》简介、书评、试读、价格、http://product.dangdang.com/11030133163.html
15.中国南阳第十五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暨第九届仲景论坛活动纪实随后的专家报告题目分别是:①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名誉会长陈明做《勤求博采济苍生,一代伟医张仲景》报告;②南阳张仲景博物馆馆长刘海燕做《千秋医圣,医典传世》报告;③上海桑迪营销咨询机构首席咨询官张继明做《文化传播提升品牌价值》报告;④张仲景大药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明江以张仲景大药房围绕“中医药+零售”http://m.nytcm.net/nd.jsp?id=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