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63期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科协网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

科协办发厅字〔2023〕8号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中国科协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中国科协网信息管理办法》已经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同志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科协办公厅

2023年5月24日

中国科协网信息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升中国科协网信息管理水平,规范信息审核流程,提高信息时效性,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中国科协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细则》《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系统网络平台管理的通知》《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政务信息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中国科协网是中国科协官网,是中国科协系统信息网络发布的主要平台,应全面、及时反映中国科协系统开展的各项重点工作、重大活动等信息。

第三条中国科协网由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指导,中国科协办公厅管理,中国科协信息中心运营运维。

第二章中国科协网信息

第五条中国科协网信息管理原则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及时高效、全面准确;程序规范、责任明确。

第七条中国科协机关部门、直属单位,全国学会、省级科协负责审核本单位向中国科协网报送的信息,实行“谁签发谁负责”的原则。

第三章中国科协网重要信息管理

第九条中国科协网重要信息是指在头条、要闻等栏目,英文版登载的信息。

第十条中国科协网重要信息要严格遵守审核程序,保证内容准确,及时发布。审核流程如下:

1.机关部门、直属单位报送的重要信息由报送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审签,并填写《中国科协网重要信息审核稿签》(附件1),送信息中心。

2.全国学会、省级科协报送的重要信息由报送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审签,涉及中国科协本级内容的,需报送机关有关业务部门负责同志审签,并填写《中国科协网重要信息审核稿签》,送信息中心。

3.信息中心对重要信息进行编辑,报信息中心分管负责同志审签,送办公厅分管负责同志审签。审签后,由信息中心制作和发布。

4.信息中心编辑的中国科协网英文版重要信息,报国际合作部负责同志审签后发布。

第十一条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同志信息发布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力求简短、简洁,严格控制信息稿件字数。

1.党组、书记处主要负责同志出席重要会议和活动,可配发图片1-2张,信息稿件不超过1000字。党组、书记处其他同志出席的会议和活动可配发图片1张,不发单人图片,信息稿件不超过800字。

2.党组、书记处同志信息报道中的职务称谓根据会议主题内容确定,不必报道担任的全部职务,职务称谓一般不超过2个。

4.党组、书记处同志出席一般性会议和活动不作报道。

第十二条在中国科协网头条、要闻等栏目登载的信息,要及时完成采编、审签等工作。

1.在北京举办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原则上应于当日完成信息采编、报送、审签、制作、发布。

2.在京外举办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一般也应于当日完成信息采编、报送、审签、制作、发布,特殊情况最晚于次日完成。

第四章中国科协网一般信息管理

第十三条一般信息是指在中国科协网通知公告、工作动态、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热点专题、媒体报道等栏目发布的信息。审核流程如下:

1.机关部门、直属单位报送的一般信息,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审签后,由部门、单位负责编辑、制作、上传、发布。

2.全国学会的一般信息,由全国学会负责同志审签后报送信息中心,涉及中国科协本级内容的,需报送机关有关业务部门审定,信息中心负责编辑、审核、发布。

3.省、市、县科协和科协基层组织报送的一般信息,由中国科协网省级科协信息员编辑,所在地区省级科协负责同志审签。涉及中国科协本级内容的,需报送机关有关业务部门审定。由省级科协信息员制作、上传至中国科协网后台相应栏目,信息中心负责编辑、审核、发布。

第十四条机关部门、直属单位,全国学会、省级科协需要在中国科协网图片、视频栏目发布图片、视频的,由报送单位负责同志对内容进行审核,送信息中心发布。头条、要闻中已配发的图片可直接发布。

第五章中国科协网首页专题和导航条栏目管理

专题制作方案通过办公厅审批后,由信息中心负责制作,专题开设单位负责内容维护和更新。对于长期(3个月及以上)不维护的专题,办公厅会同信息中心对其进行归并或关闭。

第十六条中国科协网导航条栏目由其开设部门、单位对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对于长期(3个月及以上)不维护的栏目,办公厅会同信息中心对其进行归并或关闭。

第十七条机关部门、直属单位对中国科协网首页专题和导航条栏目进行调整,需会商信息中心后,将调整方案和《中国科协网重要专题、栏目调整申请表》(附件3)报办公厅审批。调整方案应包括首页专题和导航条栏目调整目的、变更名称、页面布局、调整示意图等。

调整方案通过办公厅审批后,由信息中心负责制作,提出调整的单位负责内容维护和更新。

第十八条信息中心负责提出中国科协网规划、改版、栏目优化调整方案,会签办公厅后报分管办公厅的党组、书记处同志审批,审批同意后由信息中心组织实施。

第六章信息内容审查管理

第十九条办公厅负责建立中国科协网信息内容保密审查机制,对信息内容进行常态化保密检查。

第二十条宣传文化部负责建立中国科协网信息内容意识形态审查机制,对信息内容进行常态化意识形态检查。

机关部门、直属单位要切实担负起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按照《中国科协党组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实施细则》要求,强化宣传干部的防范意识和底线思维,确保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概念准确、意义清晰、内容完整,坚决杜绝政治错误。

第二十一条信息中心要加强中国科协网信息内容管理,重要信息严格执行三级审核机制。建立中国科协网信息内容监测和巡查机制,保障中国科协网安全运行。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发布后,2017年2月14日发布的《中国科协网信息管理办法(修订稿)》停止执行。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发布起实施,由办公厅负责解释。

附件:1.中国科协网重要信息审核稿签(略)

2.中国科协网重要专题审核稿签(略)

3.中国科协网重要专题、栏目调整申请表(略)

(中国科协)2023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班在昌吉成功举办

2023年4月13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新疆办事处共同承办的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班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全国12个省市48家地矿、煤田、石油、水利、高校等系统的130名学员参加了为期三天的考前培训。此次活动得到了新疆办事处挂靠单位新疆地矿局物化探大队的大力支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员刘元生,新疆地矿局总工程师李凤明,新疆地矿局物化探大队大队长梁广林等人出席了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在考前培训开班会上强调,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将立足国际标准开展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的培训工作,规范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的管理和评选,对于推进我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增强我国地球物理工程技术领域应对国际竞争、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培训班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孟小红、长安大学教授李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印兴耀等著名学者专家,深入浅出地讲授了重力、磁法、电法、地震等课程的基本原理、异常解释与应用,巩固了学员们的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了最新技术视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矿局二级巡视员、总工程师李凤明表示,本次培训是新疆地质勘查找矿领域的一次盛会,通过本次培训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地质工作者建功新时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希望广大学员能够将所学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落实到“地质报国”、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实际工作中去;同时,新疆地处古特提斯成矿域和古亚洲成矿域的结合部,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主战场,也欢迎全国的地球物理工作者支持新疆地质找矿工作,积极参与新疆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资源能源安全保障提供坚强保障。

在4月13日的培训总结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新疆办事处、新疆地矿局、新疆地矿局物化探大队等单位为本次培训所做的精心准备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对新疆办事处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寄予了新希望。新疆地矿局及物化探大队领导对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肯定和对新疆地球物理工作的支持表示了感谢,新疆办事处将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立足新疆做好学会所赋予的各项工作,以不断提高新疆地球物理工作者科技水平为己任,从而有效促进新疆乃至全国地球物理技术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以高质量人才有效促进高质量地球物理技术发展,以高质量科技水平有效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在此基础上,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支撑。

(新疆办事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3年度全国秘书长联席会纪要

6月27—3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3年度全国秘书长联席会在甘肃张掖举行。来自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单位会员的代表以及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等50余人代表参加了会议,胡敏副秘书长主持了会议。

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首先带领大家学习了科协文件《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科协202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科协办发智字〔2023〕3号)、《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科协发宣字〔2023〕4号)、《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科协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科协办函厅字〔2023〕33号)、《关于全国学会落实国办规范节庆展会论坛活动管理建议的工作提示》,传达并结合学会实际情况为大家深入解读了科协文件精神,指明了今后学会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指出了学会发展中的不足,并激励在座同仁:地球物理一定要引领整个地球科学的发展,所以地球物理一定要做大做强。

会议现场

会上,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作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书记,做了题为《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的党课报告。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深刻理解和认识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对于我们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书记郭建讲党课

我会副秘书长、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自然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周坚鑫教授到会作《北斗导航系统发展与应用简介》科普报告,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通过报告,使与会者了解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与应用情况。

周坚鑫教授在作报告

学会副秘书长、《会讯》编辑部主编胡敏公布了2021年、2022年《会讯》投稿情况,并宣布了获奖单位名单。2021年地方学会“优秀通讯员”获奖单位是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优秀通讯员”获奖单位是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2年地方学会“优秀通讯员”获奖单位是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优秀通讯员”获奖单位是科普工作委员会。学会副秘书长周坚鑫、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分别为到会的获奖单位代表颁发了2021年、2022年“优秀通讯员”荣誉证书及奖金并合影留念。

周坚鑫副秘书长为2021年“优秀通讯员”获奖单位到会代表颁奖

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为2022年“优秀通讯员”获奖单位到会代表颁奖

参会合影

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如期完成了各项日程。此次会议展现了学会走向年轻化职业化的新气象,部分地方学会和分支机构换届之后,更多年轻人踊跃加入学会大家庭,他们积极发言,交流活跃,成为本次秘书长联席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的加入将推动学会发展,为学会注入新鲜力量。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学会秘书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大讲堂(第三讲)

《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宣贯培训圆满结束

2023年4月24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承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第七地质大队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的“中国地球物理继续教育大讲堂(第三讲)——《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宣贯培训在郑州召开。本次宣贯培训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薛国强主讲,河南省第七地质大队有限公司汇报了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在河南的应用情况。

本次大讲堂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举行,河南省第七地质大队有限公司设主会场,河南省第二地质大队有限公司、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有限公司、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院有限公司、山西省山西地球物理化学勘察院、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综合普查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等13家单位设立了分会场。线上线下参加人员约510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兼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元生研究员主持了宣贯培训。

河南省第七地质大队有限公司主会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研究员首先发表讲话,他讲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及时宣贯,是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并向国际标准转化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学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地球物理学科各类方法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行业内关于新技术新方法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尤为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2016年成立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推进团体标准这项工作。目前发布团体标准13项,制定团体标准12项。团体标准将有力推动行业新方法、新技术等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郭建研究员还简要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发展历史以及2022年12月新一届理事会的选举情况。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貅教授在致辞中讲到,电性源短偏移的问题,是过去困扰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几十年的一个技术难题。《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的发布实施,说明这个难题被攻克,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我们国家提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这样一个背景下,推出这样的技术标准恰逢其时。希望薛国强研究团队做好标准的宣贯工作,争取做成一个国际性的标准,向全世界去推广。

河南省第七地质大队有限公司王明明董事长随后讲话,他说继续教育大讲堂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将最新科技发展成果和一线工作者共享的典范,他对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专家表示了诚挚的谢意。王明明董事长还简要介绍了河南省第七地质大队有限公司的历史沿革及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在河南地质勘探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薛国强研究员做了《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宣贯,薛国强研究员从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的创新背景,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介绍,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最新的研究方向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随后由河南省第七地质大队刘强高级工程师详细介绍了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勘探技术在河南的应用及取得的成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兼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元生研究员最后做了继续教育培训大讲堂第三讲总结。他表示,今天开展的《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宣贯培训,是这个标准第一次宣贯,今后我们将根据各个单位的需要,再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培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各个单位所需要的技术培训,致力于中国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推进地球物理方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做出了突出成绩。希望各个单位及时总结在推行该标准时的经验,共同提高,共同努力,为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换届暨第二届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2023年5月2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换届暨第二届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及新一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参加会议。换届会议由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宗兆云主持。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第一届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一博作的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其中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4人,常务委员8人,秘书长1人。会议还表决通过第二届委员会资深副主任委员、资深委员。会议期间,第二届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一博主持了新增选委员学术交流报告会,新增选的15位委员逐一就个人情况、学术研究领域及最新进展进行了报告展示,与会专家进行了研讨交流。随后,与会委员召开了第二届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审议讨论并通过了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组方案,并就青年工作委员会未来主要品牌活动等进行了工作方案研讨。

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一博作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

郭建和胡敏为第二届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颁发聘书

副主任兼秘书长宗兆云主持二届一次工作会议

(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一届六次常务理事工作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一届六次常务理事工作会议于2023年4月7日在广东肇庆召开,会议由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水利电力行业27家单位的5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水利电力分会会长张建清,副会长谢向文、赵安宁、潘军、刘栋臣、王槐仁,常务理事丁陈奉、卢泳、王世学、陈刚、林志清、王超凡,专家委员会主任沙椿,专家委员李广场、谭天元、汤浩,副秘书长李电波、况碧波参加会议,杨嘉明、王国滢、杨正刚、代付光等分别代表未到现场的常务理事和专家委员出席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司富安,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明清莅临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辞。

会议邀请中山大学侯卫生教授作了《地震全波形成像鄂尔多斯及其周缘地区地壳结构》的专题报告。报告以“研究区地壳三维精细速度结构分布特征及其与浅部构造的耦合关系”及“鄂尔多斯地块及邻区构造过渡带上的速度结构特征与其构造应力环境之间存在何种对应关系”为问题导向,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及其周缘地区速度结构、内部结构、速度径向各项异性的“四象性”等特征,对研究类似地壳结构问题具有较好的参考、学习、借鉴意义。

会上,浙江华东建设有限公司副总工李广场、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勘察院副院长文杰分别就2023年水利电力分会学术年会及第三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与物探技术高层论坛的筹备情况进行了介绍。同时各参会单位就生产经营、科技创新、人员设备产值等情况进行了交流。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水电分会2022年度工作卓有成效,即使在疫情影响下仍克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按计划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大家一致同意通过会长工作报告,表示将一如继往地支持分会工作。并就换届工作、学术年会、高层论坛、专著编写、《工程物探手册》修编、网站品牌建设以及其他事项进行了讨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会议就2023年度的工作计划达成以下共识:

1.召开水电分会换届会议

换届会议在学术年会期间召开,同意换届领导小组和工作组人选;同意设立顾问委员会,让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和专家学者更好地发挥作用,支持分会工作;同意增设监事长。大家纷纷表示要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配合分会做好换届筹备及换届工作。

2.主办2023年水利电力分会学术年会

2023年学术年会由浙江华东建设有限公司承办,初步拟定于2023年9月中旬在浙江杭州召开。主题为“抽水蓄能电站勘察及检测中的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新方法新技术、海陆风电勘察及检测中的工程地球物理新技术、新装备及工程应用”。

3.联合主办第三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与物探技术高层论坛

与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初步拟定2023年7月下旬在贵州安顺召开。拟围绕岩溶专项勘察问题进行研讨。

4.启动《工程物探手册》修编工作

5.开展分会网站品牌建设

(水利电力分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3年工作会议纪要

2023年5月6—7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苏州中科地星创新技术研究所、苏州高新区科技招商中心协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3年工作会议于苏州召开。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40多个单位的9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以“环境地球物理暨地球信息智能探测”为主题,聚焦于生态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智能探测及无人机探测等新技术。会上特邀知名专家学者21人就最新研究成果作主旨报告,开设了环境与地球物理专业的新仪器和新设备展台,并部署环境地球物理专委会2023年工作计划。会议共两项议程:

