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教研室师资简介

通讯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政编码:475001

武新军,男,1974年生,河南省安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先后在河南大学、复旦大学、美国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读书或访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河南省高校重大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报刊史料与20世纪文学”(2012-CXTD-02)负责人,先后参与策划出版“报刊史料与20世纪文学史丛书”、“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年谱丛书”等。已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60余篇。出版《文学的误区》(2003)、《聚焦二十世纪》(2003),《现代性与古典传统: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2005)、《意识形态与百年文学》(2010)、《意识形态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研究》(2012)等多部著作。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刘进才,男,1967年出生于河南省汝南县一个农民家庭。先后在汝南师范学院、河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读书求学。现在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及文学语言问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京派小说诗学研究》、《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文学的现代建构》等专著3部,曾获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1等奖。主持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先后获河南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

张乐林,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研究成果主要有:《虚构的真实---论武侠小说对江湖世界的想象与叙述》、《小说危机与〈红楼梦〉的启示》、《彷徨于末世与走向乌托邦---贾宝玉与段誉形象对比分析》、《现代性的凸显:论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解构中的建构---〈鹿鼎记〉中韦小宝形象的塑造》、《论晚清剑侠小说中剑仙形象的转变》、《论〈七剑十三侠〉、〈仙侠五花剑〉中的仙侠形象》等。参加国家二一一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九八五工程创新基地规划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项目一项,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奖等多项奖励。

张先飞,男,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河南省特聘教授、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河南大学学报》(CSSCI)副主编。国家一级学会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长江学者评审专家、全国博士后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曾任日本东京大学《赤门华风》主编。被评为首批河南省社科名家、首批河南省“百优人才”、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校哲学社科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河南大学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河南大学中文系全日制本科;河南大学文学院全日制硕士,师从解志熙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全日制博士,师从郭志刚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五四文学、鲁迅与周作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被誉为能够代表新一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展方向的学术新人。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系列专著2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论文15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含网刊1篇),《新华文摘》论点摘编4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编1篇;CSSCI期刊3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1篇。主持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教师基金项目、日本政府博士奖学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规划项目、河南省高校哲学社科创新团队项目、河南省高校哲学社科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次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3次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二等奖,2次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通讯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邮编475001

李国平,男,文学博士,副教授,河南浚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通俗文学、19-20世纪中国文学。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论》等课程。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史学月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著有《通俗作家文史札记研究》(“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项目”《中国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之十三,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曾参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副主编)、《大学语文》等多种教材,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百年中国通俗文学价值评估、阅读调查及资料库建设》等项目。

通讯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沈红芳,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以及女性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州学刊》、《当代文坛》、《名作欣赏》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编《女性生命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选读》,参与编写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女性文学教程》。专著《女性叙事的共性与个性——王安忆、铁凝小说创作比较谈》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0届优秀等成果表彰奖。

杨站军,男,博士,副教授。从事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具体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学。教学方面,主讲专业课《中国近代文学史》,选修课《梁启超研究》和《黄遵宪研究》等;科研方面,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一项,主持省社科项目两项,主持教育厅社科项目一项,参加国家社科项目两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参编学术专著两部,发表论文多篇。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刘瑞欣,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

李秋香,女,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11-2015年曾在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工作。发表的学术论文有《秦汉祖先神信仰构建与族群文化认同》(《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论秦汉时期西王母信仰民俗的构建——兼论异地文化认同》(《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5期)、《跨地域信仰圈的形成及其地域文化认同分析》(《西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秦汉的社神信仰及其地域文化认同功能探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近30年来的汉代民间信仰研究》(《史学月刊》2010年第3期)、《河南庙会文化及其当代变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曾获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获2013-2014年度校科研优秀奖。主持文化部项目《中国节日志河南省内黄高王庙会(颛顼祭典)》。参与文化部项目《中国节日志春节河南卷》、教育部项目《灵验:理解和表述中国民众信仰的关键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民间信仰与民间组织关系的田野研究》。

卢美丹,女,1989年10月出生,文学博士,校聘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州学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山东社会科学》、《中国文学研究》、《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

孙浩宇,男,河南新乡人。文学博士,副教授。发表有《清末<盛京时报>刊载日人汉诗考》《民国时期选杜与罗振玉<杜诗授读>》《戒文、戒书与戒文化考溯》《集句题咏》等论文。主持省部级项目6项,大创项目1项。曾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有1部专著,参编著作两种。

