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前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影响其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因素有几个方面。
(2)当前一些员工的工作责任心不够强,由于地面气象观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且需要高度的责任心,随着当前一些气象台站的改革,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人员不仅要担负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还要担负一些其他工作,因此在工作中有时候会出现精力不够的现象,加上责任心不够,因此容易导致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失误,影响观测质量。
2加强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对策
(2)严格执行地面气象观测的规章制度,增强测报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地面气象测报工作的一个准则,在进行地面气象测报工作时,应该要完全按照这个规范准则进行。地面气象测报是一项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对于气象测报的数据要求十分严格,准确性要求也很高。为了确保气象测报工作的准确性,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具体的工作有专门的规章制度,具体工作中应该严格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质量。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
(3)及时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总结。对于气象测报,出现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测量误差是测量的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同时也会出现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指的是在进行重复操作的过程中,同一个被检测的量进行多次测量时所得到的结果的平均值和测量真值之间的差值。这些误差都是在气象测报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对于出现的误差,要及时进行处理。首先,对于其气象测报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规范,如伪造数据、涂改数据,这类问题要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按照气象测报工作的管理规定对员工进行严格管理,加强测报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从思想教育方面着手,可以有效地杜绝这类问题。其次,对于测量过程中的各种误差,要加强测量范围的控制,使得测量仪器能尽量实现精确的测量,尽量减小在测量过程中的各种误差,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对地面气象进行观测记录时,所记录的值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要将观测时的记录与实测进行比较,如果误差过大要进行调整。
3结语
地面气象测报是气象监测工作的重要措施,对于气象监测工作而言,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气象测报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解决,例如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日常观测、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气象测报等,以此提高气象测报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分类;记录
气象观测资料的准确对天气预报、气象情报和气候分析等科研活动的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断提高气象观测报告的质量是气象观测工作一直以来的侧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观测员要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对环境变化、气象探测设备特点对测报资料的影响有清晰的认识,笔者在这里就日常观测工作中一些常见的规范与常见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观测场
观测场即用于地面气象观测的场地。地面观测活动的大部分项目都在观测场内进行(除气压外)。观测场面积应以大小为625的正方形场地为佳,有平整的浅草覆盖,并以1.2m左右高度的白色稀疏栏杆围列。场地内工作仪器的置放应遵循东西成行排列、南低北高的原则:测风仪器安装在最北面,风速感应器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m;由于百叶箱的通风效果良好,又有较好的防阳光辐射效果,气温和湿度的测量仪器应考虑置放在两个百叶箱内,测温元件和地面的高度为1.5m,以此保护箱内仪器和测量记录不受影响;雨量计和蒸发器置放于百叶箱南侧,器口离地面距离均为0.7m;观测场的南侧是地温场地,用以安装日照和辐射等测量仪器。观测场周围环境应开阔,保证观测工作不受局部地形与建筑物的影响。
2.地面气象观测的分类
地面气象观测包括天气观测、气象观测和其它一些特定的观测活动。
2.1天气观测将为天气分析和预报提供天气绘图报资料
2.2气候观测
2.3其他观测
3.地面气象观测中的常见现象
3.1器差值
器差指气压、气温以及相对湿度的实际测量值和自记值之差,在正常工作状况下的仪器,其值总会在一定范围内作规律的窄幅变化,但是有时候会出现过大的器差值。在仪器状态良好,工作人员操作规范的情况下,自记仪器的滞后性是导致器差偏大的首要原因。因为自记仪使用周期较长,灵敏度会随之降低,进而滞后性增大,因此当环境要素的变化增大时,器差绝对值的区间也明显扩大。
3.2干、湿球温度
据湿球湿度表测试原理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湿球温度总是低于或等于干球温度―这个温度值是经仪器差订正后的数值。但是,当空气湿度过大或有雾的时候,与此相反记录的现象也偶有发生,即湿球温度比干球温度略高。在这种情况下空气湿度很大,干球和湿球温度表的测值相当接近,加之湿度过大致使干球球体表层潮湿、两支湿度表性能的微小差异,湿球温度就会略高于干球温度。此时的温度计算应将干、湿球温度视为相同值。
