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涉外法律业务快速发展,但仍然缺口巨大,面对涉外法律服务的蓝海市场,青年律师如何做好职业规划
本文详尽介绍了以下四个问题:涉外业务的具体划分、涉外律师的主要职能、取得海外律师资格的方式、涉外业务的执业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涉外业务的划分
过去我们讨论的涉外业务更多是在说境外外商投资企业到中国进行投资活动产生的法律问题,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们更多讨论的是中国企业在其他目标国家进行投资、建设、贸易等经济活动而产生涉及外国法律、国际条约、国际公约等法律适用问题以及国际上因商业合作而引发的争议解决的问题。
相比于单纯适用中国境内的法律不同,涉外业务在适用法律和法律服务等方面更为宽泛。
司法部目前对涉外律师业务进行了划分,分别是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贸易、海商海事、金融与资本市场、跨国犯罪与追逃追赃、跨境投资、民商事诉讼与仲裁、能源与基础设施、知识产权及信息安全这九大类。
实际上,对于这九大板块而言,每个专业板块涉及的领域、细分的行业知识以及在工作过程中、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处理案件的底层逻辑及客户顾虑的关键点、需要打交道的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都是不同的。所以,在选择涉外业务作为执业方向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确以某一类别作为主攻方向。
虽然部分涉外业务如专业知识、商业逻辑、人脉资源等底层逻辑是一样的,但是为了实现在具体领域有所建树,我们在发展涉外业务的时候应找到擅长的及热爱的、长期发展的方向。
涉外业务的种类繁多,我们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作为青年律师只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深挖一口井就已经足够了。
涉外业务的法律市场体量也是非常大的。根据商务部新闻发布会,截止2020年2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7个国家和地区的173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078.6亿元人民币。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增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8.3%。就吸引外商投资而言,由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编制的《跨国公司投资中国40年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吸收外商投资达1349.7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截至2018年底,中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6.1万家,实际吸收外商投资2.1万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投资东道国之一。
从外事外贸上看,2019年前11月,我国的贸易总额为3.95万亿美元,全年预计在4.4万亿美元左右,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是出口大于进口,保持贸易顺差,经济走势依旧十分强劲。
与此相对的是涉外法律服务地快速发展。从司法部的官方网站处获悉,2018年我国国内律师共办理涉外法律事务近12.7万件,在数量显著的同时还办理了许多重大涉外案件,如诉美国反补贴措施世贸争端案等,服务领域囊括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涉外知识产权争议、境外投融资等法律事务。这些年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快速发展需求并不相配。
律师的工作最终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要想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份额中分得一杯羹需要有灵敏的商业嗅觉。国内企业大量的涉外业务几乎都被境外律所垄断,外所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办事处。
中国涉外法律人才建设也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快推进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发展涉外法律服务,强化企业合规意识,保障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新形势下加强涉外法律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涉外法律工作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届全国政协第34次双周协商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他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是一个需要也一定能够产生大批高素质涉外法律服务人才的时代。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论述,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坚持立足国情、服务大局,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队伍,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人民群众利益”。
然而目前能够从事涉外业务的律师人才极其缺乏,根据司法部的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执业律师47.3万多人,涉外律师人数不足1%。由中国官方机构公布的20个涉外律师人才库名单,以及《钱伯斯全球指南2019》中资律所的中国律师名单,共计收录2262名律师。收录的2262名涉外律师分布于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其中,北京、上海、广东3省市入选律师达943人,占总人数的41.7%。而能够在WTO领域的争端解决机制、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业务领域提供服务的,不足200人。
