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了解到,今年以来,全区公安机关联合各级各部门全面加强打防管控宣等各项措施,推动电信网络诈骗发案同比下降40.3%,损失金额同比下降49.3%。全区各级反诈中心共为受骗群众成功止付涉案资金7.85亿元,预警劝阻潜在受骗群体143万人次,避免群众损失5510万余元。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依然多发。根据公安部的统计,共有仿冒身份类、购物类、活动类、利诱类、虚构险情类等60种典型网络诈骗手段。“现在的电信网络诈骗通过科技化伪装,整个诈骗过程是无感的,甚至都不用受害人操作转账。”据南宁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介绍,有些群众对于电诈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猜猜我是谁”的骗术。
尽管反诈骗的呼声日益高涨,但仍有很多人防范意识不强,没有正确认识到电信网络诈骗的危害,甚至认为自己永远不会被骗;有的群众更是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时,即便民警和家属反复劝阻、提醒,依然没能清醒过来,仍按照骗子所说的数额转账汇款。透过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警方提醒广大市民群众,电诈近在咫尺,增强防范意识刻不容缓。
案例1:高校研究生刷单被骗118万元
一开始的几单小任务,小覃均获得稳定返佣100至300元不等。但随着小覃的“任务金额”越来越大,“系统”提示小覃操作失误,需要连续缴纳“保证金”“履约金”等,最终被骗118万元。
警方提醒:刷单返利类案件为近期高发,占今年以来广西电诈案件40%以上。网络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不要轻信网络上“高佣金”“先垫付”“做任务”等兼职刷单信息。所有让你垫资转账做任务的行为,都是诈骗!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赚取合法薪酬才是王道。
案例2:轻信“口令红包”后悔莫及
案例3:转卖游戏账号得不偿失
小李不疑有他。但按照提示操作后一直未见资金到账,小李便咨询在线“客服”。“客服”以“银行卡号输入有误,钱款被冻结”为由,让小李充值解冻资金。接着“客服”又以各种理由引诱小李累计转账16次。最终小李被骗9500元。
案例4:网上交易误入虚假网站
案例5:“中奖”包裹暗藏陷阱
2024年1月12日,南宁市西乡塘区罗女士收到一个从深圳寄来的陌生快递。打开包裹后,罗女士发现包裹里有一张“抽奖卡”,上面还有幸运刮奖区,奖品则有手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空气炸锅、水果等。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罗女士扫了抽奖码,发现自己中了五等奖,在联系“客服”后成功领取一份免费水果。罗女士对这名所谓的“客服”更加信任,遂在其引导下通过公益竞猜的刷单方式赢取“返利”,最终被骗50.5万元。
警方提醒:诈骗分子通过非法获取寄递信息,采取“广撒网”的方式给被害人邮寄“中奖”包裹,并通过一系列“话术”诱骗被害人进行“刷单”“填报个人信息”等操作,一步步将被害人引入陷阱。
案例6:为蝇头小利充当诈骗帮凶
2024年3月14日,南宁市仙葫经济开发区某院校学生小谭等3人通过境外聊天软件进行群聊,为境外诈骗分子提供便利。境外诈骗分子通过远程操作3人手机,以及利用视频通话功能,向境内2名被害人实施诈骗。
经查,该案涉案金额16万元,小谭等3人共计获利550元。目前3人已被公安机关抓获,并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依法立案侦查。
警方提醒:境内手机号码和视频通话功能因其真实性较高而极具欺骗性。诈骗分子常常以“出租账号兼职赚钱”为幌子,诱骗青少年成为他们诈骗犯罪的“帮凶”和“工具人”。据统计,今年以来,广西公安机关办理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类案件中,涉案犯罪嫌疑人平均年龄不到26岁,大部分为在校学生,最小的仅13岁。
如今,年青一代己成为诈骗分子重点盯上的目标,广大青年学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切勿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诱惑。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而出租、出借或出售自己的手机号码、银行账户、支付账号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不仅可能导致自身遭受经济损失,还可能让自己涉嫌违法犯罪,给人生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家长和学校也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增强识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