一、大会主旨报告

2023年5月6日上午,大会主旨报告会在清山会议中心召开。

主旨报告会由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钱荣毅教授主持,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杨进教授致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致辞,向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召开的本次主旨报告会,为广大关心和支持环境地球物理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平台和机会。通过会议交流,大家获得了丰富的信息,必将对环境地球物理的技术发展和进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主任委员工作会议

主任委员工作会议由环境地球物理专委会秘书长钱荣毅教授主持,环境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杨进教授进行2022年工作总结,并提出了2023年工作计划:完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日常工作;筹备召开浅地表环境地球物理国际学术会议;组织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分专题;举办环境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先进设备培训班;筹备环境地球物理团体标准的组织、编制;重大环境科学问题的组织预研;环境地球物理专委会组织建设。

各副主任委员针对2023年工作计划展开讨论,商议具体开展形式与推进方法,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意见。工作会议上,经讨论决定扩充学生委员、港澳台委员与副主任委员,力争专委会委员达到400人规模;经大会一致表决,同意增加刘杰等人为副主任委员。

(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第二届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应用学术研讨会”线下会议暨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成功召开

“第二届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应用学术研讨会”线下会议于2023年5月26-28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召开(“第二届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应用学术研讨会”线上会议于2022年12月17-18日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主办,长安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和山东地质六队承办)。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地质力学研究所、山东地质六队和长安大学承办。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高等院校、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17家单位的40余名代表参加了线下会议。线下学术报告会阶段做了三次直播,观看人数1000多人。

与会领导向获得绿色矿山科学技术一等奖的8家单位和15名个人颁发了获奖证书。然后,张宝林秘书长代表上届专委会作了工作报告,回顾了四年多来的工作情况和体会,并对未来工作提出了建议。代表们讨论后通过了该报告。胡敏副秘书长宣读了关于对增加“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的报告复函,以及关于同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换届方案的批复。

进入到换届选举阶段,参加现场会议的专委会委员35名(同时代表46名未到会的委员投票),推选2名监票人(马立成、张良),介绍了29名候选人的基本情况。经无记名投票,81票赞成,超过专委会委员总数(107名)的2/3,会议选举吕古贤研究员任名誉主任、张宝林研究员为主任、杨立强教授为秘书长、王宗秀研究员等28人为副主任的新一届专委会组织机构。

26日下午,在地质力学所南楼306会议室召开了新一届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专委会表彰了20名先进工作者。张宝林主任介绍了专委会的宗旨和基本职能,以及秘书组成员和青年工作组的筹备情况。委员们热烈讨论了下一步工作计划,特别对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议,对专委会工作充满了信心。

吕古贤名誉主任作总结讲话,鼓励大家继续研究和深入发展构造物理化学这一基础理论创新的成果,以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科学和服务地勘事业。构造物理化学是在实践中发现的,是研究构造力改变地壳岩石压力、温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由此影响地球化学作用的理论和方法。弄清构造物理化学的背景和理论、研究特色及研究方法,有利于发挥其在油气、地震、地热、物探和化探勘查等地学领域的实际应用。并号召大家学习李四光先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质科学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还要加强国外宣传工作。最后,向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对本次会议的支持表示由衷感谢。

会前组织代表们参观了李四光纪念馆。李四光曾指出,“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通过参观李四光纪念馆,与会代表被李四光先生坚持调查研究和科学实践的求实精神、践行科学技术为人类为国家服务的高尚品德所深深感染,纷纷表示,这次参观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对日后的地质科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核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3年度工作会议纪要

2023年5月19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核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2023年度工作会议。会议以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召开,专委会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核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程纪星研究员主持。会议事项纪要如下。

(1)专委会秘书长刘祜汇报了2023年度专委会整体工作计划。

(4)会议讨论了专委会2023年度科普活动,初步拟定科普主题:氡气对健康的影响与防治。向各成员单位征求科普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核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二次换届筹备会议暨主任(扩大)会议纪要

2023年6月1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召开了第二次换届筹备会议暨主任(扩大)会议。地震预测研究所党委委员汤毅莅临并主持会议;第六届信息技术专委会蔡晋安主任、陈会忠副主任、沈萍副主任兼秘书长出席了会议;地震预测研究所席继楼研究员列席会议并记录。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8届学术年会分专题讨论会纪要

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应用

召集人:张伟刘洪王彦宾冷伟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1篇,年刊录用篇数31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8人,其中口头报告13人,张贴报告15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5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年度专题报告内容涵盖地震学、电磁学、地热学、勘探地球物理、行星科学等多学科方向,方法上涵盖正演、反演和信号处理等:

(1)正演方法:发展了高效、准确计算漏能振型的广义反透射方法,发展了在广义连续介质力学理论框架下的非对称性弹性波方程;走时计算方面取得了多项发展,包括发展了高效稳定地计算三维TTI介质qP,qSV和qSH波走时的快速扫描算法,基于混合网格法的适用于非规则地表的地震波走时计算方法,球坐标系下不规则网格的基于快速扫描的地震定位方法,基于改进型旅行时线性插值法的2D走时层析成像方法;重力位正演方面发展了位场正演的快速计算和超大规模数据的快速反演计算方法,基于多级降采样的思想的大地电磁场数值模拟正演加速算法;地热计算方面,发展了侧边值约束的地热求解方法;发展考虑非线性、频散以及耗散作用的水波方程,并应用于钱塘江涌潮的实际场景中。

(2)反演方法:对重磁反演中的各种模型正则化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组合多种正则化,改善稀疏反演的依赖约束边界和结果出现阶梯现象的问题;将波形反演方法应用于柴达木盆地地区,获得了该地区地壳结构,发现柴达木盆地地区结构存在较强的横向非均匀性等;采用P波和S波联合反演的方法得到410-km不连续面的速度结构特征。

(3)高性能计算方面:发展了采用16位浮点数作为主要存储变量数据类型和低存储RK方法的三维曲线网格有限差分算法,有效降低计算内存需求,适合GPU加速;实现了基于GPU加速的有限元方法声波数值模拟,并采用Vtune工具进行程序性能测试。

(4)可视化技术:开发了Tcl/Tk人机交互界面用于测量近震走时,并应用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周边的壳幔结构;开发了基于瞬变电磁勘探的可视化系统,实现了基于多重边界约束三角联网方法的工区模型构建与分析;报告了SeisElastic2D/3D全波形反演程序平台,并在实际数据中得到应用。

(5)信号处理方面:报告了利用三维同步提取Chirplet变换增强了多分量交叉信号在TFCR域的可分离性,并在实际地震资料中验证了Chirplet变换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报告了基于Cook距离选择奇异值实现了绕射波场分离,提升了对地下小尺度不连续构造成像的精度;报告了基于压缩感知原理的重构瞬变电磁数据的方法;报告了基于Shearlet变换和BM3D结合的地震噪声压制方法,有效地去除了随机噪声;报告了利用相移建模和偏移算子代替时域的ASHRT算子的顶移双曲Radon变换,使其适用于频率域计算;报告了基于Curvelet变换和k-means聚类算法的VSP波场分离方法,并在合成数据中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6)人工智能方法方面:报告了通过模型分割构建扰动速度模型训练集,并在双循环结构中引入Attention-CNN网络,实现高精度的全波形反演。

(7)行星科学应用:对月震震相进行分析,得到对于低频的月震震相,反射震相相对振幅更加明显,散射波形的极化滤波使反射震相更加凸显,对于极性相反的波形可以通过叠加的能能量量级来判断极性相反波形的比例。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计算地球物理是地球物理解答地球和行星内部结构、演化,探测深地、深海资源的关键方法之一,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将同高性能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结合,揭示地球和行星的三维复杂构造。

全域地球物理探测与智能感知技术

召集人:林君邓明底青云王中兴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8篇,年刊录用篇数28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7人,其中口头报告18人,张贴报告9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230人,蔲享直播参会人次1900人。

1.高性能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极差消除、磁场接收线圈设计、纳米传感器、空心线圈优化等;

2.移动平台探测方法技术,包括航空超导张量磁梯度探测、航空瞬变电磁探测、海洋天然场源和可控源电磁探测、地面城市拖曳瞬变电磁探测等;

3.前瞻性创新探测方法技术,包括光纤旋转地震仪、宇宙缪子成像、岩矿石的频谱激电成像等;

4.基于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与解释算法,包括DAS-VSP数据去噪、微地震自动分类、强干扰去噪、信噪分离等、地震相智能划分。

1.高精度航空超导全张量磁梯度探测技术;

2.双偏振光纤旋转地震仪技术及应用;

3.航空瞬变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

4.高精度广域电磁法采集-处理-解释技术;

5.基于自适应阻抗匹配技术的CSAMT电偶源高频大电流发射问题研究;

6.城市拖曳式瞬变电磁探测技术及应用。

1.积极培育年轻人;

2.加大成果宣传;

3.加大其他学科新技术与本学科的交叉融合。

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

召集人:高原王赟吴庆举艾印双杨顶辉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4篇,年刊录用篇数29篇;年会做报告人数32人,其中口头报告23人,张贴报告9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255人。

该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中国大陆及局部区域壳幔各向异性研究,包括体波各向异性和面波各向异性的区域特征,S波各向异性、P各向异性与Pn各向异性、全波形各向异性及各向异性数值模拟研究。(二)计算地球物理与勘探地球物理中的各向异性理论问题和数据分析。

(一)壳幔各向异性研究及理论探讨

(1)采用体波各向异性研究造山带变形与动力学模式,探讨青藏高原周缘深部物质变形与物质运移,综合多种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地貌、地质、地化,为构造区域的挤压变形、剪切运动、岩石圈增厚及下地壳流等科学认识提供地震学约束。

(2)研究人员利用近场S波分裂、远场接收函数各向异性和穿过地核传播的XKS系列波分裂,研究典型构造区域的上地壳、全地壳和岩石圈及上地幔各向异性形态,专题里的报告主要围绕青藏高原东北缘、东缘、东南缘,局部区域的红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三江侧向碰撞带,以及塔里木盆地、阿尔山-柴河火山群、郯庐断裂带和南美大陆的圈层各向异性、变形与动力学特征。报告中还有利用P波研究天山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各向异性,探讨深部构造作用。

(3)多篇报告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技术研究川滇地区横波速度结构和地壳三维方位各向异性,基于高度密集台阵观测资料,开展云南宾川和郯庐断裂带的地壳浅层的方位各向异性结构,探讨上地壳构造变形及断裂作用。

(4)利用实验测试和理论计算提供的橄榄岩弹性常数开展随方位和入射角变化的SKS分裂偏振和到时差图案分析,将单一模型扩展到任意空间取向,突破水平对称面的假设,引入横波会切点和入射角效应,研究任意空间取向橄榄岩层S波分裂图案,构建利用S波分裂解释上地幔橄榄岩各向异性的新方式。

(5)利用不同方法开展岩石圈各向异性研究,在不同构造区域的研究中取得进展。这里包括全波形多尺度成像的区域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通过不同尺度S波分裂方法优化去探讨构造区不同深度层位的动力学意义,考虑球坐标系下的方位各向异性开展Pn波传播的数值模拟研究。

(二)计算地球物理与勘探地球物理中的各向异性

(1)各向异性波动方程的求解以及地震响应数值模拟分析,平动地震与旋转地震的六分量波场模拟与分析,各向异性介质的弹性波处理、成像以及反演技术,地面地震与井中地震的联合各向异性处理技术。

(2)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针对比较复杂的正交与单斜模型的各向异性波动方程的求解,形成路比较系统的一阶扰动解法;初步形成了平动与旋转地震的联合观测、波场分析与解译技术体系;地面与井中多分量地震数据的各向异性处理、成像与反演技术基本达到工业化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1)根据不同体波不同尺度的分辨特性,联合多种震相记录,开展重点区域的壳幔变形、分层各向异性模式与动力学特征探索研究。例如,中天山北部剪切运动机制及南部的岩石圈纯剪增厚,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挤出的构造纯剪切变形与高原内部下地壳流,块体边界断裂交汇区的壳内变形的差异性,南美大陆的分层变形与动力学特征。

(2)基于实验和观测,开展任意空间对称轴取向的各向异性结构的理论计算,指出了利用观测资料解释岩石圈橄榄岩各向异性特性的适用性问题,基于理论指导的壳幔各向异性研究更具可靠性。

(3)不同地震学方法、不同资料、不同分辨率的各向异性结构研究,结合体波与面波的多尺度分析,将提供更接近真实的深部构造、变形及动力学信息。

(4)各向异性理论、模拟和观测的结合,不同地球物理资料和分析技术的交叉融合,可能带来研究结果和科学认识上的深刻改变。

(5)平动地震与旋转地震的联合观测与解译将成为深部地球观测与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6)在石油地球物理领域,地震波的正交各向异性与单斜各向异性对非常规油气储层成像与反演的影响逐步被工业界认识到,与之配套的多分量地震数据解译技术正成为勘探地球物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7)地面地震与井中地震的联合成像在储层细节刻画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有望形成立体地震成像技术。

(1)各向异性理论和模拟研究,将推动各向异性研究领域的进步,特别对壳内、壳幔及不同圈层各向异性及其动力学意义的影响将非常深远,高度密集地震观测台阵的布局将带来更精细的各向异性空间分布和深部构造的清晰成像,为基础地球物理研究和工业生产带来进步。

(2)多尺度各向异性是一个发展方向,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是一种自然的研究需求。

(3)三分量观测向六分量观测发展,旋转地震学研究体系正在形成,应推进平动与旋转地震一体化观测地震仪器研发及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

(4)单一的P波数据解释难以避免非常规油气储层多参数反演的多解性问题,多分量观测的多波联合解译将有望显著提高非常规油气储层岩性、物性以及流体性的多尺度预测精度,将成为勘探地震学的发展方向。

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召集人:李红星田钢李静曹静杰石战结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2篇,年刊录用篇数32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2人,其中口头报告14人,张贴报告8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00人。

1、高分辨率浅地表地球物理成像

主要包括高分辨率主、被动源面波方法,合成孔径技术,浅地表井间纵横波高精度成像,高分辨率反射地震与瞬变电磁技术等。

2、浅地表联合地球物理方法成像与监测;

主要包括重磁电联合反演、并行电法监测技术、主被动源地震联合精细探测等方法。

3、非线性反演方法与联合反演

主要包括二维AMT与DCR联合反演、麻雀搜索算法、秃鹰搜索算法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

技动向

1、重磁电震联合探测与反演成像;

2、地球物理监测技术;

3、边界刻画与物性反演联合成像;

4、适应浅地表的高分辨率地震、电磁与

雷达技术。

针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对浅地表地球物理精细探测、监测的需求,针对性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提高地球物理服务社会发展能力。

应用地球物理前沿

召集人:李宁何兵寿王绪本王万银刘洋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45篇,年刊录用篇数45篇;年会做报告人数32人,其中口头报告26人,张贴报告6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369人。

