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篇幅较长,文字较多,请耐心阅读。
本章结构:
筒扳小考
清代筒扳指分为两面,在佩戴时凸口(即下图右)朝拇指根部;凹口(即下图左)朝拇指顶部。从带扳指的方向上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对清代筒扳有基本的了解,编者看到许多古董商会将筒扳上下颠倒佩戴,认为凹口的斜面用于扣弦,这是缺乏基础知识之故。
文扳指上的碗口与馒头口
旗人凡少长贵贱悉皆专心练习,未有一人不娴熟弓马者。士子应试必先试其骑射,合式方准入闱,盖恐其专习文艺或至骑射生疏......人才软弱,岂国家创制立法之意乎。凡旗人外任文官六十岁以下者,限二年内仍熟练骑射,倘二年后有不能骑射者,该督抚即行参劾。若督抚徇隐,经朕查知将督抚一并治罪。
在木兰秋狝之前,皇帝也会亲自考察大臣的骑射武功,对不合格者也有严厉惩罚,有安不忘危的意义。在《内务府奏档案》中有如下记录:
......昨日上驷院员外朗鹤庆于皇上面前射布靶,竟未能开弓,且使箭扣开裂。该员甚为错误,殊属无用......先前,主事桂成在皇上射布靶时,曾因箭矢折断被罚俸六个月。员外朗鹤庆应照此例罚俸,以示儆戒。
而一些军营中射术不高,无力开弓者,皇帝更是会派遣善于射箭的宦官前去教导,有羞辱并激其进步之意。
清艾启蒙《乾隆一箭双鹿图》
筒扳的使用
国外博物馆馆藏清代筒扳实物
作为一个军事体育技能,贴近实战使用环境和状态是筒扳使用方法最好的标尺。虽然我们已经脱离了血雨腥风的冷兵器战场,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提炼出其中的几个核心的要素对各种筒扳的使用方式进行考量:使用重弓(60磅以上)大拉锯在实战距离下进行精准射击。
编者注:这段内容可能有一部分射手抱有质疑,认为数据过于夸张。编者自身与老夏等射手有过接触,认为读者可以抱有以下两个心态来看待这一数据:
左:编者演示右:横截面演示
筒扳的手法
左:编者演示深扣右:编者的血泪教训留念
正确的拇指动作,也会一部分受扳指形制的影响,具体关于扳指形制我们会在下一节中详解。扳指的凹口如果过陡,则拇指无法正确弯曲,会导致射手无法将弓弦的拉力转移至整个拇指,且扳指容易滑脱。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射手内扣扳指从而保证拉弦稳固,但是侧向用力会影响射箭的直线力等基本逻辑。而扳指的碗口如果过平,更会导致上图所展示的情况,让射手像使用现代坡扳指一样深扣。而即使是坡扳,早期的坡扳使用时拇指的角度也与筒扳类似。
韩国爱好者复原的坡扳,可见拇指所扣不深
开弓的手法
清弓筒扳的开弓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如上图),在较低磅数(50磅以下)上可以使用平开式的开弓方式;在开重弓(60磅以上)时则可使用凤眼式。
平开式示意图
1)平开式是较为适合初学者建立良好开弓习惯的开弓手法,也是五十磅以下较低磅弓上推荐的开弓方式。此法扣弦时,扳指中心线与弦垂直,扳指的底面与射箭面(弓弦的运动面)垂直,即拇指中轴与箭枝几近平行(下图)
注:左手拿来拍照了,箭头有点坠,所以看上去有一点不平行
在现代日本手套使用时,手套中的手型与平开式有相同的原理。这一手法在开弓时,可以让射手感知自己是否开弓时是正向的、直线的用力,也可以检验射手是否持续地向弓弦施加直线的作用力。
