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经》中,老子共使用了77个道字,在句子中的每一个“道”字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分别论述了不同等级的道,不能用一个含义指代不同句子中的“道”字,此亦所谓“正名”也。
在《道德经》中,老子所用的“道”字大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理解这一点才能理解书中的每一个“道”字。最高一层(也是基本意义)的是“道”,其作为宇宙的本体,是宇宙万物的灵魂。第二层次为“天道”,表示宇宙运行规律以及运行的原则,为道在宇宙运行中体现的功能和特性。第三层次为“大道”,用以指“道”在人类的社会原则和体现。第四层次是“人道”,即人性中所具有的“道”的属性,“人之道”的差别最大,有上中下之分,有善恶之别。
这只是简单的分类,在《道德经》中,有单用“道”字者,更多的是与其它词构成特定意义的词组,如天道、大道、人道,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辨识清楚。单用“道”字的内涵最广,包含宇宙生成的整个过程和宇宙的运行,而“天道”的概念主要指宇宙生成之后的天道运行与功能,以玄运生德的功能为主。
从内涵的广度上来说,道包涵天道,天道包涵大道,大道包涵人道。所谓的“道”与“天道”概念的区别,就在于“天道”只运行于宇宙生成之后的天地之间,而“道”从宇宙发生直到宇宙生成后的运行,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道”主生,“天道”主运,故而老子说“道生一”而不说“天道生一”。
1.道
“道”,为宇宙的本体,天地运行的主导,道生天地故其“可以为天下母”。“道”之含义为道之根、道之干和道之实三者的集合。
天地由道所生,道之根隐伏于天地发生之前,道启动了天地的发生并生成天地,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
天地生成后,道的运行生德,道决定德,故“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生天地,其生的程序、条件和规则产生了法,这就决定了生成的天地必须法其所由来之条件和规则,只能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不是相反。
2.天道
“天道”是主导天地存在和运行的“道”,即“显道神德行”的道之神、道之德和道之行的整体,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正常运行的道。
老子使用的“天道”和“天之道”,指宇宙生成之后运行天地的动力和运动,特性和功能,原则和规律。天道更体现了德的作用,如“不争而善胜”“功成身退”“利而不害”“损有余而补不足”。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都阐述天道的运动和天道原则。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属于对天道性质的阐述。
而“不窥牖,见天道”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则阐述了天道和人类的关系。
3.大道
“大道”主要指社会之正道,乃“有德司契”“为而不争”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之道。
如“大道废,有仁义”“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都是在论述社会之道。大道即天道原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施行大道需要“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需要圣人“后其身而身先”,需要“无为”和“不争”。
遵天道原则运行的社会为有道社会,违反天道原则运行的社会为无道社会。
社会遵循大道的等级有高有低,分别表现为道、德、仁、义、礼、乱的不同社会状态。
4.人道
“人道”即指个人“为道”的层次,反映了人性以及个人在社会上的行为和理念,反映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关于“人道”,老子认为有上士、中士、下士的区别,有善人和不善人的对比,孔子认为有君子与小人之分。既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也有无德者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既有大多数人的“治人事天”,还有不善人之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77]普通人的境界与“天之道”存在天然的差距,所以需要圣人治国,需要“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人之道”则比较复杂,存在着“有道者”和“无道者”的区别,如对待“佳兵”和战争的态度,是否损不足补有余的问题。圣人“无为而无以为”乃上德不德,普通人“治人事天”为基本在道,不善之人为“无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