交流论文的内容主要涉及地震勘探、测井、重磁电勘探以及综合物探等,主要成果如下:

(1)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方面,研究了基于奇异谱分析法的地震数据去噪方法、基于有监督深度神经网络的叠前地震数据多次波压制方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波动方程的全波形反演方法、基于常Q模型的粘声波全波形反演方法、基于不可逆偏移滤波的波场分离方法、基于群延迟估计的时频后处理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低序级断层自动识别方法、基于地震资料的预测储层渗透性方法等。

(2)在测井方法研究方面,研究了基于图卷积LSTM网络的地震横波速度预测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高分辨率元素曲线重构方法、基于双向门控递归单元神经网络的半监督储层孔隙度预测方法;开展了湖相微生物岩测井岩相识别、基于变胶结指数m计算缝洞型储层饱和度、利用远探测声波测井评价水力压裂效果的研究;研究了基岩储层孔隙结构及电性规律等。

(3)在重磁电勘探以及综合物探方面,研究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重力三维密度反演方法、起伏地形下基于非结构网格模型降阶的重力三维密度正则化并行反演方法;开展了微重力方法试验研究;研究了基于最小支撑泛函求和优化的位场离散值反演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重力异常与磁异常联合反演方法、基于先验信息约束的重磁反演方法、基于FCM聚类模型约束的二维磁测数据反演方法;开展了位场边缘识别应用、目标场源磁异常信息挖掘、基于重磁泊松定理的场源磁化方向估计、基于稳态场人工源电磁勘探的多物理参数成像研究;研究了海岸效应对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畸变的影响,并进行了校正;对不同位场数据源的二度体边缘深度反演方法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利用高精度布格重力异常数据与地震属性数据联合划分构造单元;基于重磁电数据,对地热田进行解译及预测;利用综合物探方法对豫北某区地热资源进行勘探与评价。

深度学习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得到持续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效率、精度;地球物理技术在地热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综合应用,有效提高勘探精度。

加强不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联合应用;加强深度学习技术与地球物理勘探问题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效果。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詹仕凡刘洋邓志文常锁亮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49篇,年刊录用篇数49篇;年会做报告人数36人,其中口头报告30人,张贴报告6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355人。

交流论文的内容主要涉及地震资料采集、地震正演、初至拾取和去噪、速度建模和成像、叠后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综合物探和煤田勘探等,主要成果如下:

(1)在地震资料采集方面,优选了黄土区单井炸药震源激发参数;研究了节点高效收取技术、山前浅表层砾岩体调查及表征技术、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采集成本预测方法;分析了物探勘探生产作业中无线通讯技术的适用性。

(2)在地震正演方面,研究了提高时空域显式有限差分声波模拟稳定性方法、点源走时的因式分解和高阶Lax-Friedrichs扫描方法;计算了TI介质沿射线方向的相慢度方向。

(3)在初至拾取和去噪方面,研究了井中微地震事件初至智能自动拾取方法、基于伯努利采样的无监督地震随机噪声压制方法、基于K-SVD字典学习的地震数据去噪优化方法。

(6)在综合物探和煤田勘探方面,总结了探测含油气储层的时频电磁勘探技术;研究了反映电磁异常的煤层气自发射电磁模型;利用综合物探技术研究某盆地石炭系分布;研究了基于主控要素的煤层含气量地震-地质一体化预测方法、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煤层气甜点区优选方法。

人工智能地震勘探技术得到深入研究与应用,地震资料人工智能解释技术得到规模化应用并初见成效。

加强人工智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规模化应用研究。

水资源地球物理精细探测与多场数据融合

召集人:胡祥云叶天齐万力毛德强李静徐冬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4篇,年刊录用篇数24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3人,其中口头报告17人,张贴报告6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10人。

1、综合分析多种地球物理参数在地热条件下的响应,厘清地球物理方法在深部地热资源探测中的应用模式;

2、联合多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建立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分析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对物理场的响应机制,精细探测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水运移规律;

3、开展地球物理装置及采集方式研究,实现高质量的数据采集,总结地球物理方法在水文地质领域的适用条件。

1、综合利用大地电磁、广域电磁、地震勘探等多种地球物理手段,精细评价深部地热资源;结合地球物理参数分布特征,将地下介质宏观物性特征精确转换为温度场分布,实现深部地温场的预测;

2、以大尺度结构及小尺度精细探测为基础,利用自然场源层析成像技术,刻画大尺度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并作为先验信息,融合小尺度人工场源层析成像,实现对地质结构的精细刻画;

3、结合地球物理与水文地质方法,研究地层水多物理参数响应特征,构建多参数的复杂耦合模型,为水文地质认识提供实验支撑,为进一步理解地层流体运移机理、运聚及散失规律提供参考价值;

4、通过改进传统的地球物理反演方法,提高对构造特征及物质分布规律的重构精度,并对异质性较强的含水体、量化反演结果不确定度等方面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油气地球物理

召集人:印兴耀常旭刘财曹俊兴周辉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09篇,年刊录用篇数109篇;年会做报告人数66人,其中口头报告64人,张贴报告2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00人。

(1)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创新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和“两宽一高”采集方案。

(2)地震处理技术:开展地震强反射信号、强屏蔽层消减方法与鬼波压制技术的研究。

(3)地震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开展基于相干叠加的最小二乘偏移成像方法、基于粘声波方程吸收衰减补偿的成像方法、共检波点域弹性波高斯束偏移成像方法、弱反射信号低频补偿成像方法的研究。

(4)各向异性研究:各向异性介质地震频散与衰减分析、各向异性梯度提取、以及各向异性介质地震反射系数参数化及反演方法研究。

(5)地震正演分析:地震球面波正演模拟、分数阶粘弹波动方程模拟、地震信号低频分析、以及地质异常体波场响应特征分析。

(6)地震反演方法:以地震资料为基础,针对速度、弹性阻抗、渗透率、孔隙度、孔隙压力等储层弹性、物性参数开展地震甜点、储层裂缝、流体、岩相、以及含油气性预测,实现储层精细刻画。

(7)岩石物理建模:针对致密砂岩、烃源岩、碳酸盐岩、陆相页岩等复杂储层开展岩石物理建模分析与研究。

(8)深度学习技术:实现深度学习技术在地震反演、多次波压制、储层裂缝参数预测、地震资料衰减补偿、噪声压制等领域的应用。

(1)海上深层“两宽一高”采集技术研究;

(2)深层与超深层地震高分辨成像技术;

(3)各向异性介质正演模拟与稳定反演方法研究;

(4)深层高温高压岩石物理理论与地震波传播机理;

(5)地球物理背景下的深度学习模型构建与学习模式优化。

(1)建议加大基础理论(地震波传播理论、各向异性、岩石物理)的创新力度;

(2)建议在油气地球物理背景下,实现深度学习、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召集人:符力耘巴晶马坚伟杜启振毛伟建孙卫涛何涛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3篇,年刊录用篇数33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0人,其中口头报告20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00人。

数字岩心模拟研究;

早期行星内部结构演化机理;

改进的全波形反演方法;

针对不同储层的岩石物理建模方法。

作用在颗粒物上的重力在旋转过程中相对方向发生改变,这可能是导致形成颗粒物球体内部对流和分层的原因,但是,颗粒物球体如何将能量从外部旋转转移到内部质量传输过程仍然不清楚,形成对流-分层结构的一般理论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叠前地震数据驱动Q值估计和衰减补偿方法,不依赖于速度信息,有效克服了直射线假设和叠后方法受到动校正影响的问题,适用于变Q模型,在衰减补偿的过程中避免了噪声放大,提高了衰减补偿的稳定性。

将卷积神经网络架构的应用场景拓展到多分量低频地震数据恢复,并将恢复的多分量低频地震数据应用到弹性全波形反演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反演效果。

页岩油储层具有岩石矿物组分多样、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征,与常规油气资源存在明显差异,页岩油岩石内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和泥质含量均会影响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的衰减特性。

传统人工地震法在深地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面临高频地震衰减强烈、勘测深度有限以及横向、纵向分辨率低等问题,理想弹性介质波动理论难以精确描述深部非均质储层地震波规律。因此,深部储层环境地震波传播机理、地震波场模拟及同时震源地震数据处理、成像方法,储层岩石物理精细化建模方法,碎屑岩、碳酸盐岩典型深部资源岩石物理参数反演,储层流体高精度预测,都是深地资源地震勘探理论面临的难题,而这些理论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应用,会使本学科发展带来潜在动力。

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吕庆田汤井田胡祥云邓居智汪青松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7篇,年刊录用篇数27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4人,其中口头报告24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300人,蔻享学术平台参会人次8000人。

报告介绍了目前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1)大地电磁数据去噪、反演等处理与成像方面的研究;

(2)重力与重力梯度联合反演研究;

(3)人工智能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研究;

(4)RaA瞬时土壤测氡方法技术研究。

报告介绍了最近几年方法技术方面的新应用:

(1)大地电磁软件系统开发及其在成矿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2)分布式三维广域电磁法在齐河-禹城厚覆盖区铁矿勘查中的应用;

(3)重力、重力梯度反演效果对比,重磁数据在断裂解释方面的成应用;

(4)地震方面介绍了可控震源宽线采集在柴达木盆地的应用、地震学成像在赣杭中部及北武夷区域成的应用以及被动源反射波勘探在松科二井探测中的应用成果;

(5)重磁电震联合反演在矿集区“透明化“中的应用;

(6)放射性异常信息提取在铀矿中的应用。

(1)提出了三元成矿预测技术在找矿方面的应用

(2)人工智能在地球物理算法以及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

着眼于向深部找矿以及提高地球物理资料精度,使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在第二轮战况突破战略行动以及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到的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方面起到更加突出、重要的作用。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殷长春李貅李怀渊郭子琪孟庆敏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8篇,年刊录用篇数28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9人,其中口头报告20人,张贴报告8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85人。

1.三维航空瞬变电磁正演理论、模拟算法及前沿反演技术;

2.航空电磁硬件装备设计;

3.航空放射性方法及找矿应用;

4.航空磁测方法及找矿应用。

2.采用Caputo算子实现非结构有限元航空电磁激电效应三维正演研究;

4.铀矿及稀有矿产航空带球物理探测技术。

航空地球物理采用飞行平台搭载地球物理设备,为资源勘探提供方法技术,是近年地球物理学中发展最迅速的综合性学科。本专题在三维正演模拟、数据采集和反演处理等研究方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研究水平具国际前沿。建议结合航空地球物理重、磁、放等技术以及航空地球物理仪器装备研发及在能源和矿产、地下水和地热、环境工程、城市地下空间、灾害调查和预测、海洋和极地研究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展示。

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

召集人:彭苏萍程久龙程建远于景邨吴燕清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81篇,年刊录用篇数52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5人,其中口头报告20人,张贴报告5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220人。

1.煤田地震勘探

2.矿山地球物理

3.矿山灾害地球物理监测

4.矿井超前探测新技术方法

5.无损检测技术

1.矿山灾害地球物理监测:提出了井地联合微震监测技术和基于菊花链拓扑的微震采集仪,煤层开采“两带”发育高度电震监测方法。

2.煤田地震勘探:提出了Ad-EPS滤波叠前反演、CNN-SVR面波反演、井下CO2新震源、地震属性预测及解释等新技术及新方法。

3.矿井超前探测:提出了钻孔扫描探测2.5D反演及合成孔径成像方法,散射波成像方法。

4.矿山地球物理:提出了多含水层地面和地巷TEM探测,层析成像预测地应力等新技术方法。

矿山地球物理发展前景广阔,社会需求大,迫切需要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解决矿山生产及安全方面的技术难题,建议广大地球物理学者加入到矿山地球物理领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井孔地球物理及深部钻测

召集人:王秀明唐晓明肖立志汤天知董经利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1篇,年刊录用篇数26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6人,其中口头报告26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00人。

本专题的报告论文涉及井孔地球物理及深部钻测的电学方法、核磁方法、声学方法、综合解释与数字方法、岩石物理等主要内容,结合测井技术生产作业实际,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包括:井孔时域电磁环视远探方法研究、国产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仪器研制与应用进展、致密砂岩裂缝填充程度双侧向测井响应数值模拟研究、准噶尔盆地复杂构造区的VSP应用研究、核磁共振测井仪天线评价与优化方法研究、基于阵列声波测井高分辨率深探测反射波成像的储层评价方法、井外偶极横波反射AVO特征及探测方法研究、缝洞储集体偶极横波远探测数值模拟与成像研究等。

新学术观点:利用高阶Born近似方法模拟随钻电阻率测井响应研究、利用井外偶极横波反射AVO特征及探测方法研究、粘土化蚀变对火山岩物性的影响与测井评价方法等。

新科技动向:井中声波远探测技术与物探AVO技术的融合探索。

展望:进一步促进测井前沿技术创新点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厘清我国深井、超深井、特深井的测井核心技术的应用基础问题和应用问题,拓展地球物理测井学科的前缘发展。

建议:进一步加强教授、专家做专题报告,特别是张贴报告,加强青年学者做报告,提升专题报告质量。

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地球物理学应用

召集人:李丽曾祥方张文涛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0篇,年刊录用篇数20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9人,其中口头报告14人,张贴报告5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495人。

光纤传感技术方面:北京大学李正斌团队介绍了高精度光纤陀螺的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黄稳柱介绍了各类型节点式光纤地震仪,节点式光纤地震仪和DAS融合方面的思考。

地球内部结构成像方面:王新、程逢、张衡、杨积忠等介绍了DAS的面波成像方面进展,邹汉文介绍了DAS面波成像方面的数据处理流程思考,迟本鑫、刘辉介绍了新的成像算法,洪鹤庭介绍了DAS体波成像方面的工作,林融冰介绍了光缆布设方式对主被动源DAS数据及其成像的影响。此外曾祥方介绍了基于旋转分量和平动分量的Love波频散测量。

天然地震和资源勘探活动监测方面:蒋星达介绍了水库水底的DAS台阵监测工作,张兴亮介绍了井下DAS监测的水力压裂,吕昊介绍了用于DAS海量数据的地震自动检测方法,王翔介绍了基于高阶统计量的地震检测和初至拾取方法。

DAS环境和人文活动监测方面:张宫博介绍了基于台阵方法的铁路活动监测,王新和叶志鹏介绍了公路交通活动监测的进展,谢军介绍了冰震,洪鹤庭介绍了雷电监测定位的工作。

期间腾讯会议上午最高人数为295人,下午约为200人,围绕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

1.发展新的成像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进一步挖掘DAS密集观测的优势。

2.针对DAS在灵敏度、响应等方面的不足,开展深入研究,提高认识。

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前沿

召集人:邹长春高文利刘昌岭陆敬安赵杰彭伟斌赵军龙马火林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3篇,年刊录用篇数23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7人,其中口头报告12人,张贴报告7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00人。

该专题的参会者既有国内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还有诸多活跃在科研一线的青年学生。专题论文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围绕岩石物理及井中探测两个主题,主要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在非常规油气、海洋金属矿产、井中探测技术等方面的新进展。主要成果包括:

