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博物馆物语境化阐释的新方法:“物件剧场”

关键词:博物馆物语境化阐释物件剧场

物件思想导向的方法论在笔者看来意义深远,因为它不仅承认物的核心地位,使博物馆与其他机构相区别,还尊重和践行物作为事实见证者的信息价值,这一点又与博物馆信息论殊途同归。“物件剧场”(ObjectTheater)即为该方法论思想下的产物,它利用博物馆的次生环境使物告别“失语”状态,在最小化干扰观众的情况下整合展览要素以实现信息传达,从而赋予观众沉浸感和可参与的力量。其中展览要素常包含多媒体技术和视听手段,但无论其表达方式多么高端新颖,物件剧场的关键在于如何让表达方式真正为内容所用,以实现语境化阐释。这将推动博物馆结合物化资源和传播优势来服务观众理解的思维变革,以破解物语境化的现实困境,物件思想导向的意图由此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物件剧场值得我们将其作为对象,从必要性论证、概念界定、研究初成和应用创新等方面展开系统探究与开放讨论。一、物件剧场的引入:让物“开口说话”的必要性

(一)讨论和界定:何为物件剧场

言及物件剧场,学界一般较为陌生。该词由日本学者三宅泰三(TaizoMiyake)创造。最早的实践地点存在两种争论:1963年的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OntarioScienceCentre)和20世纪80年代的加拿大安大略北方科技馆(ScienceNorth)。但无论如何,物件剧场最早诞生在科技场馆,之后传播至历史博物馆。究竟何为物件剧场,至今尚无定论。美国明尼苏达科学博物馆(ScienceMuseumofMinnesota)科学学习工作负责人保罗·马丁(PaulMartin)曾大致勾勒物件剧场的轮廓——黑盒子类型的剧场空间,该空间可最大化地减少外部干扰并使观众集中注意力。这是一个能讲故事的环境,创造一些并列摆放,提供另类观点,激发、挑战并带观众去往不同时空[4]。借鉴此定义并结合实践作品,笔者认为物件剧场是指:运用多种表达形式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视听手段(视频、动画、音效、照明等),打造具有故事元素的戏剧体验,为博物馆物重构理解内蕴信息的真实语境。

(二)复归其根:引入物件剧场的必要性

那么缘何要引入并讨论物件剧场?笔者认为该方法有助于我们将注意力从纷繁复杂或炙手可热的展览要素及其表达中拉回,复归其根至“物”的要素,借助语境化的深度阐释,让物“开口说话”,以更好地达成展览预期的传播目的。具体提出三点必要性。

1.后人类主义的视角:物件剧场让物成为对话系统中的主角

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皇家博物馆(RoyalBritishColumbiaMuseum)为例,在一个灯光昏暗的凹室中,来自西北海岸的面具被密集地置于一个巨大的壁柜中。当观众面对壁柜安然入座时,特定面具的灯突然亮起,此时面具开始用第一人称向观众述说发生在它身上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是掠夺,骗子……。”[8]在这一难忘的学习体验中,物摇身一变成为对话主角,与观众构建起平等的对话关系。该视角的翻转是人类克服认知阈限的一种自我审视:我们以为我们创造了物,但事实上物不仅映射我们的过去,也正塑造着新的我们。

2.深度阐释的可能:超越物质外壳借由过程化现象来讲故事

3.完型心理学的践行:创建最少干扰的整体体验以实现再语境化

围绕博物馆物开展研究并解读物所承载的信息固然重要,但现代展览中更难的是如何把这些信息有效地传达给观众。物件剧场之所以诞生,是希望能为创建吸引人且易于理解的体验寻找方法。因此它极为重视观众的整体感知觉,致力于为观众打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语境。格式塔(gestalt)即是代表该思想的一个简单而奇特的词[13]。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又被译为“完型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意识的整体结构,而非将心理现象割裂成若干元素加以分析[14]。当我们步入博物馆,无论是否意识到,我们所有的感官都开始感知一切。因此哪怕展览的局部或细节充满个性,我们收获的仍是整合所有特征的感知,该知觉将决定我们对展览的总体评价,也关乎展览能否与我们形成共鸣。

