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研究与实践智库河南

[摘要]找出当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有效措施,为提升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做出贡献。

一、本项目的研究背景及内容

(一)本项目研究背景

(二)省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视及政策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国内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李红英、刘芳在《中职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及训练对策》中指出,中职学生具有“追求自我独立,但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性格活跃,但情绪不稳定”、“有目标,但自律不足”等特点,并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辅导”、“面向少数学生开展补救性的个别辅导”、“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等措施。赵付州在《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通过分析中职生心理现状,强调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疾患和障碍,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等手段,预防并矫正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完善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孟晗郁在《浅谈中职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上述研究有的学理性较强,有的切入角度较窄,在所提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存在不足。但是目前的研究趋势已经开始向更具有操作性的微观方面延伸,从不同角度切入的研究必将为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带来促进作用。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不足,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上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接班人。

二、本项目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由于环境和自身的原因,学生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困惑。这些心理困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可以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二)有利于学校进行教育决策。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成因,学校就可以作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三)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的建立。弄清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学校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即可建立和运行起来。

(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了,相应的文化、专业技能等社会素质也随之提高了,适应能力增强,学校的教育质量就会显著提高。

三、本课题的具体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严格按照“调查筛选——课题论证——制定方案——实践研究——交流总结——申请结题”的程序进行。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素质情况做全面了解,明确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再组织本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内容、任务和具体的操作研究步骤。通过一系列的应用研究活动,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形成切实可行的方案,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正文

一、提升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将会是未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力军,这些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未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成效。

在这方面,国家已经开始出手布局: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公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鼓励学校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并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为学生提供健康宣传、心理评估、咨询辅导等服务,为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2018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将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作为试点重要内容,要求试点地区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这些都为我们开展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工作提供了支撑。但各学校软硬件条件不同,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对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提升重视不足、措施不多、实效性不强,亟需改善。

二、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中职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分析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郑州市某中职学校抽取315名被试完成问卷。剔除漏填、多选、不认真作答等问卷后,得到30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6%。其中一年级157人,二年级119人,三年级27人;男生91人(30%),女生212人(70%)。

2.研究工具

(1)心理素质量表

采用胡天强(2017)等人修订的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包含认知特性、个性品质与适应能力三个因子,共24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心理素质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

(2)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期望问卷

Babad研究(1990)指出教师与学生对教师的行为意图或实际表现存在知觉偏差,但最终对学生本身产生影响的却是学生的这种知觉,因此本研究对教师期望的考察是从学生知觉角度出发,采用张光伟(2009)编制的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问卷。该问卷包含教师支持、教学互动与学业反馈三个因子,共15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知觉到的教师期望越积极。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4。

(3)青少年感恩量表

采用何安明等人(2012)编制的青少年感恩量表。包含对自然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自然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社会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他人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他人恩惠的表达和回报6个因子,共23个条目,采用5级计分(从“1完全常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个体感恩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8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1)中职生心理素质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①中职生心理素质的总体状况

中职生心理素质的总体状况如表1所示,中职生心理素质总分均值为83.67,高于量表中点值1个标准差。在各维度均值得分中,适应能力得分最高,认知特性得分最低。说明中职生心理素质总体现状较为良好,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认知能力需要得到提高。

从中职生心理素质整体调查结果来看,较低的认知能力是中职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一大缺陷。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提倡以及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视与政策支持,各中职学校也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他们认知能力较低而无法将其内化为自身稳定的心理品质,以致课程效果不佳。

②中职生心理素质及其各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考察中职生心理素质及其各维度在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结果发现:中职生心理素质及其各维度在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事后比较发现,在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成长下的中职生其心理素质水平高于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中职生;在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成长下的中职生其心理素质水平高于忽视型父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中职生。

③中职生心理素质及其各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考察中职生心理素质及其各维度在年级的差异。结果发现:中职生心理素质及其各维度在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其进行事后比较发现,一年级与三年级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均高于二年级的中职生,但一年级与三年级中职生心理素质水平并没有明显差异。

