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技巧,加强心理咨询中的共情力

共情不是“听到什么就说什么”,它是一个可教可学的技能,就像科胡特说的:共情不是天赋,而是训练和学习的结果(1984)。

来访不一定从一开始就明白,其实是他们的内心而不是外界起主要作用。通常他们认为问题出在外面,比如不公平的老师,恶霸丈夫,挑衅不听话的孩子,需求高的父母。所以,心理咨询的一个主要任务便是帮他们理清内心的感受。

可是我们没有血液扫描仪来检测一个人的感觉,那怎么办呢了解内心世界有且只有两种方式:内省——我们了解自己内心的方式;共情——我们了解别人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科胡特把共情称为替代性内省,即,用来访者的眼睛看世界。在生命的最后,科胡特说,共情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1981)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就说你听到的或理解的,不要加,不要减,也不要换方向。”可是只凭一句话,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如果我想从纽约去加州,人们会告诉我往西走,也许我最终能走到,但肯定效率不高,因为我很可能在许多岔路口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走。

另外,怎么说,要说其中的哪个部分是用来访的话说,还是我自己的话说感受还是行为说结果还是意图说事情本身还是说反应说希望还是恐惧前缘还是后缘这些是我们每时每刻的选择。此外还有语气和非语言的行为。

更复杂的是,我们听到的东西要经过我们的滤镜。就像史托罗罗喜欢说的:没有完美无瑕的感知。我们的过往和原则都在影响我们听到的东西。

1.除了感受,还有需求

我们自然地强调来访的感受,也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我们还能反映感受潜在的愿望,实际上就让来访之前被挫败的自体客体需求变得合法化了。

一个酗酒者故态复萌后,其他人给他上了一课,咨询师说:“当你需要被支持时,你感到的是被批评。”

对于毕业的女生,她需要镜映/肯定;对戒酒者,他需要理想化的力量。咨询师的话回应了这些需求。这些话帮助他们释放了过去一直隔离的需求。只有一个人感觉到自己的需求是合法合理的,他们才能表达和满足这些需求。

这也和培养一个人的能动性有关,即主动采取有效行动、掌握自己生活的主动权。哈格曼(Hagman,2020)曾说,提升个人能动性,需要共情到“孩子是主动性的中心”,实现的方式是命名和组织意图。

比如,坐在孩子身边玩积木,父母会说:“你把积木堆得这么高,你在堆塔吗”也就是说,父母不仅在回应一种"感觉"(玩积木很有趣),而且在回应孩子“想要做的事情"(堆一个塔)。

我的建议是,共情时我们除了反映感受,还可以倾听、命名和确认来访感受背后的需求、愿望、意图。

2.专注当下发生的,而不是没有的

对于那些总是反应太快或冲动的人,我们不是说“你需要有更多的耐心,”而是说“你很难有耐心。”我们坚持来访的实际感觉,说出我们听到的,而不是做别的,或者试图让他们做别的事情。

另一位来访抱怨,妻子经常打扰他的治疗,他不喜欢不想要。为了支持来访的欲望是合理的,咨询师可能是善意的支持他反抗妻子的干涉。但我的建议是,我们想探究的是他不这样做的原因,比如“我猜,虽然你不喜欢这样,但你觉得你不能让她停止。”这就把焦点从他的行为,转移到驱动行为的内在感觉上。

3.词语的不同含义

同一个词对不同的人的含义可能大不相同。我对来访说:“你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她说:“不,约翰(她的丈夫)有这个资格(entitled);我是不应得。”在我看来,没有资格和不应得这两个词没什么区别,但对这个来访来说不是,我用的词并没有让她觉得自己被理解。她澄清说,因为自己觉得是太纵容丈夫的行为,因为自己的被动促成了现在的情况,所以她不是没资格,而是丧失了应得的权利。

奥恩斯坦夫妇在早期的一篇论文中也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咨询师说,来访的梦反映了他从危险中“获救”了。来访感到被深深的伤害和误解了,因为他觉得,他是靠自己的力量、机智逃脱。说成被拯救,反而好像他是被动和依赖的,而不是坚强和足智多谋的。

共情式沉浸,能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词,捕捉来访的感觉。但重要的是记住,我们不必,通常也不可能,立即正确。我们必须灵活,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让来访纠正我们的错误。只有来访才能决定,他们是不是觉得被理解了。在此之前,他们不能利用我们所说的任何话,无论我们认为说的多么是“真相”。

4.外部事件vs内部感觉,顺序

看这两个句子:“他们不相信你”和“你觉得被他们贬低了”,都是在描述同样一件事,好像差不多,但前者是谈论他们,后者是谈论你——来访。一个是描述行为,另一个是描述情感。来访经常喜欢用外界发生的事情来描述他们的感觉。在共情时,强调内心感觉比强调外部触发事件更有帮助。

还有说话的顺序。人们倾向于从结束的地方开始说。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强调并以我们希望扩展的部分结尾是很有帮助的。

