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范仲淹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远大目标,我的远大目标就是当一名科学家,为人类造富,为国家取得荣誉。虽然我才上五年级,但是我正在想我的目标而奋斗。

我觉得,全人类都应该向范仲淹学习。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划成四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抹一起使用。范仲淹每天差不多凌晨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中西寓言故事翻译

1、引论

1.1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寓言是富于启发性的故事形式,篇幅短小精悍,常常以人、动物或其他非生物作为主角,寓意深刻。寓言是各种精神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展示各民族文化特征的橱窗。

1.2本研究的基本内容

该研究要从Susan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着手,找到中西寓言故事比与翻译的切人点,结合具体而经典的寓言故事的翻译及其分析,探讨出影响寓言故事翻译的各种文化因素,使目标读者读译文时达到和源语读者读原文时的同样效果,从而通过分析和翻译中西寓言故事,在中国和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1.3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以Susan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作为指导,进行中西寓言故事的比与翻译研究。首先比较中西寓言故事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接着探讨Susan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的内涵和理论意义,以及其寓言翻译的指导作用。然后探究中西寓言故事翻译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历史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传统、价值观及审美观以及地域环境等。最后根据Susan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探讨具体翻译中西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翻译标准、可以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手段。

本研究拟采用定性分析和比分析的方法,以“文化翻译观”作为理论指导,以具体的翻译个案作为研究象,从而找到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翻译中西寓言故事的策略和方法。

2、寓言的特性

历史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传统、价值观及审美观以及地域环境等,在中西寓言故事的翻译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翻译寓言应注意它的三种属性和五个特点。

2.1寓言的属性

寓言的三种属性是:

2.1.1语言属性(以连贯的语言信息为其结构)

2.1.2逻辑属性(归纳事实,构成判定)

2.1.3文艺属性(文艺小品)

2.2寓言的特点

寓言有五个特点:群众性、判断性、教诲性、精炼性和形象性。

2.2.1群众性:寓言主要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一部分是传统的民间故事(如:“愚公移山”、“铁杵磨针”);另一部分才是历代哲学家、统治者、文人、学者或其他有识之士所总结出来的(如“孔子劝学”、“伯乐教人”)。

2.2.2判断性:寓言传说总是明确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并通过这一事实阐明一个真理,说明一种认识或得出一条经验。如“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之类。

2.2.3教诲性:教诲性应当说是寓言最本质的特点,它客观现象、人情事理进行深入剖析,以此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学习什么,防范什么,应当做什么和坚决不做什么。有的寓言是消极的警告,有的是积极的教诲。该类型寓言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倡导类:提倡积极努力学习(如“无钱之市”),业精于勤(如“学以砺身”),实事求是(如“鲁侯养鸟”)、讲求效率(如“宋人刻楮”)。与此同时亦告诫人们:戒主观片面(如“宋人燕石”),戒自不量力(如“夸父逐1日”)、戒贪婪(如“鳏鱼贪食”)、戒轻信人言(如“燕人还国”)、戒目光短浅(如“反裘负刍”)等。

(2)辨证真理类:如“楚人矛盾”(Selfcontradiction):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Aspear-makerofChu,conculrenflyanarmorer,whilepraisingtheinvulnerabilityofhisarmor,declaredthat

therewasnothingthathisspearscouldnotpierce,Butwhenhewasasked,“Whatifyourspearswereuseda-gainstyourownarmor”Hecouldnot8nswe广invulnerablearmorandallpiercingspearcannatstandtogether。

(3)政治、经济、信息与致富类:如“以鱼喻君”(Thesovereignanalogoustoafish),提倡民主思想:

孔子谓子夏日:“商,汝知君之为君乎”子夏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Shang”,saidConfuciustoZiXia,“Canyoutellmehowthesovereignofastateisasovereign”“Thefishoutofwatermustperish。”repliedthedisciple,“Whereasthewaterwithoutthefishcontinuestobethesameelement。”(孙贵定译《中国寓言》)

(4)精炼性:由寓言而生成的成语,一般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在极其简练的文字里,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寓言的文字简练精辟,也体现了便于记忆、使用、流传的客观需求。如“屠龙之技”,它的整个寓言只有25个字,而其短小精悍的寓意却指明了学习要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针性,反浪费光明和金钱的重大意义。

朱浮漫学屠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5)形象性:寓言并不以理论形式表达思想,而是通过事物的形象和具体特征、行为或话把若干含义描绘、烘托出来。寓言具有十多种修辞手段,诸如:明喻、暗喻、拟人、夸张、反语、警句、双方、照、影射、弦外有音及幽默讽刺等等,从而形成并具备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3、翻译寓言的原则

在英汉寓言的翻译中,不论它源于历史典故或传统故事等等,大体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等值原则(套用):汉语成语和外语成语的深层、修辞层和表层完全吻合,也就是二者的内容和形式都相等,如:

知足常乐:Contentishappiness。

人孰无过:Toerrorishuman。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yousow,soyoureap