这一结果可能与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有关,相较于普通高中学生,中职学校二年级学生有6个月的实习期,他们不再在学校进行简单的课程学习,而要远离父母的保护进入社会、进行实习锻炼,在这种完全陌生的新环境下,他们已经建立的认知、适应能力都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心理素质水平急剧下降。因此,我们在对中职生心理素质进行干预时,可以将重点放在二年级这一阶段,在实习的期间安排心理老师进行团体辅导。根据社会和团体动力学原理,团体辅导是教师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协助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获得良好的适应。定期的团体辅导可以帮助中职生在团体中发现、发展自我,提高认知内化水平,缓解新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3)中职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心理素质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中职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心理素质的关系,我们将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总分、各维度作为自变量,心理素质作为因变量分别进行一元线性回归与多元回归分析。(详见表4)

结果表明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期望对心理素质具有一定正向影响,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期望越积极其心理素质水平越高,这与我们的预期相一致。从符号互动理论角度来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某方面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学生通过教师一些言语与非言语(手势、姿态、表情)方式来感知教师对自己的鼓励、表扬与期待,从而提高对自己的总体评价以及价值认同感,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创造和谐师生关系,这些对中职生的心理素质均具有增益作用。但就三个维度而言,学业反馈对心理素质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表明学业反馈对于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来说影响甚微。这可能与中职学校学生生源有关,大部分中职生为中考落榜生,部分初、高中辍学生,甚至还有部分社会青年,学业上的失败经历使他们普遍存在自卑厌学情绪,对学习成绩满不在乎,因此学业反馈并不能影响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对于中学生而言,步入中职学校应该是其人生的一个新起点。然而就当前中职生心理素质状况而言不容乐观,学业上的失败经历往往使他们存在自卑厌学心理,学习不求上进,纪律散漫,上课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喝酒打架现象屡见不鲜,以致许多教师一提起来也只能无奈叹息,教师所认“难教”,家长也自认“难管”。但心理学有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发挥自己能力的潜质与欲望,中职生心底应该也会珍藏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因此,中职老师更应该熟练掌握教师期望理论,自觉提高教师期望技能水平。同时这一结果提醒我们,中职生大多是从教师支持与教师互动这两个角度感知教师期望,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可以从这两方面着重入手,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鼓励、信任与情感支持,接收到更多的表现机会,提高中职生对教师期望的感知,进而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4)中职生感恩与心理素质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中职生感恩与心理素质的关系,我们将感恩总分、各维度作为自变量,心理素质作为因变量分别进行一元线性回归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职生感恩及其两个维度(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社会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心理素质回归系数显著,表明中职生感恩水平越高其心理素质水平越高。(详见表5)

(二)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点

综合上述研究内容,我们认为中职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学习上有压力缺动力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成绩不理想,缺少成就感,往往会成为教师和家长眼里的“麻烦”,得到的更多是批评和无视。他们在选择中职专业时也缺少指导,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有的是随机选报,有的是为了跟初中同学在一起。这种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导致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成绩不理想,并产生学习上的焦虑情绪。当这种焦虑情绪被不断强化之后,他们自己就会觉得在学习上力不从心,进而产生自暴自弃心理,即便想改变自己的状况,往往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2.人际交往上有需求缺勇气

中职学生正处于爱玩爱闹的年纪,面临来自全省各地的同学,每个人都有人际交往的需求,从心里希望得到同学的认可。但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他们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部分中职学生与同学朋友相处缺乏正确的准则,在一些事情上容易走极端。长此以往,他们会被周围的同学有意无意地孤立,也就无法与同学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转而到网络上寻找感情寄托。二是存在交际圈子狭窄的问题。有的学生来自农村,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个人知识面窄等,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缺乏勇气,上课时坐在教室的角落,下课后独来独往,封闭自己,不敢与人沟通,甚至形成社交障碍。

3.自我意识上有追求缺引导

4.认知能力上有短板易波动

中职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但认知能力需要得到提高。由于学制要求,中职学生在二年级时均需进行顶岗实习,在此期间,中职生已经建立的认知、适应能力会受到巨大冲击,心理素质水平急剧下降。从实际教学工作也可以看出来,在实习锻炼期间,学生们的心理波动较大,导致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里面既有认知方面的问题,也有适应方面的问题。