5.语气和非语言方面

我用平淡的语气说:“那让你狂怒”,和我大声说:“那让你狂怒!”共情的效果大不相同。我们的身体姿势,叹气,身体前倾或后仰,手势,都传达了我们的理解。有时我们传达我们的移情反应的方式不使用或改写来访的话。

一位来访正向我描述了一些令人发指的行为,我毫不犹豫地说:“哦,我的天啊!”她停了下来,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简单地说:“谢谢你。”这清楚地表明,她感觉自己完全被理解了。这让我想起了科胡特的来访,他只是与病人同步呼吸,就能传达一种共情的连接(科胡特,1984)。

6.主体间的联结与断裂

这些差异不仅包括我们的感知,还包括我们的期望、反应、需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包括我们自己的防御。

我们从病人身上听到的东西,受到我们能听到(或能忍受听到)的东西的限制。这些主体间的联结和断裂,会给共情式浸润和理解带来障碍。这就需要治疗师对支配我们自己内部感觉的组织原则进行反思。

7.前缘和后缘

指导共情的最重要、最有用的概念之一就是前缘的概念。这个术语来自科胡特,根据定义,前缘指的是移情或对受挫的表达,但是仍保持着健康的、儿童的、发展需求。后缘则是指由于创伤、失调、共情失败导致的移情或重复的模式、消极期望和防御策略。所以,后缘的解释,强调了来访试图防御,否认或回避的东西。前缘解释了努力和希望。

弗兰克·拉赫曼说过,前缘解释的是“来访通过症状和行为去获得、保留或维持的东西,这些症状和行为在观察者看来可能是病理学,但实际上反映的是来访的动机努力。”

玛丽安·托尔平强调,接受健康自体的痛苦,并解决前缘问题,为治疗的恢复提供了动力。在治疗关系中对前缘的准确理解,构成了一种新的感觉萌芽。咨询师是一个新的情感伴侣,与他共同创造的新感觉可以开始改变来访的期望和内心世界。

这不仅为自体客体移情打好了基础,而且,最终,帮助这名来访找到了成本更低、更充实的方式和他人进行有意义的接触。

另一个例子,乔治·哈格曼描述了一个来访大卫,他坚持“自己做分析”,从而有效地把咨询师拒之门外。如果是后缘的解释,可能会把这个看作是来访的阻抗和防御性的自给自足。相反,哈格曼把这解释为一种尝试,避免咨询师的强制性侵入,因为这会篡夺他的真实感觉,让他害怕与母亲的慢性互动病史重演。于是保护了他真实的自体意识——这就是前缘解释(哈格曼2020)

把重点放在病人正在努力做什么,而不是他们试图避免什么,以及他们的什么选择是正确的健康的,而不是什么是错误的或病态的。哈格曼对大卫的共情是有深度的,是对他自我保护行为的迟来的认可和肯定,帮助来访逐渐意识到,他自己在那些巨大困难的被创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当哈格曼这样做的时候,他抑制了自己想去解释的欲望,允许大卫把自己拒之门外,他营造了一个信任和安全的环境,没有胁迫。我们的目标是让所有大卫这样的病人最终看到,他们的困难不是外部导致的,而是很久以前它们做出的内心选择,这些选择已经变得僵化和束缚。正是我们对患者内心世界持续的共情沉浸。

最后一个例子:在第一次治疗结束时,我的来访问,是否可以提前付治疗费用。有些人不喜欢每周写一张支票,或者在月底收到一大笔账单,所以我告诉他没问题。他写了一张支票,然后放在我的桌子上。他离开后,我看了看支票,发现是5000美元。我思绪万千:他是想给我留下好印象吗和我竞争以大佬的身份,挥金如土来抵消做咨询的被羞辱感

本着前缘倾听的角度,当他回来时,我邀请他对此进行思考。原来,他是一个过去曾多次尝试治疗,但总是中途退出的人。那张涵盖了好几个月疗程费用的大额支票,是他对坚持治疗的一种承诺。

记住,人们所做的几乎总是为了保护自体(他们的能动性、活力、自主性)或保护和他们需要的他人的联系。带着这种取向去倾听,会对我们听到的内容和我们的反应产生深远的影响。

要找到前缘,首先要假设来访所做的事情是对的,然后倾听是对的。当我们看到症状或看似功能失调的行为,我们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种行为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寻找答案可以帮助理清内在动力和前缘的动机。

临床案例1:

来访33岁,单身,渴望找到婚姻伴侣可以安定下来。她和一个千里之外的男人有一段热恋,这个男人已婚,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并不想离婚。他对我的来访非常嫉妒和占有欲,特别是如果她注意其他男人,他就会盘问她。

我们无数次地讨论是什么吸引她进入并维持这段关系。她说:“他挑战我,试探我,逼我说我不想说的话,那些很难说的话。比如他想知道我和前男友吃饭的时候有没有发生关系,他就一直催我回答。我告诉他,这不关他的事。我很难回答,因为我感到内疚,但他强迫我说实话。这对我有好处。我躲不开他。”

