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亨君子之松,借古开今|艺术栗子水墨绘画屏风物象

如何在这个不安的世界里,寻得安静的一隅,这是頌的初心,也是万亨所笃信的艺术路径:君子之道,诗意的自然主义。

——策展人苏芒

在“50-90: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这场如同星河般璀璨的近600件艺术瑰宝中,汇集了50后至90后五代艺术家的匠心独运,其规模之宏大,堪称史无前例。主展厅穹顶之巅,万亨的画作熠熠生辉。万亨,这位在我国南方崭露头角的青年水墨艺术家,早以“中国屏画青年领袖”之誉享誉画坛。

2022年由龙美术馆馆长王薇精心策展,万亨于上海龙美术馆呈现个展“涵墨镂金——万亨屏画展”;2024年由頌艺术中心馆长苏芒亲自策展,个展“君子”在北京展出。一南一北的个展,让大家对青年艺术家十分好奇:是谁凭借扎实的水墨功底,在宋代院体画中借古开今,跻身当代艺术并占有一席之地?

2002年万亨(右)与王薇(中)

2024年万亨(左)与苏芒

万亨出生于浙江温州平阳一个叫做万全的地方,儿时记忆中祖父常被邻里间求去写书法,童年的他在爷爷的书房与笔墨为伴长大。小学时,在别人画阿童木乱涂鸦的年纪,他已经开始喜欢毛笔作画的感觉。高中时曾去杭州拜师学画,后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画世界里,他最神往的是宋代院体画,是宋徽宗。那些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美学气度,让他自此沉迷于对宋代院体画的研究和继承。

万亨个展“君子”

2024.11.2-12.16頌艺术中心

万亨的松是特别的。去掉庞杂的自然背景,在实体松的基础上,加入更多内心的想象,完成从自然之松到心象之松的转变——以物抵心。自此,他开始有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与古人精神遥相呼应的东方主义美学、金色屏风与墨色古松的视觉冲击、真性情的兼工带写的笔墨意趣、突破传统制式的当代形式、简洁雅致的色彩及画面构成……

近两年,他以个人化的艺术风格,作品中加入更多西方构成方式,为中国水墨的呈现注入更多观看的空间维度。《游龙》中以石绿绘就的传统中国画中不存在的竖线、《武陵仙枝》中以白创作的类似油画肌理、《岁寒》中以色块重新构建的平面空间关系……他的作品,始终扎根于传统中国画媒材、语言的当代融合,不以形式为桎梏,打破了中西方的次元壁垒,从创作到观看,成为一种求新图变的新法门。

万亨《游龙》纸本洒金59x88cm2023

万亨《游龙》局部

万亨《岁寒》绢本设色103x93.5cm2024

师法自然,寻山访松,万亨舍弃古人程式化的观看及构成法则,遵循内心的一种真诚,全身心地去体验自然中真实的古松。寻觅古松在与自然抗争中的一种苍劲、野性的生命力,以及真实美感下所赋予的高士气节。

与松为友,始终把第一种感觉落在笔端。幽远虚极、直抒胸臆,他进一步强化心中的松,使得金色屏风与墨色古松相得益彰,凸显一种诗意化的气息和精神内涵,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自此,万亨也有了更为清晰的一个艺术线索和方向。

万亨《武陵仙枝》金箔屏风110x260cm2024

万亨《武陵仙枝》局部

抵达这一路径,万亨走了30余年。扎根于强大的中国绘画系统,在西方当代的围攻之下,建立自己的方式,这是以中国水墨为主体的艺术家的共同课题。这个问题也困扰了万亨很久。当松渐渐成为创作的母题后,这条路突然就通了。

万亨在工作室

创作上的研究,进一步激发了艺术家创作思路和生活方式的开放性。收藏古董与近现代书画,也收藏当代艺术;喜欢盆景,也喜欢当代的工艺作品;习惯吃中餐,对西餐也来者不拒。作品形式上,从传统的平面到立体的屏风,激活的不仅是样式,更是追寻诗意化的东方主义美学话语,践行个人化的君子之道的艺术实践。