孙艳艳,女,1986年生,河南周口人。法学博士,校聘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世界宗教文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文化遗产》《宗教人类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篇;论文曾获第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曾参与撰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一项与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项。

邬非非,1986年11月生,河南信阳人,文学博士。2008年6月在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6月在河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19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20年10月入河南大学文学院任教,任职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诗,现代文学研究。在《武汉大学学报》《现代中文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

王丛阳,男,1989年10月生,河南开封人。2012年6月于河南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17年6月于河南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20年6月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20年7月以师资博士后身份进入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任职于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曾在《学术月刊》《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料、中国现代佛教文学等。

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情况简介

教研室主任郑慧霞,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博士后。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河南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汉语言文学研究》责任编辑、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中国卢仝文化研究会特聘学术顾问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唐宋文学与文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卢仝综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回归文本——红楼细读》(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和《范泰恒集》(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019年版)等;参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任副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多种书籍。主持、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各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教学方面获河南省教育厅教学奖、河南大学教学技能大赛奖、河南大学教学质量奖、河南大学教学优秀奖等。当选河南大学文学院首届“我最喜欢的老师”;所讲授的《李清照》被收录进英国BBC纪录片《中华的故事》。

通讯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教研室副主任刘军政,2003年于河南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10年于南开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0至2014年于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词学学会理事,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词学。

讲授专业课《古代文学》、《唐宋词学》、《名家词研究》,创新研修课《清代婉约词批评的关键词研究》,主持校级精品在线课程《唐宋名家词》。

出版学术著作:《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古今词话导读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参编教材:《中国历代分体文论选》(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在国内外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论沈雄的词史观念》(《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29辑)、《沈雄〈古今词话〉的文体特点、文献价值及其意义》(《南开学报》2010年3期)、《词集评点形式及其批评功能的实现》(《北方论丛》2012年第5期),《词学研究格局的新变化》(《词学》2015年第34辑),《黄庭坚词的脱“俗”“诗化”与北宋词风转变的契机》(《汉语言文学研究》2017年1期)、《〈草堂诗余〉与明代词学思想》(台湾《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5辑)、《论刘勰的古雅观》(韩国《东亚人文学》第2辑)、《论词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接受》(马来西亚(《2014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

主持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婉约词批评的焦点及其衍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研究”,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清代后期词选研究”,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南宋乾道、淳熙年间词坛研究”“唐宋词学年表”2项。

参与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词话考述”,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明代词学批评史”,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宋代中原文学系地编年研究”,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文学批评课程的教材建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化、现代化研究与实施”2项。

获得奖励:2016年10月获得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张进德,男,1960年生,河南汝阳人。198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留在古代文学教研室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85—1991为河南大学助教,期间考入古代文学助教进修班学习研究生课程。1992—1996年任河南大学讲师,1997—2001年为副教授,2002年至今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现任自学考试办公室主任。成就: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戏曲、小说。主持、参加《河南文学史》《文化生态与明清长篇家庭小说的叙事策略》《郝经集编年校笺》等全国高校古委会、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发表戏曲、小说、散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有《<金瓶梅>新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曲稗考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金瓶梅新视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张进德金瓶梅研究

通讯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王利锁,男,1964年生,河南伊川人。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留校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2001—200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访问学者,导师袁行霈教授。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人社厅、河南省公务员局首批特聘培训师资专家库专家教师。主要从事先唐文化与文学研究,于道家文化、魏晋文学和古代散文用力尤多。承担“汉魏六朝文学”、“《史记》研究”、“《世说新语》研究”、“庄子研究”、“魏晋名士研究”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出版有《逍遥之祖》(合著)《智通庄子》《搜神记注说》《中国古代应用文甄体赏鉴》(合著)等著作,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高校教材。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多次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教学标兵、开封市优秀教师、河南大学教学特等奖等荣誉称号。

耿纪平,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研究。开设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一)”、“先秦诸子学”、“先秦文学史料学”、“论孟导读”、“庄学研究”等。先后发表《略论宋代庄学的“儒学化”倾向》(《中州学刊》2000年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2期,人民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1年2期)、《现代作家的“中国古典小说观”》(《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2期)等数十篇论文;主编《庄子文学研究》(与孙克强先生共同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8月);参编《(大学生)素质教育名著导读》(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2002年5月)、《插图本〈古文观止〉(注评)》(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等著作;参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文艺思想研究”(所撰《宋代散文理论研究》约28万字);参与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化、现代化研究与实施;主持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宋‘新学’与文学”研究;《略论宋代庄学的“儒学化”倾向》获2000-2001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

