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事业宏观调控和制定政策的总要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要遵循这一要求,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从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技术智能化、人口结构老龄化、职业教育终身化、生源结构多样化等五个视角分析了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变革和利益群体满意度提升等三个维度诠释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从立德树人、体系建设、内部治理、数字化升级、国际品牌打造等五方面提出构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提出了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办学状态、评价取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六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效验表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演进,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项工作的总要求。作为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职业教育理应遵循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主线,提出“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等改革任务,明确2025年、2035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对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理清现实挑战,明确内涵要义,破解难点堵点,切实提高质量,提高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充分认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随着国际化、数字化、市场化和教育普及化进程加速,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技术智能化、人口结构老龄化、职业教育终身化、生源结构多样化等成为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经济发展全球化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格局加速重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特别是随着我国优质产能“走出去”,急需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快速流动的技术技能人才,以服务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这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和更大的发展挑战,要求职业教育放大国际视野,加快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融入世界职教话语体系,形成职业教育“中国方案”,展示“中国经验”。

(二)信息技术智能化

随着5G、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化,为职业教育生态、理念、模式、体系颠覆性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如,智能化技术能根据学生学习经历、兴趣、诉求等差异,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为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精准式评价及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VR/AR技术也能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讲不清、看不见、进不去、动不得、难再现”难题提供解决方案。然而,“可能”不等于“可行”。能否合理、有效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工具,从硬件条件、数字资源、教学方法、管理机制、评价制度等方面系统重塑教育形态,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既是对职业学校治理能力和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出的重大考验,也是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的重大挑战。

(三)人口结构老龄化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数据表明,我国人口结构逐步老龄化、少子化,并进一步演化为劳动力人口的衰减。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结构变化是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人口红利期的正面效应程度与之后必然出现的人口老龄化后果规模成正比。人口结构老龄化、少子化和适龄劳动力人口减少,势必要求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增加有效劳动力,推动“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人才红利”转变。这对职业教育如何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增强软实力、硬实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如何破除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提升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吸引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职业教育终身化

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快速发展,但是学历继续教育等仍是短板,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普遍存在。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在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放大办学格局,面向全领域、全生命周期,奋力拓宽领域、拓展时空,从职业教育“一头独大”到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两翼齐飞,高质量支撑学习型社会、技能型社会建设。

(五)生源结构多样化

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2%,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同时也意味着更大规模的教育将带来教育方式和教育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2019年以来国家连续3年实施高职百万扩招,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不同学习起点、不同教育需求的生源同时入学,进一步加剧了职业学校生源结构的差异化态势。生源类型多样化、结构差异化要求职业教育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的教育服务,这对职业学校推进以质量为牵引的内部治理变革及内涵建设,增添了大量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

二、深入把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

(一)准确把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

1.培养什么人,要强调人本理念

其一,突显“社会性”。职业教育改革应以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为现实基础,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结构,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其二,突显“职业性”。既注重培养学生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又重视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既应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又要坚持能力为本、知行合一。其三,突显“个体性”。坚持面向人人、有教无类,既满足多样化生源的学习需求,又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服务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2.怎样培养人,要彰显系统思维

3.为谁培养人,要突显政治担当

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一定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是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成果。在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要紧密联系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技能型社会建设,为稳就业、保民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社会阶层流动性、促进共同富裕做出积极贡献。

(二)深度培植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变革的自觉性

1.塑造多元质量品牌

质量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其教育价值是以供给侧改革为路径,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提供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高质量教育供给。首先,人才培养个性化。适应生源多样化、需求多元化,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服务,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其次,管理模式柔性化。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边界被进一步打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并举、普职融通等进一步深入,需要职业教育建立更加灵活、柔性的管理模式,如弹性学制体系、多样课程选择、多维质量评价等。最后,质量标准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打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彰显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质量品牌,增强国际话语权。

2.构建协同治理格局

效率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总体特征是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提升硬实力。首先,办学高度自洽。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社会需求相吻合,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契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需求相吻合。其次,服务高效对接。紧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与企业建立有效、深入、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以此实现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校企对接的有效性,人才培养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规格的要求。最后,社会高位认同。发挥好政府的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以及职业学校的主体作用,最终形成政府、市场、学校三方各司其职、高效运行的新型关系。