古籍中经常提到筒扳指开弓拇指用“昂力”,其实没多么复杂:拇指根部的大鱼际肌肉用力“锁”住拇指的位置,既不要刻意向手心用力扣,也不要让弓力带了向外打开,保持住扳指中心线与箭的指向平行,让筒扳指自然“别”在拇指上。这时弓的拉力主要是靠扳指内壁的摩擦力、“凹口”斜面下沿对拇指第一关节内侧的压力、扳指下沿对拇指根外侧的压力、以及拇指肚压“凹口”的斜面来分担。受力点分散是筒扳指利于开重弓的重要原因。
上:正确的“昂力“与撒放器的比喻
下:错误的“昂力“与撒放器的比喻
在编者与老夏关于“昂力”这一技巧的讨论中,老夏提供了上图左的两张照片,分别是正确的“昂力”与错误的“昂力”。通过右侧复合弓钳式撒放器的比喻,我们可以看出:“昂力”应是虎口夹紧,将弓弦的力整体由拇指传导至拉弓手,拉弓手腕则不能弯曲且要放松,这样才能将弓弦的拉力从拉弓手传导至整个手臂;而下面的错误示范,则如同撒放器的两边错开后拉弓,这样的动作会导致弓弦对拇指有一个侧向的压力,让射手需要深扣或是用力拧弦才能够稳住弓弦,而这样错误的发力上文中也有提到,与射箭运动的基础逻辑不符。
两种凤眼式,依弓力轻重有不同
凤眼式的要点是:拇指保持弯曲并用昂力;食指轻压拇指指甲盖而不是在扳指上,利用杠杆原理辅助拇指不被强大的弓力拉直;其余三指自然并拢握拳。需要注意的是:尽量用拇指来分担大部分力量,而不是靠食指用力钩住拇指。
别箭的手法
古时箭枝因为箭扣较大,箭杆较粗(如下图),需要射手通过上图中演示的方向发力别住箭枝。
作者收藏的清代官迷阵箭
但是别箭的力量不能过大,开弓时仍然要遵从上述的直线用力原理,别箭的旋转力不得变成“拧弦”来影响直线力。斜向的用力也会破坏直线力,影响射箭精准度与发力的顺畅度。
非直线用力的情况
学习资料
在清代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对于帝王射箭的描绘,从中汲取关于动作的知识。在竞技反曲与弓道等运动里,对射箭后的残姿相当看重,因为射箭后的残姿代表着射手是否正确发力。郎世宁绘的乾隆涉猎等一系列图像,群内讨论认为有相当高的学习价值。作为西洋画家,郎世宁对画作的细节观察记录极深,在作画时郎世宁会找一位射箭出众的侍卫反复作出绘画需要的动作,细致地观察描写最优秀射手的前臂,骨骼支撑,手指姿势等,读者可以在这些画作中寻找技术动作的精髓。
“对甲”的疑问
编者也认为这张图片上射手的食指第一指关节因为疾病等未知原因断指,这一手法应是上文中“凤眼式”的一个变种,因缺少指节而用第二指节辅助开弓。这一射法,在一些现代射手用对甲的手法习射大磅弓时,都曾有撒放时弓弦回弹,劈开食指指甲盖的案例,所以编者认为这一射法是否是当时通用的射法应存疑。
另一张疑似断指的“对甲”
作者收藏的部分扳指
桶扳的形制
桶扳指的形制可以从大致四点来看:凸口的角度;凹口的角度;扳指的内口;贴合射手。
1)凸口的角度|凸口的角度一部分关系撒放的流畅程度与扣弦的牢固程度。现在主流的扳指制作者的作品,或是太陡或是太平。凸口的平陡区别可以从下图中故宫博物院馆藏实物对比下看出。
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代扳指
由左至右凸口从陡到平
国内许多制作的扳指凸口的坡度就较陡(下图左);而国内另一位知名角弓制作者所制的扳指坡度都较平(下图右),几近没有坡度。这两个情况都各自有什么优点,又有什么缺陷?
