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调查记者是怎样工作的?

食品安全触动全民神经,人们通过这件事,再次感受到调查记者存在的意义。

暗访、卧底、对抗,警匪片一样刺激的生活;坚守正义、揭露不公,为老百姓发声,这是很多人对“调查记者”这一职业的印象。在一篇篇报道的背后,真实的调查记者是怎样工作、怎样生活的?他们眼中的新闻是什么?他们眼中的“调查记者”又是什么?

我想找一位现职调查记者聊一聊,能找到的对象并不太多。

这些年来,在各种压力之下,调查记者的队伍人数越来越少。媒体学者张志安曾就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做过两次调研,2010年至2011年调研时,中国传统媒体有306名调查记者,到2016年至2017年调研期,仅剩130名。这之后,又不断有人离开。

2024年,我们还有多少真正的调查记者?有人估计只有两位数,有人甚至觉得只有个位数。

在这些珍贵的、仍坚守在调查一线的记者中,我找到了李微敖。

公开资料是这样介绍他的:2003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新闻行业,曾在成都日报、湖南卫视、成都商报、《财经》杂志、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周末等媒体工作,现任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客座教授。近年来专注于涉及公共利益的,经济、法治、环境、健康类新闻题材的调查报道。

时隔七年,我依然记得听他讲述时感受到的热血沸腾。

在无数新闻线索中,他总是选择那些涉及公共利益,监督公权力、大企业和公众人物的重要事件,“在我的理念里,‘丑闻’才是新闻。”李微敖说。

今年是李微敖从业的第21年,同辈的调查记者,仍在一线的已经寥寥无几。但他说,他不觉得记者是“青春饭”,他相信调查记者这个职业像中医、律师一样,“越老越吃香”,他给自己的公众号取名“十驾”——“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以下是李微敖和温度纪的对谈。

“最重要的是靠作品说话”

温度纪:作为一名调查记者,你怎么定义“调查报道”?你自己是怎么进入这一领域的?

李微敖:在我的理念里,我觉得“丑闻”才是“新闻”,其他的消息都是“信息”。不想被公开的、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丑闻类的报道,这可能是我对所谓“调查报道”的定义。

要说我什么时候真正开始做调查报道,我觉得应该是2008年加入《财经》杂志的时候,那时在胡舒立女士的团队,是对我新闻理念和题材选择影响最大的时期,我在那里确立了自己的新闻价值取向,开始真正比较多地去写调查报道。

温度纪: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做出独家报道不是容易的事,你的新闻线索一般来自哪里?

李微敖:其实我一直不缺线索,这种状态大概有10年了。我的朋友很多,大家会给我提供报料,主动来找我报料的人也非常多。

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的作品说话,你写过什么样的报道,其他人才会知道你、了解你,对你有真正意义上的信任。

这几年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觉得对于记者来说,我想写的报道,绝大部分是写不出来的,我想打听的事情,大多数是问不到的,我觉得这才是记者真实的常态。

就像马树山案,后来不断有人跟我讲幕后的故事,其实我个人还很好奇,非常想知道当时把马树山抓起来的这个决策,迁西县是怎么做出的,县委书记李贵富的个人意志是通过什么来实施的,新闻曝光后他们是怎么应对的,他们被抓的细节,被抓之后交代了哪些事,我都很感兴趣,但我只知道一些片段,很难形成报道。

温度纪:在这么多找到你的新闻线索中,你怎么判断自己要报道哪一个选题?

李微敖:我会看是否涉及到重要人物,也就是所谓的名人、公众人物,是否涉及到级别较高、权力较大的官员或者重要的企业家,涉及的影响范围有多大。

其实需要被了解的个人苦难非常多,多到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行业“很冷酷”。比如很多报料拆迁问题的,都很难成为新闻,说句“很残忍”的话——不管强拆手段多么恶劣,除非死了人,甚至死一个人都不是“新闻”,或者那个人死得很惨烈,甚至要死两个人、三个人,才会成为新闻。

比如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几万块钱、几十万块钱,可能都是很大的数字,但对于经济新闻来说,几百万乃至几千万可能都不算什么。对于做新闻报道来说,筛选是一个不得不进行的“残酷”的过程。

温度纪:你做调查报道的频率是怎样的?

