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ChatGPT大语言模型(LLM)的发布为标志,AI神经网络的类人学习能力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AI热潮。
自此,AI对就业市场的潜在影响引发了各界的热烈讨论。一些研究者预告AI将带来大规模失业,但也有声音认为,AI带来的经济繁荣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那么,AI的发展究竟是如何对就业产生影响的呢?它真的会让大部分人失去工作吗?面对这一技术革命浪潮,我们又该如何积极应对?
以下是中金研究院、中金公司研究部依据大量数据对AI对就业的影响所进行的深入分析。
AI如何影响就业
AI可能导致未来10年就业增长放缓
关于AI对就业的整体影响,现有研究存在针锋相对的不同观点。部分研究认为AI和自动化技术会导致较高失业率,多项研究估计14%~56%的现有工作存在被自动化的高风险。然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AI会带来就业增长,因为AI能通过提高效率和促进产业升级等途径创造就业机会,其创造就业机会的效应足以抵消替代劳动力的效应。世界经济论坛的企业调查数据显示,约50%的企业预计AI将创造就业机会,只有25%的企业预计AI会减少就业机会。总体而言,现有研究文献显示技术变革的就业影响取决于其对人类工作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等机制的共同作用结果,整体效果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我们利用前文测算的中国各职业AI暴露度,结合现有研究文献,估算了AI对中国就业增长的潜在影响。高更等人把AI暴露度与未来10年的就业增长率联系了起来:替代作用的AI暴露度上升40个百分位数对应未来10年就业累计增长率下降4.4个百分点;而增强作用的AI暴露度上升40个百分位数对应未来10年就业增长率提高9.1个百分点。我们根据其估算结果计算了每单位AI暴露度变化对应的就业增长率变化,并将这一系数应用于中国SOC-6职业,计算AI对每个职业的净就业影响。我们发现,AI对中国不同职业的就业增长率影响各异(见图4.5)。将各职业的净就业影响按其在中国总就业中的占比进行加权平均,即可得到AI对总就业的影响。我们的估算显示,AI可能导致中国未来10年的累计就业增长率比基准水平低1.8个百分点,年就业增长率平均降低约0.18个百分点。对比我国庞大的就业人口和劳动力数量,这一数字带来的影响并不显著。这意味着AI本身在未来10年内并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
AI可能导致工资差距拉大
现有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数据来评估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对工资的影响。一个主要的共识是这些技术的变革可能会加剧工资不平等,但是不同研究对影响机制和程度各有主张。有实证研究发现,采用了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工资极化,中等工资的工作机会减少,高低两端的工作机会增加。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报告,尽管技术进步会创造新的工作机会,但可能会加剧不平等,低工资工人、女性和非正规就业者的工资损失最为严重。也有研究认为,AI可能加速自动化进程,这可能压低低技能劳动者工资。相比之下,高技能劳动者和受影响较少的职业可能经历工资增长,从而加大工资差距。
我们使用中国的在线招聘数据中各小类职业的工资分布数据,结合我们所测算的中国各职业的AI暴露度,估算了AI对劳动者工资差距的潜在影响。和现有文献的主流预测一致,AI替代效应强的职业在2018—2023年工资累计增长率更慢。同时,AI增强效应小的职业内部基尼系数虽然略有增加,但增幅较小。对于AI增强的职业,理论上有两股相反的影响工资的力量,即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带来职业内工资极化,技能流失效应使老员工和新员工间工资差距缩小。从中国数据来看,在受AI增强效果影响较大的职业内部,尚无哪种效应展现出压倒性影响;进一步区分两种效应需要更加微观的劳动者层面的数据。不过,在解读AI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时也应谨慎。鉴于大语言模型从2023年起才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其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我们仍需持续观察数据以准确评估。
AI可能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一些学者对AI时代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做了一些预测。科里尼克等人认为,即使人工智能最终完全取代人类劳动,这也未必是个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经济产出主要由机器创造,但劳动者的绝对收入水平并没有下降。阿吉翁等人认为,即使在AI技术高度发展的未来,劳动收入份额也会趋于稳定,而不是趋于零,因为自动化的实际程度是内生的,受到产品间替代性的制约。阿西莫格鲁等人提出了自动化的自稳定效应和平衡增长路径的概念。他们认为,当自动化速度超过新任务创造速度时,自动化会降低使用劳动力的成本,从而抑制进一步的自动化并创造出更适合劳动者完成的新任务。这种自稳定效应使得自动化和新任务创造以相等速度推进,从而维持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针对著名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在20世纪80年代对机器替代人做出的悲观预测——“20世纪早期出现的新技术使马匹变得多余……劳动力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阿西莫格鲁等人回应道:“人类劳动力与马匹的区别在于,人类在(新技术应用后产生的)更复杂的新任务中具有比较优势,而马匹没有。”不过,由于AI技术的普及尚在初期,目前的实证研究很难就AI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给出确切答案。
AI时代的灵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AI时代,灵活就业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国际劳工组织定义的“非标准就业”包括临时工作、兼职工作、多方就业协作(包括平台“零工经济”“按需经济”)等形式,本章统一称之为“灵活就业”。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本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可能进一步增加灵活就业的占比。大语言模型可以促进员工和公司之间更自然、更高效地沟通,可以提供实时翻译功能,使人们实现跨地理边界的顺畅协作;它还可以为内容创建、客户支持和市场研究等任务提供易于使用的工具,降低成为企业家和自由职业者的门槛。2024年的一项调研显示,近七成的受访者认为生成式AI会增加他们成为自由职业者的可能性。特别是技能水平高的独立工作者(跻身各自领域的前2%)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增强,生产力提升,受访者中近一半已经在为各类企业构建生成式AI解决方案。
为应对这一挑战,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从多个角度完善。社会保障具有两种功能:强制储蓄和再分配。传统的雇佣关系中,企业承担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责任,帮助员工完成强制储蓄,以避免个体不理性的跨期消费行为。但新形势下,企业难以明确一个灵活就业者是不是自己的员工,也就无法为其执行“强制储蓄”职能。从强制储蓄的功能出发,企业缴费的确定性有必要加强,这也有利于社保体系的存续。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签订劳动合同等环节强化企业和劳动者的法律关系和权利义务,确定缴费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