形式为表,却依然可以对内容产生影响。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及“屏风之制最古”。屏风以颇具朦胧美的东方美学,营造着中国文人含蓄与内敛的空间意境。万亨赋予了屏风新的艺术观念,把这一古老的艺术以新的形式与内涵,再度拉入我们眼帘。以屏风形式为基础,材料上选择古绢、金箔,重构了屏风在物理空间的多维式张力,以期穿梭时空与古人对话。

形式的开放性,也开启了一种新的工作方法。万亨让朋友随意做了100个画框,画框的形式由制作者自行决定,因此有了此次展览中形态各异,甚至有些奇特的“珍禽集”系列画框。他的创作基于那一刻看到画框的感觉,而非原定计划。

依据西方肖像法则,构图上突出珍禽形象的主体性,就这样,他以好玩的心态创造了属于他的当代艺术新形式。恰如他对《艺术栗子》所说“花鸟只是画大画的一种调剂”,其中的松弛和自如正是这些作品的珍贵之处。

万亨工作室

为了松,万亨在工作室养了上百盆的松类植物盆景;为了珍禽花鸟,他养过50多只不同种类的鸟,深入观察。如此生动的万亨,保留了一种当下难能可贵的艺术家应有的学术品质,追求极致的他足以让我们感动并记忆深刻。

或许正是基于细腻的生命体验,才有了充满活力的笔墨意趣,生机盎然的画面彰显出了真性情,使他得以脱离宋人绘画刻板之弊。在探寻作品与时代的紧密关系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一条深入践行的艺术路径。

Q&A

栗子对话

万亨

艺术家

从“松”开始

艺术栗子:松是最具中国文人代表性的物象,对您的特殊意义是什么?与古代对松的表意相比较,在当下您想通过松,来表达和解决什么问题?

万亨:松和传统的四君子、岁寒三友是一样的,也是东方文人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外化的主体。对我而言,我想表达的还是对古代文人士大夫精神的当代回响。松是让我与古代先贤们嫁接联通的一个物象,希望通过画面,在精神上去追求自己对于文人高士的一种情怀契合。

万亨《君子》金箔屏风150x150cm2024

万亨《凌云》绢本设色73x82cm2024

艺术栗子:您以画松扬名艺术界,什么样貌的松会特别吸引您?若把松比作人,如何形容您笔下松的状态?

万亨:在绘画上,自然界的松的造型和我心中理解的美感造型,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我们要尊重物象本身的生长规律及特点,如同养盆景一样,是人和自然在对话关系下的一种引导。这不是简单的艺术家复制性拷贝到画面的表现对象。

有一定岁月沉淀和历史感的古松会更吸引我,他们的姿态会更加沧桑和遒劲,以顽强的生命力去对抗自然恶劣的环境,其所传达出的力量感恰恰能打动我,生长的美感更会给我心灵上的启发。

如果把松比作人,我倾向于与我对应的历史当中的一种高士的形象,有独立的性格,不惧自然恶劣环境,生命去绽放的那种状态。

艺术栗子:为什么去自然中访松,您都去过哪些地方?如何选择采风地点?

万亨:首先去游历山川感悟自然,这能够触发我内心对于绘画的表达欲望,以及追慕古代画家的情怀;其次在游历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在书斋或者是画册之外的很多东西。书籍和画册都是被别人提炼、加工过的内容,不是第一手素材。从自然中得到最新鲜的一手资料和素材,对我的养分也是最足的,也是最能够提炼出自己喜好的行为方式。

万亨在访松路上

艺术栗子:在采风画松的工作方法上,从自己带着摄影器材拍摄,转变到组织团队高清拍摄,这是为什么呢?

万亨:寻山访松是一个艺术游历过程,我在现场更多的还是以感受和观察为主。回到工作室,借助一定的影像和图像资料,进行反观和回望,可以产生对当时创作点的重新激发。自然环境对创作其实是有时空性的,对我而言,在工作室的创作会和现场创作几乎是一个平行状态。自然界的松虽然看着很美,但我在创作中需要二次加工和处理,画面上的松与自然中的松的形态的吻合概率并不高。

万亨《孤秀》绢本设色58x38cm2024

艺术栗子:自然的松—心中的松—笔下的松,这个意象转变中,您是怎么看待自然与松,松与人的内在关系和关联?

