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个“大而全”的问题,我特意去请教了一个做底盘的大佬。所以你在这篇回答里,除了开头介绍的一段之外,基本不会看到任何的“官方书面文字”,我也是尽力了。
特点介绍:MQB一句话总结应该就是,它就是一个乐高积木,确定好某些部件性能上的差距后,保证一些关键接口的通用化,就说大家可以替换。MQB平台在行业里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教材”级别的存在了。毕竟只有大众有这样的财力和人力,去同时研发几款车,让平台的兼容性做的尽可能强。
特点介绍:丰田的TNGA虽然官方说的神乎其神,但本质上讲是之前丰田并没有太多考虑过平台的事情,生产了一堆不同车型堆积在一起,然后就是不停的升级——贩卖的路线。到了TNGA丰田就把这些车来了个统一的一套设计理念,形成了一个平台。
所以丰田的TNGA平台的产品,相互之间的通用性并不是很高。
本田汽车平台的零件通用率不如大众那么高,但不同平台的可以有不一样的设计理念。跟丰田的套路差不多。两田的这种思路,也应该和日本本土的市场有关。
标准解释:EMP2平台是PSA和丰田合作的产品。
那丰田为啥不用呢?前面虽然说了TNGA通用性不强,但不意味着丰田做平台化很一般没水平。
这里头的关键是,丰田的全球销量太大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反而对平台化并没有那么积极——平台化也不全是优点,对于曾经发明了精益生产的丰田来说,不做平台化的一个优势是可以把车设计的更好一些。
对,平台化会失去一些东西,得到的只有钱。
标准解释:CMF是CommonMoudleFamily的英文缩写,直译为“通用模组家族”,即“通用模块化平台”。和其他品牌的平台化技术类似,CMF平台能够提高开发自由度,降低不同车型的开发成本和难度,而且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
——CMF平台则强调的是设计和生产的灵活性,其中已经包含了轴距的可变性。除此以外,CMF平台对驱动形式没有限制,前置前驱,前置后驱,后置后驱都可以采用CMF平台进行设计,比上面提到的EMP平台和MQB平台更具有灵活性。
对了,包括雷诺。
CMF通用化率还是可以的。
和其他平台的区别,还有一个点就是CMF更多是低成本的趋向,和丰田比起来通用化做的号,但设计可能没有丰田做的好。
大众的MEB其实你就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整套的积木。有一些可插接,更换的模块化部件,根据需要换一下之后,产品的某方面性能就得到了提升。
MEB最牛逼的地方是带宽,不考虑软件层面的话,它的机械设计封面很强,可以简单理解成一个电子化的MQB。
只得一提的是,大众算是合资品牌阵营中转型比较快的,看现在ID4、ID6、ID3,这些产品慢慢儿的都出来了,然后目前从大众的营销策略来看,定位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原来燃油车的大众车主——原来想买大众燃油车的人,现在因为牌照的原因就买了大众的电动车。
然后基于这个定位的话,可能大众它并没有想像新势力一样,去弄激光雷达+高算力的想法。但不排除大众对前瞻技术,对未来的趋势判断的不足的可能。
对于大众MEB来说,虽然没像中国新势力那样去用各种新技术“卷”起来,但对比其他合资品牌来说,MEB平台肯定还是要用一些比较新的技术,其实MEB的底层的逻辑,机械设计的逻辑,还是可以的。
这车其实只是挂了一个CM的名号,但是并没有达到CMA平台的级别。这和成本有关,毕竟15万的CMA和30万的CMA,肯定不是100%相同。
SPA的带宽比较大,从2米8到3米以上都能覆盖到,SPA平台整体来说是沃尔沃花了比较大的力气去做的。这个平台在设计的时候就多考虑了安全方面的细节,也算是对沃尔沃“安全”的一个传承。
性能方面带宽算国产品牌里做的比较大的了,但还是不如大众MEB。不过不重要,因为这个平台最重要的是,它是由沃尔沃的底盘大师kent带领一群中国工程师从0开始设计的:
——这意味着这应该是中国工程师们首次掌握了架构(平台)设计的knowhow,而这群从kent大佬哪里学到技术的吉利工程师们,将会慢慢地开枝散叶,或是被挖走,或是主动跳槽,推动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架构(平台)升级。
奔驰的平台聊的比较少,或者说车企本身就没有刻意去宣传自己的平台。(其实也有道理,毕竟奔驰的目标用户,是不会关心所谓的平台如何如何的)
MFA平台:老平台,2012年推出,车型有B级、A级、CLA等。
MRA平台:目前奔驰的C级、E级、S级和CLS等都来自该平台。
MHA平台:主要生产跨界SUV车型,车型有GLE和GLS。
MSA平台:主要生产运动型跑车,车型有SL和SLK。
就说一个有意思的点吧:
通俗一点解释就是,一般情况下每个电池的数据需要通过线缆传输到电脑上处理,但就像我们如今有了WIFI一样,在通用在奥特能平台上,把电池数据的传输方式给“无线化”了。即使用了无线通信去协同管理每个电芯和电池模组的表现。
这个技术带来最大的好处主要就是在电池整包层面减少了90%的线束,一方面可以降低整包重量,另一方面也为搭载更多电芯创造了空间,有利于提升能量密度。而降低重量+提升能量密度带来的结果,就是奥特能平台理论上可以提供更强的续航。
我相信是可以的,毕竟既然能拿出wBMS,那么这个技术应用在车的其他部分理论上也不成问题。而这带来的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整车线束减少”从而降低重量的效果。
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潜力,那就是对汽车制造领域彻底的革命——一旦解决了线束问题,那么就意味着特斯拉之前遇到的“生产地狱”通用就有机会可以解决,毕竟没有了线束的束缚后,整车制造能大大促进自动化率、加快生产节奏。
最后说一下的现代汽车。
现代有一个EGMP平台,这个大概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因为确实太低调了,好像说不吭不响的,就突然就冒出来一样。
——现代不是最后一个吗?怎么又出来个比亚迪?
比亚迪主要是给大家做个科普。
比亚迪的e平台,其实从行业内严格意义讲,不算是一个“完整”的平台。
说白了就是营销方面,有点“作弊”——比亚迪所谓的e3.0的平台,其实只是指它电子电气方面,它并没有指它的机械结构。
并不是说e平台不好,而是说从比亚迪的e平台主要是电池、电机还有电控方面的提升和整合,但是机械方面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所以要说比亚迪的e平台,从严格意义上讲有点打擦边球,但也确实有不低的通用性(电机电控电池),所以就最后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