其次,感知觉开发可为完型心理学的践行创造形式的可能。物件剧场已发明出一整套工具包,尤其是各种视听和多媒体技术,包括口述史记录、投影、视频、互动展品、传感器等,为弥合再语境化与去语境化的差距创造新的可能。如2006年由明尼苏达历史中心推出的展览“开放之家:如果这些墙可以说话”(OpenHouse:IfTheseWallsCouldTalk)(以下简称“开放之家”展),浴室门口的传感器用来识别观众何时抵达,其被激活后开始讲述孩子洗澡的故事。正如弗里曼·蒂尔登(FreemanTilden)所言:“这个不仅是一座房子,……而是一座活生生的人的房子。”[18]除了展品资料外,“开放之家”展的氛围营造也极富特色,如物件的戏剧照明以及旁白、音乐或环境音等,都在故事讲述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展品的使用,还是多媒体的添加或实体剧场的表演,皆有助于观众超越物沉浸于故事之中获得整体体验。这种体验由于刺激或延展了人的感官,所以能赋予策展人有效控制观众注意的能力,使观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理解物,并因身历其境而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二、学术史回顾:实践与研究的断裂

首先从论文看,聚焦于三方面。一是专门以物件剧场为对象展开探究。仅见一文,蒂莎·卡佩尔·朗(TishaCarperLong)对物件剧场的对象、技术和方法等展开系统论述[19]。二是在开展某一主题研究时,将物件剧场案例引入并加以介绍。主要有两文:一文是在探讨文化学习模式时指出博物馆应注重文化体验,且以“东京青少年”物件剧场为例进行分析[20];另有一文主题是讲故事,认为博物馆里形式多样的故事会吸引观众前往,物件剧场是一种更有效的叙事方法[21]。三是针对某物件剧场的展览,就其内容、形式和合作进行述评。共有三文,其中最为详尽且深入的是“东京青少年”展的策展团队在1993年美国博物馆联盟(AAM)年会上的演讲稿,涵盖内容、形式、资金和合作等诸多方面[22];另有两文分别介绍“东京青少年”展[23]和“开放之家”展[24]的策划和设计,前者还指出主题与内容上的两点不足。

三、博物馆物的语境化阐释:物件剧场的实践逻辑与实践方法

明尼苏达历史中心馆长丹尼尔·斯波克(DanielSpock)曾指出物件剧场具备“天才”的性质,它似乎有魔法,观众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29]。如果说这是物件剧场达到的效果,那么它诞生的初衷绝非仅限于此,而是为了赋予物以生动语境而让观众走进物的关系世界,物因被理解而让观众移情并着迷。在论证必要性和回顾学术史后,我们试图探讨物件剧场究竟是如何达成物语境化的深度阐释,其背后的实践逻辑为何,又采取了怎样的实践方法。

(一)物件剧场的实践逻辑

(二)物件剧场的实践方法

2.形式上:探索物语境化阐释中信息的感官表达

物件剧场尤其擅长借助感官表达来呈现物人之间的动态关系。通常会模拟某一时空,再依托实物、道具、媒体、声光等在该特定空间内拼凑而成故事,鼓励观众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实感受。当代博物馆建设一直存在是否采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的争论,我们认为单纯地肯定或否定都毫无意义,关键是要将这些手段的使用与展览传播目的结合考虑。在物件剧场中,广泛且创新地利用技术,无疑是为了重构物的语境以揭示传播目的,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为此可采取三种举措。