3.3最低气温和最低地温
通常情况下我们测得的地面最低温度比最低气温要低。但是在夜间阴天且伴有降水的情况下,会出现地面最低温度比最低气温要高的记录。究其原因,是因为在雨水天气的夜间,地表层面辐射的冷却强度减弱了很多,与此同时,降水使土壤湿润,热容增高,地面降温速度变慢,最低地温就会高于最低气温的记录就会产生。再者,如有冷空气的影响,气温降速也会大于地温的降速,更会导致最低地温高于最低气温。
3.4降水
一般情况下,实测降水量与自记降水量是相符的,而实测降水量与自记降水量是相对应的,但是,在工作记录中经常出现没有实测降水量却有自记降水量的记录,此数值一般为1mm,这主要是因为降水后雨量计的滞后性所致,也有可能是雾、霜、露等湿度较大的天气状况引起。
3.5定时降水量与蒸发降水量
3.6积雪和雪深
一般来说,若某日天气现象有积雪,那么该日就有雪深。但是,由于积雪与雪深数值采集时段的差异性,出现有积雪却无雪深的记录是正常的,也是被允许的。
3.7E601型蒸发量
因为处于蒸发水面上空的饱和水汽压通常都大于实有水汽压,所以日蒸发量多为正值。但有时候也会有负值的记录现象出现。日蒸发量数值为负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湿度较大的阴雨天气,蒸发量的数值在这种情况下较小,而且在测定了蒸发降水量以后,雨量瓶内壁上附着的降水量残余等因素也会对蒸发量造成影响,从而导致负的日蒸发量的出现。
通常,蒸发量的负值是一个很小的量。
3.8E601型蒸发量与小型蒸发量
小型蒸发量比E601型蒸发量要高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这是由仪器本身的结构、安装的高度和仪器工作环境的差异所引起。但是有时也会出现E601型蒸发量大于小型蒸发量的现象。
4.结语
地面气象观测是一项繁琐而严谨的科研活动。作为观测人员,首先要尽职尽责,还要有过关的专业能力,努力提高观测资料的“三性”,更要不断完善和增强观测方法以提高观测结果的精确性;在遵守场地维护和仪器使用规范的同时,要密切注意环境变化,消除任何可能破坏观测环境、影响观测质量的不良因素。
【参考文献】
[1]宇辉.提高地面气象观测目测项目的判别技能[J].山西气象,1997(04).
[2]张晓澜,花彦春.气候站夏季地面气象观测注意事项[J].黑龙江气象,2004(04).
[3]杨洪涛.地面气象观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气象,1991(07).
[4]阮玲云,郑莉萍.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
[5]刘助.地面气象观测概述[J].气象,1975(10).
关键词地面观测;改革调整;异常数据;数据质量;提升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气象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型自动气象站的广泛使用以及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的改革调整,开封市气象局逐步实现了气象要素的自动化观测,极大地提升了地面气象观测观测业务的工作效率,为气象预报、气象服务、气象研究等气象业务发展提供了数据保障。然而,改革调整后地面气象观测中还会出现一些异常问题迫切需要解决[1-2]。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对当前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的异常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策,以确保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完整和准确,有效提升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质量。
1改革调整后地面气象观测异常数据分析及处理
1.1小时降水量与分钟降水量异常
1.2正点长Z文件内容异常
通常软件系统会于正点时刻把当日存储的气象要素数据传送给数据传输科,随后数据传输科会对这些气象要素数据做好分析及管理。但是,在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软件系统运行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正点存储的长Z文件内容与实际所观测到的气象要素数据不相符的异常问题。一般来说,出现这种异常数据的原因极可能是原先的长Z文件替代了当前的长Z文件。气象台站需要及时安排专门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对系统进行卸载与安装,确保正点长Z文件与实际观测数据一致。
1.3湿度数据异常
2提升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质量的对策
2.1建立健全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规章制度
2.2加强新型自动气象站的日常维护
要定期对新型自动气象站管理与维护。一是经常检查采集器、传感器等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洁净及性能良好;二是经常检查计算机显示的气象要素数据是否异常;三是仔细查看电缆线有无破损,各个部件连接情况是否牢靠,查看交流供电有无异常,检查UPS蓄电池、发电机等设备是否异常,如供电系统存在问题需及时维修,定期对UPS蓄电池进行充放电,检测电池储电性能,确保电池可用;四是检查新型自动气象站防雷设施,使用万用表检测接地电阻。
2.3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业务技能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推动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自动化进程,提升了观测业务工作效率。但自动气象站长期保持运行状态,难免会出现故障,再加上操作不规范等,都会导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异常数据。业务改革调整后,气象部门要完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规章制度,加强观测人员业务培训,规范观测人员操作行为,做好新型自动气象站日常维护,减少操作失误,提升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质量。
4参考文献
[1]罗植荣.业务改革后地面测报工作中异常数据的处理[J].农业与技术,2013(12):204.
