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6日发布“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本次发布的十大网络用语依次为:
1觉醒年代
电视剧《觉醒年代》无疑成为一部现象级爆款,今年2月《觉醒年代》在央视首播,这部首次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进程的电视剧。
该剧豆瓣评分9.3,之所以口碑如此之高,是网友认为其制作精良,服化道还原,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让伟人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拉近了年轻人和历史的距离。
2YYDS
也被称作歪歪滴艾斯,网络流行语,即“永远的神”的缩写。
东京奥运会期间,不管是杨倩夺得首金,还是全红婵一场决赛跳出三个满分,或是“苏神”站上百米决赛跑道,全网齐喊“YYDS”,奥运期间一度刷屏。EDG夺冠时,“EDG牛,yyds!”。
3双减
“双减”政策可以概括为针对校外机构的“三限”、“三严”;针对校内教育的“三管”、“三提”。
“三管”:管好教育教学秩序、管好考试评价、管住教师违规补课。
“三提”: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随着十九大的召开,谈得最多的就是“双减”政策,以及“双减”以后的各种改变。
4破防
破防,指的是破除防御的简称。原指在游戏中突破了对方的防御,使对方失去防御能力。现指因遇到一些事或看到一些信息后情感上受到很大冲击,内心深处被触动,心理防线被突破。
比如:孟晚舟回国,网友破防了。
5元宇宙
元宇宙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现在看来,描述的还是超前的未来世界。
准确地说,元宇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经典概念的重生,是在扩展现实(_R)、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下的概念具化。
元宇宙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且相互影响并且始终在线的虚拟世界,人们在基础设施完善的虚拟世界中,可以和现实物理世界一样,全方位实现身份认同、货币交易、社区归属感到职业发展等个人和社会需求。
今年,Facebook(Meta)、Roblo_、苹果、微软、谷歌、英伟达、腾讯、字节跳动等国内外头部厂商纷纷根据各自优势与对元宇宙的理解加大对元宇宙的布局。
6绝绝子
网络流行语。有两个意思:太绝了,表示好极了;例如明星姓名+绝绝子,表示这个明星非常有吸引力。
另一个意思表示差极了,用于嘲讽。例如___的大白嗓绝绝子。
现多表示第一个意思。
7躺平
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另外在部分语境中表示为: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
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更像是年轻人的一种解压和调整方式,是改变不了环境便改变心态的自我解脱。短暂“躺平”是为了积聚能量,更好地重新出发。
8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
被网友用来调侃某事虽没有实质性危害,却令人很难堪。
起源于抖音一段网络视频中,两名男子相互夹菜,而同桌的另一名女子则显得很孤单。于是有网友调侃“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
在这句梗走红之后,网友将它运用在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它既可以讽刺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也可以单纯调侃取乐。
9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源自导演李安在纪录片《打扰伯格曼》里评价一部影视作品的话。现多用于表示自己对某件事的不解、震惊。
10强国有我
源自天安门广场庆典上青年学子的庄严宣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这一词是青年一代对党和人民许下的庄重誓言,彰显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
网络流行语含义
网络流行语主要出现在21世纪的十多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网络流行语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要注意的是,部分网络语言并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定,因此不具备教学意义,不引进教学领域。
网络流行语流行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自身的魅力
流行语的创造性、形象性、诙谐性等本质特点是它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像网民根据大众心理状态而产生灵感自创,比如:在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神马都是浮云”使人们心理得到了极大的安慰。通过各种符号、字母形象生动的传达情感,使人们觉得更加真实,从而感到亲切,愿意接受这类词语,比如:“ZZZ……”表示睡觉的状态,“”表示“为什么”等疑问之意。通过一个简单的符号字母就解决了一个真实的状态跟感受。诙谐幽默一直是人们所喜欢的,比如:很多人把一起结伴出游的人叫“驴友”。
(二)社会的发展加速流行语的使用
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大众习惯,当然包括运用语言的习惯,迫使人们不能仅仅只局限于传统语言的使用,就像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虽然流行语并不能也不会撼动规范语言的地位,它仅属于某一社会时期,但在这一时期人们为了追随时代潮流,也会依从大众,“从某个角度来说,每个社会个体都有一定的从众心理,每个人都不愿落伍于时代和社会。因此,当某种流行语在社会群体中慢慢开始流行的时候,其他不熟悉或还没有采纳这一流行语的社会个体就会面临选择,这时,从众的心理要求就会让他接纳并加以推广,否则,他就会面临某种社会的压力,被别人视为违规者。因此,从众的心理需求加剧了流行语使用的程度和流行的扩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