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两张世界地图说起。这里有两张世界地图,你更习惯看哪一张?
第二张是竖版的世界地图。它主要出现在2013年,那么,问题来了,我想请问大家:美国到底是在中国的东方,还是西方,还是北方呢?
很多人认为美国在中国的东方,或者西方。因为我们是沿着平行于赤道的方向到达美国的。但是,实际上真的你坐飞机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多时候我们是从北极飞过去的,因为这样航程更短。所以,准确的说,其实美国应该在中国的北方。这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常识。
这两张世界地图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应该换个位置来考虑,而不能基于原有的、固有的、传统的思维来认识这个世界。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就是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或者站在未来的角度上考虑我们今天的工作、生活、学习该如何改良,如何变得更好。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张互联网的世界地图,这是2015年6月牛津大学的互联网实验室所制作的这么一张世界地图,非常有特色。通过这张地图来宣告互联网的人口和它的渗透率。大家从这张图中其实可以看到,好像跟我们的地图类似,但又跟我们的地图不同。因为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人口是最重要的,所以它以46万网民代表一个小的六方格来计算,我们发现,中国的面积空前的大,俄罗斯似乎消失了。印度的面积也不小,但是印度好像比中国颜色更浅一些。实际上颜色的深浅代表渗透率的高低,越红的地方颜色越深,越浅的地方渗透率越低。这张地图正在告诉我们,我们所正在进入的这个互联网世界它是另有它独特的一面,它是按照互联网的渗透率还有人口来进行区别和划分的,来定义的。那么,这个世界也正在被重新定义。
这些新现象说明,新的网商,新的人类,追求更加数据化,更加移动化,更加社交化,他们追求更多的组织创新,希望更爽,更酷。所有这一切,阿里是怎么认识的呢?阿里认为这一切都是从IT到DT的变化,IT强调控制,DT强调激活;IT看中机械,DT表现生态;IT相对简单,DT更为复杂;IT强调集中、封闭,DT强调分布、开放。这是技术变革带来的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可能都要跟上这个DT时代的变化。
人类经过几次重大的转折,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突破了自己的体能,诞生了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叫“工厂”,“工厂”解决一个问题叫“生产”。第二次是能源革命,电的发现与使用,石油的发现与使用,以及铁路的普及,人类突破了自己的活动疆域,诞生了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叫“公司”,“公司”来解决一个问题叫“贸易”。第三次是IT革命,实际上是商业智能,诞生了新的产业链。我们正在经历的是第四次DT革命,是要解放人的脑力,那就是智慧互联,会带来生产力的极大释放。
人类正在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分布计算为基础,以包交换作为网络,以比特数据作为资源,以强人工智能作为动力。那么,这次革命应该来说是系统性的,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的技术,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创新思想,这三位一体密不可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今天看来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的创造,以整个商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为基础。当然,它更是以创新的思想为基础,创新的思想借助互联网这种技术工具手段,在深入的改变着今天的社会,今天的经济,今天的商业,今天的企业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今天的个人不管你是否喜欢,你都要接受这种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的本质
DT与IT的不同
第一,传统的IT企业在IT的投入属于固定资产。云计算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来说,它是一个可控的运营费用,这个费用对于整个资产结构、财务状况的优化产生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大部分的IT设备作为自营的时候是为了保证最大值的使用,这样就会有巨大的浪费,其实大部分企业的平均使用效率也不足30%。那么,使用云计算的时候是按照电费的方式每个月结算,实际用了多少计算量,根据账单来付费,这样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浪费。
第三,传统的IT方式扩容周期长、门槛高、投资大,技术门槛越往上越高,大部分企业做到一定程度,投了IT就投不了其他方面,但是用云计算就可以继续投其他方面,这样效率会非常的高,投资的门槛和创业的成本也会越来越低。