其他非常规油气方面,深化了对致密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认识,了解了海相过渡页岩储层声学实验的最新成果,结合应用实例,对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电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主要学术增长点如下:

(1)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岩石物理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能够表征水合物多重赋存形态的岩石物理模型逐渐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在水合物储层监测工作逐渐得到应用。

(2)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能够还原金属矿物的导电和极化过程,进而在金属矿导电机理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3)局部最大同步压缩变换、频谱分析等方法在测井资料处理解释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能够为常规/非常规油气勘探、古环境古气候研究等提供更加全面、更加精细的基础资料。

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

召集人:吕古贤张宝林王宗秀方维萱周永胜马立成雷万杉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6篇,年刊录用篇数24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4人,其中口头报告18人,张贴报告6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45人。

专题交流的26篇论文内容可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1、地质力学构造体系新认识及其控岩控矿规律研究,7篇(含1个硕士生),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吕古贤研究员(2篇,分别为“海南岛西南部中新生代构造体系的新认识”和“新华夏构造体系地质建造的“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盆地凹陷带”特征——以赤峰地区为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宝林研究员(典型金矿田构造带复合控矿规律及其找矿应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王红才研究员(胶东“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构造的热液成矿力学机制模拟)、长安大学杨兴科教授(南秦岭钨钼金矿陆内造山期立交桥式构造-岩浆-流体物理化学叠加成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马立成副研究员(柴达木盆地尕海南山地区新生代叠加褶皱对石炭系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于超(内蒙古花脑特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构造控矿特征)。

2、资源-环境-灾害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与研究方法,10篇(含2个博士生),包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周永胜研究员团队(6篇,周永胜研究员“基岩断层同震滑动的微观地质证据”、党嘉祥副研究员“蠕滑和粘滑过程中的断层泥非晶化作用”、苗社强副研究员“安宁河断裂带岩性结构和力学强度研究”、马玺副研究员“丽江-小金河断裂玄武岩摩擦镜面的微结构证据”、博士生李昕泽“纳米材料超塑性扩散流变实验对断层动态弱化机制的启示”、博士生张茜茜“粉砂岩细观结构方向性对其拉张变形特征的影响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曹代勇教授(煤大分子结构演化的温-压耦合作用机制)、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方维萱研究员(论富CH4-CO2型热流柱构造与构造岩相学特征)、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梁明亮副研究员(应力作用下页岩变形行为及渗透率演化研究)、东华理工大学胡宝群教授(《构造物理化学》的一些思考——以热液成矿作用研究为例)。

3、中国大陆主要成矿区带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成因矿物学特征与找矿预测方法,8篇(含3个硕士生),包括: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贾润幸教授级高工(西南天山铜-铅锌-铁矿床成矿特征及分布规律)、山东科技大学沈晓丽副教授(云南金平小铜厂玄武岩铜矿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长安大学何虎军副教授(南秦岭石泉-汉阴北部金矿田黄铁矿形貌及分形特征)、东华理工大学王运副教授(赣南足洞重稀土矿床构造蚀变岩重稀土富集成因研究)、山西工学院高海东副教授(相山矿田邹家山铀矿床中伴生钼特征及富集机理)、福州大学研究生贾伟晨(悦洋银多金属矿黄铁矿的化学成分标型特征对成矿的指示作用)、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苏虎虎(红河构造带南段铁铜矿床成矿背景及其地质条件分析)、福州大学研究生韩燿徽(柴胡栏子矿田多光谱遥感遥感影像特征对区内地质找矿的制约)。

4、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大地构造背景,1篇,长安大学硕士生李金辉(秦岭-大别造山带典型变质核杂岩东西向剥露差异的动力学机制)。

1、地质力学构造体系研究及其找矿方法新进展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吕古贤研究员是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的创建者,现任主任。他的主题报告“海南岛西南部中新生代构造体系的新认识”认为,构造物理化学是地质力学在矿田构造领域的继承和发展,展示了“中国构造体系图(1:400万,2018)”修编的成果,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沿钦州-杭州-台南一线减弱,在南岭地区到南海九段线一带35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建立了“南海构造体系”。通过编制“海南岛西南部构造体系纲要图”,结合野外工作推断K1及其下部发育南海构造体系,K2及其更新地层形成新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系构造体系建造特点显示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构造形式,结构面发育“米字型”构造,北北西方向的张剪构造被称为“大义山式”构造,控制海南抱伦金矿。

吕古贤等“新华夏构造体系地质建造的‘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盆地凹陷带’特征”,展示了赤峰地区的实际资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王红才研究员报告了“”胶东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构造的热液成矿力学机制模拟”,从三维的层次反演了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构造的应力-应变特征。

2、构造控岩控矿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吕古贤研究员的论文“新华夏构造体系地质建造的“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盆地凹陷带”特征——以赤峰地区为例”,介绍了运用构造体系结构面找矿的成功工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宝林研究员的报告”典型金矿田构造带复合控矿规律及其找矿应用”,用多处成功的实践,显示地质力学矿田构造地质学地质调查特点、构造变形岩相的填图找矿的技术路线。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方维萱研究员的报告“论富CH4-CO2型热流柱构造与构造岩相学特征”,在多地、多个矿集区和多个矿种的构造岩相填图工作和显著的找矿成果基础上,提出俯冲板块壳幔联动的CH4-CO2型热流柱构造,为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填图、隐蔽构造圈定和找矿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构造岩相学提高到新的发展阶段。

3、资源能源的构造控制规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曹代勇教授的报告“煤大分子结构演化的温-压耦合作用机制”,报道了煤变质过程的构造物理化学条件研究新进展。基于高温模拟和高温高压模拟实验,揭示了温度和压力耦合作用对石墨微晶结构形成的影响,指出,与煤化作用阶段以化学变化为主不同,煤变质是有机大分子结构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的进程,物理变化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梁明亮副研究员的主题报告“应力作用下页岩变形行为及渗透率演化研究”,认为先存结构不仅影响页岩的力学行为和变形特征,也会影响页岩在应力破坏后的气体渗透率演化特征,提出了页岩变形行为与渗透率耦合的改进模型,对我国南方构造复杂区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4、资源环境中的构造作用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周永胜研究员“基岩断层同震滑动的微观地质证据”,从理论、实验和实际地震断层观测三方面,介绍了地震断层黏滑和蠕滑与地震机理的最新进展。党嘉祥副研究员的主题报告汇报了地震断层摩擦熔融与剪切非晶化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汶川地震的同震断层中发现的剪切非晶化,讨论了其物理化学条件及其对地震机理的启示。苗社强副研究员汇报了基于波速结构、高温高压波速测量、岩石化学分析,建立安宁河断层带岩性结构的最新进展。马玺副研究员汇报了丽江-小金河断裂摩擦镜面微观结构、矿物和化学成分变化所揭示出的同震滑动过程中断层面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博士生李昕泽汇报了同震滑动过程中的断层动态弱化机制研究进展,展示了纳米颗粒断层泥超塑性流变实验对断层弱化机制的启示。上述这些报告围绕断层滑动与地震机制,通过断层摩擦理论、实验、实际地震断层观测,系统展示了该团队的最新进展,为地震断层构造物理化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1、构造体系研究工作亟待加强,特别是做好编图工作的规划,以及在资源能源预测方面的应用。

2、构造物理化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理论研究重点是数值模拟和实验观测,这是提升基础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研究方法方面,重点是构造变形岩相划分标准与填图技术。

3、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重点是培养中青年骨干,特别是80后和90后。

井中多物理场探测技术新进展

召集人:王磊刘军涛洪德成许松罗嗣慧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9篇,年刊录用篇数29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5人,其中口头报告24人,张贴报告1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50人。

1.井中电磁场计算与反演算法:一维地层递推算法与快速积分技术、双轴各向异性介质灵敏度函数、随钻电磁场降维模拟方法、超深电测井响应特征和基于CNN的地层边界反演技术;

2.井中声场计算与资料处理:套管井随钻声波测井响应、裂缝参数反演、储集体智能识别、过套管偶极横波远探测技术及阵列声波换能器设计;

3.核磁共振测井的数据去噪与反演方法;

4.核测井探测与计算新方法:套后密度测井新方法及随钻伽马测井快速正演新技术;

5.深度学习驱动的测井储层参数评价方法:压裂效果评价、裂缝与洞穴参数提取、毛管压力预测。

学术新观点2:一维层状介质偶极子源电磁场奇异性消除及复平面路径,解决索末菲积分收敛性和振荡性的问题;

学术新观点3:综合利用多源、多尺度、多物理场井筒数据构建地层渗透率的方法;

学术新观点4:基于裂缝声学模型,建立声波测井裂缝参数提取及智能识别方法。

新的学术生长点: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数据资料处理、井孔波动方程求解等方面的应用;随钻电磁波远探测快速正反演;多物理场耦合信息利用及提取。

井孔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多、各个方法在处理方面自成体系,建议后续加强多物理场信息耦合挖掘。目前,国内外井孔多物理场探测方法日趋成熟,颠覆性新方法越来越少,建议加强对基础探测方法及理论的研究。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定位预测关键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与应用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48篇,年刊录用篇数48篇;年会做报告人数51人,其中口头报告34人,张贴报告17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207人。

(1)深部矿产的精细化探测及成矿靶区的精准定位;

(2)无人机航磁系统及智能地球物理仪器的研究发展;

(3)综合物探及高效正反演方法的研究应用。

本次专题会汇聚了全国有色金属地球物理顶级科学家,对我国有色金属找矿的难点、重点及地球物理如何在有色金属找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1)金属矿勘查装备技术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缺少前沿和颠覆性技术,仪器难以适应极端环境等,我国近年来在广域电磁法,航空地球物理勘查,地空协同电磁探测等方法技术与仪器设备方面都取得了关键核心技术和创新性成果,但仍面临很多困难。

(2)航空电磁探测范围广、速度快的优点,特别适用于我国山地、森林覆盖区、沼泽等复杂条件下特殊景观地区开展资源探测。利用无人机航空电磁探测设备可以进一步提升靶区优选的精度;实现对有色金属的深部追踪和定位;发展以大数据技术为主的综合信息识别技术,通过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取关键找矿要素,可以实现对找矿信息识别。

(3)由于成矿环境复杂,单一的物探方法已经不能有效的圈定成矿区,综合物探方法在找矿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青海省柴南缘祁漫塔格地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的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成矿带,重力资料对研究覆盖区的地质背景、非磁性矿物的矽卡岩带有很好指示作用;磁法对含磁性物质的矿体和岩体的探测效果良好,激电在祁漫塔格成矿带上应用效果明显。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尺的重、磁、电综合物探工作,可以提高解释的准确性。

(4)高效准确的正反演技术是物探的基础,本次报告中涌现许多高质量的正反演研究工作,例如:基于方程约束,非结构网格,局部网格等的三维电磁正演;基于监督下降法,BP神经网络,粒子群算法等反演。实测数据方面,有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信号去噪,阵列数据处理等研究。

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安全形势严峻,资源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人均的52%,大宗金属矿产资源严重依赖进口,严重影响国家经济与战略安全,因此,国家提出了资源开发向深部进军的战略。但是“有色金属地球物理勘探”面临着三大挑战:

(1)成矿机理解释难;

(2)深部探测精准难;

(3)隐伏矿预测定位难。

相较于常规油气和煤炭地球物理勘探,有色金属矿勘探具有以下特殊性:

(1)矿区地质构造复杂;

(2)矿区地形条件差、地貌条件特殊;

(3)各种干扰严重(人文、地质);

(4)矿与非矿难以区分(含矿层、炭质、硫化物);

(5)矿体规模小,矿石量多为几十~几百万吨规模(斑岩型矿除外);

(6)现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存在不足。

这些情况使得金属矿勘探难度大为增加,对金属矿资源勘探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针对上述困难,对于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有以下对策:

(1)发展新方法;

(2)工作要做的细致;

(3)实际工作应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

(1)方法选择要客观;

(2)野外施工要规范;

(3)原始数据要真实;

(4)数据处理要谨慎;

(5)各种改正要到位;

(6)多种方法要佐证;

(7)已有资料要用足;

(8)历史教训要吸取;

(9)地质物探相结合;

(10)综合解释无止境。

区域地震构造及其地震危险性与地震灾害链

召集人:鲁人齐谭锡斌姚琪陈桂华袁仁茂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0篇,年刊录用篇数18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5人,其中口头报告12人,张贴报告3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15人。

本专题论文主要涉及区域地震构造及其危险性研究、基于地震目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等资料构建断裂构造模型、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研究及其在判定发震断层面中的应用、地震灾害诱发滑坡以及海啸灾害研究,具体成果为:

1、区域地震构造及其危险性研究方面

通过野外现场考察与观测获得了青海玛多M7.4地震发震断裂厘米级分辨率和精度的航空摄影测量和野外调查资料,详细定量解析了典型破裂特征,通过地貌填图和变形地貌测量分析了晚第四纪以来断错地貌记录的位移累积特征,为认识发震断层上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复发特征、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关键数据,对深刻理解发震断裂演化历史和区域构造空间演化与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了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和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的分段及其未来地震灾害风险与危险性。

从复杂的河谷沉积中识别出古地震、古洪水事件的关键特征,并通过沉积体系的建立和系统的年代学研究,获取单次及多次灾害性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评估和预测了南迦巴瓦地区极端地表事件。

2、基于地震目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等资料构建断裂构造模型

提出了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新工作流程,并为2021年Ms6.4漾濞地震建立了发震断层的三维精细模型,有效地反映地震断层的深部几何信息,建立活动断层的三维几何结构模型,从而有效改善地震风险评估。

提出基于改进的DBSCAN算法应用于断层段自动识别方法,并对识别出的断层段采用模拟退火全局搜索—高斯牛顿局部搜索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其断层参数,再对邻近的相似断层段进行合并,最终获得基于地震空间分布识别出的断层及其参数。该方法可靠性得到了人工合成数据的验证并成功地应用于唐山地区断层识别。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目录提供的80次地震,利用基于图形处理器改进的匹配定位法(GPU-M&L)、深度学习的降噪技术(DeepDenoiser)、双差定位算法(HypoDD)对2012年江苏宝应Ms4.9级地震序列进行地震识别与重定位研究。获得的事件数量是CENC常规地震目录的两倍多,获得的地震目录为我们的研究揭示了该地震序列的详细时空演化,并表明隐伏的下宫河断裂向东南延伸并穿过NNE走向的发震断裂。

使用多个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结合钻井和区域地质图,详细解译了龙泉山断裂带(LQFZ)的深部几何结构,为该地区深入开展可靠的地震灾害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深部断裂信息,为龙泉山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地震灾害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3、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研究及其在判定发震断层面中的应用