3.2替换原则(借用):深层吻合,修辞层和表层不吻合,也就是二者内容相等。形式不等,此时借用义同形异的成语译成,如:

因噎废食:Thescaldeddogfearscoldwater

得不偿失:Givealarktocatchakite

曲突徙薪:Preventionisbetterthancure

3.3直译原则:将汉语、寓言、成语译成外语一般词语,不仅符合原意,而且切近原始形象,并推敲出道德结论,增译于后,使之尽可能接近外语成语的形式,易于大家接受,如:

舌存齿亡:flexibletonguesandhard(firm)teethhavedifferentlasting

3.4意译原则:即解释性意译,如果勉强直译将会有损原意时,可将汉语寓言成语译成一般的外语词语或词组,如:

齐人捉金:Amanmaybebelindedbythelustofgoldandturnedintoathief

亡铁疑邻:Groundlesssuspicionoftencofirmsitselftowronganinnocent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还可用加词、减词、省略、改动、引申、倒反(将肯定译为否定)、加注、推演等方法灵活处理。

4、结语

一、翻译美学

1.翻译美学的含义

要想弄明白什么是翻译美学,就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美学。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也是哲学的一种分支,研究的是艺术中的哲学问题,从而美学也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所以,顾名思义,翻译美学就是将翻译与美学相互结合,以语言审美及表现进行研究的一门理论指导性科学,包括文化研究与语言审美、语言审美方法及价值论、风格翻译研究、中西方翻译美学思想的发展概略以及英语之美和汉语之美的概括论述。

2.翻译与美学的“姻联”

二、中国古诗英译

1.中国古诗

在中国深远悠久的文化史之中,古诗一直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美的一种体现。在前所作的诗歌作品都称之为古诗,从格律上看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又称为今体诗,古体诗又称为古风或古诗。古体诗是按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从《诗经》到南北朝庾信的诗风,都是古诗的体现。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古诗都具有言短意长、“活”的特点,语言具有凝练美、含蓄美以及朦胧美。

2.中国古诗英译

在最近几十年里,中国在古诗英译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以及长足的发展,翻译美学的融入也日益显示出实际的成果,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翻译美学在中国古诗英译中的特色研究,比如开设了关于此类研究的大学专业课程或选修课程,让学习者更加体会到翻译美学带来的好处。中国古诗英译的发展历程是长远的,从最早期的《诗经》开始,就有西方学者对其进行翻译。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是首位将《诗经》译成拉丁语的译者,以供西方人士学习参考。而在中国,最早介绍中国古诗的西方汉学著作是发表在《志》上的《天作》和《皇矣》,之后多个国家包括德国、法国以及美国等等,都将《玉书》翻译成西方语言,从而为中国古诗进军世界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活动打开了英语这扇世界窗口,使得中国文学能够在世界文学上取得一席之地,并影响着世界文学。

三、翻译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诗英译特色研究

1.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古诗英译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中国古诗在英译中的信息错误及遗漏。中国古诗语言精炼,简简单单几个字要传达的情感并不是人人都能把握、领略到的,同样,也不能仅仅以为字数少就以为情感表述简单。所以,对于看似简单的古诗句,其翻译常常要经过深思熟虑,也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在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首先要了解该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创作,体会当时诗人在那个时诗时的心情及情感感受,去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集中去体现对诗语言技巧的把握、理解以及处理,明白其诗的核心所在。译者也应在对古诗原稿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懂得灵活变通,对其进行还原时能够时刻抓住其文化内涵的核心,由里到外地去展示诗人所作诗的“意”及“情”,这样才能够在英译中对中国古诗进行完美的再现。

2.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古诗英译

3.从翻译美学看古诗叠词的英译

在中国古诗创作中,诗人会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去表达自身情感。叠词在古诗中是经常运用到的,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中国早期的《诗经》中有突出的运用。在中国文学语言形成的最初期,中国诗的表达方式主要就是重叠反复的吟唱,所以叠词的运用能够增强语气,并为情感增添色彩。在叠词的英译中,要突出这种效果是比较难的。对于中国古诗词叠词的翻译,最好是能将其转化成各种形式的英语修辞重复。在叠词的英译中,既要注重其义、形、音等方面,也要注重汉语语言文字本身具有的形象性、简洁性、立体性以及综合性,再加以语境的修饰,即意境的渲染,也会达到完美再现的效果。

4.接受美学与格式塔理论的结合

在翻译实践中,如果能将接受美学和格式塔理论相互结合在一起,就能潜移默化地促进译者意境的提高,并能有效促进读者审美和理解力的提高。注重接受者的需求以及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称为接受美学;而整体先于部分,各部分的总和不等于整体,以直觉组织对整体与部分进行凸显是格式塔理论的理念。接受美学与格式塔理论的相互结合可以起到互补互利的作用。接受美学侧重阅读过程中期待视野所形成的渐进美、接受美学源自思维的开放、接受美学侧重阅读过程中所形成的终极美、接受美学起步于阅读过程中的局限性,需要改变现实期待视野,不断改正弥补,使其完美再现;而格式塔之美源于意象的形成,起步于思维的整体性,以全局弥补局部的不足之处。在古诗英译中有时在结构上会有许多不确定以及空白的地方,这种形式具有一定的召唤性,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其进行填充。

