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幅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宝书画,贯穿中国书法史!(建议收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台北故宫,中山博物院。座落于台北基隆河北岸士林区外双溪,是台湾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也是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研究重镇。
台北故宫博物院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院内收藏有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紫禁城、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馆藏文物达69.6万余件文物。
今天展示的30余件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俱为书画史中声名赫赫的佳作,皆堪称国宝级作品,让你一览无遗!
01
此帖亦称省别帖,为双钩廓填本,制作时先以墨线勾勒轮廓后加以填墨,是古代法书复制的方式之一。卷上有宋徽宗瘦金书签题及内府印记,亦有金章宗「群玉中秘」、「明昌御览」印及元、明、清代诸多的收藏印。此为羲之写予益州刺史周抚(293-365)的书信,传世唐《十七帖》刻本中亦收有此札,然而刻本线条较为呆板,而且缺乏笔法的细致变化,已失羲之原貌,远不及此双钩墨迹本的逼真传神。
02
《快雪时晴帖》原是一通王羲之书写的尺牍,以行书为主,兼带楷书之严谨,展现不徐不疾的雍容神态与流利秀美的韵致。由于王羲之真迹早已不传,《快雪时晴帖》又是唐摹善本,遂成后人理解王羲之书法最重要的视觉资料。此帖质量精良,流传有绪;帖中有南宋高宗、金章宗、元内府以及明代重要藏家的鉴藏印,为“三希堂”第一珍品。
此帖还是乾隆灌水最多的帖子之一,曾先后御笔题识71则,晚年由于视力不佳,还请“水军”董诰代笔三则,可见弘历对此帖之喜爱。
03
《平安》、《何如》是王羲之写的两封短信,《奉橘》本来是《何如》最后一部分的补充说明。王羲之过世前,他写的信就已广受世人宝爱。随著购求、珍藏王羲之书迹的风气愈来愈盛,各种复制品,甚至是伪作也越来越多。
这次展出的《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应该就是唐代以双钩廓填方式完成的复制品。在辗转流传过程中,《平安》失去最后两行;受八世纪诗人韦应物(737-793)《答郑骑曹求橘诗》影响,北宋人代将《奉橘》独立成帖。这三帖最晚在明代末期就合裱成一卷,并从它处移配欧阳修(1007-1072)等人的观款。
04
本幅收在《名绘集珍》册第三开。画奚官身骑白马,另牵一匹黑骏,并辔而行。上有宋徽宗(1082-1135)题字:「韩干真迹,丁亥御笔。」
韩干(8世纪)是唐玄宗(712-756在位)时期的画马名家。从画风来看,奚官相貌、马匹圆臀短腿,均与唐代的墓室壁画相同,造形确具唐画人马雄健、肥壮的特征。惟线条细致挺劲,几处方折之连续用笔,与马鞍上的锦垫色彩,已属徽宗时代作风,故本幅应是北宋末期的摹古精绝之作。
05
《鹡鸰颂》,钤有“宣和”、“政和”、“内府图书之印”、“部曲将印”、“晋府图书”、“《鹡鸰颂》,疑双钩本,或出自宫廷书手。纸本。纵26厘米,横192厘米。行书,40行,计337字。曾经宋宣和内府、明晋王府、吴廷、清内府等收藏,后有蔡京、蔡卞以及清人王文治等人跋。
《鹡鸰颂》其起笔与收笔少藏锋,挺拔别致。书风雄秀,结体丰丽,用笔遒厚。从整幅观之,书法遒紧健劲,丰润浑茂,具有唐典型风格,书出“二王”之间,而渐趋肥腴,法袭传统家学。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评此帖云:“结构精谨,笔法纵横”。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云:“字径寸许大,遒劲峻爽,神气逼人,盖法文皇大令”。清吴其贞《书画记》亦云:“书法雄秀,结构丰丽,绝无山野气”。清杨守敬《学书迩言》:“明皇碑版已开圆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传。”此颂为唐玄宗书法墨迹传世之唯一孤本,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
06