[2]尹海燕,刘志虹,欧茜怡,等.业务改革后地面气象测报中数据异常的分析及处理[J].科技展望,2015(36):136.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问题分析
1地面气象观测业务问题分析
在气象工作当中,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1.1强降水过程当中深层地温记录突变
1.2蒸发器中水的溢出或溅出
1.3有关蒸发量的问题
2地面气象观测业务问题解决措施
2.1强化观测设备的科学管理
2.2完善业务制度
2.3增强业务意识
[1]海花,樊丽坤,张英,等.谈地面气象观测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2(30):119-120.
[2]王彬彬,田立英.浅谈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2,32(8):168.
[3]杨大军.当前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农业与科技,2012,32(11):140.
关键词:气象观测;数据文件;质量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P416文献标识码:A
1地面数据文件的质量控制方法
1.1质量控制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A文件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信息和附加信息等组成。A(J)文件是由月基本数据库B文件转换而来。因此,A(J)文件、B文件(以下统称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的质量控制主要依据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簿表格式》和各种技术规定等。
1.2质量控制方法
2质量控制码的含义
A文件质量控制部分位于观测数据之后,每一个观测数据都有对应的质量控制码。若文件首部质量控制指示码“C=0”,表示文件无质量控制部分,若“C=1”,表示文件有质量控制部分。质量控制码代表了数据质量的状况,用3位整数表示,分别表示台站级、省级和国家级三级质量控制。A文件数据格式定义了数据的7种质量属性,分别是:正确、可疑、错误、有订正值、已修改、缺测、未作质量控制。台站级质量控制过的数据,质量控制码为“0”,无质量控制的数据,质量控制码为“1”。
3数据质量的全程控制
自动气象站从数据采样、处理、存储到数据传输,每个过程都可能出现质量问题。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不同环节,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不同。本文总结了台站在预审地面气象数据文件时的全程质量控制要由观测员、预审员、审核员共同来完成。
3.1观测员级质量控制
3.2预审员级质量控制
预审工作对地面气象数据文件质量达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台站预审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好资料的旬清、月结,以旬为单位,及时检查每日观测资料,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月末形成报表数据文件后,先进行数据文件的机审,然后重点人工审核云、能、天的配合、天气现象的记录等。
3.2.1参数和降水上下连接值检查
检查台站参数是否正确。参数设置直接影响A(J)文件的正确性,参数设置错误,将导致观测数据格式的重大错误。参数设置引起的错误信息,分为台站基本信息和观测项目两类。
台站基本信息:风向风速传感器高度是否符合技术要求;自动站气压传感器高度是否为实测值。观测项目的选择:台站没有该观测项目时,A文件首行参数中的项目索引为9,要素的方式位用“=”表示;夏季,冻土、电线积冰、积雪等观测仪器停用,则用(A0=、G0=、Z0=)表示观测未出现。检查降水上下连接值是否正确。预审时一定要注意下月1日8:00~20:00降水量和跨月连续降水(或无降水)开始日期和上跨连续降水量内容是否输入,下跨降水量有微量降水0.0时不要漏输等。
3.2.2人工观测项目的配合
人工观测项目是数据质量控制的重点。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在观测的15min内要完全配合好;人工观测要素输入有无错、漏、顺序颠倒;最小能见度与对应的天气现象是否矛盾等。
3.2.3疑误和缺测记录处理
自动观测模式下,疑误和缺测记录在所难免,但可以通过规定的统计方法处理。自动站定时记录缺测时要优先考虑用正点前后10min内的数据代替;无分钟记录可代时用人工观测或补测的同类记录代替;以上两项都没有时内插处理。水汽压、露点温度、海平面气压不能内插处理,应计算或反查。
3.3审核员级质量控制
审核员主要对A(J)文件进行全面质量检查,确保数据文件达到质量控制标准。这一阶段要突出检查机审疑误信息和附加文字信息。分别使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OSSMO)和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软件(AWSDataQc)对A文件、J文件进行审核。软件提示的疑误信息应逐条进行排查处理。提示为“错误”的信息必须维护正确,提示为“可疑”的信息要进行确认。
人工审核和计算机审核相结合,便于从多方面检查数据质量,弥补计算机软件审核的不足。审核员要注意运用气象理论知识和审核规则库,重点审核各气象要素是否有系统性错误,A、J文件关联部分配合是否符合逻辑,不完整记录的处理方法正确与否等。附加文字信息主要对封面、纪要、天气气候概况和备注等内容进行审核。
自动气象站给地面气象观测质量控制工作带来了挑战。数据质量控制要从以前的“预审—审核”向全天候、全程质量控制转变。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的全程质量控制方法包括观测、预审和审核三个阶段。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全程质量控制将确保综合气象观测工作的高质量稳定运行。
[1]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操作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2]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软件的帮助文件[Z].