二是通过照明或传感器提供给观众参与的入口并制造惊喜。尽管上述第一点是物件剧场惯常的做法,但并非所有剧场的标配,且会受到主题或规模限制,然而这一点却几乎是所有物件剧场相沿成习的。物件剧场通过照明或传感器识别观众,当他们靠近时灯被点亮或传感器被激活,使观众注意力即刻发生转移,博物馆借此即可开展一场激动人心的阐释,而此时观众已不自觉地被阐释吸引并被引导。例如,“开放之家”展的物件剧场中有一盏魔法灯笼,该灯笼内置有射频ID芯片。当芯片被激活时能产生音效,此时灯笼将会讲述前往美国的移民故事,他们乘船的图像还伴有海浪声[35]。又如,美国尤利西斯·格兰特国家历史遗址(UlyssesS.GrantNationalHistoricSite)中格兰特(Grant)夫妇相识的农舍向公众开放。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ParkService)为了让这座农舍再现历史并充满活力而打造了物件剧场。策展人在餐厅内增设一面大镜子,该镜子实际上是一台类似平板显示器的多媒体装置。当观众走近时,空房间形象突然消失,如魔镜般的镜子中一应俱全地呈现出家具,以及尤利西斯·格兰特及其姻亲坐在桌旁的场景,他们正热烈辩论着“当前”的热点话题——与奴隶制有关的法律[36]。

三是借助视听手段再现故事的过程化信息。物件剧场通过开发和使用视听手段,克服了语境化阐释中信息传达的非连续性,使现象呈现不再是瞬间、片段和凝固的。一方面,实物、口述史、日记等原始资料有助于构建真实的故事情节,为技术的应用提供坚实的内容支撑;另一方面,灯光、音效、视频/电影、动画等提供了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并产生综合效应,使观众在行走中体验流动的历史及其生动故事。以“开放之家”物件剧场中展示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克里斯默(Krismers)夫妇的卧室为例,策展人将“坐在这里”字样从床上方投射在雪尼尔床单上,当观众迫不及待坐下时,字便消失,床突然下降几英寸,此时房间里充满笑声,克里斯默谈到房子的墙壁有多薄、床有多破旧,一旦晚上睡错方向,床上的人就会掉到地板上,床也会坏掉[37]。“任何物的意义都形成于特定的语境网络”[38],这段激活感知觉的过程化信息,让观众对这一夫妇的狭窄住所和生活细节感同身受,该故事成为家庭真实生活的构成部分。

3.评估上:采用原型设计和形成性评估检测效果

4.人员上:借由团队合作创建熟悉而新奇的体验

四、限度与省思:物件剧场遭遇的挑战与中国化

物件剧场在博物馆物的语境化阐释中存在显见优势,但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真实性标准遭到质疑

(二)存在感官超负荷的危险

(三)展览费用较普通展览昂贵

近年来,随着“语境化”“阐释”“对话”等概念趋热,“物件剧场”方法问世,其已释放出物语境化阐释的极大潜能。富有文化亲和力的故事及让故事鲜活起来的剧场方式,向观众有效传达了博物馆物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信息。即便是不同年龄层的多元受众,他们也会因拥有共同故事和情感纽带,获得清晰理解和深刻记忆。明尼苏达历史学会研究表明,观众热衷于参观物件剧场[47]。因此,笔者认为将物件剧场引入中国并加以推广并不存在太多的适应性问题。在探索初期,博物馆首先需要认识到其必要性、概念内涵、实践逻辑及方法、可能的挑战等基础性问题,这也是笔者撰写本文的最大动力。同时博物馆还需从这些问题中推演出一旦引入所需要做的准备:一是开展围绕博物馆物的语境化研究,并动用记忆载体(如器物研究、口述史、档案等)进行故事编剧,为深度阐释奠定内容基础;二是探索使用原型设计和形成性评估,上海博物馆曾围绕展柜开展过类似原型的设计,并在投入使用前进行评估;三是提升阐释内容的设计思维和技能,包括平面设计、视听/多媒体设计、声学和声音设计、照明设计、3D展品设计、印刷制作等的开发与创新。

参考文献

[1]GordonFyfe.SociologyandtheSocialAspectsofMuseums.InSharonMacdonald.ACompaniontoMuseumStudies.BlackwellPublishingLtd,2006:33-49.

[2]M.Evrard.LeCreusot-Montceau-Les-Mines:TheLifeofanEcomuseum,AssessmentofSevenYears.Museum,1980,32(4):227-234.