但后来,我想起了科胡特的名言:来访的正确可能比咨询师的更深刻。所以我重新集中注意力,对她说:“能告诉他一些难以启齿的事情,他不喜欢听到的事情,这对你来说很重要。”她回答说:“是的,我这一辈子都在隐藏真实的自己。我永远无法向父母展示真实的自己。他们会很失望的。但是杰克接受了我。”我终于明白。“所以,在你向他坦白一些他不喜欢的事情后,他接受你的方式,让你终于觉得你可以做真正的自己了。”她开始哭了(这表明我们触动到了情感神经),然后说:“是的,我觉得我这辈子都在隐藏自己。这是我唯一能坦诚相待的地方。”

我说:“终于可以做自己了,不用躲躲藏藏,还觉得自己有价值,这真是一种解脱。最终,你会因为自己而感到可爱和被爱,而不是因为你认为别人需要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感觉太棒了。”她哭得更厉害了。

然后她说:“我记得我第一次故意对父母隐瞒一些事。我撒了谎。这件事至今仍困扰着我。”然后,她详细描述了那些事如何让她感到羞耻和内疚。隐藏、秘密、内疚、羞耻的主题变得更加明显,并开始照亮我的来访的动力和奋斗。

遵循科胡特的格言:无论如何,来访总是正确的,倾听它。

临床案例2

下一个案例是关于我的被督。她歉意和些许羞愧地说,她和一个病人咨询超时了,没有按时结束:“我知道这是错的,我不应该这样”,在我看来,这几乎就像一个小孩在承认她拿了饼干罐,吃掉了所有的饼干,也就是在说,我很坏。

我的第一步是创造一个不同的框架来看待这个问题,从谴责到探索,这个过程类似于我们邀请病人参与进来。为了给她创造更安全的空间,我建议我们从“你做错了什么”的想法,转变为“你做某事的原因你还不明白”——也就是我之前所说的“解决存在的东西,而不是缺少不存在的问题”,重点不是她没做什么(按时结束),而是她正做什么(超时)。

我问她:是否经常这样?她说:“不。”

我说:“所以和这个人在一起一定是有原因的。”

我鼓励她自由联想,并再详细说明。她说,“这个来访的边界感很差;我觉得我可能会被她吞没。”

这就需要开放的思想,不带判断的好奇心,以及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初步容忍,允许自己不知道。正如我的导师米里亚姆·埃尔森(MiriamElson)经常说的,“对模糊性的容忍是专业人士的标志。”当我们坚信共情会让我们发现我们和来访还不知道的事情时,这就变得容易多了。

自体心理学,尤其是共情式沉浸和前缘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培养这种心态。

THE END
1.心理咨询师的共情技巧心理咨询师的共情技巧包括:对非言语行为的反馈、对深层情感的反馈、指出有冲突性的感觉和想法、运用视觉意象、运用类比、有目标性的自我暴露、运用媒体来反馈、以一种可感触到的方式去给予反应。 心理咨询师的共情技巧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共情技巧是心理咨询师必备的重要能力https://localsite.baidu.com/site/wjzsorv8/8cd47d9a-7797-42f3-9306-b902ded71161?qaId=4075815&categoryLv1=%E6%95%99%E8%82%B2%E5%9F%B9%E8%AE%AD&efs=1&ch=54&srcid=10014&source=natural&category=%E5%BF%83%E7%90%86%E5%92%A8%E8%AF%A2%E5%B8%88&eduFrom=136&botSourceType=46
2.掌握好这点,你也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心理咨询师!与之相反,那些未能被共情的时刻,则有可能悄然触发心底潜藏的伤痛,亦或令人产生一种被漠视、被忽略,未得到他人重视的失落之感。 这就如同一位老太太不慎摔倒在地,众多行人来来往往,却似乎没人看到。 在心理咨询的领域,「共情」是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yODM0MjU3NQ==&mid=2247499394&idx=2&sn=403856df1388da2cc2601e2fc6150e07&chksm=c21889c2f56f00d47d78445e1a45f681c2fa16ada29f835f228e3474e2db1f4c5cb26bc832d5&scene=27
3.共情技术和实例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共情技术和实例 原创snow boy 心理门 收录于合集#心理咨询 14 个 #心理咨询师 1 个 共情是指心理咨询师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患者所表达的感受和思想,体会到患者的痛苦、困惑和需要。通过共情,心理咨询师可以建立起与患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共情是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060734
4.心理咨询中的共情(一)共情的含义 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共情的具体含义包括:第一,咨询师通过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与思维。第二,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其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深刻理解求助者的心理和具体https://m.chunyuyisheng.com/m/topic/2674940/
5.丛中:心理咨询中的共情6、共情并非越多越好,而应该次数适度。 医生的共情,在整个心理会谈中,一般是先少后多, 但是,在一次50分钟的会谈中,医生大约共情3次左右,是比较适中的,而超过5次,就会显得有些偏多了。 尽管共情是一项很有效的治疗技术,但是,仅有共情是不够的。 https://www.meipian.cn/4yi5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