[3]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S],2004.
关键词:气象观测;能力;问题
中图分类号:P413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地面综合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是为天气预报预测、气象信息服务、气候分析预测和气象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稳定、可靠的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质量是气象工作的重要保障,是衡量一个地区地面综合气象观测水平的主要指标。目前,宁夏共有25个地面综合气象观测站,其中,国家基准气象站2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0个,国家一般气象站13个。国家基准气象站和基本气象站相对承担的气象观测项目多,任务重,部分台站人员偏向老龄化,传输资料质量控制和自动观测仪器维护保障要求逐步提高。如何处理好以上问题,将直接影响着宁夏地面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重点分析宁夏地面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实际和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求,总结出提升全区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提高全区地面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能力。
1当前地面综合气象观测现状
通过对固原国家基准气象站、中宁国家基本气象站和青铜峡国家一般气象站的调研,对当前宁夏基层台站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人员结构、观测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质量控制、自动站维护保障有了基本的了解。
1.1人员结构
固原国家基准气象站现有地面观测人员8人,具有大气探测工程师资格6人,助理工程师资格2人,平均年龄42岁。中宁国家基本气象站现有地面观测人员6人,具有大气探测工程师资格4人,平均年龄40岁,超过50岁的有3人。青铜峡国家一般气象站现有测报人员3人,具有大气探测工程师资格1人,具有助理工程师资格1人,平均年龄35岁,最大年龄53岁。
1.2观测环境
固原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位于N36°00′,E106°16′,
海拔1753.0m。总体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比较好,基本上没有因城市建设规划遭到破坏。
中宁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位于N37°29′,E105°40°,
海拔高度为1183.4m。在探测环境保护方面,多次对观测场四周超高的树木进行了移栽和修剪,补种了低矮的花草,对公园其他建筑项目也进行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宣传,使总体环境状况达到探测环境要求。
青铜峡国家一般气象站观测场位于N38°02′,E106°
05′,海拔高度为1118.0m。观测环境条件符合规范要求。
1.3维护保障
1.4质量控制
各站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系统、报表预审质量控制系统软件运行稳定,但各站都没有根据数据变化及时调整质量控制参数,无论是整点、分钟数据检查还是报表预审,主要依靠人工劳动;对质量控制软件的利用率不高;综合气象观测自动运行监控平台的使用各站都已启动运行,但使用能力有限,有待于培训、学习。
2目前宁夏地面综合气象观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层台站人员少、业务繁多,对业务知识钻研不深,在业务上没有创新,只是疲于应付日常工作。
业务人员年纪偏大,没有好的精神状态也会影响到工作质量的提高。
外聘人员工资不高,导致他们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对农业气象、特色产业、专业服务方面拓展不宽,专业性不强,新分配的专业人员少,有的台站基本无农气专业人员,且年轻人经验积累有限,影响农业气象观测质量和服务的科学性。
3针对提高宁夏地面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建议招聘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地面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岗位,减轻业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使他们有精力钻研专业业务知识,提高专业业务能力。
希望能提高编外人员的工资、待遇,稳定他们的思想,以解决综合观测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并建立相应奖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要加强业务人员对规章制度的学习、理解、遵守。加强对新聘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典型天气个例观测、编发报、设置仪器、网络故障应急处理等训练,提高年轻观测员对突发天气和仪器故障的应急处理能力,为他们更好地成长创造条件。
