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港第一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参观黄河地质博物馆
郑州航空港第一高级中学高标准的实验室建设
郑州航空港第一高级中学召开跨学科课程设计开发研讨会
郑州航空港第一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走进黄河文化公园
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主战场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科学教育,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根基,迫在眉睫。作为郑州市的一所新建校,郑州航空港第一高级中学自建校初,就将科学教育作为学校的重点发展方向,提出了科技立校特色发展目标,构建了“全要素、全领域、全过程”科学教育体系。
组建“全要素”保障体系布局科学教育顶层设计
为突破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千校一面”同质化发展瓶颈,探索多元优质特色发展之路,郑州航空港第一高级中学在继承郑州一中本部的科学教育理念和特色实践的基础上,考虑自身发展情况和学生实际需求,瞄准科学教育这一特色发展赛道。
郑州航空港第一高级中学从理念系统、操作系统、保障系统等多要素统筹组建“全要素”保障体系,成立学科科学教育组织领导机构,由该校校长方金平担任组长,副校长杨青华担任副组长,实验教师担任辅导员,并聘请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张向萍博士和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杜文君主任担任科学教育导师。
此外,学校还高标准建设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科技等实验室,为科学教育教学提供软硬件支撑。
校内外多维开花联动融合双驱动
要想让科学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校内资源还远远不够,为此,郑州航空港第一高级中学通过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内外科技教育基础网络,探索出一套“学校+科学教育场馆(基地)共建全领域”模式,建立校内外常态联动机制。
郑州航空港第一高级中学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资源,不定期组织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拓展知识技能,体悟科学精神;依托科学教育基地的基础设施资源和专业实验设备,带领学生进课题、进项目、进团队、进实验室,回到实践现场,让学生在真实实验中解决真实问题。
为让学生了解“沿黄地上河段缺水城市的引水之道”,探寻“黄河邙山提灌站的历史使命”。上学期,郑州航空港第一高级中学组织带领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走进郑州黄河文化公园。通过实地取水、观察水质和含沙量,了解调水工程与清沙原理;通过观察寻找清淤船的输沙管道和清出的泥沙去向,推测星海湖在整个工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听提灌站建设初期引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同学们探索解决的方案,鼓励学生有创新思维来解决真实问题;通过参观黄河地质博物馆的黄土厅、黄河厅,了解黄土、黄土高原、黄淮平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通过利用地形图和GPS测算提灌站的扬水高程,在这里远眺黄河、星海湖,比较沉沙前后水质差异,梳理黄河邙山提灌站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郑州城市用水的贡献。
探索跨学科全过程学习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发力科学教育,学校是主阵地。郑州航空港第一高级中学探索了“跨学科全过程”的课程实践。倡导科学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在跨学科实践中、在丰富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持续深化横向融通,突破“局部”“散点”“碎片”的问题。学校将对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作为学校育人理念脉络上重要的一支立起来,并紧密融入课程全过程。
郑州航空港第一高级中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基于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组进行合作,邀请课题组副组长公平和张慧星老师作为指导教师进行跨学科课程设计开发,搭建科学教师研修培训平台,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施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