文/刘德宽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志的范仲淹,堪称封建士大夫中之佼佼者,享誉后世。但是这样一位以“公”著名的先生,也未能免俗,为了自己的好友滕宗谅,曾经徇“私”。滕宗谅就是范仲淹在其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称道的“巴陵太守”滕子京。

岳阳楼成,滕宗谅为粉饰治岳功绩,请名人为其舞文弄墨。范仲淹不管岳阳楼来历如何,亦应邀写成《岳阳楼记》,开篇即是“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其实,当时岳阳一带,民不聊生,滕宗谅到任一年,没什么起色。范仲淹不能不知,违心赞颂,还是为滕宗谅私交所累。

古代婚嫁竟是哀痛的事

周礼中有记载“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一个“令”字,就有“令”的执行者。但是也有例外,仲春时节的男女相会,“奔者不禁”。可见,当时的人还保有相当的动物性,国法要服从于“春天”。

从周朝到春秋都有专门做媒的官吏,官名“媒氏”,专职负责使男人有妻子,女人有丈夫,向他们配给田宅,以使其能安身成家。当时的男人结婚三年后才可以被国家征用外出作战或做工,叫“赴国役”。

今天人们的婚嫁是喜事,远古时候却恰好相反。迎亲只能在夜里,车马服饰都必须是黑色。起源于古人引阴气入家门,黑色是配合着阴的。黑夜黑马黑车黑衣人,车前置两枚火烛,在黑夜试探前行,就是去娶亲的了。

按《礼记》中记录,嫁走了女儿的人家,三个晚上不熄灭火烛,似乎女儿还能回来,似乎女儿还能看到娘家的光。而娶了新人的男家,三天内不能有丝竹乐器的响声。婚嫁是一件哀痛的事儿。

现代女人出嫁有哭的,有依依惜别的,多数只是做姿态。终究习俗变了,嫁人是张灯结彩浩浩荡荡欢天喜地的事情。而古人说,不对婚礼表示祝贺,是规矩道理。婚事,当时都写成“昏事”。

到了汉朝,有皇帝诏书说,禁止民间嫁娶备酒食相贺。按汉律,禁止三人以上结群喝酒,但可以印证,民间嫁娶已经饮酒聚众庆贺了。由周到汉的大约千年,娶亲已经从只能趁黑夜进行的坏成了好事,由汉到今天,再没变过。

《吕氏春秋》中说新娶来的妇人要“烟视媚行”,烟一样的视线,缥缈不定,妩媚地走路,大约是绝不能快步如飞,要忸怩细琐的徐徐而行。

古时候妇女出嫁年龄,在汉代有严格规定,十五岁到三十岁为界线,过三十还独身在娘家,就罚“五算”,合当时的六百钱。据说,罚款不重,只是惩治迟迟不嫁的女人对风俗的挑战。

有一种被古人称作“姆”的女人,类似现在的保姆。专指妇人到了五十岁,还没有生下孩子,被男家废出,按规定也不能再嫁。如果这妇人能奉行“妇道”,才有资格给别人的孩子做保姆。

汉朝的时候,有个叫王吉的人,房东家有一棵大枣树,王吉的妻子随手摘一颗枣给王吉尝,王吉当即废掉了这个妻子,因她偷盗。元朝规定废妻有七条:无子、佚、不事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任何一条都可以发休书废掉妻子。所以妇女们只能私自积蓄,以防万一。

宦官中的“贤者”李芳

在明隆庆年间,宦官中有两个叫李芳的。一个掌管司礼监,参与了倾陷官员的阴谋,其行为并不见得光明。另一个就是《明史》上称为“贤者”的李芳。他是穆宗朝的内官监太监。

一.法制的起源

二.法家的法治思想

韩非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法,就是统治者公布的政策、法令、制度,前期法家代表商鞅首先提出“法”治的主张。韩非子强调治国要有法治,赏罚都要以“法”为标准。法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法外。韩非子说:“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术”就是国君驾御群臣的权术,由国君秘密掌握,使得大臣们摸不清国君的心理,不敢轻举妄动,背后搞鬼。“术”最先由申不害提出。但韩非子认为,申不害重术不讲法,往往造成新旧法令相互抵触、前后矛盾;商鞅重法不讲术,则难于对官吏察辨“忠”和“奸”,导致国君的大权旁落于大臣之手。所以韩非主张“法”和“术”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同时,韩非子还认为,“势”就是国君占据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力,也是统治者实行统治的必要手段之一。“势”的理论最终是由慎到提出的。韩非子吸取了这一理论,他认为,要推行法令和使用权术,必须依靠权势;没有权势,既使是尧这样的贤明君主,连三户人家也管理不了。因此,韩非子提出“抱法而处势”的主张,认为只有稳固地掌握了权势,才能有效地推行法和术。