5.家庭教育影响大缺指导

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抵消的作用上。家庭教养方式大致可分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专制型的家庭对子女严加监督,很少对子女予以表扬,让孩子无条件地接受父母的一切命令,对犯错误的子女厉声呵斥、拳脚相加。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经常受到心灵和肉体的伤害,因而常常把不满情绪郁积在心或转移到同伴身上去,形成胆怯、执拗、自卑、孤僻、不诚实、攻击性强等不良心理特征和行为。放任型的家庭教育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一切行为听之任之,百依百顺,对孩子过分“关照”,甚至溺爱,有求必应。过多的宽容、迁就使孩子随心所欲、意志薄弱,渐渐形成高傲、冷漠、任性、自私、脆弱等不良性格特征。

6.教师期望效果好,但学业反馈影响小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期望对学生心理素质具有一定正向影响,但学业反馈对于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来说影响甚微。

7.感恩教育有作用缺互动

感恩对于中职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作用,但感恩教育需要家校互动,但由于中职学生的大部分家长都处于在外务工状态,中职学生本人也大都未被父母寄以厚望,家校联动机制还不够完善。

三、提升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对策建议

中职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塑形阶段,只要有正确得当的引导,他们一般情况下都会快速地改变自己,给我们带来惊喜。所以,作为学校和教师应从不同层面采取措施,引导中职学生全面提升心理素质。

(一)扬长避短,用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

中职学生不敢、不愿表现自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自信。教师多鼓励他们,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开展锻炼学生适应能力和个性品质的课堂活动,使他们逐步提升自己当众发言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协调班级事务的能力等。在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里,我没有直接任命班干部,而是公布班干部职位后,让学生先自己报名。我会私底下去动员、鼓励班里那些性格孤僻、不喜欢参与班级活动的学生参加竞选。大部分学生觉得我信任他们,都会积极报名参加。一旦他们迈出第一步,接下来的提升就水到渠成了。

(二)规划未来,用前景坚定他们的决心

(三)真诚交流,用关心走进他们的内心

部分中职学生由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往往会选择封闭自己的心。教师要研究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真实的他们,从而帮助他们正视自我、完善自我。我在教学工作中采取的是让学生通过周记与我进行交流,我会认真阅读他们所写的内容,认真写评语,并且绝不外传。我的真诚打动了他们,在他们提交的周记中,我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受到的委屈、面临的困惑等。除了通过评语进行心理辅导,我还会与学生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帮他们解决难题,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四)团体辅导,用集体矫正他们的言行

中职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认准的事很难被改变。这时候,教师就要正确、合理地利用从众心理,用集体的力量去改变他们。从众心理就是某个生命个体愿意追随众人的表现。班级作为一个集体,对班里的每一个同学来说就是一个群体,他们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群体成员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群体的力量,多开展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个体对班级产生认同,以班级群体为参照物不断矫正自己的言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被影响、被同化,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我在班级里通过组建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等,将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都激发出来,让他们变得开朗、积极、主动。

1.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优势

(2)团体心理辅导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室,而是在心理活动室进行,学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并且团体心理辅导多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为主要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团体辅导活动即兼顾教育性与趣味性,同时满足了学生心理需求与兴趣需求,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有效形式。

(3)团体心理辅导以小团体方式进行,可以使领导者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着重解决共同存在的心理困扰与问题。在实际辅导的过程中,领导者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与改进,有利于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可信的关系,使干预结果具有灵活性与科学性。

2.团体设置

(1)团体性质:成长与辅导相结合的高结构、同质性团体;

(2)团体规模:一组团体成员为8名,共两组16人;

(3)团体活动次数:共5次活动,每周一次,持续5周,每次活动时长为90-120min;

(5)团体目标:通过干预中学生认知特征、个性品质、适应能力三方面,提高中职生心理素质水平。通过群体互动,促使个体在群体中观察、学习、体验,形成新的态度与行为,让学生懂得珍爱自己,关爱他人,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获得成长。

3.团体辅导方案

(五)认知内化,用实践提升他们的认知

针对中职学生认知能力不足问题,可以依据张大均等人(2013)提出的心理素质内化环节模式,即自我认识—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来帮助中职生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内化过程,完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在具体实践中,首先为学生提供符合课程目标的活动情境,让他们在问题解决中发现自我、激发改进;其次提供训练策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析等活动,掌握思维与行动策略;再次经有目的的练习、巩固、实操、归纳、总结等活动促进认知内化,最后通过实践运用达到形成稳定观念、心理素质之目的。