3.实现创新驱动机制

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实现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最终实现从“跟得上”到“跑得赢”。首先,以技术创新驱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紧密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研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新进展,探索有效转化机制,将技术创新、技术研发效益转化为培养质量提升的内在驱动力,并体现在教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其次,以研究创新驱动服务能力提升。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应该向外输出高水平的技术与服务,助力企业产品升级与技术研发,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更新迭代,不断提升整体服务发展的能力。最后,以管理创新驱动治理能力提升。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应该具有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服务平台,实现职业教育的智能化管理,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1.提升资源保障的充裕度

2.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职业教育社会不认可、吸引力不强,既有内部外部原因,也有历史原因,其直观表象是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机会成本相对较高、人生收益相对较小,学生家长不愿意主动选择。解决这一问题,一是需要树立系统观念,顺应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重心上移的趋势,推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二是把工作重心放到提高质量上来,不断深化改革、挖掘内涵,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创设开放的政策环境,鼓励支持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形成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四是开展丰富的职业教育文化活动,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形成国家尊重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良好环境,满足人民群众不断进阶的教育诉求。

3.提升教育服务的契合度

三、精准实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方略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办好职业教育需要把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起来。要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基于教育规律、产业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抓好立德树人、体系建设、内部治理、信息化改革、国际品牌打造五个着力点,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

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坚持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德技并修是指德育育人为先,技艺成才为要,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等,建立体现职教特色的育人体系,要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师队伍“主力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一是做优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以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支撑。一方面,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深入挖掘育人要素,开发遴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资源做优做活;另一方面,要完善教材形态,创新教材形式,开发立体化、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并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

二是做活形式。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中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职业教育新形态,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变革创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纵深推进“课堂革命”,探索运用线上线下、理实一体、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等组织方式,采用情景式、角色扮演式等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做强队伍。要精心组织和培养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建设能推动思政课建设的领导队伍,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既教书又育人的专业课教师队伍,有阅历、能示范的兼职教师队伍。

(二)以体系建设为支撑点

职业教育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关键性内容,不成体系的职业教育难以称为现代职业教育。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新一阶段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建设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总体目标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五个具体目标。

一是重构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动态调整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教育发展而不断地进行内部的结构优化,这需要我们跳出职业学校教育看职业教育、跳出职业教育来看职业教育、跳出教育来看职业教育,站在社会发展趋势大局中重新界定职业教育内涵。

二是职业学校体系纵向贯通。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功能定位准确的职业学校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要突出类型特色,在政策和制度层面稳定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完善职业教育学制层次结构,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巩固高职专科教育的主体地位,发挥职业本科教育的引领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中等、专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贯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三是不同教育类型横向融通。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不能孤立于整个教育体系中,应该与其他不同类型的教育融通,这就需要构建普职融通制度。此外,职业教育还应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推动各类继续教育机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促进不同教育类型协同发展。

四是健全职教考试招生制度。基于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教体系,按照独立性、开放性、融通性、等值同效等原则,建立健全省级统筹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改革,完善多样化考试录取方式,使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机会成本和经济成本与选择普通教育大体相当。

五是完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标准体系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要在现有标准体系下,进一步健全国家、省、校三级标准体系,健全职业学校分层、分类设置标准,持续更新国家教学标准、专业目录,修(制)订急需领域和量大面广专业国家标准,探索教师和校长专业标准,制定“双师型”教师基本要求。省级层面重分类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标规范,补充制订区域性标准。校级层面重贯彻落实,依据国标和省标,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课程、顶岗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等标准。

(三)以内部治理为保障点

随着我国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政府的角色由主导到引导,市场的角色由驱动到决定,学校的角色由服从到主动,职业教育治理能力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是主体自治。充分发挥学校自治作用和功能,优化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是行业自律。依托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人才培养需求调研报告,每年修订专业目录,发布行业规范标准。

三是政府监管。完善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考核机制,加强政府统筹管理职能,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办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办学质量考核结果运用长效机制;地方政府履行管理职责,引导学校举办方不断加大投入,促进职业学校更好地服务高水平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

四是社会监督。2012年职业教育率先建立质量年报制度,定期发布质量年报,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目前已涵盖高职、中职、继续教育,基本形成国家、省、学校、企业四类质量年报体系。当前,需要巩固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年报发布制度,进一步提高质量年报编制水平和公开力度;突出企业办学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持续增加年报数量,提高企业年报质量。

(四)以数字化升级为创新点

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就要充分把握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新契机,以职业教育信息化带动、支撑、服务职业教育现代化。