提出在传统方法利用区域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归一化的偏应力场,引入未发生破裂的断层几何信息以及大地震同震滑动造成的应力扰动,对偏应力场以及球应力场的绝对大小进行估计,并同时得到摩擦系数值。将上述方法应用于2011年日本Tohoku大地震,获得了孕震区附近的应力场和摩擦参数。本研究为测量和估计大地震前断裂带附近的应力状态对于理解地震过程和评估地震危险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湖北省自有地震仪观测以来的共6次4.5级以上中强地震震中处下方的地壳S波速度,以及首次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06年随州ML4.7和2018年秭归Ms4.5地震的震源参数,并系统对比分析了其中CAP反演的5次地震的孕震环境和震源机制解。获得的中强地震的孕震环境和震源机制研究可以为湖北省地震特征以及防震减灾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全球地震研究提供基础参数。

4、地震灾害诱发滑坡以及海啸灾害研究

故本次研究选用NASALandslideViewer官网1915-2021年6月的世界滑坡点和滑坡区域数据集合,共计14532条滑坡记录,使用Arcgis10.6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并将其与气象统计数据进行对照拟合,在全球尺度下讨论滑坡分布的影响因素及灾害防治方法,发现全球气候,尤其是气候异常导致的降雨增多会直接影响滑坡的数量;滑坡集中分布位置与地球板块交接活动带高度一致,证明了板块运动可能是影响滑坡的关键要素。

收集了广东沿海可能引发海啸的近岸6.5级以上和离岸南海7.0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断裂,并确定了其定量参数,对地震海啸进行情景构建和分析计算,得到各种情景模型的地震海啸淹没数据,进而编制了阳江地区地震海啸淹没风险图。结果表明阳江地区存在地震海啸风险,浪高可达3-7米。

构造地质、地震学、滑坡、海啸等研究的深入交叉融合,以及人工智能方法的进一步应用,推动地震灾害危险性分析及地震灾害链研究,为防灾减灾提供新的技术与方法。

(待续)

(年会组委会)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在合肥成功举办

5月18—22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功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教指委代表、评委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领导、竞赛组委会及32所高校73支队伍500余人参加了此次竞赛,其中,重磁电勘探类队伍28支,地震测井勘探类队伍25支,固体地球物理类队伍20支。竞赛旨在进一步推动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及全国各高校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探索地球物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运用地球物理专业知识的能力。

5月19日上午,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开幕,竞赛执行主席、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主任、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王绪本主持了开幕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周丛照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原副校长李斐教授代表竞赛主办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前任理事长陈晓非教授代表竞赛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致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王宝善教授介绍竞赛筹备情况。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宣布了23位竞赛评委名单,为评委代表颁发评委聘书,并合影留念。竞赛裁判组组长李貅教授代表裁判组宣誓。参赛学生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丽菲同学代表参赛学生宣誓。

王绪本教授主持开幕式

周丛照教授致辞

李斐教授致辞

陈晓非院士致辞

郭建秘书长为评委代表颁发证书

此次竞赛包含了重磁电勘探类、地震测井勘探类、固体地球物理类三个参赛类别,设置了视频评审、现场自我展现、个人必答题、团队必答题、综合论述题、团队抢答题以及辩论题等7个比赛环节,对参赛选手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经过紧张角逐,从三个组别73个参赛队中共评选出3个特等奖,9个一等奖,18个二等奖,43个三等奖;最佳个人奖3名,最佳风采奖9名,最佳指导教师奖3名,最佳领队奖1名,最佳组织奖1名。

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为特等奖获奖代表颁奖

5月21日下午,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区体育馆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关领导、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评委专家及全体参赛人员参加了闭幕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汪毓明教授主持闭幕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主任、成都理工大学王绪本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闭幕式上公布了比赛结果,为获奖学校和获奖选手颁奖并合影留念,为志愿者代表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获奖老师代表刘云鹤、获奖学生代表李浩淇发表了获奖感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研究员发表讲话,他指出:经过八届大赛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目前本赛事已打造成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一个学术品牌,已成为地球物理领域相互学习和交流的一大盛会。本届大赛充分展示了各参赛高校地球物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运用地球物理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丰富和发展地球物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本科教学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将由中南大学承办,闭幕式上进行了赛旗交接仪式。闭幕式最后,全体参会人员以快闪的方式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励志振兴中华的赤子情怀,将闭幕式气氛推向了高潮。

感谢此次大赛承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鼎力支持和细致服务,本次竞赛获得圆满成功。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内蒙古办事处组织开展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

4月17日—1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内蒙古办事处邀请学会常务理事、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岳建华教授赴内蒙古工业大学和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

4月17日,办事处干部职工与岳建华教授一行来到内蒙古工业大学矿业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岳建华教授受邀作了题为《智慧矿山透明地球探测技术》的学术报告。岳建华教授的报告聚焦科技前沿,就绿色矿山建设、矿山数字化建模、矿山地质建模技术及装备、三维全息电磁法勘探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并结合内蒙古的资源优势,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意见建议,给参会的干部职工及矿业学院师生极大启发,增强了大家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4月18日,办事处主要负责人陪同岳建华教授一行来到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参加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百名专家走进盟市旗县科普传播行春季鄂尔多斯站活动。在活动启动仪式上,岳建华教授作了题为《鄂尔多斯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预警》的精彩科普演讲。岳建华教授就地质环境承载力概念、地质环境承载力与生态环境系统关系、地质环境承载力动态监测与预警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解读,并就鄂尔多斯地区存在的典型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以及评价方法和治理措施提出了意见建议。岳建华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得到了与会干部职工以及学院师生的普遍好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内蒙古办事处挂靠单位为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综合普查有限责任公司。在今后的工作中,内蒙古办事处将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挂靠单位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综合普查有限责任公司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力传播地球科学知识,普及地球科学技术,努力推动科技创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内蒙古办事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举办世界地球日系列科普活动

每年的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EarthDay),该节日的设立旨在呼吁民众重视世界环境保护问题,并通过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动员更多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来,共同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今年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宣传普及地球物理科学知识,使公众深入了解地球科学,世界地球日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和腾讯新闻等举办世界地球日系列科普活动。

近百年来地球生态环境的变迁——人类文明进程中面临的挑战科普报告直播。4月22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杨志根研究员开展科普报告直播。报告回顾了地球近百年来温室气体的排放及其引发的全球增温、平均海平面上升、冰川冰盖的加速消融等,以及由此引起的全球海洋生态的严重破坏、气候难民的增加;报告指出人类的地球村只有一个,移民外星球只是人类的美好梦想,精准做好地球上的每一项工作、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保护地球生态,才是全人类的当务之急。共有1560人通过中科小达人直播平台观看了这场科普报告。

探访海洋“藏宝阁”科普直播特别节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山东教育电视台、青岛海洋科普联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岛市地质学会共同推出世界地球日科普直播特别节目:探访海洋“藏宝阁”——大洋钻探岩心库。近十万人次通过山东教育电视台、青岛海洋科普联盟直播平台、以及观海网、大众网、青岛蓝睛等平台观看。

本次直播活动邀请了6位青年科技人员为大家介绍了大洋钻探历程、我国参与大洋钻探的成果,国际上的大洋钻探船及大洋钻探岩心库等情况。通过本次科普直播节目,引导观众学习地球科学知识,了解海洋地质工作,感受海洋“藏宝阁”的独特魅力,向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社会公众普及海洋地学知识,传播海洋文化,宣传了我国海洋地质科技创新成果。

腾讯新闻科学对话直播。4月22日,腾讯新闻科学对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陈会忠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中心主任童立强、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战略规划室主任包书景,共同探讨人类应该如何面对不断叠加的自然灾害。直播活动参与受众总计20.7万人次。

公园公众科普活动。4月22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中国地质学会、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等单位,在北京市紫竹院公园开展公众科普活动。通过现场发放彩页、展板展示和现场讲解等方式,与公众互动,旨在提高公众节能减排和保护地球生态意识,普及地球物理和遥感地质等地学科普知识。

(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举办南海生态岛屿建设科普讲座

5月30日,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周坚鑫教授来到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沁山水南社区,为现场50余位社区居民举办了一场南海生态岛屿建设科普讲座,讲座线上同步直播。

周坚鑫教授用生动的语言和珍贵的视图资料,向听众们介绍了我国海权现状和生态岛屿建设进展。2015年以来,我国在南海永暑礁、美济礁、华阳礁、赤瓜礁、渚碧礁等多个岛礁上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施工作业,岛上设施由当初的小碉堡变为如今的大型建筑群,还修建了长度达2000-3000米的飞机跑道,可以起降波音737这样的大型民用客机和几乎所有类型的空军飞机,像空警2000预警机和运20运输机这样的大型飞机都能在这些跑道上起降。在南海开展的生态岛屿建设使我们在南海拥有了真正的国土。讲座过程中,周教授与居民们积极互动,居民对岛屿建设与海洋权益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科普工作委员会)“工程地球物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2023”会议纪要

2023年4月14—17日,“工程地球物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2023”在云南昆明和白鹤滩水电站成功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主办,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建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所长底青云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研究员、副理事长柳建新教授莅临本次论坛并致辞发言。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徐佩芬研究员,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林和中国电建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张志清分别代表主办、承办单位致辞发言。来自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及承办单位共23个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

今年的首届论坛主要围绕“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地质难题与地球物理解决方案”,探讨高拱坝坝基、大型地下洞室群建设扰动的岩体松弛问题、岩体波速测试围岩分级等方法技术。旨在通过对白鹤滩水电站建设中的行业技术痛点、难点问题的梳理,凝练行业创新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探讨创新发展的突破方向与技术途径,促进工程地球物理行业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助力工程地球物理创新发展。

本次论坛以白鹤滩水电站工程现场考察调研、工程技术及学术研究成果专题报告交流及工程地球物理创新发展研讨等形式开展。专题报告和创新发展研讨主要内容包括:

1.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石安池作“白鹤滩水电站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报告,介绍了白鹤滩水电站工程概况和建设开发历程,分析了坝区基本地质条件,阐述了区域构造稳定性、水库诱发地震、巨型滑坡体稳定性、泥石流、深卸荷高陡边坡稳定性、拱坝坝肩抗滑稳定、柱状节理玄武岩力学特性、错动带剪切变形、高地应力巨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等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

2.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李广场作“白鹤滩水电站工程物探应用研究”,概述了白鹤滩水电站工程物探技术的应用情况,阐述了河床覆盖层厚度及构造探测、岩体弹性波特性测试、建基岩体质量及灌浆效果检测、岩体松弛特性测试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总结了白鹤滩水电站江中覆盖层探测、岩体弹性波特性研究、松弛特性测试、工程质量检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3.中国电建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田连义正高作“坝基岩体松弛物探检测——小湾实践”报告,介绍了小湾水电站工程概况和地质条件,分析了坝基岩体松弛检测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物探检测方法和技术,阐述了物探成果,并对物探成果在新领域扩展应用作了思考。

4.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陈卫忠研究员作“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扰动响应规律与测试方法研究”报告,从循环加卸载损伤、软化、声发射、流变特性等分析了岩体力学特性与应力特征,基于地下洞室群扰动应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分析了片帮和松弛特性,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地下洞室群扰动区深孔位移监测、地下洞室群扰动岩体三维初始地应力和应力测试技术和典型成果。

5.成都理工大学林凯副教授作“地震岩石物理学研究及应用”报告,介绍了地震岩石物理学研究内容和方法及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特征,分析了基质矿物等效参数模型、孔隙流体等效参数模型、裂隙介质等效参数模型、孔隙介质等效参数模型、孔隙介质等效参数模型等常用岩石物理模型,阐述了裂缝张开度变化对纵横波传播的影响、高温高压岩石波速和弹性参数特征研究成果,提出了岩石物理学进展和研究方向。

6.在“工程地球物理创新发展”讨论环节,参会代表围绕白鹤滩水电站和小湾水电站工程地质问题与工程物探研究成果及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探讨了拱坝坝基和地下洞室松弛变形测试技术及规律、地下洞室扰动应力测试技术及分布规律、深厚覆盖层探测技术、岩石物理学研究及应用现状,针对岩体松弛测试技术、“V”字型河谷深厚覆盖层及构造探测、高边坡洞间地震波CT探测、岩体波速频散和衰减机制、微动探测等工程物探技术现状及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

通过交流与讨论,本次论坛在全面总结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地质问题与地球物理成果的基础上,很好地梳理了高拱坝高地应力等类似工程建设中的工程物探痛点和技术难点问题,探讨了理论研究与技术突破的方向与路线,对同类大坝建设具有示范与指导意义。

“工程地球物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的创办是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也是助力行业创新发展的开拓性尝试,首届论坛取得满意效果。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得到三峡集团白鹤滩工程建设部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参会专家的支持及承办方的精心组织和付出,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地球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在大同市举办两场科普讲座

2023年5月12日是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为了发挥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在地球科学知识普及方面的作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在山西大同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充分利用在大同市召开“区域地球物理、资源灾害效应与可持续发展”学术会议的契机,于5月12日下午,组织专家兵分两路,在山西省大同市同时开展了两场科普报告会。

第一场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石耀霖先生主讲。下午3:30,石耀霖院士在大同大学副校长(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雷建设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怀教授、大同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院长乔元栋教授陪同下来到了大同市实验中学,受到了校党总支王有才书记等校领导和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在综合楼文明大讲堂,石耀霖院士深入浅出地做了一场题为“漫谈地震预报”的精彩科普讲座,将地质、地球物理的基本常识贯穿在生动的语言里,讲座内容涵盖了地震的概念、机制、发生和演化、如何预测和面临的挑战。同学们积极提问,气氛活跃,大家从中获得了非常有益的科学常识。石院士殷切地鼓励大同市实验中学的同学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勇攀科学高峰,勤奋学习,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场报告会,由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申旭辉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董汉文主讲。下午3:30,两位科普专家在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原研究员和秘书长卢占武研究员陪同下来到了山西大同大学的环形讲堂。首先,申旭辉研究员做了题为“与张衡一号卫星同行二十年”科普讲座,系统地介绍了张衡一号卫星的立意、研制、发射升空、观测和重要成果。接着,董汉文副研究员做了“地质学有多好玩”科普讲座。讲座开始前,根据前一个讲座的内容,董汉文采用快速抢答的方式,提问了几个地质学常识,同学们积极抢答,董汉文赠送了他翻译的《碳如何玩转地球》科普书籍奖励给正确作答的同学,现场气氛热烈。讲座中,董汉文用年青人熟悉的语言,生动地介绍了自然景观、岩石、化石、地层等地质现象及其科学含义。两位专家用了两个小时,从天空到地下,从远古到现代,带着同学们领略了大自然的奇妙和背后的科学规律。卢占武研究员主持了大同大学的两个科普讲座。

大同市实验中学科普讲座会场

山西大同大学科普讲座会场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区域地球物理、资源灾害效应与可持续发展”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大陆动力委”)、山西大同大学、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为“固体委”)和北京地球物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区域地球物理、资源灾害效应与可持续发展”学术会议于2023年5月12-15日在山西大同大学召开。

5月13日上午,石耀霖院士、高锐院士(线上)和侯增谦院士等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的申旭辉院士,山西大同常务副市长任希杰,大同大学党委书记赵水民,校长姚丽英和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副院长张震国等有关领导参加了简短的开幕式。会议开幕式由大陆动力委副主任、大同大学副校长雷建设研究员主持。

