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概论(精选5篇)

在新时代,急切地呼唤能较熟练地应付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方而交往的高素质人才,这对我们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育方法培养出的人才己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一)师资不足的状况需要缓解

近几年高校扩招以后,学生数量猛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力进行有效口语教学和课外辅导,然而受高校总体人员编制和教师素质要求的限制,短期内无法大量引进师资。

(二)教学效果亟需提高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仍然只学得一手哑巴英语。这说明,仅有目标的转变,而不能从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实现革命性的变革,其既定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种空想。

(三)教学手段亟需进一步改善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改革已经兴起,其特点是教材的电子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化和信息交流的网络化,但仍未摆脱传统教学的限制。

二、信息化教学的改革措施

围绕教学资料收集、课件制作、语言实践、学习交流、自学辅导等各功能环节,新的改革措施可这样进行:

(一)建立网络资源信息中心

(二)设立课件信息中心

1、课件库是课件信息中心的主体部分,应围绕新编大学英语教材而编制,利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对课文的文化背景、词汇、语言点、篇章结构、课文朗读、课文翻译等知识要点进行直观化处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投入到对知识的摄取中去,提高学习的效率。

2、课件研发库。为了确保实用课件能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接受,必须为课件的制作设立一个缓冲库,如果教师对课件库中的现有课件不满意,则可以利用课件库中原有课件模板,利用“网络资源信息中心”中的资源重新制作新课件,经院系集体评议后方可放入课件库中备调用。

(三)开辟相对独立的网上语言交流空间

网上语言交流空间应该相对独立,以避免无效信息的干扰,其建立主要是利用校园网建立师生课外交流的渠道,开辟课外讨论的网上空间。

三、实施改革措施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师资培训

(二)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

在多数高校,三线合一的媒体接口已接入到了学生寝室,部分学生和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拥有自己的电脑,实施信息化教学所必须的设施和技术条件已基本具备。要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必须将网络资源信息中心、课件信息中心、网上语言交流空间等子系统利用校园网紧密联通、捆绑起来,建立起既开放又相对稳定的网络教育系统。

(三)加强团队合作和校内各部门的协调

微课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手段,本文探讨了微课的定义,分析了《饮食文化概论》课程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为职业教育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

微课;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

一、引言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而微课资源建设正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手段。2015年11月,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主持,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在杭州启动。依托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库中《饮食文化概论》子项目成功落户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子项目团队从微课的定义开始,开启了《饮食文化概论》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二、微课

三、资源建设的定位

《饮食文化概论》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定位于“辅教辅学”的功能。辅教是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微课资源灵活地组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辅学是指包括在校学生、校外社会学习者在内的具有学习意愿、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学习者,都能够通过微课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满足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从业人员职前、职后的学习需求,提高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四、资源建设的原则

作为职业教育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子项目,按照“辅教辅学”的功能定位,遵循资源库“资源碎片化、课程结构化、设计系统化”的建设原则,通过碎片化的资源,构建结构化的课程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强化《饮食文化概论》微课资源的应用与共享。

五、资源建设的的具体实践

1.组建项目研究团队,有分工有合作。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教师个人可以简单完成的,需要团队协作。《饮食文化概论》项目组成员,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又有行业专家技能大师给予指导把关,也有教辅人员负责素材收集,联络推广等工作。团队成员明确分工,通力合作。

2.制定资源细化表,明确建设内容。通过对其他高校《饮食文化概论》课程开设情况的调研,听取行业对该课程建设的意见,项目团队最终将该课程的内容设计为导论、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四大块,并制定出资源细化表,罗列出该课程基本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对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选择和量化。具体到需要建设哪些资源内容,需要建设多少数量。比如多少个微教案、多少个微课件、多少个微视频、多少个微练习,多少个图片、案例等等。在最初设计时,就尽可能的做到资源碎片化,并将资源碎片化体现到所有素材收集、制作、传输的全过程。

3.依托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不可否认,一线教师通过手机、录屏软件等方式也可以制作出微视频,但作为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子项目,在资源质量上有着更高要求,要制作高质量的微课还须依赖于专业的摄像设备和视频编辑人员。专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这样,教师也能更好的将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中,专业人员也能运用技术手段将教师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地现实化,并在微课拍摄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比如拍摄时主讲老师的着装、语速、眼神方向,肢体动作等等,都会影响微视频最终的呈现效果。