李微敖:我给自己的任务量是每个月写4篇报道,其中一部分是一些简单的信息,并不是所谓的调查报道。我觉得真正意义上比较深入的、好的调查报道,一个记者一年能做个几篇就很不错了。

李微敖:五年。那是北京的一个古玩字画收藏家,被控诈骗罪,判了十二年的故事。从我了解掌握的情况和当时旁听庭审的情况看,我个人判断他是比较冤枉的。在他被判坐牢几年后,北京市检察院复查认为,之前法院判决认定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出再审建议,但北京市高院拒绝再审。直到现在,那人已经坐了快9年的牢了,另外一个当事人则已经出狱了。我是在2017年旁听的庭审,2022年把这个故事写出来,但这个案子到现在还没有结束。

“获取信息更多要靠笨功夫”

温度纪:很多人对“调查记者”的印象都是卧底暗访、斗智斗勇,你有没有印象较深的类似经历?实际工作中一般怎么度过一天?

李微敖:类似乔装打扮这种事当然会有,会在一定的情况下冒充一定的身份,比如说我之前调查地产公司棕榈泉老板曾伟的案件,想了解他们地产楼盘的情况,就想假装成购房客,但是看我们这个穷样子,不像买得起房,更不像买得起豪宅的,于是我们就扮成了老板的司机和秘书。

还有一些提问的技巧,比如你要问一件事有没有发生,不是直接去问“有没有”,而是问“这件事进展到什么地步了”,类似这样陷阱式的提问,如果对方的回答,没有否认这件事,这就也已经达到了你的第一个目的。如果一上来就问“有没有这个事”,对方可能会给你打马虎眼。

其实更多时候,获取信息还是要靠自己的笨功夫,多走,多听,多问。

温度纪:感觉你这里像个巨大的信息处理站。

李微敖:是的,除非我不看、不接触这些信息,既得益于此,又深受其累……

“记者天然的使命就是促进信息公开”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基本事实:记者的使命就是把事情报道出来,至于报道的效果有没有,有多大,这完全不在记者的掌控范围内。

你报道了很多案件,就能够推动这些案件改变吗?你报道了很多社会的丑恶面,就能够解决那些问题,或者很大程度上缓解那些问题吗?其实并不一定的,我们没有强制调查权,没有执法权,我们把问题报道出来,这个报道能够发出来,其实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温度纪:调查性的报道发布后,可能会触及到各方利益,对于伴随的危险和争议,你有感到害怕和恐惧的时候吗?觉得最危险的是什么时候?

李微敖:2017年我报道当时华侨城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宗坚的腐败丑闻,那时候宗坚还在位,他一方面派人来往我手里塞钱,看我不要钱,就对外渲染,说我是收了50万黑钱来黑他的,还找人给我递话,说已经找好了公安和法院,要把我当坏分子给抓起来,按进去。

当时确实把我吓着了,我就四处去备份证据材料来保护自己。那年2月份发的新闻,5月劳动节一过,他就被抓了,后来判了13年。

温度纪:作为调查记者,你用真名发稿,在社交平台也一直有公开发声,网络上还有你的照片,这些个人信息的公开会给你带来麻烦吗?

我的手机还会突然一天之内收到几百条垃圾短信,像这样的情况,不受到干扰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觉得新闻工作者天然的使命,就是促进信息的公开。我们就应该坦坦荡荡,既然自己没做亏心事,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有什么不好意思不能公开的?

另一方面,我们的职务作品能够披露的信息其实是很小一部分,而且受到了很多严格的限制,我觉得记者、新闻工作者有这个使命,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的传播,传播事实,也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对我们本职工作的一个必要补充。

我觉得管控记者的社交平台是不对的,只要不是发表明确违反法律、违反公共道德底线的言论,不是去宣传仇恨,不是去渲染暴力色情、儿童色情,不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有什么不可以发表的呢?

“记者应该越老越吃香”

温度纪:之前张雪峰建议学生不要选新闻专业的言论受到热议,如果有人咨询你要不要学新闻,要不要当记者,你会给出什么建议?