开幕式上,大陆动力委主任高锐院士进行了视频致辞,希望会议能抓住大同独特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环境与大同火山及地震活动特点,为大同大学搭建交流的桥梁,积极为地方发展贡献专家们的智慧。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张震国副院长在致辞中表示,期待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加强地球物理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贡献力量。

在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石耀霖院士做了“从地球动力学到地球系统动力学”主题报告,侯增谦院士做了“大陆俯冲对成矿系统的控制”主题报告。来自全国地球物理、地质和地震学等领域的学者聚焦火山作用机制、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地震灾害防范等学术问题,交流了最新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成果,内容涉及大陆俯冲与成矿构造、大同火山与深部结构、火山机制与岩浆储运、地震活动与灾害效应、大同盆地的区域地质勘查等多个方面。本次学术会议交流了21个精彩的学术报告,主题聚焦“区域地球物理、资源灾害效应与可持续发展”,重点研讨了大同火山作用机制研究、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地震灾害防范等方面的内容。

会后进行了自由讨论,与会专家认为应重视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重视灾害风险评估,加强绿色开发和环境保护,推动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平衡资源、灾害与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会议期间,部分专家应邀与“大同火山地质公园”的管理者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对火山遗址的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建设积极建言。

大陆动力委和固体委的两位常务副主任和多位副主任及秘书长领导、来自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地质勘探部门等30个单位的130多位科研人员以及山西大同大学师生约300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两个专委会在联合地方高校共谋进步和助力区域发展及咨询服务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山西大同大学和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承办了会务工作,山西煤田地质115勘查院、山西地勘局217地质队和山西万鼎工勘设计公司、北京优赛寰宇科技公司、北京赛斯默微科技公司和北京中科深源科技公司作为协办单位参与了会务工作。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海洋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参会人员合影

青岛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洋地球物理专委会副主任张训华研究员为大会致欢迎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宋海斌致辞并介绍了专委会的发展历程、发展目标与发展愿景。

会议评选出7位优秀青年报告,分别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朱高华、同济大学于有强、中国海洋大学张正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敬嵩、中山大学陈瀚、山东科技大学李朝阳、同济大学张锟,会议颁发荣誉证书。

大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对我国海洋地球物理学科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果及其推广应用、目前技术瓶颈和未来发展需求进行了充分展示,在“双碳”背景下共同研讨了关键技术难题和前沿科学问题。会议的成功召开,对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抢抓发展新机遇,推动海洋地球物理学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探究地球奥秘解读岩石语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开展全国科技周主题活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加强科普能力建设,践行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联合合肥市红星路小学、和平路小学开展了科普进校园活动。

通过为期两周的活动,丰富了学生岩石矿物方面的知识,增强了他们珍惜资源的意识,也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

(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

“第六届密集地震台阵学术研讨会”纪要

6月16日至19日,“密集地震台阵壳幔结构探测新技术与新应用研讨会暨第六届密集台阵学术会议”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筹备)协办。会议聚焦密集台阵探测技术的理论研究、方法创新等课题,深入探讨如何挖掘密集台阵的发展潜力,推动密集台阵探测技术的研究创新。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八十余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近40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陈永顺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聚焦于如何更好地利用密集地震台阵的观测手段,深入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希望通过与会专家们的深入研讨,能够推动地震学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地震预警与监测的准确性,为社会的安全稳定贡献力量。

此次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为全国地震学研究者提供了共享和交流的平台,各参会代表展示了密集地震台阵在壳幔精细结构探测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众多专家学者就各专题报告进行深入探讨,相互学习经验技术,为我国地球物理观测基础科学的发展助力。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大讲堂

4月24日,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组织会员单位参加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大讲堂线上教育。根据会员单位分散在各地市的特点,为了学习方便,安排学会会员就地在太原、晋中、运城、大同、长治组织分会场参加了线上学习。

本次学习内容是《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勘探技术规程》宣讲培训,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薛国强教授宣讲。内容包括地球科学需要向深部进军是国家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加强第二深度空间矿产资源开发;天然源电磁法与人工源电磁法高精度与大深度兼顾是世界难题;瞬变电磁法是重要的电磁勘探方法;人工源电磁法深地探测的三大困惑;为实现2000m高精度探测,首先提出地面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SOTEM。于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提出了制定《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接着,薛教授介绍了本方法的轴向装置以及方法的优势:电性目标体能够产生足以被分辨的电性异常;天然噪声和人文干扰水平不会对信号产生难以控制的影响;地形条件满足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发射和接收装置的布设要求。本方法适合于金属与非金属矿勘查、地质构造勘查、煤田水文及工程地质调查、地下水资源勘查及与围岩有电性差异目标体的调查。并通过实例介绍了探测数据的优越性,介绍了有关数据处理软件与资料。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勘探技术已经在全国30多个项目中进行了试验研究,包括山西省煤炭地主物探测绘院。

薛教授介绍之后,豫地科技集团河南省第七地质大队有限公司刘强主任介绍了应用地面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的体会及工作成果。

通过在线学习,参会人员对地面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应用及其效果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今后的技术推广打下了基础。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组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广大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根据《中共山西省社会组织委员会关于在全省社会组织中认真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通知》要求,5月9日,中共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支部组织学习了习近平在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

学习由党支部书记武耀泽主持,他首先传达了中共山西省科技类社会组织行业委员会《关于在省级学会中认真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精神,介绍了学会的安排意见,然后进行了学习讨论。

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们要做到全面准确、融会贯通、联系实际学习领会。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学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把学会党组织建设成为党的领导的坚强堡垒。

通过学习,大家认为,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采取创新方法,使宣传贯彻不断走深走细走实;要以更实举措高效推进本职工作。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新理念、新任务、新部署,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要求;要以更严标准树立良好形象。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发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坚持民主办会;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作为科技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赋予我们的时代使命。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在人才培养的队伍建设中,要注重个人价值与团队发展的贯通融合,让个人目标的实现在团队支持下得以升华,踏踏实实做好科技成果转化。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快速发展,促进地球物理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会要组织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能源革命、生态环保等领域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作为党员科技工作者,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以奋斗开启未来,努力在新征程上建新功创新业。

作为党员科技工作者,要以更实举措高效推进本职工作。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新理念、新任务、新部署,作推进山西能源革命的先锋;要以更严标准树立良好形象。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发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精神。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坚持民主办会;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结合。

学会党支部将按照中共山西省科技类社会组织行业委员会的安排组织活动,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今后的常效工作,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在学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

之后,党支部就学会的组织发展、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科技成果鉴定等工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议,供理事会讨论。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2023年第一次理事会议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2023年第一次理事会议于5月20日在太原召开,学会党支部、监事会成员和学会理事参加了会议,学会理事长刘鸿福主持会议。本次议题为学会工作总结与计划、学习习近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学会换届安排。

会议首先听取了刘鸿福理事长《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2022年度工作总结和2023年度工作安排建议》,之后进行了认真讨论。

由于疫情原因,2022年学会的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但经过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主要工作有:

1、坚持党支部建设。

组织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山西干部群众时的重要指示;组织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组织会员观看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的线上报告会,观看了关于反映山东地质六队事迹的纪录片《英雄之路》;参加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线上学习班。

2、线上学术交流。

组织学会会员参加了由湖南继善高科公司组织的广域电磁法线上学术交流会;组织会员单位在线上参加了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海归同行、助力转型2022年山西‘智海计划’工作培训会。

3、完成了省科协海外智力助力古交环保项目,并通过验收。

完成了由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申报,在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立项的《海外智力助力古交环保医院和生态国防城建设项目》,完成了结题汇报验收。

项目依托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优势平台,完成情况得到了省科协评审专家的认可。

4、完成了地球物理勘查科技成果奖评定。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贯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精神,继2020年之后,学会完成了第二届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成果评奖工作。

5、参加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省科协工作会议。

线上参加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在代表大会上,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被评为先进集体;

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了山西省科协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

参加了省科协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班线上腾讯会议。

6、学会组织发展。

在疫情期间,继续坚持宣传学会,加强组织建设。发展了长平工程有限公司等两个工程勘查单位为会员单位,使学会增加了新生力量。

7、完成了省科协组织的学会建设指标验收。

为了加强学会规范管理,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布置了对学会建设指标检查验收工作。本次检查的建设指标主要内容有学会基本情况、财务管理、组织建设以及换届、理事会组成、所有会员及学会办事人员情况、学会党组织活动等。通过验收,上述工作位于山西省科协学会前列。

8、执行规定及完成任务情况。

按照省民政厅及省科协的通知,完成了各阶段任务,基本完成了学会年度工作计划。在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发布通知50多个,及时传达了上级学会及科协的文件通知精神,为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按规定参加了线上与线下各种会议。

会议对学会2023年度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

1、加强党支部建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按照学会章程规定,进行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换届选举工作。

3、继续完成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矿产测井分会在太原联合举办学术交流会。

4、配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省科协做好各阶段的地球物理学术活动。

5、做好省民政厅、省科协安排的学会活动;继续做好学会的组织发展、科普宣传、会员服务活动。

6、争取与专业相近的学会(如地质、水利、交通等学会)联合开展学术、科普等活动。

7、组织全省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并评选优秀论文。

8、发展学会会员单位,壮大学会力量。

参会人员进行了充分讨论,对学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就学会今后的发展、学术活动、有关培训和一些专题问题的研讨等提出建议。

工作总结和计划讨论之后,学会党支部书记武耀泽传达了《习近平同志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参会理事进行了学习讨论。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山东省青年地球物理科技大会在济南召开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常委、副局长赵广金,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张善法,山东省地质学会秘书长王来明,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中国委员会主席梁锋,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小彦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王怀洪主持。

赵广金首先致欢迎辞,张善法对青工委提出四点工作要求,王来明、梁锋作为嘉宾向青工委的成立表示祝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也发来贺信表示祝贺,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为青工委的成立亲笔题词“青春之歌最嘹亮”,对广大青年工作者寄予殷殷嘱托。

大会通过了青工委管理细则,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朱裕振当选为主任委员。

随后以“青年创新、科技赋能”为主题,召开了山东省青年地球物理科技大会,围绕地球物理与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热点进行探讨和交流。

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中国委员会主席梁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建慧、山东大学教授孙怀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董冬冬等4名优秀青年专家分别做了《济南城市地下空间密集地震台震探测研究进展》《瞬变电磁法正演和反演研究进展》《半航空瞬变电磁探测方法及应用》《“科学”引领探秘海洋--海洋科考介绍》特邀报告。

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地球物理学会成立的青年工作委员会,旨在服务广大青年地球物理技术人员,推动地球物理行业技术进步,将集聚山东省广大青年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科技创新,积极开展科学交流和学术活动,发现、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为推动地球物理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浙江大学教授谷保静荣获“前沿地球奖”

“前沿地球奖(FrontiersPlanetPrize)”是由国际上前沿研究基金会(FrontiersResearchFoundation,FRF基金会)发起设立的新奖项。表彰过去两年(202011.1-2022.10.31)在同行评议期刊上发表的地学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将地球系统保持在环境安全界限,并将于2023年颁发给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家。“前沿地球奖”每个国家最终推荐3名参赛者进入短名单,由Frontiers评审委员会选出1名“国家冠军”,然后由100名领先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家组成的评审团投票,从“国家冠军”中选出3-4名国际大奖。本次共有20个“国家冠军”参与角逐,来自中国浙江大学的谷保静教授作为获奖者之一获得了前沿地球奖国际大奖殊荣和50万瑞士法郎的奖金。

按照中国科协部署,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为此次评奖承办单位,交流中心负责与FRF基金会、ISC等组织的协调联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提出遴选方案并负责具体实施。项目组从2022年11月9日到12月15日,经过一个多月周密细致工作,于12月13日正式提交了遴选报告,选出了三位奖励推荐候选人。谷保静教授的获奖给地球科学科学家们极大的鼓舞,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积极参与到“前沿地球奖”的评选中。

谷保静,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长聘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客座研究员,担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氮素管理系统(INMS)组长、国际氮素协会(INI)东亚中心副主任,担任Earth’sFuture、TheInnovation等期刊编辑,曾获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他首次建立了人类-自然耦合系统(CHANS)氮循环模型,被联合国环境署全球推广应用,开发了区域氮成本收益分析新方法,阐明了农业氮素污染发生的农地规模化和种养时空耦合驱动机制,提出了农业氮素可持续利用的原理与路径,揭示了社会经济管理问题是制约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协同的关键。谷博士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60余篇,包括Science(1篇)、Nature(2篇)、PNAS(2篇),Nature子刊7篇(NatureCommun和NatureSustain各1篇,NatureFood5篇)。先后主持了国家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优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基金、英国牛顿基金、澳大利亚国家基金等项目。

“前沿地球科学奖”国际冠军见面会

2023年5月22日13:00-14:00,中国科协组织的前沿地球科学奖国际冠军见面会在中国科技会堂B102会客室举行。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港澳台办公室)部长、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主任、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主任罗晖及国际交流中心孙跃处长等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宣传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少华参加见面会,亲切会见了载誉归来的“前沿地球科学奖”国际冠军浙江大学谷保静教授及北京大学张霖教授,热烈祝贺他们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获得如此重要国际大奖!