5.做好平台维护,及时上传资源。一个好的微课还需要有一个与之配套的微课网络应用平台,以便于向社会大众推广。智慧职教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成果面向全社会共享的指定平台。子项目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智慧职教平台维护,在前期要完成课程结构的搭建,课程封面、课程简介、教学团队介绍的制作等工作。对已整理、制作完成的微课教学资源,也要及时上传平台,测试资源在平台上的使用效果,进行反馈和改善。

六、反思与建议

1.资源建设需要遵守技术规范。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资源库项目的建设和应用,规范资源开发行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组织专门的课题组,制定了资源库系列技术规范,供资源库建设团队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依循和参考。因此,各子项目团队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技术规范,优化资源开发质量,提高资源共享效率,促进资源库项目与其他各级各类资源开发项目的衔接互通,推动优质资源的广泛共建共享。

2.资源建设需要多做交流共享。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共有包括《饮食文化概论》在内的22个子项目。在微课资源建设过程中,各子项目团队之间要多进行沟通交流,尤其资源建设经验较少的子项目团队,应多向已建成示范性课程的子项目团队请教学习,在吸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思路,寻求创新。各子项目团队之间也应互通有无,共享建设资源,既避免人力的重复劳动,也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

七、结语

微课资源建设既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遇到的新挑战,也是职业教育综合素质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要求。对学生而言,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助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满足学生职前、职后的学习需要。对教师而言,微课的建设过程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是教师对课程体系、知识点的再梳理,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再思考。对高职院校而言,微课资源的建设工作也将引领高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深化发展。

作者:熊明珠单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0-12.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3-14.

[3]王新国,秦智伟,张永强.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6):59-61.

[4]毛姣艳.高职教育微课资源建设策略探索[J]职业时空2015,(7):12-13.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技术;专业构建

在信息化社会中,如何正确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如何正确理解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如何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等综合性技术人才的需求?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必须理清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内涵,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

1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社会之间的关系

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赖以支撑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相同目的指向,是为信息社会服务的技术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学是构成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为信息化社会培养、造就大批站在信息技术前沿人才的重要学科。因而,现代教育技术学的构建必须在符合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大前提下实现,并与信息化社会的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趋势相一致。

现代教育技术学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学分支。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技术的地位正在从以往单纯的教学手段扩展为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并将对整个教育基础理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要想尽快适应这一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学必须同时接受日新月异的教育信息技术和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教学模式的双重挑战,并在此二者的结合上确立自身的教学模式和学科框架。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人类社会迈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社会信息化迅速融入教育活动和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现代教育技术正快速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过程改革,同时对高校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构建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愈来愈被国家和社会重视。信息社会对人才提出高标准、综合性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知识技能,还必须具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等基本能力。这不仅为教育技术学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发展方向,也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新的目标、新的要求。因此,如何构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符合高等教学基本规律的现代教育技术学,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2目前高等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或学科定位不清,人才培养目标与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有较大距离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的确立,对教育实践的价值已无可质疑。但由于教育技术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尚不成熟,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独立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学科或专业定位不清,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不准等问题。目前一般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或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教育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各类院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以及各级教育技术机构、高校和普教的教育工程技术人员,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各高校大同小异,而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也没有多少差异,缺乏差别化的培养模式与目标,而且一些院校的培养目标与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存在较大距离。因此,必须突破教育技术学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加快教育信息发展步伐的切合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各个高校由于性质和功能不同,对人才的培养也应注意差别化定位,使教育技术学真正获得独立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