孔漫春,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本科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论语》与先秦儒家研究”等课程。发表《唐景龙四年写本<论语郑氏注>“道行,乘垺於海”章辨析》、《<论语·里仁>篇“事君数”章异解辨正》、《孟子论辩方法摭谈》、《试析墨子比喻的类型及作用》、《王夫之诗情观的人本特色初探》等多篇学术论文;出版著作1部(《诗说中国五千年(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合著);参编教材3部。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3项,主持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等3项。《<论语·里仁>篇“事君数”章异解辨正》一文,2010年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16年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孝经》普及读本”获一等奖;《唐景龙四年写本<论语郑氏注>“道行,乘垺於海”章辨析》一文2017年获开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梁振杰,男,文学博士、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先秦诸子与经学、中国古代学术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专著《走近原始儒家—战国楚简儒家思想研究》、《从诸子之学到官方经学—儒学由先秦至汉的转变研究》《大学中庸章句注说》《论语集注注说》。在《文学遗产》《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郑学,男,1986年生,博士。主要从事晚清民国文学研究,在《中国韵文学刊》《中南大学学报》《燕山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编《燕赵印迹丛书》(花山文艺出版社),与人合著《丝绸之路上的河南》。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北方桐城派与古文批评近代转型研究”。

刘春现,1990年出生,河南信阳人。2012年6月在吉林大学文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14年6月在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17年在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17年8月年至2020年8月在中山大学任副研究员。2020年9月入职河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为本科生开设“元明清文学史”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中国古代文体学。在《学术研究》、《南京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安徽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末民初报章与近代文体之变研究”。

李巍,1991年1月出生,河南洛阳人。2012年7月在河南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20年7月在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18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访问学生。2020年7月入职河南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文学、佛经譬喻、中国文学批评史、六朝文论等。曾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图书馆培训部等单位担任外聘教师,讲授“古代文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与文化”、“中国诗歌史”等课程。曾荣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科研创新奖”,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奖励。在《博览群书》《华林国际佛学佛刊》等期刊发表数篇论文。参加德国维藤大学第三界世界汉学大会,巴黎第二届“国际佛学菁英班”青年论坛,北京大学“十六国北朝佛教与民族”论坛等国内外会议并发表会议论文。

语言教研室教师情况简介

教研室主任段亚广,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和音韵研究。硕士和博士分别毕业于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河南方言调查及近代河南方言韵书的研究,现为河南省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为本科生开设现代汉语、汉语音韵学、汉语语音专题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语音学基础、汉语方言调查等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四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两项、河南省教育厅社科规划项目一项。出版有《中原官话音韵研究》《汴洛方言音系十三种》《河南话与中原文化》等专著三种,在《方言》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先后曾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及河南省优秀科普作品特等奖等。

教研室副主任刘云,男,山东禹城人,博士,副教授。本硕博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威海)、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分别获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在《考古与文物》《简帛》《古文字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论文有《利用上博简文字考释甲骨文一例》《清华简文字考释四则》《说“徙”》等。主持古委会项目“《说文解字注笺》校订”一项。担任本科生的《古代汉语》《汉字文化专题》等课程。研究方向主要是古文字学与训诂学。

丁喜霞,女,河南荥阳人,文学博士,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先后在河南大学、浙江大学求学,曾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主讲《古代汉语》《汉语词汇专题》《社科文献检索》等课程,为研究生主讲《词汇学》《训诂学》《汉语史语料学》等课程。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史和训诂学方面的研究,先后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中国经学》等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被《新华文摘》转载和摘录2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3项,主持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

张生汉,男,1951年9月生,河南巩县人。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师从杨潜斋先生学习汉语史训诂学,1986年6月获硕士学位后回母校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古代汉语、近代汉语概论、《说文解字》导读、音韵学导读、训诂学、小学文献导读等课程。在传统训诂学、汉语词汇史方面用功尚勤,曾致力于《说文解字》校读和异文考辨,并有一定的心得。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一种;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歧路灯》《红楼梦》《儒林外史》词汇比较研究”。

