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的1968年底,在一个灰蒙蒙的早晨,北大38斋304室的八位考古班同学正在酣睡。隔壁302室的王侠同学猛地推开门,对我们一扬手,说:“同学们,永别了!”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王侠就这样毕业分配走了。没有鲜花、没有欢送、没有毕业典礼,我们也是这样灰溜溜地被甩到贫穷或边远省份的社会最底层。一语成谶,后来,王侠曾任吉林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因病中年早逝,果然与同学们“永别了!”
徐州惊魂
1968年12月31日,年末的最后一天,我被分配到河南商丘8181部队农场锻炼。记得从北京出发时,未婚妻韩霞(北师大女附中毕业,1963年考入北大生物系,因是六年制的理科,延至1970年才分配)陪我到前门大栅栏买了一件蓝色丝棉袄,在北京站随便吃了一碗北京烩饼,帮我挤上了南去的列车,便恋恋不舍地分手。车到徐州停下来,我要在此转车到河南商丘。深冬季节,外面飘着雪花,候车室里臭气熏天,而且没有立足之地。许多人光着膀子睡在水泥地上,就像电影《武训传》中丐帮的场景。半夜两点多,终于听到了西行列车到站的广播,我和一大群旅客不顾一切地冲上了月台。满载旅客的列车无法正常上下车,所有人都从窗口爬上去。我在大串联中练就了一身爬车技术,双手托起玻璃窗,先把行李扔进去,再来一个单杠引体向上的动作,上半身钻进窗户后,右腿一跨就进去了。可怜大部分旅客都无法上车,我看到夜幕中许许多多无奈的面孔在窗前闪过,内心感到悲哀,但又庆幸自己终于脱离了梦魇般的徐州火车站。在那个动乱年代,“人类文明”、“礼让三先”似乎成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商丘崇黑
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被编成五个连队(五连为女生连),在商丘师部按新兵要求集训。我们报到后,领取了两个月工资,算是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66、67、68三届,加上1970年分配的69、70两届,史称“老五届大学生”。每月43.5元的临时工资一直拿了5年才转正为51元,这就是不正常年代的不正常待遇,算是干部最低的24级。星期天放假,我约了几位同班好友(只有两人以上才允许上街)认真考察了商丘市容。当年的商丘很土、很小,一副北方小镇的感觉。饮食店很萧条,地面又脏又黑。饭桌是黑的,板凳是黑的,连服务员的围裙也是黑的。我们这些南方大学生感到很奇怪。我调侃道:“夏文化崇黑,河南龙山文化也是以黑陶为主,商丘居民可能也是崇黑吧!”走到北关城门附近,看到一位中年妇人手执棍棒,正在敲打晒在路边的几床棉被。被面都是用土法染成黑灰色的土布,阳光下暴晒一天后,被妇人用棍棒敲打出一片灰尘,路人躲而避之。据说当地人一年到头不怎么洗被子,只是用这种办法敲去尘土。
太康拉练
板桥除夕
开封演出
窑场吹笛
山区成婚
余集教书
1972年春末,大学生再次分配尘埃落定。我和韩霞分配到商城县余集完中。所谓“完中”就是在初中学校的基础上,招收两个班的高中生,名为“完全中学”。余集位于商城、新县和湖北麻城县三县交界处,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属于大别山山区小集镇。余集完中的杨校长是文革前商城一中的老校长。杨校长非常看重我们这对北大毕业的夫妇,安排我教高中的语文和历史,韩霞教数学和英语,成了学校中的骨干教师。学校东南隅有座独门独院,院内有两棵桃树,三间瓦房是我们的新居,旁边还可以种菜养猪。俨然是一个“世外桃源”的新天地。星期天,我和韩霞常走访学生家长。淳朴的学生顶着我们两岁多的儿子,爬过几座山,翻过崎岖的山路,走在泥泞的田埂上,让我们体验到山区农民子弟上学的艰辛,更加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谊。我还发挥我的特长,主抓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并参加教师篮球队,还代教过初中的音乐课:弹着脚踏风琴,教唱“红米饭哟、南瓜汤哟,嘿啰嘿!”就像幼儿园的老师,忘了自己是北大考古专业的毕业生。
商城调动
信阳考古
蟒张奇遇
光山挖宝
固始寻根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台湾同胞掀起大陆寻根热。1982年4月2日,在我的策划下,中共信阳地委成立了“台湾同胞祖根问题研究会”。我写的调查报告《一千年前是一家——台闽豫祖根渊源初探》受到著名历史学家尹达重视,北京《中国史研究动态》、国台办《台声》杂志、《中州今古》和香港文汇报先后予以转载。该文归纳了历史上闽台与中原“四次人口大交流”。第一次是在汉武帝镇压闽越国反叛后“尽徙其民于江淮间,以虚其地”。第二次是晋代永嘉之乱“衣冠如闽者八族”。第三次是唐总章二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五十八姓军校开辟漳州郡。第四次是唐末五代,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率数万农民起义队伍占领福建全省,并于后来建立“闽国”。此中尤以第三、第四次南迁人口最多影响最大,而且都以河南固始人为主。因此闽台族谱百分之八十追溯唐朝先祖都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后来又发表再探和三探论文,促成河南固始与福建漳州结成友好城市,掀起台胞和海外侨胞的根亲文化热。至今,河南固始县和福建元宵县每年都要举行根亲文化节。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经中央统战部和国台办特批,每年都要举办闽台“百(家)姓论坛”。
负函考证
福建创业
北大抒怀
1963年,我从福州高级中学考入北大历史系,韩霞从北京师大女附中考入北大生物系。二十五年后的1988年,我们的大儿子在河南信阳高中高考中摘得全省理科高考状元的桂冠,顺利进入北大物理系学习。北大毕业后考取了美国奖学金留学。现为美国旧金山谷歌公司高级工程师。我们一家三个“北大人”,理所当然成为“北大校友之家”。我们为北大福建校友会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韩霞现在是福建北大校友会常务副会长)。今年,我年近古稀,除了北大福建校友会的工作外,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欧氏委员会换届选举,又选我担任会长。福建师范大学还聘请我为兼职教授,为六名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生上课并带他(她)们野外考察。北大老五届的特殊经历,培养了我一种与众不同的业余爱好:各种业余文艺晚会的节目主持人和北大校友及其子女的婚礼司仪或证婚人。口碑奖励:金牌。观众评价:幽默、大方、典雅、喜庆!今年,是我们1963级入学五十周年,回首往事,感慨万千,特赋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