李微敖:我刚刚经历了这样的事,有一个朋友的孩子辗转找到我,她考得还不错,一直想当记者,想读新闻学。我很认真地跟她讲,我特别支持她当记者,因为我觉得这个工作很有意思、也很重要,但是要当好记者,你可以去学法律,学经济学,学自然科学,包括学历史、社会学,可能都有助于你当更好的记者。新闻记者这个行当,入门门槛是很低的,学习别的学科甚至更有优势。

当然现在我也认识到一个事实,记者这份工作,你哪怕当得再久,当得再好,能够挣到的钱可能也只会越来越少。我知道身边不少同行、同事,有的即使工作了十几年,在北京,别说买房,连独立的一居室都住不起,不得不跟别人一起合租,或者要么住到很远的地方。

有一位实习生的妈妈想让她去企业工作,她说她想当记者,我说薪酬很低,她说只要能养活自己就可以,我说,养活自己都不一定能做得到,这也是事实。

温度纪:很多和你同辈的调查记者都已经离开这个行业,或者转为管理者,不再从事一线调查了,你有想过要离开吗?或者有想过自己还会干多久吗?

李微敖:我记得2010年左右就有一个媒体报纸要我去做副总编,我拒绝了,我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

如果条件允许,我会终身工作的,我想记者这个行当就像律师、中医一样,越老越吃香,这才是“对的规律”。

但记者的个人命运,其实也不在自己的掌握范围内,我也时不时会想,如果哪一天,不是我自己不想干,而是别的原因干不下去了,不让我干了,我可以去做什么?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会很痛苦,但生活还得继续,我有时候想,也许我可以给别人写个人传记,或者编辑电影剧本。

温度纪:有人觉得国内媒体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很难做出以前那么好的新闻报道,你怎么认为?

李微敖:现在的新闻尺度确实不如10年前或20年前,但尽管如此,在中国,每天或者至少每个星期,都有世界级的新闻题材在发生,这一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新闻富矿”,没有之一。比如说最近讨论很热烈的油罐车的事。

温度纪:在新闻工作之外,生活里有什么事是比较能让你开心的?

李微敖:我这些年越来越喜欢去拍野生动物,我已经去过几十次高原,拍过三次雪豹了,我喜欢扛着相机去拍鸟类,拍到好看的鸟、稀罕的鸟,我就会很开心;这5年来,我一直在策划推进一本书的出版,《可可西里的野生动物》,自己参与策划、制作,这也很开心;大概七八年前,我协助朋友们在山顶办了一所公益小学,甚至机缘巧合促成了草原上一座寺庙的建立,做这些事我也觉得很有成就感,很开心。

我的兴趣爱好真的很多,包括看足球,看欧洲杯、看美洲杯,看一场很棒的球赛,我也觉得很快乐;以前我每周去打几次羽毛球,也很快乐,去看展览,去听音乐会,我也很快乐。包括旅行,包括认识不同的人,包括恋爱、爱情,其实工作本身也会给我带来快乐,我经常会记录下来别人讲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

这两年,由于家庭的变故,我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济上、精神上、心理上压力都很大。但人啊,依然要积极乐观,一个人如果始终把自己过得很紧张,过得很苦大仇深,是很难持续的,你可能在短时期内,可以做得很好,可以做一年,做两年,做三年,但不一定能够持续十年、持续二十年,至少那样的情况下,我是做不到的。

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别人都在祝他们白头偕老,幸福永远,我说,生活的真实是,你们的苦恼只会越来越多,需要“升级打怪”的事情只会越来越多,需要面对的困难乃至磨难只会越来越多,但只要你们真诚地爱着,真诚地爱过,就已经比很多人更有力量,就已经比很多人更幸福了。