法家主张审时度势,“法后王”,“法今圣”,而不“法先王”。商鞅明确提出:“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前世不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这种进化的历史观,坚信“当时而言法,因事而制礼”,从而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①。

韩非继承了商鞅的历史进化,提出“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②,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所以,“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而“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③。那些根本不了解古今治乱变化的人,反而竭力讴歌先王之法,颂扬先王之书,这只会加剧今世的动乱,绝不会带来任何益处。因此,“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而是仔细分析研究当代面临的问题,根据现实来制定各项措施。

法家崛起于战国时代。这个时候,“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西周分封制已经崩溃。到战国初年,周王室早已是形同虚设,其地位与一般小国无异。春秋时代的一百余国,这时也仅存十余国,整个中国为战国七雄所主宰。而七雄的大规模兼并战争,也正在推动着中国从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在这种不可逆转的形势下,维护周制、重建分封,不但没有任何可能,而且从根本上说,乃是历史的倒退。法家顺乎潮流,力倡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力主普遍推行郡县制度。商鞅说过:“百县之治一形,则从;迂者不饰,代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⑤众多的县,都实行统一的政治制度,就可使人人遵从,奸官就不敢饰非,替代者就不敢更易制度,因过而贬黜的官吏就不能掩饰其错误。推行县制,由中央任免地方官员,把县变成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而不再是独立、半独立的王国,这样就把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了中央,从而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政体,有利于从劫乱走向安定,从割据走向统一。韩非又进一步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⑥进一步发展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

法家主张“一断于法”,而不论亲疏、贵贱、上下、尊卑。《商君书·赏刑》说道:“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败于后,不为亏法。”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家主张的“刑无等级”有两大特征:第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不在次列),第二是废除贵族(不论旧贵族还是新贵族)的赦免和赎刑特权。这两点都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彻底否定。由于破除了贵族人治,代之以国家法治,因而加强了君主集权,不但大大有助于军令、政令的统一,而且为后来战胜山东六国,实现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将法律公之于天下,“使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又别置“法官”作为主管吏民法律的顾问,以使天下吏民知法不犯,增进国家的安定和统治秩序的稳定。这种法律观念,一直为后来历朝历代所承袭,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维护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廉吏执法与法制建设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的记载。清明的吏治是实施法制的必要条件,也是法制建设的内在要求,它反映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健康程度。

中国古代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深深地认识到治吏对推行“法治”的重要意义。先秦时,法家提出“名主治吏不治民”的论断,其实质不在于轻视和否定治民,而在于强调吏治的重要性。孔子“为政在人”的观点突出强调了君主与官吏在国家治乱和“法治”兴衰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荀子的“有治人,无治法”,更明确地阐述了“法”与“人”的关系。他认为作为统治者的“人”决定着作为国家制度的“法”,法律能有效执行和适应变化,都离不开“人”的灵活、廉洁和清明。荀子重视人治,并非不要“法治”,“法者,治之端也”,但发挥法的作用与功能要靠人,官吏守法和秉公执法是治国之关键。唐“贞观盛世”的出现是与唐初官吏的清正廉洁,带头守法分不开的。

法制历史深刻地告诉我们:徒法不足以为治,繁法也不足以为治,制定严密完备的法令是容易的,而真正要使之付诸实施并深入人心则并非易事,它要通过执法者公平的执法和广大民众自觉的守法来实现。因此,我们说,良法与廉吏是实现法治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它们相互联系,承前接后,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在法制建设中,立法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现实,根据社会要求,能够真正反映社会生活,指导并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立法只是国家治理的一个前提,只有依靠秉公执法的官员才能够使国家立法走向现实,如仅有善法而不循法,立法则无异于虚设之条文。

四.法治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盛世局面,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盛世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就是社会秩序稳定,吏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封建法制相对健全和完善。良好的法律秩序成为盛世最明显的标志。法盛则政兴,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就是:重法、守法,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百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于封建法律,不徇私枉法,不枉杀臣民,不僭越法律。

封建“法治”与现代法治有着本质的区别。封建法律的服务对象是地主阶级,其着力维护的是专制主义统治,法律是皇帝的御用工具,法自君出,皇帝可一言立法,也可一言废法,权大于法。尽管如此,封建盛世的出现,内在地需要“法治”的支持,封建法制中许多内在规律成为法盛政兴的必要条件。深入法制历史,分析法制现象,从封建法制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法制经验和规律,不失为今天法制建设的有益借鉴。

