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1、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这是教育技术的(B)A广义定义BAECT94定义CAECT2005定义D国际定义2、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C)A学习B实践C评价D改善3、(A)4、AECT2005定义的教育技术的三大范畴不包含以下的(C)A创造B使用C评价D管理5、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A)A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B学习态度C学习结果D学习动机6、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不包括(C)A开发B利用C分析D评价7、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A)是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对象。
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教育过程D实践过程8、教育技术绝非仅指用于教育的媒体和手段,而是指人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A)(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A有形技术、无形技术B人文、技术C硬件应用、软件应用D媒体环境、知识态度9、教育技术是一门(C)的学科A理论B实践C理论与实践并用D理论与实践分开10、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变革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C)在教育中的应用,必将对教育教学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A网络技术B多媒体技术C现代教育技术D信息技术11、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变革的关系,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C)A.学习空间与方式的变革B.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C.教学资源的利用D.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12、大约在(C)。
“现代教育技术”一词开始在我国使用,它与“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属于同一个概念。
A20世纪70年代初期B20世纪70年代中期C20世纪70年代末期D20世纪80年代初期13、AECT94定义将教育技术定义为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B)设计、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A定义B开发C设计D拓展14、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即媒体技术能力(B)教学实践能力和评价研究能力。
C.教学设计与评价的理论与技术D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技术,34.语言技术和直观技术通常称为(A)A传统教育技术B.现代教育技术。
C.多媒体教育技术D媒休教育技术。
35.信息化教育在教育层面上的主要特征表现为(B)A数字化B.教材多媒体化C、网络化D.智能化36.教师信息素养不包括(C)A基本信息素养B.多媒体素养C.情商素养D课程整合素养37.下列不属于我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是(A)A教师办公环境B.网络教学环境C移动学习环境D.多媒体教学环境、二、多选题1.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可以概括为(ABCD)A媒体技术能力B.信息应用能力。
C.教学实践能力D.评价研究能力2教育技术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包括(ABCD)A提高教学质量B改善教学效果C提高技学效率D扩大教学规模+3.与1994定义相比。
ACET2005教育技术的定义发生的变化包括(ABCD)A领城名称由“教学技术改为“教育技术B.研究对象更改为“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C.研究对向定为“促进学D.研究范畴更改为“创建使用和管理资源的开发4.下列哪几项教育技术研究的问题(ABCD)A资源的开发B.教学的设计C资源的评价D资源的运用。
5.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CD)A基本信息素养B多媒体素养C网络素养D课程整合素养6.AECT2005定义的主要贡献(ABCD)A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由教学领域展到企业绩效领域B.首次明确提出教育技术的实践应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C首次将“创造”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三大范畴之一,强调教育技术创新。
D.从对一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研究限定为对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的研究,突出了专业符色和工作重点。
7.随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教育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CDE)A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日益突出。
E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主拟化。
8.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中设计主要包括(ABCD)A教学系统设计B信息设计C教学策略设计D学习者特征分析。
9.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BC)阶段。
A直观教育技术阶段B.电化教育发展阶段C全面发展阶段D视听传播阶段10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包括(AC)A学习过程B教学策略C学习资源D信息设计。
11从AEC11994定义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D)A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文践并里的学科。
B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对象。
C教育技术包括有形的教育技术和无形的教育技术两个层面。
D.学资源是优化学过程的必要条件。
一12.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CD)A基本信息素养B、多媒体素养C网络素养D.课程整合素养13.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内容细化包括(ABC)A视听教育的理论技术B、远程教育的理论技术。
C.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理论与技术D教育技术的改革14.现代教育技术形成了一个(ABCD)教育技术体系A语言技术B系统技术C.媒体技术D直观教育技术15.信息教育在技术层面上的主要特征表现为(ABCD)A.数字化B.多媒体化C网络化D智能化16.信息化教育在教育层面上的主要特征表现为(BCD)A数字化B.多媒体化C资原全球化D.教学个性化17.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ABD)A网络化B智能化C数字化D虚拟化18教育技术从哪些方面促进教学方式的发展(AC)A数字化B教材多媒体化C资源全球化D.教学个性化19教育技术从哪些方面(ABC)促进教育教育观念的转变A教师教学观B学生学习观C.学校办学观D学校发展观20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体现在(ABCD)A提高教学质量B改善教学效果C.提高教学效率D.扩大教学规模。
21.教师信息素养包括(ABCD)A基本信息素养B多媒体袁养C网络素养D课程空合素养22我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包含哪些(ABCD)A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B网络教学环境C.移动学习环境D多媒体教学环境三、填空题1、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2、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3、教育技术绝非仅指用于教育的媒体和手段,而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大类。
4、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电化教育发展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5、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6、1993年我国正式确定将电化教育更名为“教育技术”。