徐浩《朱巨川告身》,纵27公分,横185.8公分,此书端庄规矩,一笔一画的承接连续,写得从容不迫,雍容大方。
徐浩,字季海,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擅长写楷书、草书、隶书,“浩之为书,识锐于内,振华于外,有君子之器焉。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其‘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十数字,草隶相参,皆为精绝。”其中最精于楷书,他对唐代楷书贡献突出。
07
本幅格局短窄,原本可能是宫中使用的装饰屏风,后来才被改装成挂轴。内容描绘后宫女眷十人,围坐于长方大桌的四周,有的饮茶,也有人正在行酒令;上方的四人,分别吹弹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替这一场宴饮的人助兴。
画上虽无作者名款,但人物各箇体态丰腴,发髻衣饰的画法,亦皆符合唐代女性的审美风尚。推测应出自受张萱、周昉风格影响的画家,也是院藏作品中,年代超过千载,最能呈现晚唐宫廷女性形象的优秀名迹。
08
本幅绘群鹿嬉游、憩息于枫红层层与白桦交错的树丛中,画面洋溢着北国的秋日景象。画鹿全以淡墨分染,主树部分先以墨画枝干,再钩勒层叠密聚的树叶,并依树种分别塡染深浅朱红、白粉、赭黄、淡墨、淡螺青等色,斑烂多彩。
此作和院藏另幅《丹枫呦鹿》(2012年已核定公告为国宝)的风格、尺寸极为接近,皆无作者款印,推测与此幅同属一组画作。画风古意盎然,极富装饰趣味,绘画技法与用色方式与汉人殊异,被认为是十世纪后半辽代绘画之代表作。
09
本幅画两峰回抱,山寺、野店隐现其间,庙宇坐落山坳,依山而筑。谷间云雾裊绕,飞鸟阵阵,一派黄昏景象。全幅画船、人物、建筑、树木、水纹等景物用笔,细腻精致。举凡船只结构、设备,山寺、野店之建筑,无不描绘精确,人物神态形貌皆栩栩如生。在构景方面,景物集中于左半边,严谨写实;用色则呈简澹清雅,画幅虽小,山城点染却是生意盎然。画上未署名款,据笔墨画风研判,应是接近北宋燕文贵(活动于10世纪末)时代的精彩作品。
10
本幅绘高山景色,远山皆在云气之上,近景祇露山巅。三组山体巧妙呼应,又有留白的云雾加以衬托,画面尺幅虽小,却别具远眺辽阔效果。尤其是山石块面的分割,运用更多的皴染来经营质面,笔法与李唐相近,可视为《万壑松风》与《江山小景》之间的转折点。画无款印,但风格与活动于北宋时期的院画家燕文贵(967-1044)无关,研判可能是南宋初期,受李唐影响下的画家精心之作。
11
本帖为蔡襄(1012-1067)三十多岁时写给韩琦的尺牍,也是北宋颜体书潮的佳作。
12
此帖作于五十二岁,沉着稳健,有法而不泥于法,是尚意书风之典型。
13
这件作品运笔参怀素圆转之法,劲健婉通,结字多斜抬右肩,意态昂扬。
14
此帖书于米芾四十九岁时,极尽笔势轻重、快慢之变,是炫技、精到之作。以上北宋四大书家名迹被清初藏家李宗孔合裱为一,此卷足称是书史研究的标竿性作品。
15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工诗文书法,所创墨竹画法为后世所宗,誉为“湖州派”。
本幅画一竿悬崖倒垂竹,主干曲生,劲拔如龙。竹节留白,上下相扣。画用中锋笔法,笔尖使转翻飞,配合墨色浓淡,一气呵成,概括而生动地表现枝叶的俯仰向背。物象既鲜活又逼真,印证北宋画家着重物象之理的时代性。虽无名款,但质量精良,世所罕见,又有二方作者印记,无疑为文同墨竹真迹,更是北宋文人水墨画的代表。
16
存世苏轼墨迹中年代最早的《宝月帖》(1065),写给长辈杜君懿。君懿名叔元,成都人,善书,得李建中笔法,仁宗嘉祐三年(1058),官宣州通判。文中“令子”,是苏轼同辈杜沂,字道源;四行小草书错落有致,圆劲中锋芒毕现,流畅峻利。黄庭坚评东坡早年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而在此札中,除了稍微左倾,尚未显露太多的自我风格。
同册另一幅《啜茶帖》,是东坡步入中年时期(1080)写给“道源”杜沂的。书艺上,末笔虽谦称草草,他仍将单字的起收笔动作、牵丝映带交代分明,用字左倾的习惯一览无遗。而使东坡书不践古人、自出新意的原因,除前人言学颜真卿、杨凝式,还因其执笔单钩,且腕部贴纸,致使右撇或钩都呈短而肥厚之态,像此处“轼”字的玉钩,便施展不开,重心反在末点上。
17
此为致希声书札。内容为一尺牍并加一首七言诗。希声氏黎錞字,时錞致世居汴京,实捐馆前一年也。米芾元佑七年初夏始为百里之长,“非才当剧”,词谦而喜在言外,诗中亦不无闲适满志之情。后有人谓“英友”为“英年之友”,不能为老人。但米芾称贺方回为“人英”时,贺亦不在“英年”,故未可以今义范古人也。“十客具”疑为泛称。