[3]PetervanMensch.TowardsaMethodologyofMuseology.PhDthesis,UniversityofZagreb,1992:92.

[4]〔美〕波利·麦肯纳-克雷斯(PollyMckenna-Cress)、珍妮特·A.卡曼(JanetA.Kamien)著,周婧景译:《博物馆策展:在创新体验的规划、开发与设计中的合作》,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177页。

[5]〔意〕乔治娜·拜多利诺著、王占华译:《艺术流派鉴赏方法》,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6年,第354页。

[6]赵柔柔:《斯芬克斯的觉醒:何谓“后人类主义”》,《读书》2015年第10期。

[7]孙绍谊:《当代西方后人类主义思潮与电影》,《文艺研究》2011年第9期。

[8]同[4]。

[9]LeslieBedford.TheArtofMuseumExhibitions:HowStoryandImaginationCreateAestheticExperiences.Routledge,2014:13.

[10]J.Brunner.ArtsofMeaning.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0.

[11]EdmundLeach.AViewofFunctionalism.InSusanM.Pearce.InterpretingObjectsandCollections.Routledge,1994:41-43.

[12]LeslieBedford,LeslieSwartz.CulturalLearning:TwoModels.InMichaelSpock.BostonStories:TheChildren’sMuseumasaModelforNonprofitLeadership.BostonChildren’sMuseum,2013:198-201.

[13]同[4],第153页。

[14]a.张娜:《微格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年,第92页;b〔.美〕罗伯特·索尔索著、周丰译:《认知与视觉艺术》,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80页;c.张松主编:《心理咨询与治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2页。

[15]同[4],第113页。

[17]M.Csikszentmihalyi,E.Rochberg-Halton.TheMeaningofThing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1.

[18]TishaCarperLong.EveryObjectTellsaStory:BringingHistoricalandCulturalArtifactstoLifethroughObjectTheater.Collections:AJournalforMuseumandArchivesProfessionals,2010,6(4):267.

[19]同[18],第263—272页。

[20]同[12],第189—211页。

[21]BedfordLeslie.Storytelling:TheRealWorkofMuseums.Curator.2001,44(1):27-34.

[22]LeslieBedford,RyokoYamagata&DanSpock.CreatinganInternationalPartnership:TeenTokyoattheChildren’sMuseum.SpeechesbyExhibitTeamMembersattheAAMAnnualMeeting.FortWorth.TX,1993.

[23]KellyW.William.MuseumExhibitandPhotographicBookReviews-TeenageTokyo:YouthandPopularCultureinJapan.AmericanAnthropologist,1993,95(2):528-530.

[24]KristinHass.OpenHouse:IfTheseWallsCouldTalk.TheJournalofAmericanHistory,2007,94(3):904-907.

[25]同[16],第252—253页。

[26]同[4],第176—178页。

[27]同[9],第13、120—121、135页。

[28]a.ScottG.Paris.PerspectivesonObject-CenteredLearninginMuseums.Routledge,2002.

b.ElizabethWood,KierstenF.Latham.TheObjectsofExperience:TransformingVisitor-ObjectEncountersinMuseums.Routledge,2016.

c.BrendaCowan,RossLaird&JasonMcKeown.MuseumObjects,HealthandHeal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ExhibitionsandWellness.Routledge,2019.

d.FrancescaMonti,SuzanneKeene.MuseumsandSilentObjects:DesigningEffectiveExhibitions.Routledge,2016.

e.SharonE.Shaffer.EngagingYoungChildreninMuseums.Routledge,2015.

f.SandraDudley,AmyJaneBarnes,JenniferBinnie,JuliaPetrov&JenniferWalklate.TheThingaboutMuseums:ObjectsandExperience,RepresentationandContestation.Routledge,2011.

g.TimCaulton.Hands-OnExhibitions:ManagingInteractiveMuseumsandScienceCentres.Routledge,1998.

h.HelenChatterjee.TouchinMuseums:PolicyandPracticeinObjectHandling.Routledge,2020.

i.LizzieMuller,CarolineSeckLangill.CuratingLivelyObjects:ExhibitionsBeyondDisciplines.Routledge,2021.

j.GeorginaGuy.Theatre,Exhibition,andCurationDisplayed&Performed.Routledge,2016.