在法自君出的封建社会里,皇帝一方面凌驾于法律之上,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也遵循法律的规范。汉文帝以身作则,奉公守法,才有了张释之的执法公平;唐太宗有“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的思想,才有了功臣屈法而下诏治罪之举。在保证法令顺利实施方面,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法制中最有特色并且历史悠久,其主要职能是监察百官,纠举失职,监督司法,以使官吏执法不阿。中国古代的监察机关在维护皇权的前提下,独立地行使监察权,自成体系,不受行政系统的干涉。为充分发挥其职能,历代都由皇帝掌握监察御史的任用权。监察御史虽品级不高,权力却非常大。也正因为如此,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监察机关确实起到了应有的法律监督作用,为封建法制的推行起到了极大的保证作用。在制度建设上,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既有特色,也很有显示借鉴意义。

依法约束权力,法制就能得以维持,盛世就有出现的可能;权力超越了法律,社会秩就会混乱,衰世就必然出现。以法律约束权力是维系法制的根本,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

法制推动社会的发展,调整社会关系,保证国家的政治制度,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历史证明,重视法制就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使国家昌盛富强;破坏或淡视法制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导致政权的衰败。可以说,“法治”是盛世的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认识到了法治对一个国家盛衰的作用,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这就使得民主法制环境大有改观,司法执法队伍不断扩充,纠正了以往不讲法制,强调人治的作法,司法和执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的司法执法状况与法治的内在要求仍相距甚远,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治观念仍然没有根本消除,权大于法的现象仍很突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贪赃枉法的现象仍很普遍。我们知道,失去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也必然损害法制,影响法制技术的顺利进行。立法定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实施,而严格高效地实施法律取决于司法执法机关的活动。依法治国的关键之一就是司法和执法的公正,只有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严格守法、依法办事才能维护法制的尊严与权威,保障社会主义法制技术的顺利进行。

注释:

①《商君书·更法》

②《韩非子·五蠹》

③《韩非子·显学》

④《韩非子·五蠹》

⑤《商君书·垦令》

【关键词】肺炎;C反应蛋白;临床肺部感染评分;重症肺炎

作者单位:830054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急诊科重症肺炎,是临床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其预后较差,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尤其在老年患者中高发。使用传统的血常规等检验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反应患者的病情变化[1]。而我院在临床判断患者病情时,使用C反应蛋白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联合,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73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33例。患者年龄在62~88岁之间,平均(7628±683)岁。患者在我院住院天数为8~90d,平均(2128±1033)d。

将患者按照预后结果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存活组51例,死亡组22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于患者入院当天为其检查C反应蛋白检查,并给予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在经过7日的治疗后,再为患者进行第二次评价。

C反应蛋白使用透射免疫比浊法,仪器为东芝GA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反应蛋白在0~8mg/dl[2]。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包括体温、白细胞计数、分泌物、气体交换指数、X线胸片浸润影和气道吸出物的细菌培养结果,其得分越高,患者情况越严重。

13数据处理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x±s),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

2结果

经临床检查发现,存活组患者在入院后第1周的C反应蛋白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经统计学分析,P

存活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各指标与死亡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经统计学分析,P

表1两组患者入院后首日及治疗1周后的指标比较(x±s)

组别例数首日1周后C反应蛋白肺部感染评分C反应蛋白肺部感染评分存活组51793±288795±528603±211703±522死亡组22789±275797±504778±254789±507t值31129711361046P值>005>005<005<0053讨论

重症肺炎的临床治疗,一直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其多发生在机体免疫力较低,患者应激反应性较差的患者中,为肺炎的发生,会加重患者的病情,造成患者更加虚弱[3]。如此循环,造成其临床死亡率较高。

而C反应蛋白是肝脏在细胞因子IL6作用下形成的非特异性蛋白[4]。在正常健康患者中,其值较低。而当机体处于感染状态下时,C反应蛋白会明显增高。其值已经作为反应机体组织损伤情况和感染情况的较为敏感的指标,被应用到各种疾病的辅助诊断中。而一般在患者预后较差时,其值会持续升高。动态对C反应蛋白进行监测,有助于观察到病情的变化。

肺部感染评分是由Pugin在1991年提出的,其能够用于对肺部疾病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并判断其预后。如肺部感染评分持续在较高水平,则说明患者预后不佳。但此方法特异性较差。

联合使用C反应蛋白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对重症肺炎患者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经过我院的本次试验发现,存活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两个指标的检查值均有所下降,而死亡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并值无明显变化。差异经统计学分析,P

参考文献

[1]赵静,秦俭,杨淑芳,等C反应蛋白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评估中的作用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28(4):450453.

[2]李辉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和C反应蛋白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临床肺科杂志,2010,15(6):843844.