7、2004年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标准正式发布,把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纳入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8、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媒体技术能力、信息应用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评价研究能力。
9、教育技术分为有形教育技术和无形教育技术两个层面。
10、教育技术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属于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
11、现代教育技术形成了一个包含语言技术、直观教学技术、系统技术、媒体技术在内的教育技术体系。
12、语言技术和直观技术通常称为传统教育技术。
13、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
14、信息化教育在技术层面上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
15、信息化教育在教育层面上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
23、教育技术的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四、判断题1.电化教育就是教育技术。
(√)3.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
(√)8.教师应具备掌握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
(√)9.教育技术能力不是教师基本要求。
(√)11.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发展中包含改变了学生“学”的方法。
(√)15.教育技术的手段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
(√)16.教育技术的目标不是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19.远程教育使教学活动不受时空、教材和媒体的限制,表现出巨大的灵活性。
(√)20.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该定义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是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
A.香农B、拉斯威尔C、贝罗D、戴尔10、传播过程是以中国信息传送和(B)的过程A.反馈B、交换C、编码D解码11、表征信息的符号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符号和(D)A.符号B。
图形符号C、目视符号D、文字符号12、人们构图时往往将主题放在视觉(A)以突出主题。
A、重心位置B、左边位置C、游遍位置D、靠上或靠下位置13、线条的粗细、浓淡、虚实在人们视觉心理产生不同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粗线弱、细线强B、浓线轻、淡线重C、实线静、虚线动D、没有正确答案14、根据人们对不同色彩的心理反应或联想,可以将颜色分为暖色和冷色两大类,下列颜色中,(D)属于冷色A、红色B、黄色C、橙色D、蓝色15、(B)最早提出使用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
A、戴尔B、斯金纳C、克劳德D、加涅16、(A)通过“饿猫打开谜箱”实验来研究学习,提出了刺激----反应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A、桑代克B斯金纳C、巴普洛夫D、华生17、在教育技术领域,(B)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概念,为后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A、桑代克B、斯金纳C、巴普洛夫D、华生18、(A)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有外在的“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A、行为主义B、认知主义C、建构主义D、信息加工19、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其中“顿悟说”是由其代表人物(A)提出的A、柯勒B、布鲁纳C、加涅D、斯金纳20、(B)的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有积极的意义A、柯勒B、布鲁纳C、加涅D、斯金纳2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C)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A、柯勒B、布鲁纳C、加涅D、斯金纳22、(C)根据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提出了九段教学法A、柯勒B、布鲁纳C、加涅D、斯金纳23、学习理论的新取向----连通主义学习理论是由(D)于2005年首次提出的A、布鲁纳B、斯金纳C、加涅D、乔治.西蒙斯24、提出强化理论的是(B)A、布鲁纳B、斯金纳C、桑代克D、华生25、提出试误理论的是(D)A、斯金纳B、华生C、布鲁纳D、桑代克26、学习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认知理论优于行为主义理论B、建构主义理论优于认知主义理论C、建构主义理论由于行为主义理论D、不同的理论优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没有优劣之分27、下列不属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的是(A)。
A、促进迁移原则B、小步子原则C、及时强化原则D、积极反应原则28、以下那位学者提出程序教学法(A)。
A、斯金纳B、布鲁纳C、桑代克D、维特罗克29、在开发计算机教学辅助,教学课件时,采用的主要理论是(A)。
A、程序教学B、试误法C、建构主义理论D、认知—发现理论30、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B)。
A、学生的保姆B、学生的帮助者C、知识的传播者D、学生的家31、人们的想象力会去填充实际在画面中并没有见到的空间,这种现象称为(B)。
A、视觉里重心的右撇B、心理趋合C、画面均衡D、画面统一32、斯皮罗认为适合高级学习的教学原则是(C)。
A、抛描式教学B、自上而下的教学C、随机通达教学D、支架式教学33、桑代克试误理论的基本观点是(B)。
A、学习是认知、发现B、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C、学习是学习者主支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D、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34、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B)。
A、建构主义理论B、强化理论C、认知主义理论D、试误理论35、视觉重心的右撇现象是指(B)。
A、人的视觉会使画面趋于平衡B、人的视觉会感觉画面的右边重些C、人的视觉会感觉画面的左边重一些D、人们的想象力会填充右边部分36、在经验之塔中,塔的底部是(C)。
A、设计的经验B、参与演戏C、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D、观摩示范37、在经验之塔中,参与演戏是属于(B)。
A、抽象的经验B、做的经验C、直接的,有目的的经验D、观察的经验38、在香农---韦弗传播模式中,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可以接受的信息内容的过程一般称为(A)。
A、译码B、反馈C、编码D、信道39、教师教学时,以不同的媒体呈现同一个概念,以便学生能完整的理解该概念,是遵循了哪条传播效果原理(B)。
、符号B、内容C、处理D、通道11、教育传播要素包括(ABCD)A。
3、传播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送)和(交换)的过程。
4、(斯金纳)最早提出了使用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
5、布鲁纳认知发现教学法的大致步骤有(问题情境)、(假设与检验)、(整合与应用)。
6、对声音的感知中,主观听感要素有(响度)、(音调)、(音色)。
7、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8、系统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模式)、(原理)、(信息)、(规律)9、语言符号包括了(口头语言符号)和(文字符号)10、布卢姆将学习目标分成了(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个领域11、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包括(随机通达教学)、(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四、判断题1.有形教育技术是物化形态技术,主要是指所运用的策略、技巧、方法等。
(√)五、简答题1.“经验之塔”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1)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于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