[29]同[16],第300页。

[30]同[11]。

[31]周婧景:《博物馆以“物”为载体的信息传播:局限、困境与对策》,《东南文化》2021年第2期。

[32]同[23],第905页。

[33]HildeS.Hein.TheMuseuminTransition:APhilosophicalPerspective.SmithsonianBooks,2000:4.

[34]同[31]。

[35]同[17],第266页。

[36]同[4],第301—302页。

[37]同[24],第906页。

[38]毛若寒:《博物馆物的语境化阐释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

[39]同[16],第249页。

[40]BrownTim.ChangebyDesign,RevisedandUpdated:HowDesignThinkingTransformOrganizationsandInspiresInnovation.HarperBusiness,2019.

[41]叶子萌:《形成型评估在我国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第4—5页。

[42]同[18],第268—269页。

[43]GailAnderson(eds).ReinventingtheMuseum:TheEvolvingConversationontheParadigmShift.AltaMiraPress,2012:xiii.

[44]同[4],第5页。

[45]同[18],第267页。

[46]同[18],第267页。

[47]同[16],第299—302页。

[48]同[3],第49—52页。

[49]MasonRhiannon.CulturalTheoryandMuseumStudies.ACompaniontoMuseumStudies.Oxford:BlackwellPublishing,2006:20-21.