“前沿地球科学奖(FrontiersPlanetPrize)”是由瑞士前沿研究基金会(FrontiersResearchFoundation,FRF基金会)发起设立的新奖项,旨在表彰全球地球科学家在平流层臭氧消耗、生物圈完整性、新实体、海洋酸化、淡水的利用、土地系统变迁、生物地球化学流和大气气溶胶负荷等方面做出的贡献。此奖项以过去两年(202011.1-2022.10.31)全球科学家在同行评议期刊上发表的地学研究成果为评选依据,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将地球系统保持在环境安全界限。“前沿地球奖”每个国家最终推荐3名参赛者进入短名单,由Frontiers评审委员会选出1名“国家冠军”,然后由100名领先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家组成的评审团投票,从“国家冠军”中选出3-4名国际大奖。本次共有20个“国家冠军”参与角逐,最终经过评选,来自中国浙江大学的谷保静教授脱颖而出。

科协党组罗晖部长认真听取谷保静等的报告和中心及学会项目工作汇报后,给出重要意见和建议。

1.她认为,推荐我国科学家获得与其学术贡献相符的国际荣誉,走进世界舞台中央,这是中国科协的重要职责之一。科协交流中心充分发挥全国学会的作用,成功组织了向“前沿科学奖”的推荐工作,其中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她希望中心和学会认真总结,凝练经验形成案例,通过各种方式如工作简报等予以推广。

会议在融洽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会后大家进行了合影留念。

(宣传出版工作委员会刘少华)

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与前沿地球科学基金会洽谈《前沿地球科学奖》合作事宜

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一级巡视员、ISC-CHINA副主席王庆林首先发言。他对芬特博士到访中国科协表示欢迎,对其领导的前沿科学论坛成功举办和2022年度颁奖表示祝贺。他指出,“前沿地球科学奖”有助于将地球系统保持在环境安全界限,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作为国际科学理事会(ISC)的正式会员,中国科协致力于促进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与合作,参与此奖项也是与ISC合作的重要体现。中国科协愿意同国际同行一道,共同以科学繁荣发展造福各国人民,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贡献。

芬特博士感谢中国科协对此次奖项评选的大力支持,并对浙江大学谷保静教授获得国际冠军再次表示祝贺。他表示,前沿研究基金会作为非盈利机构,设立“前沿地球科学奖”和《少年科学前沿》科普期刊两个公益项目,致力于提高参与科学家的科学产出和知名度,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希望中国科协继续参与奖项推荐,并欢迎中国科学家和青少年参与公益期刊项目。

会议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代表们进行合影留念。

(宣传出版工作委员会)

2023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摘登)

一、发起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

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承办单位

协办单位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二、会议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按拼音排序)

主任:朱日祥

副主任:底青云陈晓非侯增谦毛景文徐义刚张培震郑永飞

成员:郭建黄清华李小军刘俊来马胜利倪四道王强王涛谢桂青杨进辉杨志明张进江张少华

2.学术委员会(按拼音排序)

主任:张培震

副主任:底青云侯增谦毛景文王赤徐义刚

成员:

安芷生蔡晋安曹代勇曹晋滨曹俊兴柴育成常旭陈斌陈骏陈鸣陈颙

陈福坤陈仁义陈树民陈晓非陈小宏陈衍景陈永顺陈毓川陈运泰程久龙单新建

邓军邓明邓居智丁林丁志峰丁仲礼董树文董云鹏窦贤康段建华范蔚茗

方慧方小敏冯宏冯新斌冯学尚冯佐海高俊高锐高建国耿建华龚健雅

郭建郭进义郭正堂韩宝福郝芳郝天珧何宏平何继善侯明才侯泉林胡见义

胡瑞忠胡祥云胡修棉胡兆初黄方黄清华黄小龙贾承造蒋少涌金胜金翔龙

金振民金之钧康国发李斐李丽李薇李貅李德仁李海兵李建成李建威

李锦轶李三忠李曙光李术才李廷栋李文渊李献华李亚琦李振春李子颖林君

林伟刘静刘良刘耘刘池阳刘丛强刘代志刘敦一刘福来刘怀山刘嘉麒

刘俊来刘培硕刘少峰刘少华刘永江刘勇胜刘元生刘志飞柳建新鲁安怀栾锡武

罗俊罗清华吕古贤吕厚远吕庆田马昌前马胜利马永生孟小红莫宣学倪四道

牛耀龄欧光习欧阳自远潘永信庞忠和彭平安彭苏萍漆家福秦大河曲寿利任纪舜

任建国任云生石颖石耀霖史建魁舒良树宋晓东孙敏孙和平孙继敏孙卫东

孙文科孙友宏汤良杰唐菊兴唐晓明滕吉文田钢童思友涂传诒汪集旸汪品先

王平王强王水王涛王焰王成善王椿镛王登红王二七王国灿王良书

王清晨王汝成王新明王秀明王绪本王焰新王一博王有学王岳军王云鹏王宗起

韦刚健魏春景魏奉思魏久传吴春明吴福元吴忠良夏群科夏江海肖举乐肖文交

肖序常谢桂青谢树成熊彬熊熊熊巨华熊盛青熊小林徐备徐文耀徐夕生

徐锡伟徐学文徐学义徐长贵许成许继峰许绍燮许文良许志琴薛国强严良俊

杨进杨顶辉杨进辉杨经绥杨勤勇杨守业杨树锋杨文采杨元喜杨占东杨振宇

姚玉鹏姚振兴叶大年殷鸿福印兴耀于晟于志强岳建华曾令森曾昭发翟光明

翟明国翟裕生张干张怀张玮张国伟张宏飞张宏福张进江张立飞张少华

张岳桥张泽明张占松张招崇赵里赵越赵邦六赵殿栋赵国春赵国泽赵文津

赵子福郑建平郑绵平钟大赉锺孫霖周琦周美夫周卫健周泽兵朱光朱弟成

朱建喜朱日祥朱祥坤

3.秘书组(按拼音排序)

秘书长:徐义刚(兼)

副秘书长:

郭建黄清华李小军刘俊来马胜利倪四道宋强功王强王涛谢桂青

杨进辉杨志明张进江

4.会务组(按拼音排序)

组长:郭建

副组长:陈本池储日升董世泰冯德山韩立波胡敏李貅李亚琦施海峰

薛国强袁全社张青杉赵镨周坚鑫

成员:董静顾珧倪一超乔忠梅闫纪红

地点:珠海国际会展中心

地址:珠海市香洲区银湾路1663号

四、会议日程安排

10月13日:会议报到;

10月14日:上午分会场专题报告,下午大会特邀报告;

10月15日-17日:分会场专题报告和有关专题活动。

五、《年刊》编委会(按拼音排序)

主任:徐义刚(兼)

副主任:郭建黄清华李小军刘俊来马胜利倪四道王强王涛谢桂青杨进辉

杨志明张进江

安超敖松坚巴晶蔡红柱曹俊兴曹淑云曾祥方陈斌陈斌陈唯陈意

程纪星程久龙丛健生代立东范伟粹高原高科葛亚松郭荣文何登发何宏平

胡祥云胡修棉胡兆初黄建黄辅琼黄建平江国焰江利明姜福豪琚宜文雷宏武

雷建设李静李貅李杨李惠民李景叶李守定李振洪林寿发刘洋刘青松

刘四新刘星成刘伊克刘勇胜刘元生卢绍平栾锡武罗群吕庆田裴顺平屈春燕

饶刚史全岐孙道远孙和平孙怀凤孙圣思孙卫东孙文科谭茂金汤吉汪毓明

王华王华王健王磊王猛王强王荣生王世民王小琼王新明王绪本

王彦君王一博吴磊席继楼夏江海徐星徐亚徐义刚颜茂都杨欢杨进

杨宏峰杨磊磊杨午阳姚琪殷长春印兴耀于常青余春昊袁万明岳汉泽仁志玛

张健张伟张宝林张晓东赵连锋赵子福郑勇郑建平郑文俊周永章朱光有

宗兆云邹长春朱弟成朱经经

六、会议学术活动

1.大会特邀报告(另行通知);

2.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按如下专题提交论文,实际分组将根据投稿情况具体安排。报告分为口头、展板两种形式)。

(一)联合专题

(二)空间与行星科学

(三)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

(四)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五)地震形成机制与灾害预防

(六)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七)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

(八)壳幔相互作用与大陆演化

(九)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十)深地过程与物质循环

(十一)造山带构造演化及其气候-成矿效应

(十二)沉积学、沉积盆地与资源能源

(十三)成矿作用与找矿勘查

(十四)油气成藏机理和富集机制

(十五)古生物学与地球生命演化

(十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计算

(十七)学术论坛

(十八)新增专题

联合专题一:特提斯构造域演化与成矿、成藏

召集人:吴福元丁林高锐侯增谦金之钧王强杨志明

联合专题二:中亚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深部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召集人:肖文交王涛周建波赵亮敖松坚毛启贵聂军胜孙伟家李诺

联合专题三: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中新生代地质演化

召集人:徐义刚郑永飞金之钧孟庆任李正祥胡瑞忠陈凌李忠海孟庆仁孙卫东许文良林伟李洪颜杨进辉

(1)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

召集人:汪毓明冯学尚李波何建森

(2)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

召集人:王荣生符慧山周猛杜爱民陆全明

(3)行星物理学

召集人:史全岐崔峻魏勇汪毓明宗秋刚倪彬彬

(4)火星表面物理场

召集人:葛亚松鄢建国王华沛张铁龙梁旭东

(5)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王世民蔡永恩孙涛罗纲胡才博

(6)AdvancesinGeophysicalResearch

召集人:YueHan,YuChunquan,HanPeng,ShiXuhua,WangTeng

(7)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

召集人:赵连锋裴顺平王志包雪阳薛雅娟

(8)地震多次波去除与应用

召集人:卢绍平王一博张乐乐赵杨马玥

(9)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召集人:刘伊克杨顶辉李小凡赵志新符力耘

(10)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地下结构成像及介质变化监测

召集人:郑勇姚华建王涛李红谊罗银河王宝善

(11)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

召集人:高原王赟吴庆举艾印双杨顶辉

(12)地球物理场卫星观测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泽仁志玛申旭辉张学民史建魁刘文龙张效信

(13)无人机地球物理技术

召集人:孙怀凤钱荣毅马国庆蔡红柱杨迪琨

(14)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进展

召集人:汤毅胡天跃彭丰林周年庆席继楼

(15)智能物探与智能油气田关键技术

召集人:杨午阳陈文超马坚伟魏新建伍新明李海山

(16)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夏少红王秀娟徐亚王大伟郭振威宋海斌

(17)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

召集人:赵国泽黄清华王绪本胡祥云汤吉

(18)探地雷达新进展

召集人:刘四新钱荣毅冯德山冯晅

(19)环境与灾害地球物理检测和监测的前沿技术与先进装备研究进展

召集人:杨进钱荣毅熊彬祁生文肖建平李静邵广周

(20)城市地下介质成像和探测

召集人:夏江海曾昭发李貅田钢宓彬彬

(21)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蔡红柱底青云徐佩芬李貅殷长春

(22)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应用

召集人:刘洪王彦宾冷伟张伟

(23)地学仪器的创新技术及应用示范

召集人:王中兴林婷婷王猛陈儒军李正斌

(24)地下流动系统多场(THMC)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

召集人:白冰雷宏武杨磊磊田海龙金光荣邹炎封官宏那金袁益龙

(25)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召集人:李静李红星田钢曹静杰石战结

(26)应用地球物理前沿

召集人:李宁马坚伟李淑玲任正勇张广智

(27)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詹仕凡刘洋邓志文常锁亮

(28)水资源地球物理精细探测与多场数据融合

召集人:胡祥云叶天齐毛德强李静施小清郭立梁越

(29)油藏地球物理

召集人:李景叶曹俊兴陈小宏肖立志

(30)油气地球物理

召集人:印兴耀常旭刘财曹俊兴周辉

(31)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召集人:符力耘巴晶马坚伟杜启振毛伟建

(32)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吕庆田汤井田胡祥云邓居智汪青松

(33)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殷长春李貅李怀渊郭子琪孟庆敏

(34)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

召集人:彭苏萍程久龙程建远于景邨杜文凤吴燕清张平松

(35)井孔地球物理学及深部钻测技术

召集人:王秀明唐晓明丛健生肖立志汤天知董经利

(36)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地球物理学应用

召集人:李丽曾祥方张文涛

(37)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

召集人:吕古贤张宝林杨立强王宗秀焦建刚周永胜方维萱马立成吕承训雷万杉

(38)井中多物理场探测技术新进展

召集人:洪德成王兵党博刘军涛王磊郭宇航闫伟超张焱

(39)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定位预测关键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与应用

召集人:柳建新胡祥云薛国强金胜郭振威曹创华郭荣文李飞

(40)最小二乘偏移与全波形反演理论方法及应用

召集人:黄建平姚刚刘定进杨继东廖建平李闯

(41)多采样率地震勘探技术

召集人:倪宇东胡永贵姜福豪门哲许银坡

(42)核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程纪星邓居智李怀渊张兆山张庆贤

(43)物探地质工程一体化与数字孪生油气藏

召集人:曹俊兴黄旭日王兴建谢剑勇

(44)非常规储层井孔探测、评价新方法和新型探测器

召集人:余春昊郭同政范宜仁柯式镇严良俊

(45)区域地震构造及其地震危险性与地震灾害链

召集人:陈桂华袁仁茂鲁人齐程佳姚琪

(46)大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与预测方法和技术

召集人:刘杰黄辅琼陈界宏刘洁高永新师皓宇陈涛

(47)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

召集人:王一博张海江常旭桂志先梁春涛

召集人:江国焰鲁人齐李俊伦储日升房立华

(49)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召集人:雷建设陈棋福梁春涛艾印双何宏林

(50)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

召集人:杨宏峰蒋长胜唐啟家张勇万永革何昌荣

(51)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

召集人:郑文俊邵志刚王庆良张竹琪陈九辉陈石周龙泉郝明张培震

(52)解剖地震

召集人:李营张晓东刘静姚华建张怀李红谊陈旸

(53)实验室地震

召集人:夏开文高科陈建业卓燕群

(54)海啸及海啸预警研究

召集人:安超岳汉李琳琳任智源

(55)青藏高原交通工程重大地质灾害:致灾机制、隐患识别与风险预测

召集人:李振洪许强朱庆蒋良文崔一飞

(57)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召集人:单新建许才军何建坤吴立新屈春燕

(58)全球变化大地测量与遥感

召集人:江利明汪汉胜李新李志伟张胜凯

(59)地震大地测量学

召集人:孙文科许才军申文斌王琪付广裕周新徐长仪

(60)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召集人:孙和平孙文科申文斌罗志才付广裕冯伟吴书清胡敏章

(61)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

召集人:孙道远俞春泉毛竹冷伟倪四道宋晓东孙新蕾

(62)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田小波陈赟赵俊猛杨顶辉于常青李惠民高原卢占武

(63)地壳变形与大陆构造演化

召集人:曹淑云张波张进江刘俊来刘永江

(64)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刘青松杨振宇潘永信黄宝春杨天水

(65)地球磁场与局部异常现象

召集人:陈斌袁洁浩倪喆冯志生康国发

(66)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

召集人:裴顺平赵俊猛陈永顺徐强

(67)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

召集人:张南李杨黄金水冷伟李忠海

(68)华南不同时代地体的识别、特征和汇聚

召集人:林寿发尹常青邢光福赵军红王孝磊

(69)汇聚板块边缘结构和过程及其产物

召集人:郑永飞赵子福陈仁旭陈伊翔戴立群

(70)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

召集人:吴福元徐夕生马昌前陈斌王涛杨进辉王强黄小龙王孝磊

(71)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

召集人:郑建平夏群科汤艳杰赵子福黄小龙郭锋张铭杰陈立辉刘传周刘金高马强

(72)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

召集人:张健彭澎龙晓平张少兵尹常青刘超辉赵军红王孝磊张拴宏

(73)矿物科学与工程

召集人:何宏平廖立兵董发勤张爱铖

(74)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召集人:代立东刘曦李元倪怀玮杨晓志侯通景志成叶宇张宝华张莉张志刚

(75)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

召集人:陈意张贵宾魏春景吴春明张泽明刘晓春吴元保

(76)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召集人:任战利王非袁万明邱楠生田云涛

(77)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召集人:黄建汪在聪何永胜赵新苗樊海峰

(78)测试新技术及其地质应用

召集人:刘勇胜韦刚健杨岳衡袁洪林胡兆初

(79)地球化学进展

召集人:李曙光郑永飞徐义刚李献华张立飞孙卫东黄方

召集人:王新明牟玉静薜丽坤叶春翔黄昕

(81)地球深部碳、氧、氢循环

召集人:刘盛遨刘勇胜李曙光张立飞许成陈唯陶仁彪

(82)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与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召集人:刘星成王煜袁顺达王小林侯通张艳飞郭海浩王春光张力