2.2缺乏相应的教育设备的管理体制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需要相应的设备投入和维护。目前大多数高校设立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都设有专门的教育设备管理机构,比如电教中心、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等,但相应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教育技术机构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管理体制疏漏的根源在于人们对教育技术机构的功能没有形成清晰、正确的认识。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于教育技术的看法存在差异,比如认为它就是拍摄和播放电视录像、管理配有电教设备的教室、从事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等。正是这些不尽全面甚至错误的认识,使得教育技术机构的地位得不到足够重视,很多电教人员常常只是维修工,或者课件制作人员、网络维护人员等,而他们的专业背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2.3教育理论与技术、与实践脱节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其技术性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应用技术、组网技术、电子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等。作为学科的教育技术学,如果过于重理论而轻实践,就会失去其服务信息化社会的基础;而一味重实践轻理论,学科会失去理论支撑,淡化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学术价值。教育技术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对于这门学科的构建应充分认识理论研究对教育技术实践的服务功能。这样教育技术学才更具有生命力,才能对教育技术的实践起到解释、预测、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因此,应当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科的内在逻辑,既重视学科的理论规范,又强调技术性和实践性是这门学科对于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2.4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

2.5缺乏高素质的师资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学人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和知识,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和影视方面的知识。只是理论的讲解,没有自己的学术积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就难以提高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层次。这种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在二类、三类本科院校尤其常见,教师讲授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少注意这些问题。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自己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一无所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就难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2.6照搬国外的理论和经验而忽视中国国情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技术理论主要来自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国。自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引入我国开始,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随之引入国内。由于在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时,往往是不加改造地使用,而不管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和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应用的程度的差异,一味照抄照搬,不仅没有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反,还造成大量不应有的信息资源的浪费。当然,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如人们在教育技术的定义问题上已经有了深刻的思考。但是,国际上先进的理论、技术、手段等如何本土化,建设和发展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技术学,培养适应中国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强的教育技术人才,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3构建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在信息社会中,教育技术学专业或学科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到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要,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目标层次与办学条件相适应的原则,构建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结构与学科体系。

3.1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技能,通晓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受到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和师范人才。毕业生适应各级教育技术中心,各类大中学校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电教管理、校园网络建设和教学软件设计等工作,也可以到企事业单位从事教育培训和人才开发,到电视台从事影视编导工作,到信息产业部门从事应用性研究与开发工作。

3.2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结构是指学校所实施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开设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关系。它是学校教学基本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改革必须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强化专业基础、实行专业分流、增设特色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方案是符合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培养体系。

总体上看,国内高等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其中必修课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教育理论与技能,选修课包括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教育技术学、电路与电子学、数字逻辑、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教育应用、教学系统设计和远程教育,这些课程全部为理论类课程。

专业限选课分为两个方向,包括电声系统、电视系统、多媒体课件制作、电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技术、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电视新闻学、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大众传播学、数据库及其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处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其中大部分为理论类课程,只有多媒体课件制作、电视节目制作为实践类课程。

3.3重视实验课,加强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实验课、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目前,国内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课大多为上机课,缺乏具体的上机任务安排,任由学生自主操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此外,教育实习也只是根据各校具体情况而定,难以实现预期目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实践教学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大学目前未能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因此,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重视实验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专业实习基地。

3.4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达到资源共享

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学习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这种支持包括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提高。因此,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教育软件的设计和应用方面值得重视。当前教育软件的应用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存在科学性错误,适用性较差,交互性不强,制作欠精细,智能性欠佳,等等。随着网络技术、智能技术、虚拟化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新一代的以网络为核心的智能教育软件将在教育软件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克服教育软件业目前的困难,开发出适合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的网络教学资源,将成为资源建设中重要的研究任务。

3.5提高学校领导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来看待,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建议学校领导在建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上,能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

社会的进步,信息科学的发展,对传统教育提出更高的挑战,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尤其是在以培养未来教师为主的师范类高等院校。改革的关键在于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创立新的教学模式的先导。所以,各高等院校应认清形势,发挥自身优势,解决暂时困境,放眼未来,构建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体系,服务于信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韦海梅.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的分析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4):117-118.

[2]乜勇,陈晓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教育技术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9(5):20-24.

[3]吴大非.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特色技能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5):49-52.

[4]安素平.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培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2):97-99.

[5]庞秀玲.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构建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149-151,161.

[6]李红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00-103.

