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舆情第033期台北故宫让你“1秒变康熙”引热议文化产业频道

小编有话说:一个小小的胶带,竟引得两岸人民争相追捧。可见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举是适应市场需要的,同时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平民大众之间的距离。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文化衍生品上的丰富创意,其根本原因是源自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渴望。

这两天,台北故宫推出的以康熙朱批“朕知道了”设计的胶带纸,在两岸引发热议及追捧,大概每个看到的人都会大呼:“好可爱啊,给朕来10卷!”我以为,这个礼物最适合下属买来送给上司拍马屁,想想上司每天豪情万丈地以一段“朕知道了”批复各类文件,三分言简意赅,三分高深莫测,三分意味深长,再加一分调侃恶搞的真趣味——上司玩得龙颜大悦之余,下属可就升官有望啦!据说,未来这个胶带纸系列会推出20款——这让人很期待台北故宫还能祭出什么创意,比如会不会来一句雍正批给年羹尧的那句“朕极爱你”?卖卖皇帝的朱批不算什么,台北故宫可是连皇帝的脸面都敢卖。比如他们卖的一款便条纸叫“宗心为你”,是把馆藏画作里的唐玄宗头像设计成卡通可爱版人物,三撇小胡子,两个红脸蛋,一下子把皇家气象变为现代动漫。而用撅着小嘴的唐朝仕女卡通人像制作的另一款产品则叫做“想入妃妃”——这样别致独创的设计,即使是对唐朝文化不感兴趣的人也会被吸引。

纵观台北故宫礼品部,仅仅是胶带纸、便条纸这类设计文具就多达588种,更别提各种设计和做工精致的出版物、艺术纪念品等——文化是软资产,这一点台北故宫显然很擅长经营。不过,台北故宫真正的生意经,还是传播文化。那些买了胶带纸的人,也许是个爱打动漫、对历史文化不感兴趣的青少年,但耳濡目染康熙手迹后,说不定他们会对书法产生兴趣,又或者被吸引去参观台北故宫的奏折展,从而对康熙这位皇帝的生平、性情感到好奇,继而研究起清史……我觉得,这才是“朕知道了”创意者的真正目的。小编有话说:好的创意总能让人会心一笑、心悦诚服。台北故宫的“生意经”的确有自己的一套理念。“稳、准、狠”的抓住了年轻人的心态和娱乐精神,拿古代遥不可及的古代帝王调侃取乐。这种做法既有文化内涵,又能在实用的基础上幽人一默。小编想想这霸气的康熙“墨宝”黏贴在纸张或者送人礼盒之上时,手中的礼物立即有了岁月的痕迹,且又会因皇上的“一笔封印”而顿时倍感身价不菲,也难怪网友疯狂购买和转发,直呼“要收藏”!

小编有话说: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对文化衍生品的创意上必定是更胜一筹的。从细节之处可以看出,大陆的旅游纪念品在近些年并没有进步,原地踏步的销售着年轻人并不感兴趣的甚至觉得是些“土掉渣”的玩意。当然,文化需要一种互动,台北市民可以将故宫看成自己的历史课堂、历史圣殿,随时随地的享受着低廉的票价静静的穿梭在古典文化的长廊里;而北京的故宫几乎让旅行社围剿了,急急地瞥上一眼也不能静静的游历,而文化产品上自然也就难免浮着一层潦草。

