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发生诈骗分子利用假冒我行APP/二维码等实施贷款类电信网络诈骗的风险事件,我行有十几位客户受骗;骗局被我行及客户识破揭穿后,为客户避免资金损失数万元。为防范类似风险事件发生,有效保护客户财产安全,维护我行社会声誉,让我们通过五则真实案例,一起认识各种诈骗套路,时刻警惕身边的电诈骗局。
真实案例
【案例一】
支行厅堂人员了解到此情况,立即提示客户暂停操作并提示客户疑似遭遇电信诈骗,同时将此情况反映给支行内控主任。经内控主任进一步与客户核实并拨打95511客服后,确认我行无此类贷款。因客户前期已按照诈骗分子的要求将本人银行卡、身份证等信息泄露,支行工作人员首先指导客户将银行卡挂失,同时立即与当地反诈中心联络,后续经警官确认此为电信诈骗。
【案例二】
某客户前往我行某支行办理2万元转账业务,经办柜员在与客户核实转账用途时,对客户所说“贷款认证解冻金”有所怀疑,立即上报支行内控主任,内控主任与客户仔细沟通前因后果发现客户疑似遭遇了电信诈骗。
然后诈骗分子告知客户因收款卡号输入有误,贷款账户信息不符导致放款未成功,要求客户必须向其提供的个人账户转账贷款金额的40%即2万元“认证解冻金”才能成功放款,并出具了伪造的“中国银保监要求缴纳认证解冻金”公文,根据诈骗分子的要求,客户前往我行柜面办理转账业务。了解情况后,内控主任当即让支行贷款经理通过系统核实该客户并未在我行有贷款申请记录,并向客户详细讲解了网络贷款类诈骗手法,客户恍然大悟,最终取消转账业务。
同类案例很多,其他分行有客户损失9900元,亦有客户先后三笔共转账60000元到他人账号的情况。我行工作人员成功劝阻了近10位遭遇类似骗局的客户,切实有效地保障了客户的财产安全。
【案例三】
我行客户经理接到客户现场咨询,客户称有“营销人员”指引自己下载虚假的“平安好贷”APP,客户在APP内填写了贷款申请信息后,当场获批额度,同时收到了银监会的通知,称贷款发放前需要客户向银监会的保证金账户存入10%的冻结款。
客户经理在详细了解客户描述的经历后,察觉到异常,判断客户遭遇了电信诈骗。在客户经理的详细解释下,客户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当天,客户经理陪同客户至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对该案件立案处理。办案民警根据线索,聘请我行对上述虚假金融软件进行鉴定,我行出具了鉴定结果回复,同时,公安机关对上述虚假软件、伪造证件的制作人员进行抓捕,目前犯罪人员已抓捕归案。
【案例四】
因客户所述贷款流程与近期虚假“平安新一贷”APP贷款诈骗的方式一致,故让客户打开手机下载的“平安口袋银行”APP查看,发现此APP内展示内容与我行口袋银行展示内容区别较大,判断客户遇到电信诈骗,已成功拦截,客户无资金损失。
【案例五】
典型作案手法
在虚假网络贷款类诈骗犯罪行为高发的背景下,诈骗分子利用有贷款需求的客户群体的急切心理,自称“工作人员”,通过一步步骗取受害人的信任,诱导受害人进行转账、汇款。典型作案手法如下:
①推广引流:
②洗脑引导:
受害人通过上述操作后放款阶段显示系统失败,诈骗分子遂以客户输入信息有误、银行卡流水不足等理由,并发送伪造的监管公文给受害人,要求受害人转账至指定账户进行认证,才能成功放款,并伴以威胁客户不转账需承担法律责任,甚至可能构成犯罪,再承诺认证成功后将连同贷款资金一并返还受害人;
③骗取钱财:
诈骗分子收到受害人的转账之后便关闭APP,并将受害人拉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