(83)深地过程与地球宜居性

召集人:徐义刚潘永信孙卫东朱茂炎

(84)地球流体系统及其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

召集人:罗群欧光习陶士振胡宗全周新桂仝志刚李营陈建文

(85)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

召集人:朱弟成王青马林马安林高晓英刘小池

(86)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见联合专题二)

(87)中央造山系构造过程及其资源能源效应

召集人:孙圣思于胜尧王勇生张贵宾李佐臣

(88)造山带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生物演变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召集人:刘静张会平吴磊曹凯田云涛戴紧根苏涛

(89)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

召集人:方小敏孙继敏金章东徐胜杨守业颜茂都李高军

(90)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

召集人:袁道阳付碧宏郑文俊李海兵李传友周宇裴军令王伟涛

(91)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

召集人:王绪本李秋生卢占武金胜高原陈小斌余年

(92)基础沉积学研究进展

召集人:胡修棉侯明才陈吉涛杨江海马超高远邱振

(93)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

召集人:于常青魏斌姚永坚李明尹宏伟邹长春

(94)盆地动力学与能源

召集人:何登发琚宜文刘树根刘池阳

(95)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

召集人:琚宜文曹代勇何登发方维萱卢双舫

(96)东南亚沉积与构造

召集人:栾锡武李林刘志飞姚永坚朱伟林

(97)含油气盆地构造理论、技术与实践新进展

召集人:王宏斌陈竹新王彦君罗良马德龙

(98)稀有金属分布规律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赵葵东陈唯黄河洪涛

(99)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

召集人:谢桂青赵新福曹明坚范裕舒启海朱经经

(100)伟晶岩成因与稀有金属成矿

召集人:陈斌张辉秦克章蒋少涌王登红

(101)储层成岩演化与水-岩-油-气作用研究新进展

召集人:杨磊磊刘可禹朱东亚许天福肖倚天曾溅辉丁茜

(102)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

召集人:蔡建超王小琼印兴耀曹宏葛洪魁

(103)超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成储机制、油气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

召集人:朱光有韩剑发王毅

(104)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

召集人:芮振华杨磊磊许天福彭勃刘琦田海龙刘月亮胡婷

(105)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储集性能、成储机制与优质储层分布规律

召集人:王健操应长远光辉王艳忠葸克来

(106)数字岩石物理理论及应用

召集人:谭茂金肖立志孙建孟赵建国李潮流

(107)地球生物学与天体生物学

召集人:杨欢林巍曾芝瑞殷宗军罗根明

(108)古脊椎动物学最新进展

召集人:徐星江大勇

(109)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数学地球科学

召集人:周永章毛先成袁峰周可法肖克炎

(110)地球科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召集人:王华伍新明岳汉房立华肖立志

(111)深时数字地球(DDE)地球物理研究进展

召集人:邹长春张明华王永志张明华郭良辉陈召曦林昌洪孙章庆郭宇航

(112)青年地球物理论坛

召集人:宗兆云王一博

(113)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学术论坛

召集人:李貅韩立国徐佩芬印兴耀薛国强

(114)非常规能源开发青年学术论坛

召集人:李守定陆程张丰收吴必胜李士祥郝建明卢运虎陈朝伟

(115)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宣贯

召集人:李貅刘元生刘斌

(116)月球及行星测绘遥感和重力场

召集人:李斐邸凯昌童小华吴波

赵双明徐青康志忠刘洋张吴明万刚张鹏刘斌叶茂

(117)致密油气高分辨率地震成像与超分辨反演

召集人:高静怀张怀王彦飞张剑锋高照奇陶春峰

七、论文征集有关规定

本届年会提交论文需使用年会网站提供的在线编辑系统进行撰写,页数不超过4页(详见论文稿件要求)。

征稿截止日期:2023年7月31日。

八、优秀学生论文奖

本届大会将评选“优秀学生论文”。

九、会议注册费

2023年9月10日前注册交纳:注册费2200元(学生1500元,不含博士后);

2023年9月10日后注册交纳:注册费2500元(学生1700元,不含博士后)。

2.交费方式:详见“十二.付费办法”。

3.报名方式-网上注册(网站注册截止日期:9月25日)。

注意:未提前(9月10日前)交纳注册费人员,现场不保证会议资料的正常领取。9月10日前(以寄出邮戳日期为准)预交注册费者,论文编入会议报到时正式发布的《会议指南》并安排口头报告或张贴报告;9月10日后交注册费者,根据会议情况决定是否安排做报告。

十、食宿

本次会议食宿自理,请各参会代表酌情自行在各大旅游网站中预定房间;

十一、展览会及产品介绍会

参展费用请在9月10日前汇到或寄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帐号及地址见“十二.付费办法”。

请参展单位于10月14日到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布置展厅。

十二、付费办法

1.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负责收费事宜;

2.本次会议论文将以两种形式出版:

(1)所有论文收录为会议论文集(U盘),在年会中发放。

(2)如需在正式出版物中刊登,每篇论文需缴纳论文版面费300元,有正式出版物刊号、可被检索,已缴纳本年度个人会员会费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免交论文版面费。

3.版面费请于9月10日前汇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注册费(会议费)可提前汇款,也可以现场交费。

5.交费方式;

(1)银行转帐:

开户名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紫竹院支行

银行帐号:0200007609014454432

(2)支付宝在线支付

6.凡已交纳注册费,但无法参会者,注册费一律不退,会后请联系大会会务组,寄会议论文集(U盘)等会议资料。

THE END
1.DragonflyMediaArts–MultimediaMarketingDesign+WebWelcome to our digital evolution! We’re excited to announce that we’ve moved to a new web space to better reflect our growing business and innovative approach to designing and marketing for your business. Join us on our journey as we embrace the latest trends and technologies. Click below https://dragonflymediaarts.com/
2.UAVFlightTrainingandSimulationMarketUAV Flight Training and Simulation Market Size Share Study Period 2019 - 2029 Base Year For Estimation 2023 CAGR 18.22 % Fastest Growing Market Asia Pacific Largest Market North America Market Concentration Low Major Players *Disclaimer: Major Players sorted in no particular order UAV Flihttp://www.mordorintelligence.com/industry-reports/uav-flight-training-and-simulation-market
3.求职欧莱雅招聘Video L'Oréal 自由的去超越 这就是欧莱雅的美 您在寻找那个职位? 搜索 Marketing More filters + Showing 1-20of61结果 Marketing Intern - Luxury Products Division - Stockholm Stockholm Sweden已发送 02-Dec-2024 Calling all innovators, disruptors, and dreamers!? Join L’Oréal, the world's #1 behttps://careers.loreal.com/zh_CN/jobs/SearchJobs?3_4_3=113
4.CareersatROCKWOOLCareer opportunities Vacancies Regardless of where you work within ROCKWOOL, you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an impact. Search for job openings and apply today! Read more ROCKWOOL at a glance Five brands, one common purpose: to release the natural power of stone to enrich modern livinghttps://www.rockwool.com/group/about-us/careers/
5.数字体验解决方案市场调研报告,全球行业规模展望20242.2 全球数字体验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测与展望:2019-2030 2.3 行业趋势、机会、驱动因素及阻碍因素 2.3.1 行业发展机会及趋势 2.3.2 行业驱动因素 2.3.3 行业阻碍因素 3 全球企业竞争态势 3.1 全球市场数字体验解决方案主要厂商地区/国家分布 3.2 全球主要厂商数字体验解决方案排名(按收入) 3.3 全球主要厂商数字体验解https://www.marketmonitorglobal.com.cn/reports/728746/digital-experience-solutions
6.中船应急募资投资项目延期,调查仍在进行中股民可预报名索赔2024年12月10日,中船应急发布关于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延期的公告。 中船应急于2024年12月10日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和第三届监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分别审议通过了《关于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延期的议案》。经过审慎研究论证,公司结合当前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以下简称“募投项目”)实际情况,在募投项目投资内容、投资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57173669&efid=B4nRAh3YHMkCkUUCUd2fPw
7.KPMGPoweredEnterpriseBe the competition that others want to beat — with outcome-driven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made possible by KPMG Powered Enterprise. Save this article to my library View Print friendly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Opens in a new window Go to bottom of page http://home.kpmg/uk/en/home/services/advisory/management-consulting/kpmg-powered-enterprise.html
8.公益与市场:城市规划行业何去何从?市政厅澎湃新闻结论及展望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当前规划行业面临的“大变革”,涉及“土地财政”模式的终结、政府体制及事业单位改革、城市精细化治理时代来临、规划技术创新面临瓶颈等因素,每个因素都充满未知,交织在一起,造成更大的不确定性。但这可能就是复杂城市的魅力。对规划机构和从业者来说,无论被选择还是主动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07756
9.区块链技术范文12篇(全文)五、总结展望 数字货币在现有货币体系中只占有很小一部分,还未对经济生活造成大的影响。然而数字货币的去中心化发行和结算对于现有货币体系是全新的理念,随着数字货币发展必然影响我们的生活。中国央行已认识到数字货币的重要性,已着手研发央行数字货币。相信未来数字货币会在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tvefmvx6.html
10.关于远方最美不过去远方。 展望未来 25年来,我们一丝不苟地从事教育培训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完善了课程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尊重事物的本质,追求崇高的境界,品质非凡铸就桃李不言。https://www.far1999.com/web/guanyuyuanfang/
11.元宇宙系列之Web3.0:新范式开启互联网新阶段中金指出,Web3.0已具备体系性的基础设施,Token经济体系是激励生态参与方的核心机制,有希望成为Web3.0发展自驱力;应用展望上,自我革命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海内外互联网大厂对于Web3.0领域的动作明显,布局迅速。 Web3.0 VS Web2.0,预计相当长时间仍将共存。Web2.0以效率优先,Web3.0则更强调兼顾公平,中金认为这两种侧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59654
12.Aevo币是什么?Aevo代币经济学空投及未来分析资讯区块链Aevo币未来展望 自推出以来仅一年多的时间,Aevo 已执行了超过100 亿美元的选择权交易量,并渴望更多成长。 Aevo 表示,它已获得Paradigm、Dragonfly Capital、Ethereal Ventures、Coinbase Ventures、Nascent、Robot Ventures、Scalar Capital 和Alliance 的支持。 https://www.jb51.net/blockchain/929889.html
13.链接过去,展望未来,南京审计大学×SKEMA商学院国际联合审计学院短暂的茶歇与讨论之后,王素梅院长对国联审的研究导向型教学作了规范解析,并提出了之后的期待与展望。 王素梅院长解析研究导向型教学规范 目前国联审生源向好,学院坚持以科学、兴趣等为导向,深化研究组织教学。此外,多元评价体系的应用以及课后的延展性性学习对学生帮助极大,要善用雨课堂、超星平台等线上优秀教学资源进行https://www.skema-bs.cn/news/2023-03-13
14.建设中心:深地实验室生物研究的过去进展和展望《》本文在对深地实验室开展的有关生物研究的历史进程和进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谢和平院士领衔的团队,从深地医学的提出、论证到概念的形成历程,以及深地医学中心和实验室的筹建工作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深地医学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另外,应杂志编辑部的要求,该文也将课题组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图片形式进行了展示。初步研究https://www.rrsurg.com/newsinfo/1887.html
15.回望过去展望未来2021年中国科技新闻的重要性在哪里而作为当下的参与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转折点?这需要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之产生共鸣,同时也不忘反思未来应当如何规划自己的路线图,以便更好地融入到这种不断变化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将自己更新到最前沿,用心感受并贡献于这个世界上的每一次飞跃。https://www.9b25r8e8ur.cn/ke-ji/430434.html
16.液锂硫电池何去何从?高溶型电解液和微溶型电解液对比与展望最后,作者基于HSEs和SSEs在贫电解液锂硫电池中不同的转化机制,分别从硫正极的合理设计、反应机制、锂金属负极稳定性和实用化锂硫电池设计等方面对未来HSEs和SSEs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图1:高溶型电解液(HSEs)和低溶型电解液(SSEs)用于贫电解液锂硫电池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22/7/202271815295958374321.shtm
17.碳中和专题2021年度总结:双碳目标开局之年,可持续金融蓄势本文将首先梳理2021年中国市场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五大趋势,随后结合这五大趋势分析“双碳目标”资金从何而来与到何处去,并简要展望未来。 正文共4260字,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本文摘自《可持续发展金融前沿》2022年第1期“专题洞察”,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完整月报 https://tech.hexun.com/2022-02-24/205367758.html
18.上海金属网权威金属资讯门户上海金属网-权威金属资讯门户-铜,铝,铅,锌,镍,稀贵金属,小金属,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网,大宗商品https://www.shmet.com/
19.圆桌会议: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该去往何方?零重力科幻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该去往何方 主要问题 1.世界科幻大会的历史(过去举办的活动、人员参与情况等等) 2.中西方科幻迷的差异以及交流困境 3.如何看待现在大会的筹办情况 4.对明年世界科幻大会的展望,是办成中国的还是世界的科幻大会? 受访者:刘啸、零始真、科幻光年、祭灵 https://www.0gsf.com/archives/9993
20.励志故事,预测未来之趣闻——梦想照进现实,学习变迁与2024年展望亲爱的朋友们,当我们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与好奇,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的界限,来一场关于未来的冒险之旅,我们将以一则关于“猜测2024年有趣新闻”的故事,探讨学习变化如何赋予我们自信与成就感,激发内心正能量,让幽默与励志并存。 http://www.dashiqiaomiaopu.cn/post/21615.html
21.伟星新材创业20周年我和我的伟星《分享与展望》 紧跟伟星市政客户定位,持续开发长期可持续客户,关注并跟进区域内热点项目;紧跟伟星市政产品定位,坚持以伟星市政龙头产品PE类为主导产品。 相信伟星,优质的产品质量、完善且高效的服务。紧跟伟星发展步伐,携手共进,共创伟星品牌辉煌,达成共赢! https://www.vasen.com/news/info/3207
22.啊!我爱这个鹿儿岛!城山酒店是座豪华酒店,它亦是位于『城山』之上,里面有一个展望露天温泉『萨摩之汤』,可以让人一边泡汤一边欣赏樱岛美景。 图片来自城山酒店官网 AMU PLAZA顶层摩天轮 乘坐摩天轮看火山,这个方式是跟电影『奇迹』学的,当时看到外公和航一在摩天轮里吃点心的那一幕,远方樱岛火山乖巧做背景,就想着,等到了鹿儿岛市,我也https://www.douban.com/note/707929317/?cid=58574806
23.写给小白的0x入门教程0x腾讯云开发者社区0x发展及展望 早在ICO之前,0x团队就已经精心规划好了项目的发展路线图,并已经开始不断完成实施了。ICO的日期是8月15日,截止到目前为止,刚好4个月左右。在这4个月的时间里,0x团队确实如预期所示,完成了大量的工作。根据最新的开发报告显示(https://blog.0xproject.com/development-update-3-nov-2017-1f66faf4c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8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