为了防止图片引用问题,上图就用手绘来代替
上图左边的陡口,更适合现代材料制作的细弦(这里的粗细指对比古代弦下的粗细,现代弓种的弦在清代弓弦上可以说是“细”的很了);而图右的平口,更适合老式的粗弦。所以在存世实物中,不乏有凸口角度较图右扳指较陡的扳指。(如下图故宫馆藏扳指)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库故00124765-7/8
左:非直线的用力
右:“夹肉”后的状况「编者自己的血泪教训」
群内讨论认为,凸口的角度应介于上述平口,陡口两者之间,在高磅数现代弦的情况下,更适合射手培养直线用力,直线开弓的习惯。这一形制也与故宫实物的角度相吻合,诸位射手不妨结合下文中扳指的使用方法一试。
左:编者手绘示意图
右:故宫博物院馆藏实物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库故00124274
新扳指入手后,一般你需要自己打磨、调整凹口斜面的角度,以使用时最舒服、疼痛感最小为宜。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库故00124765-4/8
3)扳指的内口|许多现代射手认为筒扳内口应是椭圆,追求“契合手型”。但是清代较高级别的存世扳指内口皆为正圆。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发现,正圆内口的筒扳在战场复杂环境中不用复位,无论如何佩戴都可以及时使用;而正圆的内口也会合理地分散开弓时的压力,而不会像其他形状一样集中压力在某一区域。
《弘历射箭图轴》清郎世宁
4)贴合射手|从存世的实物中我们可见扳指的厚薄、高低、甚至凹口凸口的角度都各有不同,如下图中的两件存世实物就区别甚大。存世实物中,清代一位帝王与另一位帝王的扳指都有明显的区别。许多现代射手以某几个自己所见所有的老扳指为“标准器”,认为这是扳指的制式。但是清代官方文献《皇朝礼器图示》等中详细记载了弓、撒袋等详细的制式与级别,却为何单单没有提到扳指的“制式”?
两个完全不同的存世实物
如同反曲射手会根据自身喜好和情况定制推把与护指,扳指的形制也需要按照人的手型进行制作。每个人的手型也各有不同,如下图所示:左图骨节宽大,可能需要在扳指或是手指上缠绕皮绳;中图骨节较小呈锥形,更适合高厚的扳指。
三种不一样的手型
所以对于射手来说,根据自己的手型挑选扳指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射手认为,自己收藏的老扳指是最标准“形制”,但是却没有发现老扳指的做法也千差万别,文献中也没有提到任何一种扳指的“形制”,可见这种郑人买履的行为实在是一种主观的臆断。筒扳是一种工具,而工具需要贴合使用者,不是使用者来贴合工具,这是一个许多现代射手们的认知问题。
关于如何根据自己的手型来挑选,这里收录老夏写的几段文字。编者认为,初学者可以先用形制较准确的、血线较疏松的平价扳指练习较低磅数的弓,在练习中总结,思考,再改进,这也是射箭器材学习的基本发展逻辑。
如果您是刚刚接触射箭,扳指的内径以佩戴时略有摩擦感,佩戴后没有晃动感为宜。
如果您因长期习射造成了拇指第一关节粗大,可以先用游标卡尺测量拇指第一关节的宽度。测量时略有压迫感为宜,但不要压到骨头,否则就紧了。
关于筒扳指的壁厚,感觉略大于弓弦直径即可。过薄强度不够,过厚则脱弦不爽脆。
扳指的高度,宜长、不宜短,长的扳指戴在拇指上不易移位。理想的高度是:下沿齐拇指根部内侧的横纹,上沿略高过拇指第一关节的横纹,但拇指第一关节依然能够自由弯曲为宜。
扳指横截面的线条
关于血线|清代实战筒扳指由驼鹿角制成,鹿角外层都是坚硬的骨质,而中间是较为疏松的角髓。扳指上所谓的血线就是鹿角的角髓部分,在佩戴使用时较为透气,且粗糙的内壁能够保证使用过程中不会滑脱。
如果单纯为了射箭,我喜欢宽而疏松的血线。使用时透气面大,摩擦力也大,不滑手。
选择时可以把扳指戴在食指上,然后把血线贴在嘴上慢慢吹气,若食指感到温热的气流,OK,快花钱买下来吧!若只感到温热的潮气也可以。
左:细密的血线右:疏松的血线