(六)设定期望,用期望激发他们的动力

1.教师期望要合理

积极的教师期望对于学生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这并不等于教师“肆无忌惮”的高期望,是要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家庭背景,考虑社会情感发展需要以及认知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符合情理的教师期望。

教师期望应是基于现实的,如果学生认为其自身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上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他就会有足够的信心并采取行动。如果学生认为所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是不切实际的、不可能达到的或是目标太低唾手可得,那么这种期望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潜力。因此教师期望的合理性应具体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这样的期望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性与吸引力,且有信心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目标。这样的教师期望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在心理动力,促使学生不断前进。

2.教师期望要内隐

教师期望的传递途径主要包括两种: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包括批评、表扬等评价性行为;非言语行为包括教师的语气、目光、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更容易暴露教师无意识的真实情感,而内隐的期望更容易被学生所感知到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觉到的教师期望进行内化,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成就动机与自觉追求。若只是口头上的说教,压制性的语言反而会重伤学生的心灵,造成逆反心理。

3.教师期望要持久

4.克服认知偏差

(七)感恩教育,用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

1.强化“感念之心”教育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悟、领悟、汲取感恩教育,运用自己的头脑、眼睛、耳朵、心灵等细心观察、细心体验、细心思考,从而养成感恩之心、懂得感恩、会表达感恩的能力。

2.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比如线下实地考察,踏上充满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之旅,让学生普及文化知识,增强其拥抱真善美的态度,在德育学习中培育学生感恩之心。

3.举办感恩活动

例如以展览、课程展示等形式,展示优秀的成功经验、感恩的心情和行动,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培养他们的感恩精神。

4.引导学生回报社会

通过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所学,回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同时也是回报社会的行动者。

5.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所学所做对社会的贡献,从中培养感恩心态。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关爱共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并不断地去探索和发掘自己内心最真实的表达方式。

这些对策不仅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感恩意识,更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八)家校协同,用民主构建和谐的关系

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全面掌握并向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家长更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家长要注重家庭建设,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学校要指导家庭采取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

让家长意识到孩子是独立自主的人,拥有自己的意志与思想,是家庭完整的标志。指导父母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让父母给孩子充分的爱和关怀,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予以帮助,同时也能够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进行交流,听取和接受孩子的意见,为孩子提供自己的想法,并注意倾听孩子的观点。同时,家长也要注意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批评指正,在自己犯错时,也要向孩子承认错误。愿意让孩子进行自我管理,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2008]2号

[3]孙慧灵.先秦师生关系的构建[D].导师:臧知非.苏州大学,2020.

[4]张传燧.关于中国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05):42-45+50.

[5]景俊德.和谐师生关系构建技巧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21(30):63-64.

[6]Babad,E.(1990b).Measuringandchangingteachers'differentialbehaviorasperceivedbystudentsandteacher.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82,683-690.

[7]Bronfenbrenner,U.(1989).Ecologicalsystemstheory.InR.Vasta(Ed.),Sixtheoriesofchilddevelopment:Revisedformulationsandcurrentissues(pp.187-249).Greenwich,CT:JAIPress.

[8]胡天强,张大均,程刚.(2017).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的修编及信效度检验.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3(2),120-126.

[9]李改.(2000).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

[10]李悦.(2016).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心理素质、学业行为的中介作用.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

[11]史慧颖,苏秋涵,郭大贤,范丰慧.(2021).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影响: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及干预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2]伍业光,唐全胜.(2000).壮,汉族大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及其性格,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4(5),315-315.

[13]张大均,李晓辉,龚玲.(2013).关于心理素质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思考(一)——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探讨.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9(2),71-76+174.

