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守护国财国土、助推惠民政策落实”为主题发布第四十六批指导性案例。指导性意义体现在哪里?数字检察如何发挥作用?检察机关如何保障国家惠民政策有效执行?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就此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题一:请您谈谈为什么要发布这批指导性案例?
但由于公益诉讼法律制度供给尚不完善,现有法律规定较为原则,办案实践中各地对国财国土等重点领域仍然存在“线索发现难”“调查取证难”“案件范围和界限不明确”“办案质效有待提高”等一些实际困境。本批案例旨在发挥指导性案例在事实认定、证据运用、法律适用、政策把握、办案方法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复制推广各地在办案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更好地指引各级检察机关准确把握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特点和办案规律,提升办案质效,有力地破解国财国土等重点领域执法、司法难题,甚至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为助力构建国家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问题二:这批案例的指导性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卫列:本批指导性案例对于指导检察机关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保护国有财产、国有土地使用权以及保障国家惠民政策有效执行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充分体现了检察机关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勇气和智慧。
三是展示公益诉讼检察助推国财国土保护和惠民政策落实的良好成效。此批案例涉及大数据赋能税收监管、土地闲置低效的分类处置、监督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缴入国库“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展示了检察机关在有效保护国有财产和国有土地出让收益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国财国土领域公益诉讼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问题三:刚才您提到数字检察应用于公益诉讼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能否再详细介绍一下,与传统的办案模式相比,数字检察对办理国财国土领域案件有哪些积极作用?工作中如何把握好与行政机关的职责界限?
胡卫列:上个月,应勇检察长在数字检察工作专题研修班上对数字检察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作了深刻阐述,为我们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应用数字检察,落实“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工作机制指明了方向。与传统就案办案的模式相比,数字检察具有可复制、便推广的特性,能够放大、叠加、倍增法律监督质效。最高检指导有关检察机关坚持数字赋能法律监督,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统筹协调多元主体共治的独特优势,综合利用跨部门监管数据,破解某一特定领域传统执法、司法难题,以法律监督助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国有财产和国有土地。
一是充分彰显检察责任担当。尤其是在办理国财国土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中,以往我们发现监督线索都是依托群众举报或者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个别移送,但是数字检察模式下,检察机关通过打造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能够主动挖掘出批量的类案线索,推动检察法律监督从个别、偶发、被动转向全面、系统、主动。
二是全面释放数字检察监督效能。大数据监督模型凝聚了公益诉讼检察的办案逻辑和经验做法,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基础,检察机关通过在更大范围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能够实现同类问题在不同地区得到有效解决。如督促整治成品油税收监管秩序一案中,非标油综合治理监督模型在浙江、北京两地推广应用,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足以证实该模型的科学性、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具备了全国推广的基础。
三是深度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与以往办理国财国土领域解决个案、就案办案的方式不同,数字检察更加注重问题导向,通过解剖执法司法难点、堵点问题,深挖案件背后社会管理漏洞,让我们检察机关开展类案监督的规则和方法,上升到行政机关诉源治理、系统治理的具体措施,助力行政机关既“治已病”,更“防未病”,将检察公益诉讼职能优势真正转化为社会治理有效动能。
可以说,通过打造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实现了数字检察和检察公益诉讼的融合发展,从归纳总结公益诉讼个案经验,到打造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固定个案经验,最终利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助力公益诉讼办案经验得以全面推广。
问题四:这批指导性案例中有一件是针对保障国家惠民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行政公益诉讼案,请问在此类案件中检察机关如何认定公共利益受损?
胡卫列:公共政策是国家通过对资源的战略性运用,协调经济社会活动,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公共政策本质上是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在该案中,国家电网作为国有独资企业,其在国家出资下通过电力经营所产生的收益属于经营性国有财产范畴,电费降价政策实际上是将本应由国家收取的非税收入让渡给实际用电户,是国家一种变相的补贴,与退税政策类似。虽然从表面上看侵占的是用电户的财产,国家电网没有额外的损失,国有财产总量未减少,但从国有财产有效利用的角度考虑,通过电费降价方式让渡给用电户的这部分国有财产未能实现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的最终目的,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国有财产有效利用的案件,亦应属于国有财产保护领域案件。
检察机关在办理此类案件时,应认识到公共政策执行的公共利益属性,对于在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违法违规套取、骗取、截留、挪用各类助企惠民补贴,致使政策功能和目的失效、众多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受损的情形,应当发挥公益诉讼在节约诉讼成本、推动诉源治理方面的优势,依法开展监督,保障惠民公共政策贯彻落实。
问题五:2023年,国有财产保护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还会有哪些重点举措?
胡卫列:2023年,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寻找切入点和着力点,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和检察自觉,依法能动履职,切实发挥检察公益诉讼促进国财国土领域国家治理的制度作用,加强对下指导,在精准监督、效能监督上下功夫,持续深化国财国土领域公益诉讼检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