蔡玉芝,女,1963年出生,1984年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30多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从事现代汉语,普通话口语。和交际语言学的教学工作,1996年以来,在河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工作中长期任教。1994年12月,获第一期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1997年12月和2007年8月两次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工作者。2000年获河南省教务系统《优秀论著奖》一等奖。同时参赛的论文《河南人怎样学习普通话》获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论文一等奖。2005年获2003--2005年度河南大学教学优秀奖。2010年9月获河南大学首届教学质量竞赛特等奖。2011年8月获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被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2011年12月获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称号。2013年9月被评为河南大学师德先进个人。近几年来多次获河南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多次被评为河南大学优秀实习指导教师。

张雪平,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语文现代汉语学会语义功能语法分会和汉语国际教育传播分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会员,河南省语言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学,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和汉语语法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研究》、《汉语学报》、《南开语言学刊》、《汉语学习》、《当代修辞学》、《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编《现代汉语》教材两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各一项,主持校级项目三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及河南大学教学质量奖共五次,其中《现代汉语非现实句的语义系统》一文获教育厅特等奖。

张新艳,女,河南唐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字学、训诂学研究。200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进入河南大学文学院工作至今。主要承担本科生《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多次获得河南大学教学质量一等奖。主持或参与厅级以上课题多项。先后在《语言研究》、《中州学刊》、《汉语言文学研究》、《汉字文化》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张雨薇,女,河南开封人,201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汉译佛经语言研究。在《励耘语言学刊》《历史语言学研究》《汉语史学报》《中州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基于梵汉平行语料库的《无量寿经》同经异译词汇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五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项。

汉语国际教研室教师情况简介

教研室主任董秀英,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研究,在《汉语学报》、《当代修辞学》、《华文教学与研究》、《励耘语言学刊》等语言学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假设句句法操作的跨语言比较》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教育部社科项目和河南省教育厅人社科项目各一项;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一项。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有“语言概论”“当代语言学”“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和“汉语语言学导论”等课程。主持完成河南大学教改项目一项,多次获得河南大学教学质量奖。

辛永芬,女,河南浚县人。博士,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河南省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和河南省首席专家。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中山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1996年9月-1997年9月在日本大正大学研修日语。2003年8月-2005年8月在老挝国立大学教授汉语。2007年11月-2011年7月在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与研究。2009年9月-2010年6月在社科院语言所做访问学者。2012年10月-2014年9月在波兰华沙大学汉学系教授汉语。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和对外汉语教学。出版专著《汉日篇章对比研究》和《浚县方言语法研究》两部,其中《浚县方言语法研究》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在《中国语文》(3篇)、《方言》、《语言研究》、《汉语学习》、《汉语学报》、《河南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项目2个,省部级项目6个,厅级项目2个。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豫北方言语法音变及其类型学研究”获得优秀结项等级。

戴宁淑,女,1969年6月出生,河南省开封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讲授课程《逻辑》、《逻辑方法与思维训练》,主要研究方向普通逻辑、语言逻辑。199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主要学术论文:《语义预设的界定和鉴别》(《学海》),《殷海光与台湾逻辑学学科建设》(《史学月刊》),《双重否定句修辞分析的缺憾》(《语文建设》),《论贾谊<新书>中的正名方法》(《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关系的再认识(《天中学刊》);《浅析预设推理》(《商丘师院学报》),《分层次多元化的大学逻辑教学》(《天中学刊》)。参与编写《大学逻辑教程》(人民出版社)、《校邠庐抗议》(河南大学出版社)。教学获奖情况:2008-2009学年河南大学文学院教学优秀奖。2012-2013年度、2015-2016年度河南大学教学质量奖一等奖。

郭华,女,对外汉语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词汇、对外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研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CSSCI论文三篇,中文核心论文一篇。主持参与省部级社科项目三项、厅级项目两项,获省博士后优秀科研项目资助一项。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词汇专题等课程,获河南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

姚云,男,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和实验语音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已在《语言研究》、《语言学论丛》、《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王昕,1984年12月出生,河南永城人。2008年6月于河南大学文学院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11年6月于河南大学文学院毕业,获得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2016年4月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汉语研究专业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016年8月到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任教,给留学生开设本科课程《初级汉语综合》、《中级汉语综合》、《高级汉语综合》、《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等,研究生班课程《现代汉语》。2020年7月到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任教。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时语言学理论、汉语语法、认知语言学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等。出版专著《汉语双宾构式的历时演化——从历时构式语法角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持完成教育部国家语委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均顺利结项。在境外刊物《澳门语言学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

