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洞察:2022年中国博物馆数量为6565家,同比增长6.2%
行业现状:文旅市场复苏带动“博物馆热”,与旅游资源的协同效应有待提升
目前,全国各地博物馆举办的活动数量众多,2022年中国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这些展览和活动大多依据当地的历史文化或展品特色进行展览,充分展现了博物馆的独特优势。但部分博物馆在特色定位上不够明确,未能与当地的旅游资源形成良好的结合,无法形成博物馆之间的协同效应。建议通过联票、集印章等形式,推动博物馆之间、博物馆与旅游资源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和满意度,进一步促进博物馆旅游行业的发展。
发展趋势:以文创产品打造博物馆专属IP,推动跨界融合与创新
以下为报告内容节选:
中国博物馆旅游行业发展特性
博物馆旅游内涵:博物馆旅游是以博物馆为载体,以博物馆文化及其文化衍生品为对象,吸引游客的一种服务和消费模式。博物馆是非营利性的文化事业,注重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在博物馆旅游中,博物馆是其中最大的特色和根本吸引力。
中国博物馆旅游行业发展驱动力分析:技术
在国家文物局的部署下,全国各地博物馆已在利用已有的数字资源推进网上展览的开展。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收录300个线上展览,其中,北京地区数量最多。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互联网+陈列展览”主题活动,满足了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拓宽了博物馆自我宣传的渠道,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中国法定长假期间国内旅游人次
2023年,随着国内经济复苏,文化和旅游业恢复势头强劲,中秋国庆8天假期全国接待国内游客约8.3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11月,文旅部印发的《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提出计划大力推动博物馆等文博场馆数字化发展,加快线上线下服务融合。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国内对文化旅游的需求提升、政策对博物馆等文博场馆建设的支持以及数字科技的更迭,博物馆旅游将迎来新的发展。
国外博物馆旅游发展历程
1793年法国巴黎卢浮宫的开放,成为近代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开端。此后,国外博物馆撕下皇室贵族的标签,逐渐走向大众化、多样化,使得博物馆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兴旅游形式。当前,博物馆已经成为当地招徕游客的重要景点。英国《世界报》公布2022年全球百大文博机构的客流量总计达1.41亿人次,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巴黎卢浮宫在全年共接待约770万游客。
开发基础:中国博物馆数量分析
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中国博物馆数量持续增加,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19-2021年博物馆数量同比增长率持续上涨,截至2022年,中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共有6565家,同比增长6.2%。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普惠均等已经成为中国博物馆显著特征,博物馆数量和类型的提升为推动博物馆旅游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开发基础:中国博物馆类型及地域分布
当前,中国博物馆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2021年,中国非国有博物馆占比32.2%,较2019年占比有所升高。从地域来看,华东地区博物馆总数位居第一,为2154家,占比35.4%,这与华东地区悠久的曲阜文化等历史文化因素有较大的关系。同时,不同地域历史文化的不同,也使得博物馆旅游开发各具特色。
博物馆开发创新模式四:GM-TCD模式
中国博物馆藏品及展览数量分布数据
从区域博物馆文物藏品分布来看,北京市博物馆藏品数量远超其他地区,为632.2万件/套,其次是四川省、上海市和陕西省,博物馆藏品数量均超300万件/套。从区域博物馆陈列展览数量来看,山东、浙江、广东、河南和江苏五省的博物馆陈列展览数量较多,均超过1500场。
中国典型省份博物馆旅游发展情况:北京
北京市博物馆陈列展览数据分析
标杆开发案例分析:故宫博物院(二)
2021年春节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为满足方便观众对基本藏品信息的查询需求,推出新版“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数据显示,2023年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数量为1863404件/套,其中数字文物有103906件/套。2023年藏品共分为25大类别,其中古籍文献与织绣远多于其他类别,分别有602124件/套和377440件/套。
中国典型省份博物馆旅游发展情况:广东
广东省博物馆免费开放情况
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有349家,占比95.1%,2022年博物馆免费开放占比95.5%,较上一年提高0.4%。目前,广东省已把是否完成藏品认定和藏品建档工作、是否完善规章制度、是否坚持对老年人、学生、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免费开放、陈列展览质量是否提升、硬件设施是否安全等评价标准加入到两年一次的运行评估体系中,并把评估结果与财政资金补助挂钩,以此提高博物馆改善的积极性,促进博物馆质量的提升。
标杆开发案例分析:深圳博物馆(七)
中国典型省份博物馆旅游发展情况:上海
上海博物馆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2022年上海市备案博物馆共159家。其中国有性质博物馆占比较高,为74.8%;从级别上看,上海市未定级博物馆占比最大,为81.7%。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上海市有评级的博物馆数量占比较低,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这三方面仍有待完善。
标杆开发案例分析:上海博物馆(六)
2023年5月11日《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第一季)》手语版在上海博物馆视频号上线。9月18日,上海博物馆举办了面向听力障碍群体的博物馆无障碍教育公益活动。一批来自上海市第四聋校的学生们在博物馆的周一闭馆日体验了无障碍导览讲解和非遗的古籍装帧技艺。丰富的无障碍教育服务是特殊人群的需求,博物馆鼓励更多特殊人群走进博物馆有利于推动发展平等的公共教育事业,承担社会责任,传递正能量。
中国博物馆旅游开发未来面临的挑战分析
全球化
全球化让不同区域的博物馆同质化发展问题更加凸显,观众眼界提升、博物馆展陈方式近似,都会让观众质疑甚至批评博物馆的服务和运营水平。
博物馆的社会角色
博物馆与经济及生活质量的关系
博物馆如何发挥社会作用、如何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这对博物馆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博物馆跟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关系
博物馆如何选择新技术、选择什么技术,怎么通过技术提高观众参展的沉浸度,怎么利用新技术准确呈现要表达的内容等都是博物馆所面临的挑战。
博物馆互联网传统运营策略分析——微博营销战略
中国博物馆旅游开发发展趋势分析(详细趋势分析请查阅完整版报告)
以文创产品打造专属IP
文创不仅仅是藏品的衍生品,也是肩负着传达文物内涵和审美旨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现阶段中国缺乏充分了解各类文物的文化内涵并且能够将其融入文创产品开发制作中的人才。因此,部分博物馆选择和国内各类高校进行合作,商议制订定向培养计划,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工作提供专业人才。此外,博物馆也会通过人才中介平台聘请一些专业能力强且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师来为博物馆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推动“博物馆+”跨界合作
近年来,《只此青绿》《国家宝藏》等以文物为创作灵感或节目主题的影视作品持续出圈,各类博物馆研学活动也广受师生喜爱,“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媒体“等多种模式的合作开发为用户带来了独特的体验,也为文旅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博物馆作为主要的文物收藏机构,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和开展“博物馆+”与各行业的融合创新,不断打破自身的束缚和障碍,提升文物资源的公众可及性,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