许多射手偏爱细密光亮的扳指,从文玩审美的角度来看,上图中的扳指可能许多射手会选择左图的扳指而非右图。《黑龙江外纪》中记载“色如象齿,以制射韘。盛暑无秽气。然黑章环绕匀而不晕者,截数角不得其一。”这是许多射手都熟知的一段内容,黑章环绕更是成为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关于环章我们马上在下节中进行详解,这里想着重讲“盛暑无秽气”这一内容。
编者佩戴扳指驾车的照片
群内同好的疏松血线扳指
注:中间扳指血线的颜色为后期人工添置
台北故宫博物院黑章瓷扳指
环章小考
色如象齿,以制射韘。盛暑无秽气。然黑章环绕匀而不晕者,截数角不得其一。店肆所售,皆伪造也。
角扁而阔,莹洁如玉......截之镂为决,胜象骨,值数万钱。
国内传统弓射手对“黑章环绕”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更有甚者不顾扳指的形制与实用性而追求那条均匀黑色的角髓。这样本末倒置的追求,实在是有晚清八旗纨绔子弟的风范。
《紫光阁功臣录》中的黑章扳指
在满清的宫廷画如《紫光阁功臣录》、《乾隆大阅图》等中,可以看到许多此类细黑血线的扳指。这类细黑环章的扳指与《紫光阁功臣录》中的角弓,櫜鞯等一样,为代表身份地位的赏赐器物。
《乾隆大阅图》中的黑章扳指
但是,从这类扳指的存世实物上可见,其均匀的“环章”并不是自然的角髓,而大多是人工作色的结果。在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线上资料库中各有一个染红色“环章”的环章扳指,作者还看到过染黑色、红色、绿色环章的存世实物。《紫光阁功臣录》中的环章,极有可能是这样人工染色的方式制作而成。
人工作色的扳指(红色)
可能会有读者有疑问,在故宫博物院线上资源中有两只符合现代射手脑海中“黑章环绕”标准的扳指(如下),且其环章为天然角髓。那么“黑章环绕”是否就如这两个实物一样?
故宫馆藏的环章扳指
对于现代射手认为“黑章环绕”指新制扳指角髓颜色为黑色的形容,编者始终抱有存疑态度。因为驼鹿角自身即使风化年份再长,在制作完成后角髓部分也并非黑色,而是像下面右图所示的牙白色或是牙黄色。左是作者的一枚环章角髓的扳指,其角髓是人工作色而非天然的颜色。
其他实物
铁圈?|在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库中,有上图中这样一只扳指。可以看出,这只扳指外层的“血线”实际上是一圈带着红锈的铁圈,扳指也有着几道裂缝。这一直筒平底的形制在后金时期已有出现,属于早期做法,文扳指也有沿用这一形制的实物。这只扳指内壁孔隙较粗,可能是一只“黑章环绕”的扳指在意外碎裂后用胶粘固,并在外层”用金属材料加固,并且追求“黑章环绕”的效果用了黑色的铁质材料。
海象牙|同样在故宫博物院线上文库中,编者发现了一只与上段中铁圈扳指相似制式的扳指。读者们可以发现这只扳指由海象牙(古称虬角qíujué)制成。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也有多只乾隆年海象牙嵌金银丝扳指(如下)。可见海象牙是清朝宫廷制作文扳指较为流行的材料。
塔形|细心的读者可能还会发现,上段中的乾隆御用海象牙扳指形制都与直筒状的扳指或是收腰的扳指不同,这些扳指无论材质是海象牙,玉石或是犀角都呈塔形。在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线上资料中的扳指对比时可以发现,这些扳指都来自于乾隆时期。很可能这一形制符合乾隆的审美。
皮扳指|许多现代传统弓射手的第一个扳指就是皮扳指,在故宫博物院数字文库中也有四只存世的皮扳指。与现代皮扳不同,存世的皮扳指扣弦处是一段角骨的“凸面”,用铁钉与皮制部分卯实。读者们可以看到,扣弦处的角骨“凸面”与上文中讲到的筒扳凸面一致。这一种类的扳指存世量极少,佩戴时可以清晰看到拇指状态,可能是宫内教授皇子习射的工具,用于学习平开式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