THE END
1.给自由调查记者的贴士国际记者网络所以你花了自己的钱到一线采访,为的只是一个报酬不算高的调查报道合约。这就是那个时刻 — 可能唯一的时刻 — 你有机会赚到钱,像松鼠一样为了即将到来的冬眠储备坚果。 自由调查记者们需要习惯为每个报道旅程寻找多重机会,无论是为了事业发展还是就为了生存。 比如说,一https://ijnet.org/zh-hans/story/%E7%BB%99%E8%87%AA%E7%94%B1%E8%B0%83%E6%9F%A5%E8%AE%B0%E8%80%85%E7%9A%84%E8%B4%B4%E5%A3%AB
2.深度调查行业兴衰史:中国调查记者都去哪了?创事记新浪科技世界杯期间,中国仅有几万名注册足球运动员的真相刺痛国人,但调查记者的数量,比足球运动员还要稀缺的多。 一直将调查记者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张志安在2011年发布了一项《中国调查记者生态调查》,直言“即使用最宽松的定义标准,全国调查记者也不过数百人”。 https://tech.sina.com.cn/csj/2018-07-23/doc-ihftenhz2197657.shtml
3.想要开始调查报道?我们准备了一份来自顶尖记者的经验清单挪威调查记者、卑尔根大学和斯塔万格大学教师塔耶?勒尔-萨尔弗森(Tarjei Leer-Salvesen)建议学生“引起主管注意”。 “新闻编辑室的主管们总是告诉学生要对所有事情都了解一点儿,因为那会让他们的工作更轻松。但诀窍是,通过制作杰出的故事,让编辑不得不关注并喜欢你,从而不去迎合‘什么都做一点儿’的要求,”他说。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464842
4.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有关负责人就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答记者问3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第2号公告,决定于2024年开展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为什么要开展这次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以往的调查相比,这次调查工作有什么变化?调查结果将如何运用?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有关负责人日前就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有关问题,接受中国信息报记者采访。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3/content_6940424.htm
5.调查型记者范文7篇(全文)作为一名调查型记者, 应当具有怎样的业务素养?应该有发自内心的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行动上的执着;要具备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 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在调查过程中, 心态要平和, 要冷静, 但又不缺乏人文关怀。只有这样的调查记者才能做出做好一篇调查性报道。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ajqc6rdx.html
6.CCTV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一向崇尚“理性、平衡、深入”的精神气质,因此它常被定义为一档“男性节目”。而就在这个“男性节目”中,却有将近一半的编导都是女性。并且,在2005年度的节目评奖中,女性编导的作品也频频获奖。其中有一对“铁杆儿”组合表现得尤为突出,她们就是编导范铭和记者柴静:她们是2005年度《新闻调查》产量最https://sports.cctv.com/news/special/C15587/10/20060430/101402.shtml
7.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相关负责人就湖南长沙“4·29”事故调查答记者问调查认定,这是一起因房主违法违规建设、加层扩建和用于出租经营,地方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违法建筑整治、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不负责,有的甚至推卸责任、放任不管,造成重大安全隐患长期未得到整治而导致的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记者: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何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https://www.kankanews.com/detail/0zwqvVqWA27
8.揭秘!4名记者卧底120天,从缅北救回6人,背后有啥故事?出发前,4名卧底记者没有告诉家人要去做什么,只是说,自己要出趟长差。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三路调查记者从河南出发,以赴缅甸务工者和招工中介的双重身份,奔赴多个地点进行调查、卧底。 “我们通过网上联系了一些有高薪工作的招聘者,确定之后,他们就把我们的信息给边境上的蛇头(组织偷渡并从中获取钱财的人)。蛇头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28055830512206
9.《好东西》:“我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我有什么可怜的?”(好东西)影评影片的主角可以说是三个处于不同年龄和身份的女性,她们,一是离异的单亲妈妈,身体力行尽自己所能去照顾他人;一个是未婚女性,成长在无爱的环境里,渴望获得他人的肯定;一个是9岁小学生,有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学业生活以及自我兴趣爱好的探索。三个人,在上海充满人情味的石库门里相遇,互相帮助、互相温暖、互相成为彼此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288287/
10.记者调查助学金与高消费之辩:助学金到底要帮助什么样的学生?记者调查|助学金与高消费之辩:助学金到底要帮助什么样的学生? 央视网消息(记者/姚抒廷):国家资助政策作为补助形式,旨在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但近年来,助学金分配中的不公平现象,以及领取助学金的高校学生出现高消费的行为引发了争议。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22https://www.workercn.cn/c/2023-11-21/8054370.shtml
11.山西电视台记者调查.doc山西电视台记者调查 篇一:调查记者 什么是调查记者,我国有哪些调查记者,请通过具体新闻实践案例说明进行新闻调查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问答形式)。 答:给“调查记者”下定义免不了主观判断与标准。结合新闻行业状况、调查记者队伍规模及其新闻生产实践的特点,可将“调查记者”定义为:一半以上工作时间从事调查性报道,主要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1225/76862070.shtm
12.央视记者调查报告:索命麻醉—你不知道的关于一线医生的真相真不希望某天推开诊室的门,看见"隔壁二傻子"坐诊。我希望医生们都心情舒展身体健康,所得与付出匹配,然后心平气和尽职尽责面对病人;天底下所有像我母亲那样为病所苦的人,都如沐春风。因为这朴素的想法和种种现实,作为调查记者的我,近半年一直在跟踪一个并不惹人注意、甚至一直被漠视的群体——麻醉医生。https://www.360zhyx.com/home-research-index-rid-317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