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核是检验检测机构自行组织的管理体系审核,按照管理体系文件规定,对其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组织开展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独立的检查活动。检验检测机构应当编制内部审核控制程序,对内部审核工作的计划、筹备、实施、结果报告、不符合工作的纠正、纠正措施及验证等环节进行合理规范。
1.做好内审员的培训和再培训
内审员在内审前的培训工作非常重要。内审员可通过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的形式对审核所使用的准则(《通用要求》)、标准、管理体系文件等内容熟悉掌握,做到心中有数。因为这些要求、标准、管理体系文件既是进行内部质量审核的依据和判定标准,也是内审员在审核前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如果内审人员对此不熟悉,就不能有效地实施内部质量审核,找不出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内审前,内审人员一定要根据每次内审的目的、范围、要求对所用的评审准则、管理体系文件认真学习领会、掌握,特别是对重点审核的问题应重点把握。
2.做好内审前的策划准备工作
在实施内部质量审核前,做好内审前的策划准备工作十分重要,是保证成功内审的基础,策划应充分考虑组织的特点,如组织机构、检测过程和内审员情况等。
内部审核通常每年1次,由质量负责人策划内审并制定审核方案。内部审核应当覆盖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应当覆盖与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部门、所有场所和所有活动。但是这四个覆盖不是必须的,检验检测机构可以依据以下3点来策划、制定、实施和保持审核方案。
(1)有关过程的重要性;
(2)对检验检测机构产生影响的变化;
(3)以往的审核结果。
审核方案包括频次、方法、职责、策划要求和报告。
3.编制内审检查表
4.有效实施审核
审核应按照实验室内部审核实施计划进行。以***会议开始现场审核。内审员根据设计好的检查表,运用各种审核方法和技巧,收集客观证据,得出审核发现,进行分析判断,开具不合格项报告。内审一定要***,且客观、公正,不能单纯只为了发现不合格项。内审员对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应认真核对,并且在审核范围内提出。此外,还应严格把握不合格的性质,对检测质量影响不严重、且易于纠正的情况,内审员可把它开在一般不合格(即基本符合项)上,以突出对影响检测质量的重点审核。
5.客观编写内审报告
现场审核结束后,一般由审核组长编写内部审核报告,内容包括:审核目的、范围、依据、内审组成员、受审核部门、质量体系运行情况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的提出,确认和分层分步实施的要求等。审核报告应在审核组成员认真讨论并与受审核部门沟通(不符合方面)后形成。
审核结论很重要,审核组应依据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对本机构的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对成功的方面给予肯定,对存在问题的方面提出改进的方向。
6.跟踪验证
内审员应负责对审核后的区域、过程的实施及纠正情况进行跟踪验证,并在紧接着的下一次审核时,对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复查评价,写入报告,实现审核闭环管理,以推动连续的质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