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年伊始,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已陆续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校园。此外,还有部分高校宣布将在周末及寒暑假期间,面向公众开放校内部分基础设施。
至此,延续数月的关于高校“闭门谢客”的讨论,终于有了阶段性突破。但回顾事件整体发酵路径,关于高校内外管理及服务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仍有待厘清。
众声喧哗体现不同群体诉求导向
支持观点认为,大学自带公共属性,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大学面向公众开放是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认为,大学本身就是一种公共资源,一些讲座、课程可以向普通人开放,这本身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而不应该把大学封闭起来,这样也会造成大学和社会的脱节。此外,无需门禁的大学生活更具开放、包容的氛围,这种与社会共构、彼此互动的沟通方式更有助于大学自身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以及公共精神的培养。而如今高校选择对校门实行管控的“一刀切”方式,不仅无法体现其兼收并蓄的包容姿态,反而构建起校园“官僚化”作风。
反对观点认为,大学校门一旦打开,外来人员流动大,不确定因素增多,管理难度就会大大增加。有网民担心校园开放对校园正常秩序造成影响,例如课堂围观、食堂排长队、挤占自习室、网红直播进入校园等;还有网民援引亲身经历表示,学校附近的市民朋友周末就到学校的湖边露营,不仅丢下很多垃圾影响校园环境,还会造成安全隐患。
在试图为优化校园开放出谋划策的过程中,有网民指出,开放校园与安保措施并非相悖而行,校方可通过对入校人员作精细化管控,实行校内资源的差别化管理;在对外保持开放姿态的基础上,保证校内学生、教职员工的安全和权益。在舆论的热议中,有网民提醒,校方作为管理方应更多积极听取师生意见,绝不能被舆论推着走,强调保持自身主体性。
高校开放话题与宿舍制度讨论同步发酵引发舆情关联叠加
支持者认为就读硕士研究生的人已经足够成熟,可以独立生活,自主解决住宿和社会生活问题,学校可以提供学生以选择的自由,不提供住宿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当前中国高校的学生住宿还是由学校提供,普遍实行寄宿制,而这种寄宿制管理方式,已明显不适应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对于不应由大学承担的责任,该剥离的迟早要剥离”。
而反对者则认为不提供住宿会增加学生的生活成本,对于部分家庭情况欠佳的同学并不公平,并由此衍生出呼吁高校拒绝为来华留学生群体提供住宿方面的“超国民待遇”的声音。也有部分观点指出,非全日制或专业硕士在就业市场的认可度方面已与全日制硕士产生差距,却需付出更多校外租房的成本,质疑这样的“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
舆情启示:高校管理拒绝“一刀切”
高校开放是对外来人员的访问管理难题,宿舍制度改变是对校内学生的生活安置困境,校内校外两维度舆情的叠加影响,一定程度揭示出高校管理存在的“内外交困”迷局。不可否认,从“高校开放”到“不提供住宿”,从外部管理到内部规划,涉及高校管理领域的每个舆论立场均基于群体共同诉求出发,具有一定内在合理性,而多元观点的汇集也提醒,高校管理绝不仅仅逗留于“一开了之”或“不住了之”,而应慎重地研判并严谨施行,才能有效平息质疑,推动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构建畅通、透明沟通渠道,定期评估和调整
在高校出入管理及宿舍安排等问题上,不乏学生反映校方鲜少真正站在学生角度思考规则制定与落实。因此,校方应积极构建与师生间透明、畅通的沟通渠道,切实以便利师生为导向,尝试寻找学生诉求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平衡点,最大化体现校方办学优势。与此同时,学校需要定期评估校内现行规定的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其更大程度维护校园安全、保证师生正常的学术、生活秩序。
强调安全性与灵活性的平衡,推动后勤服务社会化
大学的规则制定既要满足“想不想”的价值理性,亦要反思“能不能”的工具理性,如果管理者为了便于治理而盲目采用“一刀切”,可能造成更为深远的弊病。在校园管理的方方面面,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及实际需求,因校制宜、渐进推进,开展后勤服务社会化探索,做到管理服务精准化、精细化,让每一个来访者和每一个在校内学习生活的师生都能感受到体贴与关怀。
搭起社会与大学联结的观念之桥
大学常被人们形容为“象牙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如果一直习惯于接受来自学校“半封闭”式管理的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部分学生群体很难快速适应从高校步入社会工作的转变,在高校开放与不给部分学生提供住宿的舆情事件中,这种社会与高校之间的观念对撞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高校与社会能以此为契机,搭起一座社会与大学友好互动、互为增长的观念之桥,则可打造市民在校园绿荫下静心观赏,学生们在实践探索中走向成熟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