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这个字在汉语中非常常见,我们常说“为人之道”、“处世之道”、有天道、也有人道,有道德,也有道理。那道家思想的“道”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它有两个内涵:一个是作为“世界本原”的道;一个是作为“万物规律”的道。简单来说就是,道是构成世间万物的那个最原始、最初始的单位;道也是万事万物变化万千背后那个最本质、最基础的规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简单的语言解释了世界的万物的起源过程,显然“道”就是那个从无到有的开始,这是作为“本体论”的“道”;而关于“万物规律”的道就更多了,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等等。都是描述“道”的经典句子。
今天我们聊聊,什么是哲学?
哲学在古希腊就是“爱智慧”,当然知识和智慧是有区别的,智慧是比知识更抽象的知识。其实西方“哲学”也就是我们说的“形而上学”。这个词是从亚里士多德的一本书《形而上学》开始的,这本书的原名
其实是《物理学之后》。因为在当时,古希腊时期“哲学”的范围很广,一切学科都可以称之为“哲学”,跟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的概念差不多。
但是,亚里士多德这本《形而上学》讲的并不是一般的物理学或者天文学知识,而是讲的是比物理学更基础,更底层的知识,当时亚里士多德把它命名为:“物理学之后”,而为了区别当时其他更广泛意义上的“哲学”,所以,亚里士多德将他这本书中研究的内容称之为:“第一哲学”,而这个“第一哲学”就是我们现在通常理解的“哲学”的概念的,他研究的主要是最本质、最普遍的问题。比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道德是如何形成的等等这些抽象但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
而在我国,现在我们常常把“哲学”和“形而上学”等同。其实形而上学这个说法,是从《易经》中的一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来的。“形而上者谓之道”,意思就是说一切有形之外东西,我们称之为“道”;一切有形之物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器”。而无形之物是一种更加抽象,偏精神的东西,是“道”的层面,这其实就是跟西方所说的“哲学”是类似学问,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或者说“物理学之后”,是研究现实物理世界之外的学问。哲学是“爱智慧”,一种形而上学,而哲学家罗素对哲学的定义比较简单直接,他说哲学是介乎于神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学问,其实也非常有意思。
好了,绕了这么大一个圈,我们把“道”和“哲学”联系了起来。那我们普遍意义上的哲学分为哪些呢?主要分为这么几类。
第一类:天地万物是怎么来的。称之为:宇宙论,或者本体论。第二类: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和方法。称之为:知识论。第三类: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事。称之为:人生哲学,或者伦理哲学。第四类:怎样才能使人有知识、思想,行善去恶呢?。称之为:教育哲学。第五类: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称之为:政治哲学。第六类:人生究竟有何归宿。称之为:宗教哲学。
而我们的“道家思想”属于什么类型呢?其实,从上面的分类看,道家思想更偏向于本体论,和知识论的结合。前面我们说了,“道”的两个内涵,一个是世界的本原;一个是万物的规律。其实前者就是属于本体论,而后者属于知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