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牛》塑造了一头身体前倾、肌肉紧绷、正在猛烈拉动身后树根的公牛形象。作品中,牛双目圆睁,头部用力向前贴近地面,四条腿紧张地蹬踏,向前弯曲的右前腿和另外三条后蹬的腿形成对立统一,顺势扭曲的尾巴也为这座雕塑增添了动感与张力。整座雕塑作品手法写实,造型准确生动,局部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加强肌肉棱角和块面结构,使得整体形象简洁有力。同时,作品也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用“牛”这种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农耕文化元素,来表现人们不畏艰难险阻,埋头苦干、勇于开拓、务实进取的创业精神。
【作者简介】
潘鹤,男,1925年11月生,广东佛山南海人。1941年随黄少强学画,1950年毕业于华南人民文艺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终身教授。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选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政府城市建设艺委会委员、广州市城市雕塑艺委会主任和广东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作品曾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质奖、全国城市雕塑最佳奖、优秀奖等多个奖项。有《潘鹤雕塑作品》《潘鹤少年日记》等出版。
特区的正午
何克敌
油画
132×179厘米
1984年
杨培钊认为:《特区(的)正午》是一幅颇为成功的作品。画面刻划的是三个青年女工午餐后休息时情景。一个在看报又担任着警戒任务,二个相互偎依的躺着,背景是一辆现代化的大型机车的轮胎,真大,大到三个人只比上它一只角。从这个局部的细节处理中,可以透见施工的现代化程度和规模。从人物形象,服装特征,阳光和色调中,可以透见典型的环境。三个女工形象塑造很成功,体态极美,动作也不矫揉做作。从形象、服饰、动作举止上能透见她们的文明程度和时代气息。她们热爱劳动,因为她们热爱无限美好的现实生活。他们的工作虽普通又平凡,即在平凡之中寓不平凡之意。美好生活的幸福大厦就是她们这些平凡的普通劳动者的双手建成的,她们无名,然而却是真正的英雄。特区的建设者,美好生活的缔造者们百忙之中的这一小息,又美,又有诗意。
工地
梁醒生
中国画
200×200厘米
2012年
作者梁醒生曾经说过:“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尤其注重对传统绘画语言笔墨和西方现实主义的借鉴学习,试图在绘画的图式语言上进行当代性的表达。我常以生活所在的坏境中所接触较多的保安、农民工、后勤人员、打工一族等作为题材,试图以更加朴素的形象、造型、笔墨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这一群体生活的点滴、前途、快乐、困惑、忧虑的时代气息。因为在我看来这一社会景观是极具时代表情的。”
新港
马文西、张弘
126×136厘米
《新港》是1984年张弘和马文西一起创作的以城市为题的画作,改革开放的生活环境直接给予了他们创作的灵感。《新港》的创作背景是指广州的黄埔新港,每天堆放着成百上千个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工人们在忙碌地操作叉车,当时中国画以城市、工业风格为题材的相对比较罕见,张弘说:“我们在色彩和构图上运用了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冷抽象’,在人物的处理上,参考了日本工笔画的某些表现手法,为了让集装箱的装饰性直线条在画面中不显呆板,我们在渲染上则采用了中国画的虚实处理。”
女孩日记1
孙洪敏
130×160厘米
2008年
三个女人
许鸿飞
62×29×52厘米
2014年
迎客松
黎雄才
420cm×1200cm
1975年
黎雄才对松树题材的研究,是其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家现存一万多幅写生作品中有2000多幅以松树为题材,因此有人称他为“五十年来写青松,笔端动处松生风”,其山水和松树作品也获得了“黎家山水”“黎家松”之美誉。
《迎客松》是艺术家在1975年所作,作品尺幅巨大,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画面远景为峻秀群峰,飘渺的云雾萦绕其间,前景的迎客松傲立峭壁,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作品整体气魄沉雄,笔力老辣而稳健,墨气淋漓,其中的近景迎客松遒劲恣肆,赋予了画家饱满的情感。此幅作品中的松树已经不仅是作为画面的一个构成要素而存在,而是超越了传统中国画中松树的点缀作用,代之而成为画面中具有核心审美价值的一种精神表达。
黎雄才(1910—2001),男,广东肇庆人。1935年任教于广州市美术专科学校,1943年任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副教授。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顾问,广州美术学院顾问、教授。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武汉防汛图卷》《护林》《峨眉洗象池》等。有《黎雄才山水画谱》《黎雄才画选》《黎雄才画集》《黎雄才作品欣赏》等作品集出版。