要加大对地面气象观测人员的培训工作力度:自动站维护保障能力、数据质量控制能力、复杂天气的应对能力、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综合观测能力。
关键词综合气象观测;现状;问题;对策
1综合气象观测工作现状
在中国气象局以及吉林省、沈阳市两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浑南区的综合气象观测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浑南区已经建成了以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和地面气象观测站网为基础的现代天气观测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浑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浑南区气象局的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浑南区气象局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气象预警系统、处理观测数据的处理中心以及完善的气象网络通信系统[1-2]。
2综合气象观测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推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气象服务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开始逐渐显现。与此同时,人们对气象服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象服务产品应朝着及时性、精确性以及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气象观测系统具有精确度高、气象要素全、稳定性好等特点。结合浑南区观测站的实际,不难发现其观测站中还存在有很多问题,亟须解决。例如观测站网布局不合理、密度小,在气象观测工作中还存在盲区[3-4]。
3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的对策
3.1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3.2加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
3.3建设并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网站
自动气象观测网的建设可以提前预测当地出现的气象灾害,浑南区气象局应结合省、市级气象局对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规划及要求,在分析浑南区近些年来的天气情况之后,对综合气象观测网站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对频繁出现气象灾害的地区应重点监测,同时还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水平加强建设重要输电线路、交通、通信干线、水利工程等气象观测设施,避免出现气象观测盲区。
4结语
在整个气象观测工作中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气象部门应不断提升综合气象观测能力,为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提供准确、可靠的气象数据信息。
5参考文献
[1]陈庆庆.县级综合观测业务工作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科技与创新,2015(19):61.
[2]王琳丽,何娜.嘉禾县综合观测业务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创新,2014(24):70.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场;防雷;措施
一、观测场设备防雷性能介绍
地面气象观测场雷电防护重点是对采集器的防护。从图1可以看出,为保障观测场内数据采集系统免遭雷电灾害侵袭,生产厂家主要在采集器内部采取了如下雷电安全防护措施。
1.1电源部分
1.2信号通道防雷板
二、57216南江县气象站雷击事故
2011年6月,57216南江县气象站遭受雷击,造成计算机无法正常工作,在排除其他因素后,判断为采集器故障,立即更换了采集器,采集器正常工作。但1分钟后观测场再次出现雷击,计算机仍未正常工作,初步判断为更换的采集器没有正常工作,再更换采集器后计算机仍不正常工作,说明更换后的采集器未损害;接着从采集器到室内计算机逐步排查,包括计算机、串口、采集器线、采集器电池等,最终判断为采集器防雷板损坏,更换防雷板后采集器正常工作,计算机恢复工作。此次雷击事故接连损坏采集器、防雷板,造成资料缺失5个小时,在工作上造成了很大的被动。
三、风杆常见问题
3.1布线不规范
部分自动气象站风向、风速信号线在不单独穿金属管保护的情况下,与风杆上避雷针引下线在风杆金属管内并行引下。这相当于将风向、风速信号电缆敷设在避雷针引下线上,即使风向、风速信号线采用带屏蔽层的电缆,由于其屏蔽层无法将避雷针接闪后的雷击电磁脉冲全部屏蔽、风速信号线上会感应出远远高于采集器电子元件所能承受的电涌电压,致使采集器无法正常工作。
3.2观测场地网接地点间距不符合要求
