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九月,北宋名臣范仲淹针对当时纲纪散坏、民生凋敝的国家状况,将其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整理成《答手诏条陈十事》上呈宋仁宗,拉开了中国历史上著名改革“庆历新政”的序幕。新政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滥觞,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答手诏条陈十事》文风质朴、内容宏博、数据翔实,可以让后人窥一斑而知全豹,透过这篇千古名作领略中国古代治国理政领域注重调查研究的风貌,也可以启发新时代党员干部对调查研究工作的思考。
注重调查研究折射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民本思想。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的每一项改革举措背后都有充分的调查研究支撑,多有“臣知苏州日,点检簿书,一州之田,系出税者三万四千顷”“今河南府主客户七万五千九百余户”“今江浙之米,石不下六七百文足”等民生数据引证。这背后其实是他“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的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折射。范仲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受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进而拥有“自任以天下之重”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民生领域兴利除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便成为了他精神领域外化于行的政治自觉,终其一生志不移、心不改。江泽民同志曾经给予范仲淹高度评价,并勉励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党员干部要善于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民本思想汲取营养,进一步加深对“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
注重调查研究背后蕴含着中国古代政治家的深入一线和系统思维。无论是出知苏州时考察水文和地理环境治水,还是赈灾时亲自将灾民用来果腹的野草带回朝廷警示贵戚,抑或是戍守西北时改革军制、亲冒矢石,史书中多有范仲淹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记载。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范仲淹条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等十项改革举措,内容涵盖经济、军事、组织管理、机构设置等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规划。《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情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这方面,范仲淹可作为一个生动的观照。(张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