外国文学教研室教师情况简介

教研室副主任王鹏,男,1980年生,河南镇平人。文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及东方文学(日本、韩国、越南)研究。为本科生讲授“东方文学”、“比较文学”和“西方文化概论”课程;为硕士生讲授“亚洲汉文化圈文学”及“芥川龙之介研究”课程;为留学生讲授“高级阅读”等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精品视频课“比较文学”主要参与人,省级在线课“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主要参与人,曾获省级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和河南大学教学质量奖特等奖。在《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撰论著11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校级重点项目2项。

董群智,女,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河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撰写《外国文学史》《二十世纪国外戏剧概观》《外国文学教程》3部著作,参与完成2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

程小娟,女,文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耶鲁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圣经文学、圣经汉译史。为本科生开设“外国文学史”课程,为研究生开设“圣经希伯来文基础”。出版专著《God的汉译史——争论、接受与启示》《中世纪英国神秘连环剧研究》,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编辑辑刊《圣经文学研究》,主编或参编著作7部,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

李安光,男,河南商丘人。文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学与中西比较文学、海外汉学与比较诗学;主要讲授比较文学、欧美文学、中华文化原典、20世纪西方文论等课程。截至目前,在《探索与争鸣》《戏剧》《中外文化与文论》《国际汉学》《中华戏曲》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并有被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全文收录;著有《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参与编撰马工程教材《比较文学概论》、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西方文化概论》、经典新读《瓦尔登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主持完成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省社科项目等3项。多次荣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另曾获河南大学年度教学质量奖一、二等奖。

文艺理论教研室教师情况简介

付国锋,男,文学博士。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主讲《美学导论》《西方文学理论史》等课程。参与一项国家青年社科基金项目,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大众文化导论》教材,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西方文论史》教材。获得河南大学2013年度教学质量一等奖,河南大学2012、2014年度教学质量二等奖,河南大学2013年度优秀教师荣誉。

王中原,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校聘副教授,文艺学和艺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和美学,承担《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文艺理论研究》《中国书法》《浙江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

周飞,1991年2月出生,安徽和县人。2012年6月在惠州学院汉学言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15年6月在暨南大学文艺学专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20年6月在暨南大学文艺学专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20年7月以师资博士后入职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为本科生开设“文学欣赏导引”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比较诗学与海外汉学。在《文艺研究》《国外文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参与撰写《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研究》《海外华人学者的诗学贡献》等著作。

秘书与写作教研室教师情况简介

秘书与写作教研室主任徐丽君,女,湖南常宁人,文学硕士。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曾就读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讲授《秘书学》《秘书实训》《人际沟通学》等课程。出版《秘书实务》《秘书沟通技能训练》《人际沟通学》《人际交流》《赞美的力量——人际传播与企业管理新视点》等著作5部;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包括河南大学省部共建课题在内的项目4项。目前主要从事秘书学、人际传播的教学与研究。

秘书与写作教研室副主任孙芳,女,讲师。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师从温儒敏先生,写作博士论文《小说中的“五四”书写研究(1919-1949)》,获文学博士学位。教学方面,从事大学基础课程“基础写作”和“中国现代小说选读”等教学工作,学术研究方面,致力于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中国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研究。已发表的论文有:《吴组缃小说艺术三题》、《从〈赵子曰〉看老舍对“学生”形象的解构》、《北大学生看中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以及《五四时期冰心文学形象的建构》等。目前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一项。

通信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0

伍茂国,男,湖南常宁人,文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曾读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讲授《当代西方美学》《叙事伦理学》《行政管理学》等课程。出版《现代小说叙事伦理》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各类项目1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奖项10多项。目前主要从事美学、文艺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兴趣旁及伦理学、人际与文化传播、博雅教育等领域。

李进宏,男,河南开封人。供职于河南大学文学院,从事书法教学三十多年,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书协副主席,省高校书协常务理事、评委,政协开封书画院常务理事等,九四、九六年两次荣获省政府“优秀园丁奖”。书法作品先后入选全国八界中青展、全国大字展、全国“巾帼杯”书法大赛一等奖。先后有《书法导报》、《书法报》等专业刊物,有近万字的专题介绍。九九年作品入选中日书法联展。擅长各种书体,楷书魏碑厚重大气,行草书遒劲豪放。众多国家级、省级博物馆、艺术馆收藏,名字收入《当代艺术家名人录》。近二十年来,有十多万字论文发表在《书法》、《书法研究》、《书法导报》等专业刊物;有近二十幅作品刊登在《中国书法》、《书法》等专业刊物。论文《宋书中的意》在全国“尚意书风”研讨会上获奖;主编《中外文化新视野》,合著《通用书法教程》等教材。