由于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对等电位联结和共用接地的错误理解,在施工过程中不考虑以上几种接地在观测场地网上接地点之间的距离,甚至将共用接地理解为将各种接地可以直接接在一起,给观测场设备防雷安全带来了隐患,为避免风杆上避雷针接闪通过地网泄放雷电流时,对附近接地设备产生干扰,按照要求风杆上避雷针引下线接地与其它接地在观测场地网上接地点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0m。
3.3电缆屏蔽层单点接地
屏蔽是减少电磁干扰的基本措施。为减少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内设备采取了以下基本屏蔽措施:观测场电子设备采用金属外壳,各种传输线路采用屏蔽电缆并穿金属管埋地敷设。电缆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并宜在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屏蔽层仅一端做等电位连接和另一端悬浮时,它只能防静电感应,防不了磁场强度变化所感应的电压[1]。
3.4改进措施
在风向标支撑杆距离杆顶200mm~300mm处设置了避雷针,避雷针通过一根500mm绝缘棒与风向标支撑杆隔离固定在风标杆上。对风标杆的拉线也做了绝缘改造,即在拉线的上端,加装了绝缘等级为35kV(1.2/50μs)的拉线绝缘子,使之与风杆绝缘,避雷针引下线采用50mm2多股铜线沿风杆绝缘拉线入地,在引下线入地点附近打入一根40×4的镀锌角铁,并与观测场地网作了可靠电气连接(如图2所示)。
四、自动气象站观测场雷电安全防护措施:
4.1直击雷防护
观测场为边长25m的正方形,其最高物体为观测场北侧东西两根高度各11m的风杆[3]。为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其直击雷防护主要通过安装在风杆上的避雷针来实现。观测场风杆多采用金属管作支撑体,在距风杆顶端200mm~300mm处设置避雷针,避雷针通过绝缘杆固定于风杆上,避雷针选用直径不小于16mm的圆钢,其长度不小于1500mm,水平绝缘距离不应小于500mm。其单根避雷针在距观测场地面0.5m高度处的保护半径rx,
根据公式
4.2观测场设备防雷性能介绍
由图1可以看出,为保障观测场内数据采集系统免遭雷电灾害侵袭,生产厂家主要在采集器内部采取了如下雷电安全防护措施:
当观测场内的两根风杆上全部安装上避雷针后,考虑到仪器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m的布置要求[3],整个观测场内的所有仪器均处于风杆上避雷针有效保护范围内。避雷针引下线沿风杆上端拉线入地,该拉线应通过绝缘等级为35kV(1.2/50μs)的拉线绝缘子与风杆绝缘,引下线需采用屏蔽电缆,其芯线为多股铜线的截面积不应小于50mm2。若风杆无拉线,引下线可沿风杆外表固定入地。引下线入地点附近应设置不少于一根垂直接地体,并与观测场地网作可靠电气连接,连接点与其它设备在观测场地网接地点之间的距离宜大于10m。
4.3雷击电磁脉冲防护
通过风杆上避雷针对观测场内设备实施直击雷保护措施后,气象站观测场内的所有设备均处于LPZ0B雷电防护区,由于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没有得到衰减,为防止观测场及附近地闪出现时,雷电产生的脉冲电磁场从空中直接辐射入观测场电子设备,所以还需采取雷击电磁脉冲防护措施。屏蔽是减少电磁干扰的基本措施[1],因此风向、风速数据传输线应采用带屏蔽层的电缆经金属风杆内敷设,传输线的外屏蔽层首尾两端与风杆做电气连接,风杆与观测场地网作可靠电气连接。
总结
地面气象观测场内设备易遭受雷击损坏,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必要的雷电防护,但可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气象观测场的防雷措施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加上地形的因素,就为雷灾事故埋下了隐患。在此呼吁各级气象主管部门重视气象观测场的雷电防护问题,如果发现问题,认真分析,及时整改,以减少雷灾事故的发生。
[1]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2.
关键词:气象观测;问题;对策
Abstract:theground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inChina's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istheearlieststart,themostcommontypeofdevelopment.Untiltoday,theground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isstillthebasisofmeteorologicalwork,throughouttheweatherthework.Onlytodotheworkandensuringthetimelyaccessaccurateandcomplete,andobjectiveobservationdata,canverywellhelpweatheranalysisandscientificresearchofthemeteorologicalwork.Inthelong-termofthetheoryresearchandpracticeaccumulation,andonthebasisofthegroundoftheChinameteorologicalworkhasmadegoodprogress.However,thereisalsostillhassomeproblems.Theseproblemsaffecttheground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workachievement,andsomedegreeofrestrictingitsdevelopment.