18
19
此作呈现南北宋之间,山水构图由主山堂堂的雄伟风格,转趋带有抒情气氛的南宋特征。通幅笔法细致,兼具李郭派笔墨与文人淡墨气韵,殊有重要艺术意涵。
20
赵构《赐岳飞手敕》,纸本行楷36.7×67.5cm,绍兴七(113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1
本幅画傍山临水,庭院湖石点缀,长松修竹环抱,营造出文人理想燕居之室。亭内屏前设卧榻,漆桌上置书卷、瓷瓶、香炉,文士右持羽扇,左倚凭几,神态悠闲;左方仕女二人凭栏而立,右方两僮手执茶具,趋步向亭。题签订为南宋画家赵伯驌(1124-1182),对幅书法则为乾隆御题。
22
牟益,活动于理宗、度宗两朝,工画人物,兼善古文与篆书。《捣衣图》作于1240年,创作原型取自南朝诗人谢惠连(397-433)〈捣擣衣诗〉。画中诸女皆面容圆润,衣裙宽大,犹保有唐人余韵。人物仪态,举止优雅,惟在眉宇间多有愁思之意,传透出对良人从军未归的挂念情愫。足称是南宋绘画中,描写夫妻两地相思,最含蓄、也最成功的作品。
23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毕生以建构国家新秩序为志。此札书于绍熙五年(1194)。首段提及令人伤感的「国家丧纪」,指的是同年六月孝宗太上皇的死讯。通幅下笔迅捷,点画圆润,线条沉着而顺畅,整体行气连贯,呈现出洒脱自然的意趣。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对中国文化影响甚巨,此札为其存世书迹,至为可宝。
24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才情超逸,工诗文,作品雄奇瑰丽,情感强烈,反映时代风气,为南宋最重要的诗人。
本幅为陆游于干道六年(1170),写给友人曾逢(字原伯)的书札。文集中多次《跋东坡帖》,对苏字精研甚深,此札便是其行书上得力于颜、苏两家的具体实践。书法丰厚多动态,为其中年以后尺牍书法的典型,可说是陆游沿袭北宋苏轼风格的代表作。
25
本幅是大理国(937-1254)传世唯一画卷,素有”南天瑰宝”之誉。据卷后题跋,此卷成于1172至1175年,张胜温是主要作者。画分四段:利贞皇帝段智兴礼佛图、数百位佛教人物、梵文多心(心经)和护国宝幢、十六国王图,内容分属显教、密教、大理佛教。
26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工书善画,冠绝一时,为元代艺坛领袖。
此札为赵氏写给高僧中峰明本(1263-1323)的书信。二人相识于大德年间,赵氏夫妻皆以弟子礼师事之。全幅笔法精熟,写来形聚神逸、气韵高古,堪称直入右军之室。
27
倪瓒(1301-1374),擅画山水,书亦清丽,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
本幅成于1372年,题自作诗,赠友人焕伯。构图比早年作品繁复,巧妙运用坡岸、枝干的交错,引导观者感受空间幽远,与秋林萧瑟。但觉落笔时点、染、皴、擦若不相涉,画成却浑然一体;辅以枯笔干墨、侧锋皴擦,营造出澄明、峭硬、萧疏、高古之气象,彷彿反映其洁癖。正所谓信手拈来,都成妙谛,确是晚年精品。
28
张雨(1283-1350)字伯雨,又号句曲外史。张雨书法由赵孟頫上追晋唐风范,书迹常见于时人作品之题跋。宋元存世书迹形式以卷、册为多,此幅则是罕见的挂轴。幅上字形忽大忽小,倾侧动荡,运墨燥湿互济,锋势劲锐,别具纵逸峻厉之势,而楷、行、草书体的交互运用,显示其收放自如的高度技巧。
29
陈琳(约1260-1320),字仲美,浙江杭州人。与赵孟頫过从甚密,同是由宋入元的知名画家。
根据诗塘上仇远的题跋,是陈琳于深秋时节造访赵孟頫松雪斋的即兴之作。画鸭的用笔细致而不流于工整板滞,水纹和芙蓉的线条更是活泼粗放,深具野逸画趣,元代两大书画家合作所成,殊属难得。笔墨上,亦展现了赵孟頫提倡的“书法用笔入画”观念,显示出笔的运转、墨的深浅变化所带来的另一番风味。
30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是赵孟頫外孙。与黄公望、吴镇和倪瓒,并誉为“元四大家”。
画题“具区”为太湖古名,林屋则是太湖中洞庭西山下的林屋洞。洞壑玲珑,溪畔村舍水榭错落。山石以牛毛皴干擦,笔法熟练多变。树叶则以赭石、藤黄、朱砂点染,秋光满纸,用笔设色,俱臻神妙。尤其山石树木层叠充塞,构图几乎密不透风,在中国画史上堪称罕见。自北宋的繁实、南宋的取虚,山水画结构发展至此,又迈向另一崭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