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留名”:网络名声的个体化积累
(一)网络文学时期(1998―2003):因写作才能而获得网络名声
1.网络论坛时代作为“副产品”的网络名声
早期网红以网络文学作者为主,活跃在1998年(痞子蔡写下《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至2003年(2004年“芙蓉姐姐”的出现,标识着新的成名模式出现)。普通网民在网络论坛中发表能够集聚论坛人气的文学作品,可以实现“以文成名”。这一时期的典型网红包括痞子蔡、安妮宝贝、邢育森、慕容雪村等。
2.开放的互联网精神与网络名声的累积
从宏观层面看,当时的社会语境与互联网发展形态给网络文学网红的成名创造了条件。从社会语境看,我国互联网在1990年代末与21世纪初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互联网规制刚刚起步,对内容的限制相对较少,为网络文学的自由创作和自主发表提供了空间。从互联网发展形态看,彼时互联网普及率低,截至2003年12月31日,中国仅有7950万网民,加之网络应用发展缓慢,用户可选择的内容较少。由于当时网速慢,2000年代初加载一张JPEG格式的图片需要30秒以上,浏览与阅读文字是经济的上网方式,因而早期的网络文学网红享受了文字创作时代的红利。此外,网络论坛为富有创作才情的写手们提供了平台,网络文学亦是网络论坛吸引用户的资源。网络文学网红的流行、网络文学的繁荣以及网络论坛的发展,三者相得益彰。
网络文学网红通过作品集聚人气,但其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变现人气而获利,他们的网络写作和发表在不少时候是兴趣和网友的反馈驱动的。而且,在当时的互联网发展语境中,缺乏变现网络名声的在线渠道。其中,仅有极少数网络文学网红通过传统的文学出版之路,实现了网络名声的变现。网络文学网红的出现与延续,与早期非商业化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相得益彰。
(二)视觉奇观时期(2004―2010):感官制造的注意力
1.身体作为视觉奇观吸引注意力
2.互联网的“读图时期”与注意力的积聚
与网络文学时期网红的性别构成以男性为主不同,视觉奇观时期除了犀利哥(被动成为网红)等少数男性网红外,女性是网红的主角。女性在生产视觉奇观方面具有性别优势,体现了新媒体时代女性对话语权的掌控与运用,但也强化了对女性的“物化”。不过,依靠视觉奇观成名,而不需要借助思想、观点或意见,网民的注意力逐渐从文字转向图片,使得中国互联网丢失了表达观点的早期传统。
“名为利生”:商业互联网时期网络名声累积与变现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平台互联网的发展,21世纪10年代,互联网产生了显著的商业化转向。此时,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逐渐成为互联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网络名声的生产与变现提供了可供性。名声,成为互联网中可以兑换与变现的重要资源,而网红,则成为追求名声的重要群体。在此之后,互联网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纷繁夺目的成名方式,催生着不断产业化、职业化的网红,以及他们不断完善的名声累积机制与变现机制,中国网红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在该阶段,逐利性成为网红的标签,他们获得名声的过程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商业力量的影响。网络推手在该阶段成为重塑网络成名机制的力量,使得网红的成名变得有迹可循,而网红成名过程中“名”与“利”的关系亦发生演变。
(一)段子手时期(2010―2014):网络成名的蹊径与变现
1.网络段子作为吸引注意力的新手段
2010年以后,微博、短信等广泛使用,孵化了“网络段子”。它们常运用恶搞、戏谑等方式,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传播引人“发笑”的内容。段子手是网红群体的一个独特分支,而该时期(2010―2014年)是以微博段子手为主的网红时代。2010年是“微博元年”,段子手“天才小熊猫”于该年发布微博中首个流行段子“右下角的战争”。在2010―2014年,微博出现了“叫兽易小星”“谷大白话”“天才小熊猫”“同道大叔”“回忆专用小马甲”“假装在纽约”等段子手网红。
2.商业化的网络名声生产
(二)视频表演和电商带货时期(2014年以后):“微名人”与影响力变现
1.“网红”成为一种社会职业
2014年至今,是普通人利用视频表演和电商带货在网络成名的时期。据《2019网红电商生态发展白皮书》显示,平面模特张大奕于2014年开的淘宝网红店,成为网红店铺的样本,网红电商从此进入蓄势期。同样是在2014年,视频类应用开始流行,普通人可以利用直播和视频表演获得人气,网络成名进入新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张大奕、李佳琦、papi酱、“DK-不求人”、冯提莫、周二珂等视频表演和电商带货网红。
2.网络名声的公司化生产与集中变现
如果说在第一阶段,普通人的成名多为个体行为,网络成名具有较多的偶然性,而这一阶段普通人的成名带有机构化与组织化的色彩,产业和商业的力量凸显。不过,尽管网红数量在这一时期不断攀升,网络成名在一定程度上却被板结化,普通人看似拥有更多的成名机会,但实则受到制约。
作者简介:吴世文,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