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平台是什么?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开放平台指在软件业和网络中,软件系统通过公开其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或函数(function)来使外部的程序可以增加该软件系统的功能或使用该软件系统的资源,而不需要更改该软件系统的源代码。”
非技术背景的读者可能心生疑惑,这个看似有些晦涩的以OpenAPI为基础的开放平台缘何突然成为各财经媒体封面报道的明星、互联网淘金者眼中的宠儿?
其实从开放平台更加广义的内涵看,它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比如超市、菜场,它们提供场地、物业以供商贩们入驻销售;甚至我们电脑里可以支持各种应用软件的Windows,其实也是一种开放平台……所谓开放平台,本质是配备流通渠道的资源汇集地。而一进入互联网世界里,物理实体形式的资源转变成了“二进制数据”,诸如菜农的一系列具体经营行为则相应地被抽象成了一个OpenAPI函数。
就这样,商机诞生了,比如通过一软件应用商城的API,开发者可以写个入口程序,既可把自己的作品导入商城销售,也可以将商城的销售商品导入自己的应用,帮助商品寻找更多的新买家。据统计,Facebook每天有50亿次API应用请求,占据它全部流量的75%——从这我们不难简单一窥整个OpenAPI体系蕴藏的市场前景。
同时,和2010年同样风光一时的关键字:“团购”、“地理位置应用(LBS)”所截然不同,开放平台不是单纯的商业模式,而是一种资源的调配方式,势必会影响互联网的产业格局。而随着各开放平台的争相齐放,意味着整个业界已经达成“共识”:现在中国的互联网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整合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链竞争。
开放平台的类别
按照开放的内容属性,笔者将开放平台分为三种形式:
●开放服务:开放的是某种功能服务,如亚马逊提供计算资源的云计算服务。这类云计算服务,目前国内在政府的支持下,正在如火如荼的前期建设阶段,相信几年后会兴盛起来。
●综合系统服务:指通过OpenAPI所调用的数据与服务延伸到了实体世界,目前主要应用在电子商务企业。比如2011年2月,当当网透露将启动的“物流开放平台”,可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商品储存、分拣、包装及全国1200多个城市的货到付款式配送服务。这种模式尽管目前方兴未艾,但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世界与实体世界的整合更加密切,无疑将是未来开放平台的主流。
开放平台的经济学原理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开放平台的内在驱动力在哪里呢?答案是长尾理论。福布斯去年所发表的《什么刺激了API淘金潮?》指出:“创建和应用API的潮流是靠长尾经济驱动的。生产工具本身基本是免费的。开发者能够为各种特定的需求开发应用程序。即便每个应用程序都不是非常流行,但当几千个应用的流量累积在一起,就十分巨大了。”
爱立信研究员、开放平台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刘青焱在其文《开放平台的经济模型》中,绘制了基于长尾理论的开放平台经济模型(如图1)。
图1开放平台经济模型
开放平台的中国特色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指平台提供者在平台里投入自己研发的产品,与第三方厂商竞争。这必然会加剧“二八原则”,使得资源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者手里。比如据报道盛大游戏开放平台,几乎一半为自有产品。
独辟蹊径是正道。对于有志创业的开发者来说,开放平台的热潮无疑是个历史机遇。但目前还远非“春天里”,据统计,即使叱咤风云的苹果应用商店,两年来也仅给开发者带来3000美元的人均年收入。很多开发者的现实体会是,其含辛茹苦开发出来的产品,上传到平台后,总在瞬间被汪洋大海般的同类产品淹没。回顾国内互联网创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门户、电子商务、Web2.0、LBS……几乎每一波热潮,无不山寨西方模式,早期弄潮者依靠山寨的速度和效率获得巨大成功。然而随着“山寨”已经普遍经验,业内产生的任何一个新创意、一门新技术被山寨的概率越来越大、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开发者们尤其在知识产权不完善的大环境下,只有立足长尾理论,不盲目跟风,专注自己的核心优势,做大公司不愿意做、小公司做不了的产品,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结束语
总得来说,目前中国软件的开放平台征途,尽管热闹,但还在初级阶段,还没造成对整个产业伤筋动骨的局面。真正激烈的平台鏖战,将发生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进一步成熟,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服务整合进一步密切与完善的时候。所以当前业界最需要的是,还是法律与行业规范的建设。
如果你试图更精微地考察开放平台的未来,记得目前中国的IT圈,正热传一部由《连线》前主编凯文·凯利撰写的科技预言巨著《失控》,该书指出,人类的一切智能创新都能在自然生物界找到原型。这说明新事物并不是无中生有,都是现实存在的某种映射。开放平台也是如此,它的发展脉络,也许就在历史典籍勾勒的轨迹里;它的未来特征,也许就蕴含你所住小区周围那些正在悄悄变化的菜场、超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