我们衢州有1800多年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孔子后裔的第二故乡,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之称。这里还是中国围棋的发祥地,流传着“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这里是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丰富的乡土文化为学生语文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一、引乡土名人,缩短时空距离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时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史载,北宋末年,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陷入金兵之手。宋高宗赵构仓促南渡,孔子第四十八代裔孙、衍圣公孔端友,负着孔子和亓官夫人(孔子夫人)的一对楷木像(据传为孔子学生子贡所刻),离开山东曲阜南来,定居于衢州。宋高宗宝v三年(1255),敕建孔氏家庙,为南宗。孔子后裔子孙已在衢州度过了800多个春秋。衢州作为孔子后裔的第二故乡,向来有“东南阙里”“南方圣地”之称。

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坐落于衢州市区府山街道新桥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衢州孔庙是全国仅有的两家孔氏家庙之一,素称“南宗”。(北宗为山东曲阜)

这是我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的开场白。简简单单的开始使两千多年前生活在山东曲阜的“孔圣人”离我们学生的时空距离不再遥远,时空距离的“鸿沟”被轻松逾越,“孔圣人”和同学来了个亲密接触,课堂的气氛也就格外的轻松,同学们学习《论语》的积极性自然就高涨,效果当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同时,学生们下次到衢州孔庙游玩时就不单纯是玩,而会留心那里的《论语》章句,边读,边品,边欣赏。在游玩中学习,赋予“游玩”更丰富的内涵。正是古人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吧!

二、引名人古迹,萌发人生豪情

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观书有感》,介绍朱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试问池塘春草梦,何如风雨对床诗?三薰三沐事斯语,难弟难兄此一时。”这是朱熹写的《听雨轩诗》,而“听雨轩”便是我们开化县马金包山书院的前身。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字元晦,一字晦庵,别称紫阳,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资料显示,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携其夫人胡氏到开化“听雨轩”讲学,四方学子纷纷慕名而来,朱熹亲自题写了“听雨轩”匾额。他还经常到邻近村庄去讲学。1233年,“听雨轩”扩建学舍,供四方负笈求学者住宿。1356年“包山书院”成立,与当时较著名的杭州“西湖书院”、东阳“八华书院”、婺州“正学书院”齐名,被并列为浙江四大书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崇化合乡捐资,在包山之南麓,又创建了“崇化书院”。

而“包山书院”和“崇化书院”正是我们开化中学的前身。开化中学是多少初中学子梦寐以求的知识殿堂,来包山书院讲过学的朱熹自然地受到了学生的追捧,在开化中学读书的学生也为自己的母校有这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倍感自豪。

三、引名人后裔,提高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开始的:

范家兴是长虹乡五林村村书记,他自豪地说:“根据家谱记载,居住在这里的范姓居民都认为自己就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后代。我当然也是范仲淹的后代,属于范仲淹的第二个儿子范纯仁这一支系。”

新闻报道里描述了这样的场景。

在课堂上,介绍了长虹乡的历史之后我特别强调:“我们班的范明辉同学是长虹乡五林村人,换句话说,范明辉同学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的后代!”

有了这个背景介绍,不要说范明辉本人对先祖的《岳阳楼记》产生了兴趣,班里的同学也都对《岳阳楼记》产生了兴趣。

四、引乡景名篇,增加学习趣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马南的《不求甚解》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去教授,有的说课难上,有的说学生不感兴趣。而我不仅要上,而且还把它当作重点课文来学习。

浙江省有许多闻名的山水,其中有一座烂柯山,位于衢县以南。我曾见许多朋友到浙江就一定要去看看烂柯山。这是为什么呢……他们所以要看烂柯山,因为这座山是由于一个神话故事而得名的。

据南北朝时期任P的《述异记》一书记载:

“晋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弈。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童子指示曰:汝柯烂矣。质归乡里,已及百岁。”

这一段故事很有意思。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分析,这个故事倒很像是科学幻想,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王质,在山上只看完了一局棋,而砍柴用的斧头上的那根木柄就已经腐烂了,回到家里已经100岁了。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的神话故事,都是以所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公式为指导来编写的。不过那些神话故事都没有烂柯山的故事这么著名罢了。

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衢州籍作家李森祥的《台阶》时,我又如法炮制,从学生感兴趣的名人话题入手,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又空前高涨……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上课所用的课外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本来是我一手包办的。可当我将乡土资料引入课堂后,学生对收集课外资料这类作业好像特别感兴趣,不仅愿意做,而且乐于做,争着抢着做。

我国大语文教育倡导者张孝纯先生指出:“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语文教学引入乡土文化,是“大语文观”的实践。这种“引进”既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增强了语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熏陶,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

1.纪春光《引入课外资料,促进阅读教学》,《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3年第7期。

小酌之后来了精神,我们一起驶往第二站天平山。一路上车水马龙,拥挤不堪。原来,天平山正举行第十八届枫叶观赏节。据说这枫叶为明代万历年间宋代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植于这祖莹之地。深秋时节,满山红叶若红霞缭绕,层层片片,蔚为壮观,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来此观赏。走进天平山风景名胜区大门看见了景区介绍。它是“吴中第一山”、“江南胜境”之美誉。天平山海拔201米,山势峭峻奇险,古称白云山,又名赐山,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以“红枫、奇石、清泉”三绝着称,有万笏朝天、高义叠翠、万丈红霞、玉泉轻吟等十八胜景如果大人们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此一游还真有一定意义。