THE END
1.为什么会有4个故宫?比北京故宫更大更早的是它,看完涨知识了说起故宫,我们默认为就是在说北京故宫,旧名紫禁城,但是说起来,中国故宫其实有4处,分别为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台北故宫、南京故宫,它们都是怎么回事?又是在什么背景下诞生的?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情况,听我细细道来。 以建造时间顺序分别是: 1、南京故宫: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25/19/2793821_1127128219.shtml
2.台湾为什么有故宫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谁建的1964年3月初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开工建设。1965年11月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开馆。30多年了,这些我们国家最珍贵的宝物终于有了一个正式的落脚点,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安顿下来。其实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比北京故宫博物院晚成立40年。可是不管怎么说,至少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宝贵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这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https://www.huanghehao.cn/h/184506.html
3.两年摔碎三件文物,台北故宫博物院怎么回事?“怎么一到你们手中就连破3个 你们对得起守护文物的前辈吗?” “保护设备在哪里? 补救措施又在哪里?” “为什么会打破呢? “为什么当时不公布情况?” 两岸网友评论 随后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分享的其他文物帖子下 不断有网友“吐槽” 留言说“不要再摔破了” https://www.jfdaily.com.cn/wx/detail.do?id=544705
4.港媒刊文“北京故宫藏品胜台北”台北故宫回应那么为什么会此传言呢?李秀恒认为,这可能与“先入为主”的宣传有关。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的,一建成就大办展览、广作宣传,而恰好那段时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没有得到全面清理,因此也无法对外开放。这一对比之下,台北故宫的文物就“抢眼球”得多,再加上刻意的宣传,便造成外界有了“故宫精品尽在台北https://www.guancha.cn/culture/2018_06_06_459152_s.shtml
5.单霁翔:北京故宫“有宫无宝”是误解根据最近一次文物清理的结果,截至2010年12月故宫博物院藏品为1807558件(套),台北故宫典藏文物总数696112件(截至2013年6月),两岸故宫藏品均主要来自清宫旧藏,是历史原因致使其分隔海峡两岸,其源流清晰、数据明确。 一方面,两岸故宫藏品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可谓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所有中国人https://www.mct.gov.cn/whzx/zsdw/ggbwy/201407/t20140721_775548.htm
6.每次去台北都要抽时间去故宫博物院,有时候每次去台北都要抽时间去故宫博物院,有时候甚至一个月内会去两次,算来算去,前后也八次光临台北故宫了,而且每次都是一早开门逛到闭馆,在里面泡上一整天。其实台北故宫藏品近70万件,平时展出的只有很小一部分,好处是他们每隔几个月都会以某种主题做一些特展,所以即使经常去,每次都有特展看,每次都可以学到很多新东https://m.dianping.com/review/26241418
7.台北故宫2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馆藏文物达69.6万余件文物。 3近年来,台北故宫博物院不但注意发挥展览功能,还从理念与实践上重视“观众本位”。按照现任院长石守谦先生的话说,要“创造观众文化体验和全新深度”。 https://www.cnkeywords.net/vocabulary/toVocabulary/2bef3109948b11e7bf390050569519c4/vocabulary.html
8.台湾散记文章中国国家地理网2、台北故宫 早就从有关的介绍中了解到历代的珍宝多藏于台北故宫,也曾经见到过介绍这些珍宝在抗战期间转运、保护的艰辛与不易,尤其是在极为紧张的时刻抽调出运力和人力把这些不可能售卖的珍宝运往台湾,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中间都交织着何种情愫?站在这些宝物前,能不能感受到历史的长河川流而去?身为华夏族群的http://www.dili360.com/article/p53e33480f3d8855.htm
9.台北故宫博物院攻略,台北故宫博物院门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各类文物珍宝约65万件,素有“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的说法。 ·文物来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将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重要文物南迁与此。 ·分为第一展览区(主馆)、第二展览区、天下为公牌坊、至善园、至德园、张大千纪念馆等主要部分。 ·三大镇馆之宝,分别https://www.mafengwo.cn/poi/5515392.html
10.编辑经常问的编校问题,有点难度6. 台北故宫博物院不能叫“台北故宫” 中国有两个故宫,一个是北京故宫,一个是沈阳故宫,它们都是历史文物,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沈阳故宫是清代前期的政治中心,也是皇宫。 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是以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和宫廷旧藏文物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宫廷建筑群、古代艺术https://pub.bnu.edu.cn/jzyg1/89412.html
11.有些相遇其实是重逢——两岸故宫博物院团圆记澎湃号·湃客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母同胞—— 一座故宫,两个故宫博物院 中国只有一座故宫(紫禁城),但故宫博物院却有两个:一个在北京(成立于1925年),一个在台北(成立于1965年)。形成这种格局,最早源于故宫文物的南迁。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军开始攻打山海关,形势危急。为了躲避战火,国民政府决定将故宫中部分珍贵的文物向南迁出,从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275771
12.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去年春节去的台北,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啊,感觉台北博物馆的东西比北京故宫博物馆的还要多,还是值得逛一下的。 去年春节去的台北,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啊,感觉台北博物馆的东西比北京故宫博物馆的还要多,还是值得逛一下的。 清 雍正 (1723-1735)仿钧秞兽首衔环瓶Vase with beast-shaped handles in imitation Junhttps://www.douban.com/note/668116998/
13.民进党当局想打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主意?门都没有!新民晚报—海上客消息,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开重要军事演训活动以后,台湾地区民进党当局故作镇定,一开始还欺骗民众,称台军对解放军演训“尽在掌握”。当他们的谎言被揭穿以后,这两天又有人放风称,未来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可能送到美国、日本去。 台北故宫博物院 https://www.cqcb.com/shishijingwei/2022-08-11/4985905_p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