南海油田
胡一川
60×51厘米
胡一川的油画风景,不只是表现一般的自然风光,在内容上更倾向于图绘革命历史、生产建设或江河大海,在形式上注重力量和情感的表现,充满时代激情,是其早期革命美术创作的某种精神延续。此幅作品以厚实的用笔、朴实的色彩及概括性的造型,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了作者心中的场景。钻井架在一望无际的大海的衬托下傲然屹立,钻井台用黑线条造型,滚滚的火焰用粗犷的线条将其围住,钻探塔喷吐的烟火如熔岩喷发,气势非凡。作品反映了我国在南海钻探开采石油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国家建设和未来的坚定信念,是新中国美术工业题材的重要作品。
胡一川(1910—2000),男,原名胡以撰,福建永定人,革命美术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教育家、活动家、艺术家。1949年率领华大美术科与徐悲鸿北平艺专合并组建中央美术学院,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党组书记、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广州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第三届常务理事和第二届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有木刻《饥民》《失业工人》《到前线去》等,油画有《开镣》《红军长征走过的偏桥》《前夜》《挖地道》等。有《胡一川油画风景选》等出版。
大器
尚涛
178×118厘米
1994年
尚涛,师从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叶浅予。他的作品画面多以墨色为主,构图饱满,内敛素朴中现外张之气势。造型极具个人特点,带有憨朴文雅的“凝重”“拙厚”。这种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写意花鸟的书写性和抒情性,赋予了花鸟、静物近乎建筑与雕塑的体量感和力度。
作品《大器》描绘了象征中华文化深厚凝重、灿烂雍容的大鼎和牡丹。造型奇倔古拙,设色端庄浓烈,这份儒者的“气度”体现了他对国家、对生活和艺术始终有着一种美好和善良的信念。
初雪
许钦松
123×123厘米
2000年
范迪安曾这样评价许钦松的作品:“许钦松的山水画以黑色为主,少有色彩渲染,或以色彩为辅,因此,他的笔墨处理首先聚集于全画大的黑白关系上,也即墨色的浓淡和用墨留白上,把握墨色效果成为他的语言中心。他将版画和水墨二者的艺术形式特征内在地通融起来。黑白关系的大开大合,使山水形象在光影中显现,但同时以墨色的浓淡营造水墨氤氲的空气感,使得他的山水丘壑如同沉浸在弥漫的气息中,生成一种既刚健挺拔又连绵起伏如缕的气象。他行笔如运刀,重在落于实处,用累积的笔线与墨点一层层塑造丘壑,在线与点的交织中构成山水的骨架,使作品拥有深厚、雄浑的视觉元素,彰显出内在的刚健精神,又有紧劲连绵的抒情诗意,这种‘积笔为骨’堪称许钦松在笔墨语言上的独创,丰富了当代中国画山水画的表现力。”
黑牡丹,白牡丹
郑爽
版画
52×72.5厘米
潮汕农家
56×64厘米
1988年
面对“潮汕农家”这个主题,肖映川采取了以小见大、因少见多的取材方式。画面中描绘的是潮汕农家的一角之景,只能看到一座农舍的两扇大门,一小片屋檐以及画面中心的一缸莲花。这些潮汕农家日常生活的平凡景致,被肖映川用单纯的色块、简洁的线条充满新意地描绘了出来。此画在表达了作者对乡土故里无法割舍的眷恋之情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一种清新、恬静的美感体验。而画幅的中心焦点——一朵盛开的莲花,充满着象征和寓意。在潮汕文化中,家中开放的莲花预兆着主人吉星高照、家运亨通。
木瓜花
万小宁
140.5×90.5厘米
1989年
李伟铭对此评述是:万小宁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完成的《木瓜花》,在混纺纤维布上作工笔设色,源自写生的对象造型生动;其流畅的线条、淡雅的设色,兼有特殊混纺材质吸水不匀形成的斑驳恍惚之感。
龙虬
黄志坚
180×194厘米
1982年
黄志坚出生于广州荔湾区西关的一个华侨家庭,是广州画院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八十年代的代表作《龙虬》入选了第六届全国美展,其笔墨雄迈,风格奇崛。晚年花鸟画变法使整个岭南画坛为之一振,被廖冰兄赞为“白头新秀”。他藏书甚丰,为那些有志于广东近、现代美术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史料,为广东美术的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重师恩,轻宗派”的为人、从艺、治学之风,影响了众多岭南人,被尊为“岭南风骨”。
竹幕之一
梁铨
120×91厘米
2001年
珠江胜景(第三部分:盛世珠江)
李劲堃、林杨杰、莫菲、黄涛
244×2040厘米
2018年