这里讲一个跟阿里有关的小故事。最早,马云于1999年带着18罗汉,大家一共筹了50万元开始做电子商务。当时每个人每个月只有500块钱生活费,而且是在马云的家里面办公,就是为了省钱,省下来的钱主要是租用服务器,租用带宽。几个月下来一算,只服务了8万用户,这50万元就已经没有了,于是必须得融资,如果融不到资,创业就要失败了。
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最初认为它是一个工具,然后认为它是一个渠道,然后认为它是一个基础设施,到现在我们认为它是一个新的实体经济。
2009年,又出现一个新的概念,把互联网当成基础设施。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年轻的一代成长起来了,今天年轻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们基本上只问一句话,你这儿有WIFI吗?密码是多少?如果你的回答是:对不起,这里没有WIFI,更没有密码。他就会问,互联网不是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吗?应该打开水龙头就得有,这里怎么能没有呢?如果这里没有,我们就不在这儿消费了,我们就要换地方了。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摩尔定律不断发挥作用,计算成本越来越低,计算变成一种非常便宜可以获取的一种资源。这个时候,所有的B(企业)就得考虑问题:如果不把互联网当成基础设施,也许我的生意就没法可做了,所以基础设施的概念越来越普及和流行,直到今天发展为新的实体经济。
为什么说互联网已经变成了一个新的实体经济呢?变成一个经济体的概念呢?因为互联网现在已经广泛渗透了,现在大概6.7亿网民,这个数字是美国人口的2倍。我们的网购人群达到4.1亿,远远超过英法德意四国的人口总和。去年中国的网购金额也达到3.8万亿,有这么多人,有这么多人愿意花钱来买东西,还有这么多成交金额,显然就是一个经济体的概念了。现网购和不网购差别很大,如果所有的网民认为互联网上的东西都应该是免费的,它不应该成为一个经济体,它就应该成为一个公益组织,或者非盈利机构,今天这么多人已经开始付费了,所以,理所当然,互联网就是一个经济体。
内需的力量:从双11看中国消费新趋势
再来看一看今天中国经济的情况,很多人说中国经济在下行空间,进入“新常态”。好像所有的生意都不好做了,大家都面临非常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我们却看到另外一幅景象,就是内需的力量。虽然外贸出现了负增长,但是内需的力量好像从未有像现在这样强大,我们从“双11”看看消费的一个新的趋势。去年“双11”912亿元的成交金额,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无线占比达到惊人的68.7%,也就是今天在网上消费的10元钱里,大概有7元都是通过手机端来支付的,而不再是通过PC端,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电子商务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
淘宝村:一个被互联网改变的村庄
看完了需求端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供给侧。我这里想讲讲淘宝村,淘宝村是一个被互联网改变的村庄,2010年阿里研究院做研究的时候发现江苏省徐州市往东100公里有一个叫沙集的地方,从数据平台上看这里交易很活跃,但是地图上看,这里明显就是一个农村,它不是一个城市。我们就很好奇,这里到底发生什么?于是我们就来到了这里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
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相比城市的发展走了完全两条不同的路,在城市主要是依托供应链做起来的,而中国的农村还停留在费孝通先生所写的《乡土中国》熟人社会,就是你家养猪赚钱了,我家也得养猪,你家养淘宝赚钱了,我家也得养淘宝,而孙寒也比较开明,一带二,二带三,从一个淘宝店开始,截止到去年,这里开了4000多个淘宝店,400多个家具厂,20多家物流收货站,华东地区排名第一的物流收货点并不是在上海,而是在沙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而且农民们还自发形成了聚集效应,这里的淘宝店都卖家具,不卖苹果,也不卖香蕉。
2015年睢宁县家具网销金额达到惊人的75亿元,这是我们发现的第一个淘宝村。大家都知道这些人通过阿里都赚钱了,他们虽然通过阿里的平台赚钱了,但是从来没有见过阿里的人。当阿里研究院的同学出现在沙集这个地方的时候,他们听说了之后很激动,想给我们钱,我们说不能要,要钱就受贿了,他们说可以给我们家具,我们说家具也不要了,说那怎么感谢呢?他们说村里修了路,就以阿里的名字命名,于是就出现了许许多多有意思的路名:阿里路、天猫路、淘宝路。
“供给侧改革”这个词比较热,我从电子商务的角度谈一谈。它实际上是一种消费驱动了供给改革。我们来先看一看零售端的情况。
先看互联网+零售。这是一个茶商,叫艺福堂,他是一个做茶的人。以前是卖茶的人不喝茶,喝茶的人不卖茶,茶叶从生产到销售到客户手中,中间大约经历5个利益链,由于经历的利益链非常多,所以层层加价,流通成本非常高。但是,艺福堂依托了淘宝的模式,通过淘宝的平台卖给客户,以前四两西湖龙井明前茶卖699,明后茶卖499,艺福堂通过缩短中间渠道和环节,同样的茶现在卖的价格是199,还有99,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让利空间。互联网+零售的本质应该是数据化,通过数据进一步的洞察消费者,谁更了解消费者,谁才能够做好零售业,这应该是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今天,很多人说电商好像冲击了实体零售业。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的实体零售业它其实并不是真的零售业,因为它更多的盈利模式不是来自于对消费者的洞察和了解,而是来自于出租它的商业地产。我先把房子租下来,装修完了进行招商,并不在乎来的这些消费者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是老人还是小孩,喜欢什么样的商品,我只在乎我能不能收到场租。这种方式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原来买东西几十块钱出厂到消费者手中变成几百块钱,甚至上千块钱。