THE END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博物馆持续推出精品展览 冬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游人如织。走进这座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一件件精美藏品、一段段珍贵记忆、一个个动人故事,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饱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国家博物馆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余人。“来国博,看中国,读世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观众https://www.mct.gov.cn/wlbphone/wlbydd/xxfb/zsdw/202412/t20241210_956782.html
2.谁可以做泛目录排名,详细解释落实BWCV78.43.72.28互联网时代,许多年轻人奉行“宅文化”,大自然和博物馆对这些人的吸引力显得不足。同时,一些传统博物馆运营存在效率低、无法跟上数字化步伐等问题。 中新社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 吕少威) “自然博物馆对于教育、科普、保护环境以及灵感启迪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是一个能把自然、文化、艺术等结合在一起的https://szdaty.com/?index.php/question680539.html
3.展览论Azhanlanlun:博物馆展览的21个问题=Ondisplay:a展览论|Azhan lan lun : 博物馆展览的21个问题 = On display : a design grammar for museum exhibitions 努力加载中[丛编题名]:当代博物馆学前沿译丛 [作 者]:(英) 玛格丽特霍尔著 [出 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 [I S B N]:978-7-5402-1848-5 [主http://www.yidu.edu.cn/100000/detail/book/561ffb23ede41f2e1520c1fc.html
4.展览论(豆瓣)《展览论——博物馆展览的21个问题》作者是全球知名的博物馆设计师玛格丽特 ?霍尔。她在1972年设计了第一个“图特卡蒙珍宝”展(Treasures of Tutankamun),轰动一时,并且负责大英博物馆固定陈列和临时展览。 这本书的引进是在2006年,当时北京市文物局安排专项资金,有计 (展开)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357728/
5.当代博物馆的策展:展览主题立意和陈列设计的关系艺术评论3. 释展人(interpretative planner)和设计师(designer)如何帮助策展人传达某个展览的主题思想和故事线? 一 策展思路的前提和衍生 在回答这三个问题之前,我先谈谈形成展览策划思路的前提。 正如我在《众妙之门》中指出的那样,展览不是博物馆的专利!看过展览的人可能会觉得做一个展览并不难,不就是展示的物件和陈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675249
6.《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学译丛》(第一辑)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成为博物馆展览的常态化趋势,如依托线下展览形成的网上展览、无实体展览支撑的虚拟展览、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设的线下数字展厅和智慧展厅、各种各样的沉浸式展示体验等,与此相适应的社会教育和媒体传播也深受观众欢迎,往往形成现象级传播效果;最后,依托博物馆明星文物开发形成的文化创意产品、依托重要展览衍生的出版https://www.chnmuseum.cn/yj/xscg/xszz/202401/t20240115_265785_wap.shtml
7.头条文章1、《五月第一个星期一The First Monday in May》 (2群 杭州-GINGER-应届生)推荐理由:记录了2015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策划以“镜花水月”为主题的展览的过程。看的时候觉得震撼,但同时又觉得悲哀,因为这里所引出的问题是,当代中国的审美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西方人做的中国展览总是离不开旗袍,青花瓷,龙这些元素?为什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586382453506199
8.博物馆陈列展览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探讨【摘要】博物馆的存在既展现了历史的痕迹,又体现了古老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本文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若干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结合当前的博物馆发展趋势,进行行之有效的策略探讨,希望能为相关的从业人员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陈列展览;文物定位;陈列评估 https://www.clickshowcase.com/news-detail-id-376.html
9.论博物馆的现代化8篇(全文)博物馆作为一个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以实现公共文化权益为准则,为全社会提供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博物馆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 现阶段,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f97he92.html
10.建川博物馆2009年5月12日,建川博物馆汶川地震博物馆于下午14:28开馆。汶川地震博物馆“震撼5.12-6.12日记”地震美术作品馆、地震科学知识博物馆由30多个展厅组成。 2011年5月11日,建川博物馆汶川地震博物馆 s 5.12抗震救灾纪念馆开馆。6月20日,展览震撼日记再次展出.12-6.12馆、地震艺术作品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2013年6月https://www.qwbaike.cn/doc-view-8196.html
11.读创原创深圳周末艺文指南(1月30各大美术馆、博物馆仍满负荷运转,新上档展览不多。罗湖美术馆风头最劲,“同构——当代艺术作品邀请展”囊括60多位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展示全新视角,希望共同构建展望深圳当代艺术的春天。 目录 演艺 音乐剧《神奇校车·气候大挑战》 孟京辉经典戏剧作品《两只狗的生活意见》 http://duchuang.sznews.com/content/2021-01/29/content_23931440.html
12.博物馆展示设计(通用8篇)在茶博15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博物馆的展示理念进行重新诠释,对展示对象、展示主题、展示媒体以及展示空间进行重新定位,处处贯穿“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成效显著。2.1 对展示理念的重新思考 传统博物馆从业人员习惯用“陈列”(Display)来表达展览器物,而现代博物馆提出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jak8j0f.html
13.阐释:考古出土文物展的语境构建诠释学语境论认为语境是形成性的,具体的情况决定了解释的形式和方式,不同语境下“文本”的指称拥有不同的侧显,因而“文本”就有了不同的含义。阐释的实践就是不同语境的对话、交流和融合,进而从明显的意义中解读出隐蔽的意义,向人们展示不同的意义层次。对应到博物馆展览,展览中物质资料的多层次意义是由其所处的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700.html
14.故事的力量:博物馆叙事展览的结构与建构/博物馆学认知与传播论当当浙江大学出版社旗舰店在线销售正版《故事的力量:博物馆叙事展览的结构与建构/博物馆学认知与传播论丛/缪斯文库/许捷/浙江大学出版社》。最新《故事的力量:博物馆叙事展览的结构与建构/博物馆学认知与传播论丛/缪斯文库/许捷/浙江大学出版社》简介、书评、试读、价格、http://product.dangdang.com/11030133163.html
15.中国南阳第十五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暨第九届仲景论坛活动纪实随后的专家报告题目分别是:①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名誉会长陈明做《勤求博采济苍生,一代伟医张仲景》报告;②南阳张仲景博物馆馆长刘海燕做《千秋医圣,医典传世》报告;③上海桑迪营销咨询机构首席咨询官张继明做《文化传播提升品牌价值》报告;④张仲景大药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明江以张仲景大药房围绕“中医药+零售”http://m.nytcm.net/nd.jsp?id=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