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钟情于梅的乾隆皇帝,在乾隆花园第四进院落假山的中心处,重金打造了这座独一无二的“碧螺梅花亭”。金碧亭阁间,有他自我砥砺的理想,更有帝国实力巅峰的从容气度。摄影/陈敬哲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作为一位盛世之君,平生附庸风雅,喜好游山玩水。他自诩“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对造园艺术很感兴趣,也颇有见解。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年近花甲的皇帝为将来退休后颐养天年,精心营造了一座花园——这就是位于故宫东北角的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乾隆皇帝亲力亲为参与了整座花园的设计营建。花园建成后,又为园内各处建筑命名、题字。可以说,这座小巧私密的花园内,汇集了乾隆欣赏的所有艺术,也装载着他最喜爱的江南梦,更体现了皇帝的艺术修养。
▲《万国来朝图》描绘了清乾隆年间万国使团来到紫禁城朝贡的宏大场景,上图为其局部画面,其中左侧布满假山的建筑群,即是乾隆花园。
▲点击图片查看清晰目录
[拉页]无微不至尽奢华
▲站在宁寿宫花园的西北端眺望,覆盖着翡翠绿色琉璃瓦的倦勤斋、高耸着四角攒尖顶的符望阁等建筑向南延展,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庄重又幽深。
宁寿宫花园位于故宫东北角,俗称“乾隆花园”。园内空间狭长,共有四进院落,风格各异又相互呼应,显示出高超的造园艺术。
花园大门内的假山,以及模拟绍兴兰亭而建的禊赏亭,都极力展现出萦回幽深之美。花园内还建了一座遂初堂,以示乾隆“去官归隐”之志。此外,花园内还有数幅大型通景画,反映了乾隆欲使天下人和自己一起增福增寿、同享太平的心愿。
不过,花园建成后,乾隆却从未住过,直到退位后他仍住在养心殿。这一座投射了乾隆晚年丰富情感和矛盾心态的花园,也就只能空荡荡地留待后人的欣赏。
奇思
乾隆帝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归政游赏的理想国,这里的建筑布置,是乾隆经过长期检验、反复推敲确定下来的“纪念版”:
第一进是基于已存古树和流杯亭的改造,属于旧典故的“翻新版”;第三进是长春园淳化轩西院的“升级版”;第四进院落则是在“登基首发版”的建福宫花园当中嵌入景祺阁之后的“退休终极版”。
乾隆帝把最为钟爱的园林片段拼贴集萃在一处,老年生活与青年、中年旧梦,共同交织成了乾隆花园这座秘境。
▲从乾隆花园遂初堂后檐廊望去,延趣楼与野趣天成的楼前假山蹬道相衬。摄影/陈敬哲
作为乾隆花园内体量最大、最重要的主体建筑,乾隆皇帝在符望阁里堆砌了大量奇珍异宝,珍稀的材料、绝伦的工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图中所展示,为流杯渠四围的大理石竹纹栏杆,栏板上雕刻了多幅不同的竹枝图,栏杆还雕成了竹节的形式,是紫禁城、乃至清代皇家建筑遗存中唯一的一例。
乾隆花园营建中的创新,像是拼贴画,组成了全新的光景,也显出帝王的审美意趣:第一进院的禊赏亭,通过叠山理水,塑造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重现了兰亭雅集上的流觞曲水;第二进院的遂初堂,是在规制森严的禁宫内,建起寻常的三合院——太上皇想像普通人一样生活、起居,体味朴素的、归隐的快乐;在第四进院的假山上,又建造了五瓣梅花状的碧螺亭,匠心别具地创造数术上的奇迹。
重现
乾隆花园壁纸:焕彩重生
符望阁漆纱:清宫里的绝版孤品
在整个故宫内檐装修中,有一件文物堪称举世唯一,它就是符望阁漆纱。它是由纱芯层、纸样层、贴金层、打底层、晕染层和勾线层6层组成。漆,在其中起胶合剂作用。
以今天的科学技术手段,已经成功复制了无纹样漆纱,但复制带纹样的漆纱,仍是一个挑战。
烫样:来自萃赏楼的谜题
▲摄影/赵丛山
竹香馆里修“拼图”
▲竹香馆内巷道两侧的“三色木虎皮石形式板墙”。摄影/吴西羽
在建筑装修材料中,比起紫檀、花梨木等,竹子价廉易得,但竹丝之精细,完全能匹配皇家花园的格调。并且,竹丝用于内檐装修,要比原竹更为牢固,也更能对抗北方干燥的气候引起的开裂。
▲图为乾隆花园内檐装修彩色手绘图,记录了三友轩西次间北面松竹梅圆光罩的细节。
在故宫建筑遗产保护历史上,乾隆花园项目可称为里程碑式的案例。它集国内f外优秀技术团队的合力,重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