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商务合作:028-86642864
12月20日上午10时许,成贵高铁宜宾西站出站口出现了特殊的一幕:随着从成都开来的G8787次列车靠站,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手举一块纸牌,上面有他亲手书写的毛笔字:“中元造纸厂陈虹”。
王乾彬到车站接陈虹
这位接人的白发长者,便是《宜宾市工业志(1911-2005)》主编王乾彬。而他要接的客人,是宜宾近现代造纸工业开创者钱子宁的侄孙女、今年已66岁的陈虹。
陈虹翻阅老相册讲述宜宾工业故事
这一次,因调研老工业企业史料,陈虹携带了数百张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反映宜宾造纸工业发展史的珍贵老照片,促成了两位“网友”的首次见面。值得一提的是,原本两人都有对方的联系方式,可随时约定见面地点,但王乾彬老师却提前一小时到站等候,并坚持以颇有年代感的郑重方式,接待素未谋面的“老朋友”。
然而,本篇故事的主角,却并不是两位老师,而是这批记录宜宾工业发展与变迁的珍贵照片,和拍摄它们的主人——陈虹的父亲陈绍楠。
300余张老照片记录宜宾近现代工业发展史
“我的父亲出生在浙江绍兴,1942年因日寇轰炸浙江的造纸厂,随钱子宁来到宜宾进入新建成的中元造纸厂工作。”陈虹说,“那时候父亲有一部胶卷相机,是那个年代宜宾少有的几个有相机的人,也因此才有了这些照片。”(注:1939年—1958年名为中元造纸厂,1958年底-1978年,中元造纸厂与上游约10公里处的602造纸厂合并为宜宾造纸厂,期间两厂分别称为宜宾上纸厂、下纸厂,1978年底上下纸厂分离,前身为中元造纸厂的下纸厂改名为宜宾长江造纸厂,本文以所述事件时的企业实际名字为准)
中元纸厂
这批照片,数量超过300张,绝大多数为1寸小照片,主要拍摄于1942年陈绍楠抵达宜宾至1983年退休期间。特别是近百张拍摄于1942年-1949年间的老照片,因留存至今十分稀少而倍加珍贵,对还原抗战时期沿海工业企业内迁并开创宜宾近现代工业文明,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比如这四张照片,都是课堂学习,但有很大不同,第一张是很明显的工人子弟上幼儿园的照片,后面三张我就分不清楚了。”陈虹说。
陈虹向高万茂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
12月21日,在王乾彬老师的约请下,93岁高龄的老造纸技术骨干,1947年进入中元纸厂工作,后曾担任宜宾造纸厂党委书记的高万茂老人,其一眼就认出了另外三张学习照片:一张类似于解放后农民夜校的文字扫盲班,一张为中元纸厂新入职员工的岗位培训班,剩下一张是技术培训班,为技术工人学习和更新当时最先进的造纸技术知识。
培训
在高万茂老人的指认下,有上百张背景信息不明的老照片,被一一还原。其中,有两张还出现了老人的身影,一张是解放前中元纸厂的足球队合影,老人高兴地说,当时足球队叫“西风足球队”;另一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援外的身影,老人拿着张片,几乎都能回忆起照片上所有人的名字或故事。
“我父亲曾给我说,他当时参加的是高级造纸技术培训班(也称艺徒培训班),主要由钱子宁等几位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创办人当讲师,至今家里还保存着父亲当时用的英语小字典。”陈虹说,“这也是我带着照片回宜宾的初衷之一,像高书记这样的宜宾第一代老工业人,如今还健在的已经越来越少了。每一张照片,背后都蕴藏着一个或一系列故事,没有老前辈的讲述,很多照片我们后人都无法搞清楚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照片中还有很多日常生活的照片,如中元纸厂的宿舍、理发室、幼儿园、子弟学校、读书室等,以及反映钱子宁等第一批内迁民族爱国企业家事迹的照片。
2009年10月,钱子宁长女到李庄博物馆赠送照片
“十多年前,宜宾还原同济迁川在李庄古镇的那段历史,最初因没有钱子宁的照片,用了虚隐头像代替,我联系了身在美国的我姨妈、钱子宁长女,促成姨妈亲自到李庄同济大学博物馆赠送照片,博物馆把钱子宁与李庄乡绅罗南陔两人的照片放在一起,因为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10多所教育和科研机构迁来李庄,就是钱子宁历经千辛万苦牵线搭桥促成的。”陈虹说。