张胜波,女,山东青岛人,历史文献学(古文字方向)硕士。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讲师。先后就读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2008年,其著作《新蔡葛陵楚简文字编》由巴蜀书社出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2006年至今先后开设《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公共关系学》等课程,现从事文秘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庄鹏涛,男,河南周口人,文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与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学会会员。主讲《秘书应用写作》、《办公自动化》课程,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和文化创意产业。曾在《学习与探索》、《艺术百家》、《福建论坛》、《理论月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译著《文化研究的未来》一部。教育部文化部动漫类规划教材《动漫创意产业概论》副主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吉尔·德勒兹“褶皱理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17年),主持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系谱学视域下巴洛克概念流变研究》。

薛蕾,女,河南开封人,文学博士,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校聘副教授,北京曹雪芹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及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讲《大众传播学》、《〈红楼梦〉研究》等课程。在《明清小说研究》、《河南大学学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河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美学视域下明清小说幻设观念研究”,主持河南省博士后基金项目“美学视域下古代小说神幻观念研究”。参与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英语世界元杂剧的译介与研究”,参与省级社科项目3项。

郭伟,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比较文学博士后。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创新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图像修辞学、影视学、写作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独著《视觉隐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合著《应用文写作教程》,文心出版社2006年版。在《文艺争鸣》《人民日报》等期刊报纸以及国际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20余篇,收录于《人大复印资料·哲学文摘》《文学与图像》等。诗词作品60余篇首,收录于《中州诗词精华》等专集。主持河南省哲社规划项目“视觉隐喻观照下先锋艺术嬗变研究”;主持河南省哲社规划后期资助项目“唐代本事的文图迁移与文化创生研究”;主持河南省教师教改项目“中小学教师‘视觉艺术素养’的教育行动研究”;主持校研究生教育创新与质量提升计划项目“艺术批评方法论”。参与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参与(卷副主编)南京大学“985”工程资助项目1项。电子书《西方现代名画十二讲》获河南省教育厅一等奖;论文《媒介时代何为美》获河南省教育厅二等奖。

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教师情况简介

教研室主任裴萱,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武汉大学文艺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戏剧影视美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讲《戏剧大师研究》《戏剧批评》《电影大师研究》《影视艺术美学》《艺术学理论专题研究》等本硕课程。近年来,在《文艺争鸣》《人文杂志》《广东社会科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8篇论文先后被《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参编教材《抗日战争题材影视剧生产与消费调查研究》等。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普及项目、河南大学种子基金项目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

通信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燕俊,女,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外电影史论教学与研究。主讲课程:《电影观摩与讨论》、《外国电影史》、《拍摄理论与实践》等。曾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影艺术》、《电影文学》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代表论文:《从舞台到银幕:“十七年”戏曲艺术片对三大矛盾的处理》、《百年中国电影编剧简史》、《结构的意义:电影板块式结构研究》、《集体尖叫:中国恐怖电影史话》等。主要著作(含教材):《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编剧卷》(参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世纪电影史概论》,副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在声光魅影中穿行:电影佳作鉴赏四十例》(独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外国电影史》(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等。

张霁月,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电影史论与电影文化,主讲“中国电影史”“电影概论”“中国电影研究专题”等本硕课程。主持河南省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电影概论”;主持完成河南大学教改项目多项;教研成果获教育部戏剧影视教指委影视教改论文二等奖、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在《社会科学》《上海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电影学术专著1部;参编影视教材1部;主持完成河南省社科、教育厅项目多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艺术类项目1项;科研成果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教育厅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各2项;河南省博士后科研一等资助等。

孙振虎,男,编剧,河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校聘副教授,主讲影视编剧、电影分析、西方戏剧史、名家名作精读等。研究方向包括编剧学、戏剧影视美学、中西戏剧比较等。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央戏剧学院博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电影专业委员会会员。入选上科大-南加大编剧班、中国电影家协会全国青年电影编剧培训班(第一期)、成龙电影A计划(第三期)、国家艺术基金“古代戏曲编创人才培养”项目等。创作戏曲、话剧、电影剧本若干。创建并主持[编剧工坊],孵化电影剧本若干。