万亨:我觉得这三者在艺术表达的时候,不是那么孤立的。我去思考的那一刻已经经过艺术融合。自然的松呈现的是外化的物象,这其实是形的概念;心中的松,经过一定的思考和艺术处理,呈现出的是带有精神和意涵的形象;笔下的松,恰恰是把这种形象表现出来,让画面与观者产生新的关系,寻找精神上的共鸣。于我而言,这是我和观者对话的桥梁和媒介,在此刻能产生一定的碰撞。

不止于形

艺术栗子:在您的系列屏风作品中,在空间及作品本身的氛围营造上,您更多是出于什么考量?

万亨:我选择题材研究的原因更多是出于个人喜好,屏风对我个人而言,只是一种材料和媒介,或者说一种载体。通常在美术馆里,我们见到的传统国画大多是中小尺幅,而屏风本身具有一个大画幅的尺度,以及整体金色的视觉冲击力,无论从画面内容的影响上,以及对空间环境氛围的渲染上,我认为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视觉震撼力。

屏风本身的条状呈现方式所形成的秩序感,具备了一种当代绘画的艺术语言,产生具有当代绘画审美视觉的美感。我觉得这两者并置,会让古典又具备一定的当代性。重新按照一个并列组合的方式呈现,这是我想要去做的。

万亨《大夫枝》金箔屏风110x260cm2024

艺术栗子:屏风和金箔象征地位,松则是高士,在画境上怎么处理奢华贵气与致虚极、守静笃之间的平衡?

万亨:之前有零散的创作,2019年起集中以屏风进行创作表达。在金色屏风上,我基本是以水墨为主,以墨色去呈现一种墨的沉淀感。单一的墨色的穿透性会更强,会让画面在金的颜色干扰上,不至于显得那么缤纷华丽。墨跟金色不仅融合度好,墨色的深和金箔的亮会形成一种视觉对比,我有意以偏深重的墨色来降低金色的视觉暴力感,把它往沉稳的方向压下去。出于这种考量,画面当中有时会用一点点的色彩,比如石绿、白,起到点睛的作用。

艺术栗子:在珍禽作品中突出物象的主体关系,画面构成方式颇有现代性。在不断加减的过程中,您个人的创作心路是什么?

万亨: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绘画体系的构图法则和评判标准,来思考创作的问题。我是按照肖像的绘画方式,更加突出物象在画面中的主体性,视觉上传递冲击感,以三角比例的平衡关系构建稳定性。通过色块的形式处理,形成更加严谨的规范和视觉的集中点。以归纳和概括再次强化这层关系,让它更具有一种画面的集中和核心的规律感。同时,增加背景中同色系的不同色块对比,形成新的视觉元素。

中得心源

艺术栗子:宋人院体画对您的最大影响是什么?在哪个阶段开始了宋画研究?

万亨:对宋代院体画的研究是我在中国美术学院读本科时期,那是一个必经的学习过程,从工笔慢慢地往小写意再到大写意。我个人对偏工细类、造型严谨的画面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宋代绘画中,宋人的这种严谨度,包括追求的极致、精准的笔墨表现,这些和我个人方向是一致的。所以,我会略微多花一些工夫去积累、临摹和学习宋画体系。

万亨《支离叟》纸本洒金59x88cm2024

艺术栗子:东方精神是一个探讨了百年的话题。当下,您如何理解东方性和东方精神?

艺术栗子:您的作品方向对您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会使您选择古意古人的生活吗?

万亨:摹古一定不是一种刻意追求,只有当精神生活有需要时,自然而然就会去摄取这方面的营养。当代科技以及工业化的进步,带给我们更多生活上的便捷,我们回不到和古人一样的状态,而且也没有必要回到一样的状态。然而,古人的某些精神性追求,恰恰在当下就是缺失的。我会去弥补这部分内容,在古和今之间择优和择需而选,为我所用。