互联网+实体零售业的核心应该是实现“人”、“货”、“场”的在线化或者数据化,“人”要可识别、可到达、可交互,“货”要单凭可见,库存可见,“场”要线上线下互动。去年,阿里寻求与苏宁的合作,其实就是在探索如何实现O2O。
从最初的“捆包制”到现在的“单件流”,原来我们参观一个服装厂,一批货就是一万件,或者几千件,都是一模一样的,现在则不一样了,如果你参观青岛红领,你就会发现它流水线上的衣服每一件都是不一样的。
同样,快反生产,还有出现小型染缸,小型裁减、数码印花,这些都是在让生产从大生产走向柔性化生产。那么,生产的柔性的目的是什么呢?生产的柔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供应链的协同,来解决缺货和库存的两大困难。中国的服装行业最大的问题可能就两个字“库存”,服装行业的朋友跟我讲,如果今天中国所有的服装流水线全部停工,停止生产,中国人三年之内也不缺新衣服穿,这就是库存的严重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靠柔性化供应链的生产才能解决。
这里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我们把一个传统的服装行业跟Zara比一比,传统的服装行业一年能够生产一千个品种,Zara一年大概12000个品种,传统企业上新产品的周期大概60到90天,Zara的上新周期基本上10-15天。所以,它生产的批次都是小批量,布局了这么多新品,通过这些新的品种和款式来测试市场对它产品设计的反映,如果大家反映的好,OK,那我就马上加快生产,如果反映不好,马上就停止生产。所以,它通过这种方式尽量的减少库存。比如传统企业的售謦率可能60%,Zara的售謦率85%,Zara目前的售前利润高达24%,其实这个要高于LV。供应链决定成败。
“淘工厂”:开放的供应链平台
目前淘宝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叫做淘工厂,淘工厂实际上相当于把工厂的流水线像电影院的档期一样,如果有市场需求,可以订购生产线的档期,比如订星期二几条生产线,工厂完全实现按需的生产,淘工厂的利润就会越来越大,它不再是生产了一大堆东西之后人家都不给钱,都是赊帐,因为卖不了货,所以只能赊账。现在拿到钱再去生产,这对工厂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未来真正的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应该是C2B,而不是B2C。更多人可能比较了解B2C,其实是反过来的,应该是C2B。以前管理中经常提到的精益思想,可以看作是C2B模式的前身,C2B模式可能更为彻底一些。因为有了互联网,沉淀了大量的消费端的数据,所以今天有了这些数据之后,可以按需定制,订单生产,有订单才生产,而不至于盲目性的扩大生产,生产一大堆市场根本不需要,也没有人买单的产品。
新的组织方式:大平台+小前端(个人)
第一、他们认为想利用电商去库存,处理存货和尾货。
第二、一些厂商已经认识到电商应该不再是简单的处理尾货和存货了,而应该是正常的渠道,或者常规的生意。所以,很多大品牌的新品首发也更多开始选择在电子商务这种渠道,出现品牌化。
答疑解惑:
Q1:如何看待品质需求与当下以价格为采买决策的关系?阿里对于平台上品质与品牌的思路是什么?
吴坤:任何一件商品都有两种属性,一种是精神属性,一种是物质属性。物质属性就是这件衣服比如它是棉的,还是化纤的?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它是物质的存在。今天,因为中国是世界工厂,所以制造业非常厉害。这就直接导致我们所有的生产,你在淘宝上就会发现,一件商品哪怕比别人多卖一元钱,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有全网比价。同样,如果一件商品是范冰冰同款,这就非常好卖了。所以,人们已经到了不仅要消费物质,还要消费品牌。
Q2:工业企业如何利用互联网+,或者更具体地说,利用阿里平台进行转型?
吴坤:应该打通企业内部的ERP系统,想办法跟外部的数据系统能够对接,如果不能实现对接,就是一个封闭的内网,这不太可能实现真正的“互联网+”,这是非常核心的一点。工业企业如何进行互联网,核心的一点就是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简单来说,就是你所有的环节能否把它进行数据化的描述。同样,这种数据反过来得推动业务的发展,如果只沉淀了数据,数据躺在那里睡觉,不发挥任何作用,也没有实现真正的“互联网+”,“互联网+”的核心和本质应该是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
Q3:未来的这种大平台+小前端(个人)的模式在什么行业更有可能出现?
吴坤:大平台+小前端(个人)的组织方式在很多行业都会出现。比如说刚才说的代驾行业,你可能觉得代驾是个很小的行业,其实所有的行业都可以这样做。正因为平台的存在,所以才带来个人崛起的时代到来。这是一个个人崛起的时代,大家可能看看罗振宇罗老师的书,里面有很多解释,其实这就说明一个问题,由于有了大平台,人们的创业成本越来越低,发挥自我才能的机会越来越多。所以,人们不再依托于传统的组织架构,摆脱了流水线的束缚,真正释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