从整个涉外业务的体量、涉外法律人才的缺口、时代机遇来看,青年律师如果能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就能从涉外法律业务中分得一杯羹。
-2-涉外律师的主要职能
中国律师在涉外业务中扮演何种角色以中国企业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为例,一个项目必然有美国律师和中国律师的参与,二者是相互配合的。
事实上,中国企业对外国法律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难拿到优质的、性价比高的法律资源,往往要花费更多的冤枉钱才能实现上市。作为中国律师,如果能够对境外律师工作模式、行业排名、细分领域的行业律师的筛选、引荐相应的外国律师、把控外国律师的专业度及控制成本,就能更好地体现中国律师的价值,提升中国律师对项目的话语权,实现更好的配合。
在一个涉外项目中一般会存在中国法意见和外国法意见,中国持牌律师更多地提供中国法律意见,在涉及外国法的法律意见这方面的业务往往是由外国律师负责。
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持牌律师的利润空间,还能借助对涉外法律的了解和认知或考取境外律师执照完成文书的主体书写,完善法律的适用和两国法律的衔接,这时拥有外国牌照的中国律师也可以在其所持牌照国家的法律范畴内提供更多的价值和服务进而分的更大份额的律师服务费。
在外国法律中,判例法占比较高。近年来,判例法国家也越来越多地采取了颁布法典的方式。在我国这样一个法典法国家中,判例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之间的界限也更加模糊,这就使其拥有了许多共通之处。作为涉外青年律师,我们应该在工作中积累一些常用的国外的网站、工具、合同模板,时常总结工作思路及方法。
我们还可以发挥中国在案件的统筹、沟通、衔接作用,包括境外服务机构的对接、境外并购标的的选择、行业深度研究和意见、融资渠道推荐、项目的撮合等。尤其是大型的央企和国企,更希望有一个法律事务的统筹者,实现及时高效的回馈并快速通过其内部程序。
在促成国际化合作的过程中,文化沟通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经济很多时候都是文化的载体,在国内外双方进行谈判的时候,双方工作习惯、交往方式是不一样的。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双方人员的交流不光是法律的问题,还会涉及到跨法域的文化、语言交流。
我曾经作为外方代表进行谈判的时候,外方人员见到中方的领导一直说“YES”就认为事情就解决了,实际上事情并没有达成一致,这就是中西方社交文化不同导致的区别。中国企业在收购外国公司的时候,外方企业往往希望能够尊重其企业理念,作为法律服务者的我们也需要考虑如何体现文化的尊重和提升中国企业的商誉。
律师服务于经济,更多体现在风险防控的作用上。巴菲特最好的伙伴是芒格,芒格就是法律专业出身的。马云和蔡崇信也是一样,蔡崇信也是耶鲁法律博士出身。这些涉外业务的律师能够在企业运作的过程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涉外律师一定程度上在世界舞台也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声音,也是成为涉外律师的最高境界。
-3-如何取得海外律师资格
取得海外律师资格对于个人而言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经历。于我个人而言,在英国学习生活的5年,在考取执业资格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朋友,并且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层面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客观角度来说,获取海外律师执照是否会对律师生涯会产生核心影响是画问号的。
部分国内律师在中国的法律业务做得很好,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不可避免涉及涉外业务。这些律师虽然英文水平没那么好,但一定是敢说的。对于律师而言,语言只是一个载体,能够帮助律师更好地跟境外客户交流,最重要的是法律的专业水平、职业的敏感度。
取得国外律师牌照不一定就代表拥有了优秀的法律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法律逻辑。在中国大陆作为应届生求职,学历和外国律师资格能起到敲门砖的作用。
1.美国
在取得国外律师牌照,更多的人会选取美国律师牌照。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每一个州都是独立的司法单位,都有自己的律师考试、报考条件和通过标准。如果你获得了某个州的执照,通常只能在该州执业。
跨州执业要另行申请,一般需要四到七年的执业经验才可以申请到其他州免试执业。到联邦法院出庭也要经该法庭另外核准。
首都华盛顿特区有点特殊,只要你有任何一个州的执照,你都可以到首都执业。加州和纽约是美国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州,因此考生人数也最多。纽约是世界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最高,超大规模的国际律师事务所多云集于此,也就吸引了最多外国考生。
在纽约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同样要经过资格审查、NYBAR的考试、MPRM以及宣誓四个步骤。首先,要先确定自己是否符合纽约州律师考试资格。在美国攻读JD&LLM的中国留学生所就读的法学院只要是美国ABA承认的均有报考资格,JD的话直接具有报考资格,不论在国内念的学位是什么。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取得法学学位和美国ABA认可的LLM学位,并满足NYBAR考试特定科目和学分。如果你是JD的身份报考,缴交$250;LLM报名的国际学生——$750的费用。按要求提交相应材料。后续步骤与获得加州律师执照类似。
2.香港
香港律师分为事务律师solicitor和出庭大律师(大状)barrister;solicitor在律师事务所,业务包括合规审查、仲裁、公司法务、金融、基金实务等等。成为香港律师途径有二。
途径一:上学。通过申请就读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法学院读法律本科LLB(4年)或者法律博士JD(2年)。在成绩合格后申请进入PCLL(ThePostgraduateCertificateinLaws),通过一年全日制或两年非全日制在香港进行法律职业项目的学习。此外,事务律师必须先拿到律所offer做见习律师(traineesolicitor)两年,合格后才能拿到香港律师牌照。出庭律师则需要要去内庭实习获取资格。
