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历史是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的历史。它既是一部中华民族从贫困落后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复兴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励精图治、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史,更是一部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奋斗史。
清代杰出思想家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在校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和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是否了解新中国的历史,如何认识和评价这段历史,不仅关系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大学生对新中国历史总体比较感兴趣,并愿意进一步学习和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历史本身就充满了魅力,自然也引起了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当代大学生浓厚的兴趣。
1.九成以上大学生对新中国历史感兴趣
调查显示,对新中国历史“感兴趣”的大学生占93.2%,“不感兴趣”的占6.8%(见图1)。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新中国历史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在“自己是否有必要学习和了解新中国历史”的调查中,86%大学生的回答是“有必要”,11%的回答是“无所谓”,3%的回答是“没有必要”(见图2)。可见,大学生对新中国历史知识的学习还是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回答“有必要”的学生给出的解释是:“中小学教材中涉及到新中国历史方面的知识不多,自己对新中国历史的了解也很不够”。在回答“无所谓”和“没有必要”的学生中,他们给出的理由多是诸如“与专业没有直接联系”、“实际作用不大”等,还有人觉得内容枯燥,所以不感兴趣。
2.政治史和外交史是大学生最感兴趣的领域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虽然大学生们知识获取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但他们仍然对传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一定的依赖性。
1.知识获取途径日益多样
2.乐于通过观看影视剧来了解新中国历史
在我们对“您对以下哪种形式的新中国历史最感兴趣”的调查中,六成以上大学生选择了“影视剧”。影视剧位列第一,反映出大学生希望借助生动形象的载体来了解新中国历史的愿望。我们又让大学生随机填写一至两部最感兴趣的“红色”影视剧,虽然同学们给出的答案有所差别,但七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填写了《建国大业》,还有三成左右的人分别填写了《开国大典》、《周恩来》、《创业》等。在填写《建国大业》的学生里,74.2%的人认为:该影片中的明星阵容可观,有很多是他们熟悉或喜欢的;12.6%的
人回答是:“剧情较好,影片制作精良”;13.2%的人回答是“其他”。《建国大业》能获得如此众多大学生的喜爱,既表明这部影片本身具有较好的社会反响,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社会对新中国历史题材优秀影视作品的呼唤,以及大学生们对新中国历史还停留在较为感性认识层面的现实。
4.系列专题教育活动的作用日渐凸显
调查显示,系列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也成为大学生获取新中国历史知识的途径之一,且这类活动在宣传和普及新中国历史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据了解,近年来配合重大节庆日举办的一系列专题学习教育活动,如: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举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展》,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办的《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中国巨变(1949-200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图片展》,以及各地举办的规模不等、主题各异的各种展览、报告会、讲座等专题教育活动,都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也给大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大学生在谈到看完《辉煌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的感想时说:“展览内容很丰富、特色也很鲜明,最主要是比较直观、比较生动,我很喜欢通过这种形式来了解新中国的历史”。
大学生对新中国历史的总体认同度较高,但对具体问题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
大学生对新中国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的认同程度较高,约98.8%的大学生认为,新中国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由于对新中国历史不够熟悉,他们在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上还不够全面和到位,还存在不少的模糊认识。
1.对新中国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但认知程度参差不齐
大学生认为新中国六十年“既有成绩、也有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比例为87.2%;对新中国六十年历史“不清楚”的比例为6.6%。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新中国六十年取得的成绩是认可的,对新中国六十年的历史持肯定态度。但大学生们在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认识上,认知程度参差不齐。调研中,我们以简答题的形式让大学生就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谈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者的观点主要有:38%的同学认为,前三十年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们有信仰、有追求,人们的道德情操比较高。35.9%的同学认为,前三十年是改革探索阶段,物质精神文明基础较差,但民风朴实,社会风气好;后三十年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提高,各方面进步较突出,但也出现了不少社会问题。还有少部分同学存在一些模糊或片面认识,极少数人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割裂和对立起来。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掌握得较好,但在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关系等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
大部分大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能做出正确评价,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关系上,部分大学生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调查显示,有约15.9%的同学没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认识,对时代背景的把握不够好,只是就理论学理论。约7.2%的同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存在模糊认识,如认为改革只是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等。这反映出现阶段的新中国历史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知识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3.对重大事件以及重要人物有所了解,但不够全面和系统
1.高校新中国历史知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在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中
据调查,当前高校除了历史系和部分政治系、党史系或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其他院系很少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高校新中国历史知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在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中,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两门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占6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占2学分,这两门的总学分数为8学分,占到公共必修课总学分(14学分)的57.1%。关于这两门课程的课时量,大学生的看法如下:主张“保持不变”的比例最高。我们在调查中还了解到,上述课程在不少高校都是大学生缺课率较高的课程之一,学生对此给出的解释是:(1)与自己的专业差距较大;(2)对自己未来就业没有太大的帮助。
几点建议
清代杰出思想家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教育素有“精神国防”之称,进一步重视历史教育,尤其是新中国历史的宣传、教育和研究,有效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诋毁和误读,对广大青年学生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传播新中国历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调查显示,课堂教学仍然是广大学生了解新中国历史最主要的渠道。学生接受新中国历史的教育始于中学,甚至小学,所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的配套和衔接十分重要。从当前中小学历史教学与大学历史教学的衔接来看,存在着较多的重复、割裂,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为此,统筹规划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历史课程教学体系,明确各阶段的教育目标和教学重点,使各阶段实现内容和目标上的有机衔接,是加强新中国历史教育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
2.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新中国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上的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