关键词:士官教学复杂电磁环境教学方法

然而,《复杂电磁环境概论》是一门属于当前理论和技术前沿的课程,其中关于电磁兼容、频谱管理、空天电一体战等方面的概念相对于普遍只有专科学历的士官学员来说较为深奥,将其列入士官教学课表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无论是从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上,都存在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为强化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有必要根据该门课程及士官学员的特点,总结提出适合该门课程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我多年来从事该课程的士官教学工作,现将几点关于该课程教学的思考陈列于此,抛砖引玉,以期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从课程本身寻找亮点

近年来,士官任职教育的比重在军校教育中逐年增加,其目的是使士官适应岗位任职需要。然而从士官个体的角度来看,进入院校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主动性仍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士官学员本身学历水平不高,再加上《复杂电磁环境概论》属于一门概念较多、难以理解的新兴课程,无疑将削弱多数学员对这门课的初始兴趣。

二、辩证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于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这一理论揭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阐明了学生如何学习、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及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等。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逐渐盛行,并被引入职业教育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及二者的关系上,更强调学生本身的主动性,即思想意识和行为的主动性。而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导向者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发现者作用――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中介者作用――在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间架设桥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并注意他们全面的素质提高。

然而也必须看到,建构主义在职业教育中也存在其价值导向方面的缺憾。从教学理论的知识观分析,建构主义无法很好地说明学生应学习什么样的知识;从学习观着眼,建构主义忽视知识系统性的倾向不太符合教学发展的实际;从教学观上来看,建构主义也很难给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合理的指导。因此,在《复杂电磁环境概论》这门课的授课课程中,教员必须辩证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把握好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引导好课堂讨论,落实好学员学习的主体性。

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把握好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所有的方法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要做到有放有收,收发自如,切忌因过于发散而导致跑题。而作为一门概述课,教员在不影响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也可适应性地扩充教学内容,以利于更多具有吸引性的教学手段的介入。

四、尊重学员已有的知识结构

士官学员入学前所学的专业各异,入学的动机也千差万别,有的是机务员,有的是情报员,有些甚至还是警卫员和卫生员,等等。因此,首次授课前的行教联系工作必须做到位,彻底摸清楚所教对象的基础知识结构和特点。对于不同基础的学员,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授课过程中,教员应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循序渐进,切勿为了所谓的“系统”讲授而不顾学员接受与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几个原则性问题:概念引入是否水到渠成,案例分析是否类比妥当,学员反应是否及时主动,总体效果是否积极良好。

在《复杂电磁环境概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可以灵活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包括笔试、口试、专题演讲式、总结报告式等。另外,还要注重平时成绩的权重,调动学员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过程中也可以综合采用以上几种方法,为该课程做一个完善的总结。

[1]傅全有.世界新军革的基本内容[M].中国军事科学,2002,(3):7.

[2]王胜田.新军革进程中院校任职教育探析[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5,(2):82-85.