途径二:有经验的律师参加资格考试。内地律师取得5年或以上的执业经验,可直接通过香港律师会的海外律师资格考试取得香港律师执业资,通过考试后,无需实习,便可以成为香港律师。
香港法律制度下存在“注册外地律师”的职称。注册外地律师只能就其取得资格所在地的法律提供法律服务,而不能提供香港法律服务,但可以被香港的律所聘请为外国法律顾问。如果在取得资格后全职执业不满2年,需要一个督导,由律所向香港律师会提交督导提案,才能进行申请。
实际上如果拥有如英国、澳大利亚律师牌照,由于香港法律和它们一脉相承,在实际执业中接触业务差别不大。而如果拥有美国律师牌照(如纽约州律师牌照),在美国律所香港办公室中,在资本市场业务上有很多的发挥空间。
3.英国
英国与香港类似,分为事务性律师和上庭律师。
Solicitor(事务性律师)一般负责为委托人处理绝大部分法律事务,包括听证会、上庭、谈判、起草协议或合同等。一般根据资历等条件的不同又分为trainee,assistant,associate,consultant,partner事务性律师通常是直接与客户进行沟通,根据客户的需要为客户解答。
Barrister(上庭律师)通常不属于任何律师事务所,只有少数的律师事务所会有“barrister”,而且上庭律师是不与客户直接取得联系是需要接受事务性律师的委托,为客户在法庭上进行服务。上庭律师是英国四大律师学院的会员(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上庭律师的专业组织机构),分别为荣誉林肯律师学院(TheHonourableSocietyofLincoln'sInn)、中殿律师学院(TheHonourableSocietyoftheMiddleTemple)、格雷斯律师学院(TheHonourableSocietyofGraysInn)和内殿律师学院(TheHonourableSocietyoftheInnerTemple),均位于伦敦市中心。
中国人取得英国事务性律师资格有以下四个方法:
1.非法律本科毕业+英国法学MAlaw(LLMlawConversion)课程毕业或GDL课程+LPC课程或LLMLegalPraticecourse+两年实习=英国事务性律师2.国内法律本科毕业+英国LLM毕业+GDL课程+LPC课程+两年实习合同=英国事务性律师3.国内法律本科+英国LLM毕业+成为中国律师+QLTS(律师执业资格转换考试)=英国事务性律师4.国内的在职律师可以参加QLTS的转换考试来考取英国的事务性律师。
4.新加坡
成为新加坡律师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在新加坡取得律师资格,要求所有律师必须具有大学法律本科以上的学历,读完律政部规定的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被认可的25所大学法学院本科课程,取得法学学士,年龄达到21周岁、品行良好。
第二,到法律学会下属的法律教育委员会开设的“延续课程”学习,再到律师事务所进行实习,经法律教育委员会考试合格者才具有律师资格。“延续课程”以法律实务为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诉讼程序、司法文书、辩护技巧、公司非诉法律、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授课老师由具有实践经验的法官、律师、政府法制官员等担任,结束时考试合格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律师事务所的实习。
对于在英、澳以外国家的大学法学院毕业生,如果要成为新加坡的律师,则必须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举办的一年的法学法律课程培训,然后才具有和新加坡大学法学院毕业生同样的资格,按照走“延续课程”和到律师事务所实习的程序,如考试合格,可提出申请,批准具有新加坡律师资格。
第三,取得新加坡律师资格后,如要成为新加坡执业律师,须先到新加坡律师公会领取开业申请书,经律师公会审核同意并提交高等法院批准后方可开业。律师开业不需要到工商管理部门登记。
5.法国
6.日本
法律职业资格获得需要通过以下步骤:
第一,获得司法考试资格(通过律师考试初级考试或者法学部3年之后考入法科大学院学习两年,毕业后获得司法考试资格)。
第二,通过司法考试。
第三,进行司法修习(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成为司法修习生均参加日本最高法院管理下的司法修习所进行为期1年半的司法修习),结业的修习生通过所在地的律师协会向日本律师联合会提出申请,经过登记注册后成为正式的执业律师。
第四,外国人获得法律职业资格需要经过法务大臣批准,并符合《关于外国律师从事法律事务的特别措施法案》第10条第1款第1项和第3项的规定。
第一阶段:成长。首先,积淀专业、提升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打好基础。其次,找方向、打基础。厘清自己想要从事的法律业务领域的大方向。再次,跟对人、做对事。和领域内专业人士互通交流,多认识一些小伙伴,这些都是我们日后的帮手。
第二阶段:独立。拓案源独立办案,从为合伙人做事到为自己做事。做好人、办好事、赢口碑。但此阶段对案件的选择余地小,但每一件事都是经验的积累。明确对自身的定位,主要分为在专业领域具有独到见解单不乐于社交的技术型律师、善于拓展社交的管理型律师。青年律师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相应的能力。
第三阶段:发展。对案件类型和客户,拥有有自己选择的空间。此时应当找准方向,才能有所舍有所得。提高在行业协会、律协、高校、研究机构等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借助平台助力发展。最后,提升视野和格局,长远发展,未雨绸缪。
在专业方面,提升团队管理能力,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的远。其次,对某个特别行业深耕细作,成为行业专家,使自己在业界内、业界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资源方面,通过积累客户资源扩大市场和影响力。具体而言则是需要学会吃亏与赞美,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早期通过少分利润积累客户和口碑才能实现后期的资源变现。此外,还需要行政支持和资源匹配,在律所平台内或团队内部消化客户需求。
总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拥有国外学习经历和外国律师执照,可能会在刚步入职场的时候具有一定的“优越感”。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业务发展都会磨去这些个人的“棱角”。只有我们能够接地气,也能够站在国际舞台上,才能成为实现横贯东西优秀的涉外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