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身鹰爪,鹿角鱼鳞;兴云致雨,能幽能明。”这是国人对龙的想象,也是每个人心中神圣、吉祥的象征。但,当龙与猪的名字组合在一起,又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化“火花”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收藏着国家一级文物“玉猪龙”。1990年,三门峡虢国墓地考古挖掘,近万件玉器出土引发轰动。这块通体高4.8厘米、厚度仅2厘米的玉猪龙玉器被发现在M2009虢仲墓中,此后被收藏在虢国博物馆。
许是太过“小巧”,又或是太过“抽象”,这件玉猪龙玉器在馆中并不起眼,时常从众多游客余光中划过。“看着不起眼,但它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也被认为是龙的最早形态之一。”近日,讲解员王萌告诉前来博物馆探访的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该玉器为圆雕工艺,整体呈C形,作回首卷尾猪龙状,双耳耸立,椭圆眼,吻部平齐,鼻、口俱全,特别是鼻间有皱纹,与猪的特征极为相似。
除此外,该玉器自头部向下贯一圆形穿孔,颈部也有一横向圆形穿孔。从玉猪龙的出土位置及器身的双孔来看,专家推断其用途并非单一,或为宗教祭祀时佩戴之用。
王萌告诉记者,据考古学界研究,猪在红山文化时期与远古先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猪等牲畜的出现,对当时人类非常重要。“神话中说,龙为腾云兴雨的神。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愿景,和对自己的私有财产猪,都是非常看重的,所以就会放在一起。”王萌说,当红山文化出现宗教祭祀和神灵崇拜时,猪就自然而然会成为原始先民的通灵之物和权力的象征,猪的形象也逐渐演变与龙形象结合。
在玉猪龙旁边,一件同样温润古朴的“蚕身背鸟玉龙”玉器引人注意。造型呈半弧状,身躯为蚕,首尾共8个腹节,蚕背上有一立鸟,玉首与西周同时期玉龙的形象较为相似。
“一件似猪,一件似蚕。两件文物放在一起,更能显示出当时农耕时代人们对于动物的崇拜。”王萌说。通过对比也表明,新石器时代龙形文化具有多源性的特点,龙在形象上也有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这对于研究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龙,出于东方,乘“玉”而来。
玉猪龙等玉器造型,凝结着祖先的情感和信仰、智慧和理念,时至今日,岁月流转,依然能从中窥探一丝龙形文化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