Keywords: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s
目前,在我国,气象科技发展迅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为了顺应气象科技的发展趋势,对我们地面气象观测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常规天气的观测知识,还要能应付实际操作的各种复杂情况。在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文就我国目前地面气象观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有简明的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给同行作为参考。
一、有关云状记录问题
(一)在地面气象观测中,云状记录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云的观测是重要项目。而在云状观测记录中存在一些问题,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克服和解决的。
1.主观因素
其次,有些观测员在工作中图省事,怕出错,因而在记录过程中都尽量简化。对于一些拿不准、不熟悉的云,采取回避不记的方法。
2.客观因素
当然,我们的观测人员大部分都是认真严谨的。但是在有些特殊情况下,也难免造成云状的误记漏记。
(1)有关变化中的云状的问题
云的变化虽然瞬息万变,但是通常也是有规可循的。对于一些典型的云状的变化,观测员一般不会产生误记,漏记。而以下三种情况,是最容易产生问题的:
①云的成因不明,变化不规律,无法根据经验对其做出正确判断;
②多个层次的云同时存在,或仅能从云缝中窥见上层云,却无法对云状做出有效判断;
③云码编报无规律可循,仅以定时观测时的云状编码。
(2)有关夜间观测云状的问题
夜间观测条件较差,容易出现问题。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尤为容易出错。
①对于当时云天演变特点不熟悉,并且不了解傍晚时云的分布情况;
②未等眼睛对黑暗条件有所适应,就直接进入观测点,产生视觉误差;
③在特殊情况下,没有对云况进行仔细辨认分析就盲目记录。
(二)解决对策及建议:
以上是在云的观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求观测员在工作中端正态度,增强责任心。工作细致,绝不敷衍了事。敢于提出疑问和承担责任。
3.增强对气象观测方面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提高观测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二、有关蒸发量的问题
(一)关于蒸发量值产生误差的原因
我们在对于蒸发量的研究中发现,影响蒸发量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经过归纳和总结我们不难看出,在众多因素中,风速和日照时数是最主要因子。温度和湿度次之。而蒸发速度在温度饱和差大,温度高、风速大的情况下变快。反之,则慢。
在目前各地气象站使用的测量蒸发的设备中,E-601B型蒸发器由于器口面积大,安装高度低,其测量结果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相比之下,另外一种测量仪器――小型蒸发器,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然而这两种测量设备在有强降雨的情况下,所测得的蒸发量都容易产生误差。当有强降雨产生时,雨水落到蒸发器内会使蒸发器内的水溅出,导致所测得的蒸发量值偏大。同时,如果不及时从蒸发器中取水,也会导致蒸发器内的水外溅,甚至溢出,后果严重的话会使记录缺测。
正常来说,在相同天气条件下,连续几天的蒸发量值不会有太大偏差,如果发现有反常,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判别观测记录是否准确。
1.采用公式估算。蒸发量的常用估算公式是基本常识,同行们都清楚明了,在此不作赘述。
2.将计算结果乘以二,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如果偏差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则需要结合上面我们提到的影响蒸发量的各项因素以及实际的天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如分析结果发现偏差不大,则按正常处理;如偏差较大,则按缺测处理。
3.除以上方法外,还要根据具备情况作具体分析。鸟兽饮水,人工记录过程,测量仪器具体操作等都可能对最终的测量数据产生影响。我们唯有本着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测量结果做细致的全方位的分析研究,才能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关于文件数据的问题
(一)A、Z文件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A、Z文件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很多时候,由于台站的观测员没有及时对数据进行维护,会出现A、Z文件数据不一致的问题。或者当B、Z文件不一致时,没能做出正确判断,在不需要替换的情况下,将B文件转换成A文件,从而导致A、Z文件不一致。
(1)如果Z文件出现数据误、漏现象,通过人工修改、内插、缺测处理的记录,就只需要在备注栏备注,而不需要替换。
(2)由于B文件维护不当造成的数据问题,则需要重新维护B文件并用Z文件数据将其代替。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李黄.自动气象站使用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关键词]地面观测;项目;策略
一、地面气象测报的项目
二、地面气象观测的问题
地面气象测报至关重要,然而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专业知识认知不够,学习不足