THE END
1.“美在五岳——中国美术馆五岳题材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024年12月11日,由中国美术馆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共同主办的“美在五岳——中国美术馆五岳题材美术作品展”与观众见面。 此次展览精选了钱松嵒、傅抱石、赵望云、何海霞、石鲁、闵叔骞等名家描绘“五岳”的经典之作70余件。这些艺术家以其画笔和刻刀展现了五岳的山脉起伏、云雾缭绕和四季之美。这些作品多http://www.namoc.org/zgmsg/xw2024/202412/a38e86bd0b744190b076f3acf17a597e.shtml
2.百余件国礼珍品时代作品集结,来工美博物馆一睹为快!12月12日,北京工美七十周年回顾展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拉开帷幕。百余件国礼、工艺美术作品、历史记忆材料等展品集中亮相,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出不同时代的工艺美术作品。当代设计师在传承中,生动展现出中国传统技艺的复兴与创新。展览自即日起持续至2025年2月28日。 https://www.cprt.com.cn/culture/pc_content_183687.shtml
3.文化盛宴:全国博物馆100个新春大展,约起来!文化产业评论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2展厅) 展览历经两年筹备,甄选闽台两地文物及艺术作品近四百件,展览分“同宗同源 敦亲睦族”“海峡之音 合韵千年”“艺蕴天工 小康大同”“妙笔生花 写意中华”四部分,从戏曲、民艺及工艺美术、文学、书法、美术等不同的方面,全面深入地诠释了“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思想主题。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6231852.html
4.北京保利2023秋拍,多线共叙,引领收藏回归艺术本真展览: 1.“20世纪中国画坛巨匠·傅抱石·日中美术交流的桥梁”,涉谷区立松涛美术馆(日本),1999年10月12日至11月21日。 2.“河山在目——傅抱石百年纪念画展”,澳门艺术博物馆,2003年8月。 3.“其命唯新·纪念傅抱石诞辰100周年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江苏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江苏省http://www.99ys.com/home/2023/12/11/09/216374.html
5.中国画名家主题邀请展,将于8月26日下午在千祝文化网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山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红军长征70年,中国新象,香凝如故)国展评委,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院)书画专家艺委会委员,教育学院导师。北师大,清华美院,北京人文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石齐画院,张立辰紫苑书院,教学部导师团成员。https://www.qianzhuwenhua.com/news/sprdnews/3860.html
6.600件精品亮相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2023年5月30日,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展览分为“致敬经典”“墨韵文脉”“塔高水长”“美美与共”等4个主题展览,通过近600件作品,集中展现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经典美术作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3年5月30日,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展览分为“致敬经典”“墨韵文脉”“塔高水长”“美美与共”等4个https://m.haiwainet.cn/mip/3541092/2023/0531/content_32610873_1.html
7.美在新时代!打卡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日前正式对公众开放,本次系列展览共有“致敬经典”“墨韵文脉”“塔高水长”“美美与共”四大主题展览。通过近600件作品集中展现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经典美术作品。形象地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红色革命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中外杰出美术成果的交流与互鉴。 http://m.cyol.com/gb/live/articles/lives/content_5xGYyYswK8.html
8.回顾丨新生与培育:2021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53美术馆 《画廊》40年——中国当代叙事 策展人:李琼波 值《画廊》杂志创刊40周年之际,从当代学术视角出发,在40年的出版中挑选40位杰出成就的封面艺术家个案进行梳理研究,通过展览以叙事的方式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和学术状态。此次展览将以线下实体展览和线上数字虚拟展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是《画廊》杂志40年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2/09/c6206625.html
9.看展览记录1:《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成立60周年·美术作品展》暨展览名称: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成立60周年·美术作品展 暨 民族美术高等教育60年成果回顾展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9.6.13~6.20 展览作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和艺术设计等多种形式,通过百余幅老中青艺术家作品,展现了60年来当下高等美术教育在民族美术领域中的成就。 https://www.meipian.cn/26pnydg7
10.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近600件藏品致敬经典值此之际,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于5月23日开幕,以“致敬经典”“墨韵文脉”“塔高水长”“美美与共”四大系列主题,通过近600件作品,集中展现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经典美术作品,形象地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红色革命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中外杰出美术成果的交流与https://m.btime.com/item/router?gid=43u1eh5strk92pq023igik0fv0p
11.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张宗品人物画展在都江堰市奇石古玩其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四川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8次获奖。其中,人物画《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工笔画《磨砺出锋芒》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水墨画《西岭云流》参加建国50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泽惠天府》参加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大展;国画《古堰开水图》获成都市一等奖;油画《西行https://www.zgscys.com/news.php?id=14903&pid=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