陈虹告诉记者,中元纸厂内迁宜宾,带来了一批留学造纸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宜宾本地也培养了大量造纸人才,日后不少人都成长为造纸行业专家,为共和国造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当时,中元纸厂也通过各类免费的工作学习班,免费就读子弟学校及助学补贴等,惠及了不少职工及其子女。“其中,中元纸厂的职工医院,钱子宁在建厂之初就邀请了留学法国归来的蔡时椿博士主持工作,(蔡博士)爱人也在职工医院担任妇产科医生。在中元纸厂工作期间,其女儿蔡文琴就在中元子弟校读书,因她读书努力、刻苦上进,后考上大学,留学英国获得医学博士,并放弃国外‘绿卡’毅然归国,现为第三军医大学专家组成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理发
大义捐献照片为未来的宜宾工业博物馆添彩
陈虹告诉记者,此次带着大量珍贵老照片来宜宾的最大原因,是想捐献它们。
“之前听王乾彬老先生说,今年10月,宜宾市委、市政府通过了建设宜宾市工业博物馆的文件,计划在三江新区沿江老工业基地附近修建。我和家里人商量,想着留在手里可能会因保存不善而损毁,不如捐献出来,为宜宾的工业博物馆、工业发展史添彩,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过去那段历史。”
目前,因部分照片背景信息需要梳理并补充完善,仍由陈虹保管。“只要家乡需要,我随时可以捐献出来。我们也热切盼望筹建中的宜宾工业博物馆早日落成,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史料早日与广大家乡人民见面,使得宜宾早期民族工业的爱国和创业精神更好地得到传承。”
采访中,陈虹还谈了很多关于父亲陈绍楠和母亲钱泽湘的故事,其中就包括这批珍贵照片为何能完整保存至今。
1942年7月,因日寇侵占浙江金华丽水,逼近由钱子宁等人创办的浙江省造纸厂龙泉分厂,当时在该厂工作的陈绍楠,随厂搬迁到四川宜宾中元纸厂工作,至1949年一直担任技术员,先后分别在造纸、打浆、蒸煮等车间以及化验室工作。
陈绍楠在做撕纸试验
1949年1月,陈绍楠与钱泽湘(钱子宁侄女)成婚安家。新中国成立后,陈绍楠一直在中元纸厂生产一线技术岗位工作,历任计划科、生产科副科长、调度室主任、造纸车间主任、厂长办公室主任、总工程师、副厂长等职务。1964年3月担任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宜宾造纸厂下纸厂(即中元纸厂)生产技术兼行政管理工作。
“1965年11月至1967年11月,我父亲参加了国家轻工部派出的支援缅甸筹建雪当造纸厂工作,担任援外专家组成员,主管技术工作。回国后带队接受了周总理亲切接见。”陈虹告诉记者。
陈绍楠参加支援缅甸筹建造纸厂工作
“同时,我们家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父母写的工作笔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都有,对研究宜宾工业发展史,特别是造纸工业应该很有帮助。”陈虹说,“这些笔记,首先要归功于我母亲,她是钱子宁堂侄女,其小时候生活的钱氏家族出了很多名人,包括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等人,钱氏家训连温家宝总理都给予高度赞扬。受家族良好家风熏陶,母亲从小就有很好的读书和记笔记习惯,也一直坚持写日记,直到年老写不动为止。这也影响到了我父亲,他把一生都贡献给了祖国的造纸事业,退休后也一直在献计献策发挥余热。”
1983年,陈绍楠退休后继续担任长江造纸厂技术顾问。1984年,被聘为宜宾地区科技顾问团专家,同年参加宜宾市蜀南竹海有关竹类资源的科技研讨会,会上宣读了陈绍楠撰写的《开发利用竹材料制浆造纸》论文。记者将其编辑到新华社内参,国家领导阅后十分重视,批示印转林业部和轻工部等部门落实。随后两部联合发布“轻纸字第13号文”,决定全国推广竹资源利用制浆造纸工艺。之后宜宾、宜春、抚州、邵武等地建设了四个年产5万吨的竹浆造纸厂。
陈虹到李庄博物馆看外公钱子宁
1988至1992年,陈绍楠先后参加了国家计委国土局批准下达的《金沙江下游竹类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专题规划》、《四川竹类资源开发利用前景与途径研究》、《宜宾地区造纸支柱产业与配套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等文件编写工作。
“1989至1991年,父亲受四川省轻工厅委派,参与汶川造纸厂扩建工程顾问指导工作,之后因年事已高,无法支撑高强度的工作,才不得不过上退休生活。”陈虹说。
陈虹告诉记者,她对父亲的最大印象是作风正派。“1978年,我父亲担任四川长江造纸厂(中元纸厂)分管生产的副厂长、总工程师,坚决杜绝铺张浪费,车间部门连购买一个热水壶都需要他亲自签字批准,加上生产、后勤等各方面的发力,长江造纸厂的效益逐渐超过了上纸厂,后面几年经营业绩也连连创新高。”陈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