11。27日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天气是那样的温暖舒适,好久没有出外游玩了,群里有这样一个机会去苏州自驾游我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一清早收拾好行装带上我可爱的宝贝,来到了约定的地点。开始了一天快乐的行程。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范仲淹的故居在忠烈庙前重建“先忧后乐”坊,上面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句。女儿拉着我的手,问这范仲淹是谁呀?我说:“你不认识他,他很有名气啊?”女儿问:“他是干嘛的?”我尴尬的想:“是啊,我也一时发呆了他是干嘛的呢?这么熟悉。很耳熟的名字,我一下陷入了沉思。诗人吗?作家吗?过了会才想起来,他写的“岳阳楼记”。哎!书本扔的光光了。不过能在此碰见范仲淹确实比较意外,嘿嘿。

《弟子规》告诉我们如何做人。

德有伤,贻亲羞

要孝亲敬长,修身养德。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孝”字,“上老下子”,强调血缘的延续。“首孝弟”,“首”提出了做人的根本在于孝道和悌道,即孝敬长辈、友爱兄弟。这里面包含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恭敬心。一个人的道德、学问都是从孝、敬中不断得到提升而自然流露出来的,可以说,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了孝与悌,他才具备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素质。

以周朝为例,周文王的祖父是太王,太王生有三子,老大太伯,老二仲雍,老三季历,周文王是季历之子。当初太王有意把王位传给老三,可自古传位以长为尊,太伯善于体察父亲心境,就以为父采药为名,跟二弟一同上山,再没有回来。后来,圣主主政,国泰民安。太伯和仲雍这一让,让出了孝道,让出了手足之情,更让出了对天下百姓的忠。孔子对此举赞叹有加,称其是“德之至也”。在祖辈的影响下,周朝历代君王都奉行孝悌之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正所谓“上行下效”,百姓看到领导者这么孝顺礼让,纷纷效法。周朝也正是凭借这孝悌之风,得以绵延八百余年。

《孝经》中有言:“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悖德。”可见,修身养德的根本在“孝道”。孔子曾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就是“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教”育的“教”字,左孝右文,教者,孝之文也。《弟子规》正是把握了教育的根本,由“孝悌”开始教育孩子。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里强调要从生活的细微处严格要求自己,摒弃一切的傲慢与不耐烦,做到时时处处存恭敬心。这其实也需要家长身先示范,营造有孝有爱的家庭环境,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养成“父母呼,应勿缓”的好习惯,将来也一定能做到“师长呼,应勿缓”“上司呼,应勿缓”“爱人呼,应勿缓”,有了恭敬心,才会真正学有收获,身边的人际环境也自然和谐。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奉行孝道首先要善待自己,爱护自己的身体;但仅能做到爱护自己还不够。莫言在诺贝尔获奖感言中谈道:“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就去学校,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这是一个“德有伤,贻亲羞”的典型例子,可见力行孝道更要注重修身养德,要努力对家庭、社会有所贡献。

“对尊长,勿见能”,这句是强调要注意培养谦虚的处世态度。《易经》中提到:“谦卦,六爻皆吉。”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吉凶参半,仅一卦都是吉兆,即“谦卦”;《书经》里也提到“满招损,谦受益”;《了凡四训》第四篇就是讲谦德之效,袁了凡先生参加过几次进士考试,每次考前都要观察考生,他发现那些对人恭敬谦逊的学生往往能够考中。我们要时刻注意保持谦虚的态度,即便再有才华也绝不可能是自己天然形成的,一定是得益于很多前辈的经验传授、指点与帮助。

事虽小,勿擅为

要谨言慎行。《弟子规》中强调“谨信”,谨,是谨慎,信,是会意字,左人右言。其中提到了很多基本礼仪,告诉我们言语、行为要有分寸,要处处谨慎。

《弟子规》中还讲了很多说话的规矩。“凡出言,信为先”,要讲诚信;“话说多,不如少”、“见未真,勿轻言”,要少言谨言;“惟其是,勿佞巧”,要实事求是;“市井气,切戒之”,言语要得体等,《弟子规》用简明的语句引导孩子学会谨言慎行,做到这些,将来步入社会时也定会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尊重。

凡是人,皆须爱

要怀平等仁爱之心。“爱”是个会意字,就是用心去体会对方的需求和感觉,这样人与人才能和睦相处,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要人和,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会兴旺昌盛。这就要求我们要时刻怀仁爱之心。《弟子规》中详尽阐释了“平等仁爱”之理。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它蕴含着儒家倡导的“仁”和墨家主张的“博爱”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尽管强调人是万物之灵,但对于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天地下的万物,也是强调要有爱心的,所以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这在环境保护已成人类共识的今天,理念是相通的,能够爱天地万物,事实上也是在力行孝悌之道,我们常把天比作父,地比作母,每个人都是天地的子女,理应爱护天地万物。