[3]钟启泉.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

>>2013年10月吉林自考真题

>>2013年10月吉林自考答案

2013年10月吉林自考科目(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THE END
1.信息化教育概述经管文库(原现金交易版)经管信息化教育概述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180032-1-1.html
2.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式,深度研究解释定义黄金版56.64.42信息技术教育方式深度研究,涵盖定义及实践应用。本文深入探讨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方法和目标,旨在提升教育质量,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 信息技术教育方式的革新:深度解析与黄金版实践探索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断革新,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本http://www.junweilai.cn/post/29262.html
3.《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4全年总目录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测评问卷的本土化构建 ——基于《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 彭红超 朱凯歌 72 实践研究 融入大概念和单元整体设计理念的信息科技教材设计与开发 李艳 孙丹 魏雄鹰 陆海丰 翁恺 83 沉浸式虚拟现实中加入触觉反馈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来自消防安全教育的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MTQzMjY3OA==&mid=2649597152&idx=1&sn=90be28e9563f0065e6c1f54584b61f69&chksm=8f7c1dd874324eee01f1cccf083a08adcb3fd282e358b10fc3e1cc54cb9b08a0a9864afb825f&scene=27
4.26广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硕333教育综合+821教育技术学考研全套资料考查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发展的影响下,教育媒体有怎样的变化,首先回答它的概念,然后再根据作用于人的感官如,听觉、视听觉、交互等,对其进行分类阐述。 (一)定义 现代教育媒体是指近一个世纪以来利用科技成果发展起来并引入教育领域的电子媒体,在我国也称为电化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录像、计算机https://zhuanlan.zhihu.com/p/11584821424
5.《信息化教育概论学习笔记》奋斗的学习人晋江文学城>信息化教育概论-学习笔记 本文作者建议18岁以上读者观看。 作者:奋斗的学习人 类型:随笔-其他视角 标签:成长 主角:教育 配角: 一句话简介:学习笔记 立意:学习 状态:未签约/连载/0字 简介:教育技术学专业教材学习笔记 备考 收藏(0) 灌溉营养液(0) 空投月石 看书评(0) https://m.jjwxc.net/book2/7476029
6.信息化教育概论教育技术学系列教材南国农高等教育出版社当当鼎鑫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信息化教育概论 教育技术学系列教材 南国农 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信息化教育概论 教育技术学系列教材 南国农 高等教育出版社》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信息化教育概论 教育技术学系列教材 南http://product.dangdang.com/647987223.html?point=comment_point
7.信息化教育概论》)的几点启示【摘要】:文章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南国农先生在我国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出版的一部著作(教材)——《电化教育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三个版本)对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的引领作用。即:界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概念,明确了学科研究对象,规范了我国电教事业发展方向;明确了电化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HJY200810005.htm
8.成人教育信息化趋势洞察研究成人教育信息化趋势-洞察研究 下载积分:1388 内容提示: 成人教育信息化趋势 第一部分 成人教育信息化背景 2 第二部分 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 6 第三部分 个性化学习模式探索 https://www.doc88.com/p-97937892019777.html
9.信息化教学设计概论(精选6篇)信息化教学概论 1.课件: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将教学过程利用通用程序设计语言或写作语言编写成可自动运行的课程软件,课件属于教学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直接联系。 2.多媒体课件: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求,经过严格教学设计,并以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np4dk2m.html
10.《现代教育技术》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现代教育技术》,苏秋萍李运福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第1版。 (二)参考书目 1.《信息化教育概论》,南国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现代教育技术》,傅钢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版。 3.《现代教育技术》,汪基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https://jyx.snsy.edu.cn/info/4544/61749.htm
11.转发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8年非全日制教育硕士报考工作的通知》(一)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学制为3年,学费10000元/年。 (二)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录取后不享受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奖助学金。 九、其他说明 (一)初试科目的考试大纲及样题可从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仅供参考。 (二)有关研究生招生的信息及有关政策如有变化,将第一时间通过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ujs.edu.https://zjfls.zje.net.cn/ecloud_zz_wgy/InfoDetail/?InfoID=6008f26b-5b3d-4d85-8664-9ac9056c812f
12.045114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招生院校有哪些?③333教育综合 ④856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 19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904现代教育技术 20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822信息化教育概论 2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https://www.kaoyan.cn/knows/167143
13.电化教育的定义与发展——对中国电化教育的反思(之三).doc全文正如南国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是一切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第17页)。AECT’94定义所表述的教学技术,很容易与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5/0521/17393009.shtm
14.教育技术学考试题及答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试题何克抗的《现代教育技术》,南国农的《信息化教育概论》,李克东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不过就20分。才占12,没找到,不用太在意我也在找 我今年考内蒙古的特岗教师,请问你去年考的教育技术类的题有哪些题型?教育学和心理学考的是我们平时复习时书上的重点吗?好考不? http://www.qiatong.com/sx/hhzs/85452.html
1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4年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已公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4年教师教育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已经公布。现为大家介绍该学院下设各学科、专业以及研究方向。还为大家介绍各个专业的初试科目、复试科目以及参考教材。 020 教师教育学院 联系人:朱老师 电话:025-58235867 新东方考研网为大家提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招生人数、招生专业目录、考试科目、招https://kaoyan.xdf.cn/202401/13629412.html
16.南国农曾于1979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了第一期“全国电化教育研讨班”,并积极倡导在全国开设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专业。1980年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担任主编至今,该杂志现已成为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近20年来,南国农教授组织编写出版了《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育概论》等十几部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915/21/1056707_53942642.shtml
17.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考研专业,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考研考研营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网提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考研专业,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考研复试分数线等南京师范大学相关考研信息。https://www.kaoyanying.com/njnu/yuanxi/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