冯珊珊,女,河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校聘副教授,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南开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戏曲文献与戏曲批评,主讲《中国戏剧史》等课程。主持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一项、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资助性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参与完成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在《戏曲艺术》《中国韵文学刊》《四川戏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代表性论文有《周德清“务头”论考》(《戏曲艺术》2016年第3期)、《“酸馅”与“酸馅气”考释》(《文学与文化》2016年第1期)。

语文教育教研室教师情况简介

通讯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政编码:475001

李萱,女,博士,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语文教师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016.12-2017.12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英国牛津大学访学研修。近年来在《社会科学》、《文艺争鸣》、《南方文坛》、《中国现代文学》(台北)、《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共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CSSCI收录14篇,台湾刊物1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1部。专著《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梦幻书写》(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版)获2017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奖特等奖。主持两项省部级课题,参与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3项省部级项目。

张伟丽,女,河南开封人,汉语言文字学在读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河南大学文学院中文师范专业《专业教材教法》《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程主讲教师。2010-2011学年度、2014-2015学年度、2015-2016学年度河南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获得者,河南大学2015年“师德先进个人”。

张丽珍,女,硕士,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音学和大众传播学。主要从事普通话口语、演讲名篇鉴赏和演讲学教学。1995年开封市青年教师新秀,1998年河南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1998年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年河南省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2000年河南大学教学优秀奖二等奖。2000年全省教师口语教学比赛二等奖。2001年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科研课题优秀成果奖,2004年河南大学第四届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2004年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在河南大学学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心理世界等发表多篇科研论文。主编《教师口语》(中国书籍出版社)、《演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独著《公务员口才》(中国和平出版社)。国家教育部《师范院校跨世纪职业技能训练序列问题研究》科研课题主持人。

唐诗研究室教师情况简介

教研室主任焦体检,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在河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8年在四川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9—2013年在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从事唐宋文学文献和中国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科研。开设有《中国古典文献学》、《唐宋文学文献专题研究》、《中国文化概论》、《唐诗整理概论》、《中国古典文献学史》等课程。在《宁夏大学学报》、《图书馆杂志》、《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张籍研究》一部,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奖。参编《河南文学史》、《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唐五代卷》等著作两部。主持高校古籍整理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项目1项,河南省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2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

通信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侯佳,女,博士,中共党员,201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2015年进入河南大学文学院唐诗研究室工作,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文献。开设有《宋代文学文献专题》、《校勘学概论》、《中国古典文献学》等课程。发表论文《简论寒山诗对王梵志诗的继承和发展》、《浅谈宋代的出版政策》、《王禹偁知制诰经历对其古文成就之影响》等。参与项目有《黄河文明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