1.巩固阅读基础,重视阅读能力

“授人以渔”――要引导学生阅读而不是主导,牢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参与、自求理解,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先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含义,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正确断句,简单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然后针对字里行间的疑难点,联系语言环境,由学生自行猜想和讨论,以学生有组织有步骤的自主阅读为主,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对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进行适度点拨,进行学法的指导渗透,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掌握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趁热打铁。

THE END
1.课题研究应深耕“问题”课题研究源于问题,目的是发现问题、凝练问题、析清问题、解决问题。为此,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应树立“问题即课题、析因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的理念,研究主题从常态教学中来,又为常态教学服务,在真实问题的牵引下框定内容,向教学具体事件询问、发问和追问,让课题研究始终带着“问号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MTQ3MzgwNw==&mid=2247594030&idx=2&sn=a05d94b195dd09ca710351b545e075d0&chksm=fd524fc9b1f7147761d135fd977de24649a7b50c677f04581289c816862407e9ae1456620038&scene=27
2.课题前沿写学前教育课题,找不准研究热点,速看本文而针对这些研究热点,我们在课题选题方向的建议包括“城市社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家园共育中亲子活动的设计、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数字化游戏在学前教育学科启蒙中的应用、创新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以及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些选题方向不仅紧扣学前教育领域的前沿趋势,而且更加注重实践应用与效果https://zhuanlan.zhihu.com/p/13274903932
3.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该怎么写啊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怎么写?急求!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现实意义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等方面,部分学者关注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国外研究视角较为多元,关注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及其在全球化https://m.verywind.com/aa/wmirnwmrw.htm
4.区级立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实践与研究》开题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继续深化开展“诵读中华好经典,争做和雅二小人”的主题活动;开发“和雅文化”校本教材;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寻求适合本校、本地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858216
5.发改委发布2024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司研究课题征集公告4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24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司研究课题征集公告,其中研究方向包括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现状与国际合作研究,研究要点是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治理现状以及对我国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相关启发。 原文及申报书如下: 2024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司研究课题征集公告 https://m.bjx.com.cn/mnews/20240430/1374675.shtml
6.《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结题报告五、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我国关于分层教学、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在贫困地区的则较少;而且大都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高考重点学科,研究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很少。而做为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又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上必须达到https://www.guochengzhi.com/Item/38642.aspx
7.精盐题实施方案范文11篇(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内的许多专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种的改革,如:鼓励性评语,作业要因学生个人的水平而定等,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本课题与上述所说其实是它其中的.一部分,但本课题所说的自主评https://www.wenshubang.com/fangan/1950754.html
8.本科生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许多学校就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https://www.unjs.com/z/1880226.html
9.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精选16篇)加强理论学习,主要包括与小组学习和英语教学有关的书籍、论文及报核心期刊等,在此基础上,对本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就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以确立具有针对性并且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同时,收集有关该问题的相关材料及他人的实践经验进行学习https://www.ruiwen.com/gongwen/baogao/980164.html
10.课题研究计划通用13篇4、组织课题研究优质课评比。 a.此优质课与传统意义的优质课有所不同,是从课题研究的视觉进行评价,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成果,必须体现研究元素,核心是高效课堂、手段含思维可视化技术。 b.报送材料包含:教学设计(含反思)(电子及纸质都要)、课堂实录光盘、课堂实录文本(纸质)、教研组对本节课的研究过程录像、教研组各http://m.yueduku.com/fanwen/fanwendaquan/656/656434.html
11.课题研究及发展现状怎么写课题发展趋势一般是在课题研究现状基础上对未来做合理的预估。比如课题涉及的产品或方法具体能应用于哪些领域,具体能应用到什么深度和广度,可以带来哪些预期效益。可以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当局的形势结合在一起来谈发展趋势。 比如: 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之前,可以看到国内外的教育家们已经有了诸多的理论,从我国古代教育https://www.igaichong.com/article/b821b0c8761330aa8a457279.html
12.论文开题报告15篇历史背景部分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研究成果如何。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各种观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着重说明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同时说明自己的观点。发展趋势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达到什么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以解决的方法。开题https://mip.jy135.com/kaitibaogao/1187788.html
13.中国体育科技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第一部分 我国体育科技发展现状及改革趋势研究 一、前言 近十几年来,现代体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体育科技的发展。同时,体育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体育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科学技术已成为对体育发展水平具有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体育科技发展战略是指我国在未来整个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依靠科学技术不断促进体育https://www.sport.gov.cn/n4/n15285/n15288/c964233/content.html
14.发展项目计划书(精选10篇)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简述本项目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并将本项目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或产品进行对比说明。 三、项目实施主要内容、技术关键与创新点、预期目标 1、详细说明本项目实施的主要技术内容,解决的关键技术,描述项目的技术或工艺路线。 https://mip.oh100.com/a/202111/3811591.html
15.开题报告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合集18篇)(2)世界范围内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 2.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 (1)…… (2)…… …… 3.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2)…… …… 4.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途径 (1)…… (2)…… …… 然后,对应于以上论文写作的主要内容,分别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如: 1.关于文化https://www.hrrsj.com/wendang/qitafanwen/646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