在地面气象测报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电码手册》、《地面气象业务系统软件》及有关技术规定认真研读和学习。而且由于一年中不同季节的编报要领不同,有些特殊天气现象一年仅出现一次,因而对待专业知识要反复学习温故,遇到复杂天气随时翻看。有些气象台站除了每月的质量分析会外平时很少集体学习,态度松散专业不足。
2.规章制度执行力不严格
严格执行地面气象测报规章制度可以避免或减少很多错情。如值班制度规定每小时正点必须检查正点数据是否有异常值出现或缺漏。出现问题应该及时处理。交接班制度不严常是缺测、迟测、漏测、漏报的原因之一。
3.精力分散工作责任心不强
每个观测员在值班前后或值班过程中如若受到什么事情的干扰,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出错。随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现在许多台站都执行业务一体化,值测报班后又要值预报班还需兼职单位的一些日常事务,精力有限不容分散。同时粗心大意工作责任心不强也容易产生错情从而影响测报质量。
4.气象观测仪器使用及维护不到位
气象观测记录是否准确,具有代表性和比较性,跟气象仪器的安装使用正确与否和平时的维护有很大关系。如温、湿度计感应部分沾满灰尘,会破坏感应部分的灵敏度,使记录失真;气压表水银面氧化严重会使水银面调整不正确;地温场地土壤板结,地温表安装失误会使记录失真。在测报工作中,由于仪器安装使用不正确或维护不佳,造成记录中断、失真或缺测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完善地面气象测报工作的策略
随着业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大气探测工作业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上述分析,认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议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以进一步推动地面气象测报的质量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1.观测员要加强业务学习
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于复杂天气的处理能力。可以制定出对复杂天气的操作流程来规范观测过程,例如在冰雹天气如何采取措施进行观测。在不同季节还会出现不同的天气状况,所以就需要在某种特定天气状况出现之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学习来提高对季节性天气的观测质量和水平。例如在汛期很容易出现大风以及冰雹等天气,就需要认真的对此进行学习。在冬季来临之前需要对大雪以及雪深和湿球冰灯项目进行再次学习来掌握熟练的技巧,对这种特殊天气现象进行观测。
2.加强测报业务计算机系统
(1)台站参数设置
地面气象观测基本参数内容为人工观测、自动站观测以及不同测站的情况,其中积雪、电线覆冰、冻土等观测项目的观测任务固定不变,因此对这些参数设置不能随季节的变化而有改动。改则县气象观测站应根据本站实际情况进行数据输入,对于运用不到的项目处填写“无”或跳过不填;如果参数内容出现变化或异常时,如降水、蒸发数据极易发生大的变化,要及时进行相应内容数据的修改;项目数据内容的调整修改要尽量在月初完成,这样就不致于影响整个月份观测项目数据,同时有利于数据文件的相互转换。
(2)地面审核规则库
地面审核规则库共有各项规则114条,主要用于对地面气象观测定时记录数据输入时记录极值的判断、月年地面数据文件的审核。改则县通过建立本站自己的审核规则库,其中草温审核规则库参照0cm地温规则库设置,适当扩大日变化范围;将各规则库中数据存入数据库Sysslib.mdb中的tabAuditingRulelib表。建立审核规则库的目的是有助于测报员在审核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错误信息,并及时修改订正。
3.努力提高对不同气象状况与特殊时段的观测能力
4.气象仪器的清洁维护
自动气象站的各项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空气中的灰尘覆盖,从面影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因此自动站室内外各项仪器必须定期清洁。如清除温湿度表的外表灰尘,清洁温湿度感应器的头部保护滤膜,防比灰尘堵塞金属网孔,清除蒸发传感器金属网上的水垢和赃物,用湿布在30分前擦洗百叶箱,一星期更换一次湿球纱布,擦拭室内外计算机、户外显示器、自动采集器等设备以确保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准确度。
5.保护好观测环境和场地
自动观测站的各项感应器,各种电缆设于观测场的室内外,观测场的环境变化会自接影响仪器的灵敏性,所以要注意维护自动观测站场地的环境。经常检查百叶箱、风向杆、围栏是否牢固并保持洁白;保持观测场内整洁,观测场草坪草高对不同深度低温的感应有影响,必须及时修整草坪,浅草超过二十厘米时,应及时剪割;地温场要保持裸地及土质疏松,雨后及时耙松等。
结束语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是气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气象业现代化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及物质生活需求对气象观测预报等提出了更加全面、系统、精湛的要求。要提高地面测报工作的质量,要求我们的测报人员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和高度负责,加强学习和思考,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全面提高气象测报工作质量。
[1]周长江,薛新慧.关于基层台站气象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B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