THE END
1.开封市博物馆开封博物馆,始建于1962年3月,其前身为开封市展览馆。省馆迁郑后在其原址三胜街正成立的。因馆址原有建筑残破,不适应各方面业务的开展,遂于1986年选择现址扩建为如今的新馆。新馆于1988年9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开封文化事业的一大盛事。开封市博物馆是中国地方性https://www.maigoo.com/citiao/59163.html
2.开封开封博物馆游玩攻略简介,开封开封博物馆门票/地址/图片/开放时开封博物馆始建于1962年3月,其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新馆于1988年9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开封市博物馆是中国地方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包府坑中路. 全馆总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楼7000余平方米,系呈“山”字形仿古建筑,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覆盖,典雅凝重,宏伟壮观,其陈展楼面积5000余平方米,https://you.ctrip.com/sight/kaifeng165/77549.html
3.河南博物院介绍河南博物院简介: 河南博物院是我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院之一。其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1927年7月,在冯玉祥将军的极力主张下,成立了"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会,馆址设在开封市三圣庙街。1928年5月,更名为民族博物馆。同年10月举办《民族模型陈列》正式对外开放。1930年12月1日,复名"河南博物馆"。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https://zhengzhou.cncn.com/jingdian/henanbowuyuan/profile
4.河南博物院介绍目录简介展馆布局院徽展品陈列收缩展开简介 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就藏品而言,除故宫博物院(北京、台北)外,河南博物院当属第二,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安阳、淅川、洛阳、商丘、开封、三门峡、辉县、新郑、安阳等地的考古发掘,数量达13万多件,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https://www.unjs.com/xuexi/quanke/20140601000000_1078857.html
5.开封博物馆今天和老同学一起游开封博物馆。恕我孤陋寡闻,好长时间没去开封闲逛了,没想到在西郊新建了一座博物馆。新馆区比原来在包公湖附近的那座面积大的多,有上下两层,气势恢宏。展馆很多,浓缩了开封文化的精华。 一楼主要有三个展厅,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祥开紫禁,碑刻。木版年画从年画发展的历史、内容到主创者,介绍得非https://www.jianshu.com/p/c88ce63276d0
6.走进开封梦回大宋与此同时,19家非国有博物馆既有以瓷器、古钱币等主流收藏的专题博物馆,也有聚焦冷兵器、婚俗文证、电影文化等小众收藏的博物馆,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保存历史记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阅读点亮城市,开封市图书馆以及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近二十家城市书房,是休闲阅读,放慢脚步的好地方。https://hct.henan.gov.cn/2024/01-04/2879633.html
7.开封旅游景点门票老人优惠政策简介 开封博物馆始建于1962年3月,其前身为开封市展览馆。省馆迁郑后在其原址三胜街正成立的。因馆址原有建筑残破,不适应各方面业务的开展,遂于1986年选择现址扩建为如今的新馆。新馆于1988年9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开封文化事业的一大盛事。2024年3月开封博物馆新馆开馆 https://www.lvtubus.com/lyzixun/777421.html
8.关于——河南博物院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简介 康国义 以姓氏笔画排序 13 康国义 出生日期:1964年5月 籍贯:河南郑州 政治面貌:无党派人士 现任河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兼任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副会长。 万捷 男/汉族 以姓氏笔画排序 01 https://www.chnmus.net/ch/institution/index.html
9.海南省博物馆长期从事海南历史民族民俗文物的调查、征集工作,在海南历史、民族民俗文化、博物馆学、文物鉴定等领域有较深造诣,负责海南省博物馆陈列之“江山有待——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参加了《中国黎族》、《黎族田野调查》、《黎锦》等书的调查与编写,著有《海南古村落解读》(合著)一书,承担海南省社科联重点课题《https://www.hainanmuseum.org/hnbwgcms/info/1267
10.参观开封博物馆作文(通用26篇)参观开封博物馆作文 11 在开封博物馆两侧有两个长廊,里面保存着汉、隋、唐、宋、北魏、元、明、清等各朝代的碑刻墓志,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3月21日,记者跟随对地方文化史颇有研究的刘海永来到开封博物馆寻访。 碑刻墓志,是我们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几千年社会生活的记录,是研究我国古代雕刻技术、书法艺术及考https://mip.ruiwen.com/zuowen/kaifeng/426080.html
11.开封博物馆镇馆之宝候选文物正道直行开封博物馆藏文物八万件(套),目前展出的文物有两千余件(套),博物馆的专家们从所有文物中,层层筛选,甄选出八件文物作为“镇馆之宝”的最终候选。 一、北朝孔惠超石造像 孔惠超石造像,石灰岩雕刻,为背屏式一佛二菩萨立像。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通高206厘米,最宽处97厘米,厚15.5厘米。主尊高121厘米,面相https://blog.sina.com.cn/s/blog_8001328c0102ynxh.html
12.开封博物馆考察报告6篇(全文)开封博物馆考察报告(精选6篇) 开封博物馆考察报告 第1篇 考察报告 学号:1003611030 姓名:李倩 班级:环艺一班辅导老师:秦吉安 开封古称东京(亦有汴梁、汴京之称),简称汴,位于河南省东部,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位置。开封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xe3b8y7.html
13.2023《八朝古都,东京梦华——走进开封博物馆》2023《八朝古都,东京梦华——走进开封博物馆》 读71万阅读 清水天然 2023-12-08 阅读6477 如果说来开封是个意外,走进开封博物馆却是主动的选择。 2023年12月8日下午14点,我们来到了开封博物馆。 了解一个城市,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进当地博物馆。 我们的参观从二楼一号展厅开始。 一号展厅《https://www.meipian.cn/4ywqe2v2
14.博物馆调研报告(精选19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博物馆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博物馆调研报告 篇1 调研—河南省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是现代化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坐落在河南省会郑州市环境幽雅的农业路中是我https://www.wenshubang.com/diaoyanbaogao/107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