[14]张光伟.(2009).初中生人格物质、教师期望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

THE END
1.课题研究应深耕“问题”课题研究源于问题,目的是发现问题、凝练问题、析清问题、解决问题。为此,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应树立“问题即课题、析因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的理念,研究主题从常态教学中来,又为常态教学服务,在真实问题的牵引下框定内容,向教学具体事件询问、发问和追问,让课题研究始终带着“问号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MTQ3MzgwNw==&mid=2247594030&idx=2&sn=a05d94b195dd09ca710351b545e075d0&chksm=fd524fc9b1f7147761d135fd977de24649a7b50c677f04581289c816862407e9ae1456620038&scene=27
2.课题前沿写学前教育课题,找不准研究热点,速看本文而针对这些研究热点,我们在课题选题方向的建议包括“城市社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家园共育中亲子活动的设计、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数字化游戏在学前教育学科启蒙中的应用、创新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以及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些选题方向不仅紧扣学前教育领域的前沿趋势,而且更加注重实践应用与效果https://zhuanlan.zhihu.com/p/13274903932
3.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该怎么写啊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怎么写?急求!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现实意义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等方面,部分学者关注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国外研究视角较为多元,关注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及其在全球化https://m.verywind.com/aa/wmirnwmrw.htm
4.区级立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实践与研究》开题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继续深化开展“诵读中华好经典,争做和雅二小人”的主题活动;开发“和雅文化”校本教材;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寻求适合本校、本地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858216
5.发改委发布2024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司研究课题征集公告4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24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司研究课题征集公告,其中研究方向包括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现状与国际合作研究,研究要点是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治理现状以及对我国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相关启发。 原文及申报书如下: 2024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司研究课题征集公告 https://m.bjx.com.cn/mnews/20240430/1374675.shtml
6.《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结题报告五、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我国关于分层教学、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在贫困地区的则较少;而且大都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高考重点学科,研究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很少。而做为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又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上必须达到https://www.guochengzhi.com/Item/38642.aspx
7.精盐题实施方案范文11篇(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内的许多专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种的改革,如:鼓励性评语,作业要因学生个人的水平而定等,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本课题与上述所说其实是它其中的.一部分,但本课题所说的自主评https://www.wenshubang.com/fangan/1950754.html
8.本科生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许多学校就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https://www.unjs.com/z/1880226.html
9.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精选16篇)加强理论学习,主要包括与小组学习和英语教学有关的书籍、论文及报核心期刊等,在此基础上,对本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就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以确立具有针对性并且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同时,收集有关该问题的相关材料及他人的实践经验进行学习https://www.ruiwen.com/gongwen/baogao/980164.html
10.课题研究计划通用13篇4、组织课题研究优质课评比。 a.此优质课与传统意义的优质课有所不同,是从课题研究的视觉进行评价,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成果,必须体现研究元素,核心是高效课堂、手段含思维可视化技术。 b.报送材料包含:教学设计(含反思)(电子及纸质都要)、课堂实录光盘、课堂实录文本(纸质)、教研组对本节课的研究过程录像、教研组各http://m.yueduku.com/fanwen/fanwendaquan/656/656434.html
11.课题研究及发展现状怎么写课题发展趋势一般是在课题研究现状基础上对未来做合理的预估。比如课题涉及的产品或方法具体能应用于哪些领域,具体能应用到什么深度和广度,可以带来哪些预期效益。可以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当局的形势结合在一起来谈发展趋势。 比如: 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之前,可以看到国内外的教育家们已经有了诸多的理论,从我国古代教育https://www.igaichong.com/article/b821b0c8761330aa8a457279.html
12.论文开题报告15篇历史背景部分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研究成果如何。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各种观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着重说明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同时说明自己的观点。发展趋势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达到什么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以解决的方法。开题https://mip.jy135.com/kaitibaogao/1187788.html
13.中国体育科技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第一部分 我国体育科技发展现状及改革趋势研究 一、前言 近十几年来,现代体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体育科技的发展。同时,体育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体育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科学技术已成为对体育发展水平具有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体育科技发展战略是指我国在未来整个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依靠科学技术不断促进体育https://www.sport.gov.cn/n4/n15285/n15288/c964233/content.html
14.发展项目计划书(精选10篇)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简述本项目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并将本项目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或产品进行对比说明。 三、项目实施主要内容、技术关键与创新点、预期目标 1、详细说明本项目实施的主要技术内容,解决的关键技术,描述项目的技术或工艺路线。 https://mip.oh100.com/a/202111/3811591.html
15.开题报告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合集18篇)(2)世界范围内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 2.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 (1)…… (2)…… …… 3.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2)…… …… 4.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途径 (1)…… (2)…… …… 然后,对应于以上论文写作的主要内容,分别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如: 1.关于文化https://www.hrrsj.com/wendang/qitafanwen/646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