《珠江胜景》总体分为三部分。此次展示的为第三部分:盛世珠江。此作由李劲堃团队完成,重点描绘珠江穿越广州的图景,画面中广州珠江两岸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用一种清新淡雅的现代感的水墨语言表现新时代广州的城市面貌。画卷尾声珠江伸展到入海口,整幅长卷交织成一部雄浑激昂的交响曲,荡气回肠。
《盛世珠江》
李劲堃,男,1958年9月生,广东佛山南海人。198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美协理事,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广州美术学院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广东画院院长,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荣获“首届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广东省“南粤教师育人优秀教师”等称号。2008—2012年策划“百年雄才”大型研究项目,主编《百年雄才》系列丛书(1—6卷),策划“曙色——20世纪前期广东中国画研究展”等。《大漠之暮》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
林杨杰,1988年生,广东省雷州人。曾任职于广东青年职业学院艺术系、岭南画派纪念馆,现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首届广东青年美术人才。
莫菲,1981年生,广东罗定人。现为广东省美协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岭南画派纪念馆展览部副主任、广东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三级美术师、首届广东青年美术人才。
黄涛,1988年生,江西省樟树人。201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于岭南艺术研修院研修,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青苗二期”杰青班画家。
挑战
俞畅
81×80×75厘米
雕塑作品《挑战》,表现的是一位失去双腿的运动员坐在轮椅上奋力掷铁饼的场景,张扬的手臂幅度、挥洒的激情瞬间,无不给观众留下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亮丽的风景线
吕学晶
87×200×50厘米
2019年
潮的失落
69×90厘米
《潮的失落》,创作于1989年初,画面描绘了大海退潮,留下礁石缝隙中渐涸的浅洼,浅洼中有命运未卜的鱼,正在等待下一场潮涨。浪潮可能及时赶到,亦可能姗姗来迟。创造性的画面肌理取自家乡海边碣石的纹路,厚重的浓墨折射出时代的困顿。彼时,人们在努力追赶快速变化的改革节奏,有的人徘徊,有的人落队,就像等待中的孤鱼,在思想的失落中期盼更明朗的时局。
飞鸟集
互动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作品《飞鸟集》运用中国宋代花鸟画的意境营造出一幅精妙灵动的数字花鸟长卷。画卷中的自然景观随着真实世界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鸟儿们聚集在观众周围嬉戏并与之随影随行。作品通过建构画卷与真实世界以及现场观众的实时互动,试图激活人与自然共生的亲密关系,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田园诗意。
我爱我家之二
杨得聆
129×149厘米
2006年
作品《我爱我家之二》主要以图像模糊的手法来进行展现,画中的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的是神似,但却是以客观的“象”为依据的,这使得作品让人玩味不尽,而非一览无余、浅尝即止。因此,“不似之似”是体现我创作意图的重要途径,画面形象若隐若现的虚实变化,在视觉上产生了一种运动感,显得更为生动,其结合画面结构的经营和色调的渲染,则更好地突出作品的整体氛围。
作者寄望观者在凝视画作的时候,能感受到现实中的紧张压迫感在“家的世界”里消失了,它是如此地平常、惬意,它是一个令人怡然自得的感性家园;同时也寄望将来的城市生活不会因为现代化的进程而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疏远了,感受到有“家”的温情,进而唤起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自嘲
廖冰兄
漫画
83×58厘米
1979年
《自嘲》作于1979年,以夸张、讽喻的自嘲手法,描绘了埕破之后,仍然蜷缩一团,不敢动弹的廖冰兄一副可怜相,画题款:“四凶覆灭后写此自嘲并嘲与我相类者”。点明了创作背景。1983年《自嘲》获广东省首届鲁迅文艺奖。1984年《自嘲》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质奖。
云镜系列
何岩青
装置
云是什么颜色?云折射阳光的颜色,因而阳光的红、橙、黄、绿、蓝、靛、紫它都拥有。云是什么形状?云流变不居、绰约多姿,由光与水、与温度、与时空一系列因素偶合而成,是自然才华横溢的创作。
“云境”是艺术家心底一片纯净的天地,云的无拘无束,云的姿态万千,像所有人们追逐的美好幸福的光景。而我却异想天开地伸手,把万里高空里漂浮不定的云彩拉到眼前来。色与色交织,形与形错落,光在眼里穿过,触发可知不可知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