一是提升管理水平。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办学生态和治理环境。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建设决策支持中心,大幅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职业学校要结合校本实际,系统设计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建设校本数据中心,联通校内行政、教学、科研、学生、后勤等应用系统,提高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二是建设教学资源。新阶段,学校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课堂教学形态正发生系列重大变化,需要整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在线精品课程中心”,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提高资源的共享度和应用的便捷度,为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生学,提供更加多元、个性化的资源支撑。

三是改造传统教学。数字时代到来,学生知识获取方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大规模”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主要矛盾。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教学与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化,将信息技术与专业建设相融合,与人才培养融合,革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服务新形态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更好地适应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混合式教学等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五)以国际品牌打造为增长点

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办好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对接对外开放战略,打开国际视野、适应国际趋势、促进国际合作,让职业教育成为中国教育“走出去”的名片、中国产业“走出去”的“伴侣”;另一方面还要开辟新路径、构建新理论,不断创新中国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职教,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

二是走出去。“走出去”正在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职业教育应发挥专业和培养模式优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育“鲁班工坊”,建设海外学习中心;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境)外合作办学,探索学历学位互认机制,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符合中国企业用人标准的本土化人才。

三是再提升。“再提升”是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目标。职业学校应主动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与国(境)外优秀职业教育机构联合开展学术研究、标准研制、教师交流等。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培植职业教育国际交流良好生态,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四、科学构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的成效表征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过程,其成效不能简单以面上的“指标点”来评价。如何判断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效?笔者认为可以围绕六个关键要素来审视。

(一)发展动力:从政府主导转向学校主体

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职业学校享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以往项目驱动、资金引导等要素驱动的工作方式将发生改变。近几年,国家已在加快布局国家宏观管理、省级统筹保障、学校自主实施的管理机制,如“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均采用了国家顶层设计、地方统筹实施、学校自主承接的推进方式。职业学校能否深层次激发办学内生动力,将内涵、特色建设变成一种自觉行动,将决定学校能否进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价值取向: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

教育供给的个性化、教育服务的社会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这将导致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边际效益递减愈发明显。特别是在人口红利降低、适龄人口下滑的大背景下,唯有加快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夯实基础,优化结构,向内深挖质量发展新潜能、向外拓展融合发展新动能,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结构,以高水平培养服务高质量发展,以高技能训练促进高水平就业,才能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和教育价值。

(三)办学状态:从相对封闭转向开放融合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都是办学主体,这个本质属性决定学校办学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只有从零和博弈转向共赢思维,逐渐改变职业教育供给水平、连接程度和开放程度,面向社会构建起开放的办学体系,面向行业企业建立起开放合作的机制,面向多元化生源实行开放性的教学,面向终身学习需求建立起开放性的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逐步形成区域化、学习型、开放性的职业教育生态,才能真正把职业教育办好办活。

(四)评价体系:从单一主体转向多元参与

(五)人才培养:从标准制式转向个性定制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给教育带来全面的、根本的、颠覆性的变革,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才培养从大规模标准化向大规模个性化转变。科学构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要主动适应这一转变,改进传统教育供给,超越农业、手工业社会的个性化、小规模的教育,超越工业化社会的大规模、标准化教育,建立起既可大规模覆盖、又可个性化支持的人才培养体系,让不同基础、不同人群、不同领域的学习者,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节奏参与学习。

(六)社会服务:从“三足鼎立”转向“五位一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培训的兴起,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的需求,促使职业教育呈现出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三足鼎立”的态势。职业教育不仅要高质量发展还应有全方位的服务。随着国家推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和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要紧跟国家战略,创新服务社会的模式与内容,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与合作、社会培训等,构建“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五位一体的社会服务体系,为国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10期

引用本文请标注:任占营.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0):5-11.

THE END
1.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以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体制机制、平台建设、应用模式等方面重点发力,不断推动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努力培养更多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222/moe_1750/202303/t20230306_1049502.html
2.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观察   本报记者 梁丹 见习记者 程旭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为将来。  2月14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上,气氛热烈。如何认识高质量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意义?如何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取得新突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57857635887178457&wfr=spider&for=pc
3.数智引领职教转型开创未来教学学校院校职业教育职教转型在主旨报告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提升职业院校数字化治理水平”“纵深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形势与对策”“职业院校数字治理现状与实施策略”“数智赋能教育创新的发展与探索”等主题,提出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职业院校数字治理、职业院校数字化的新对策。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KMU17A05346936.html
4.鲁昕数字经济:职业教育数字化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鲁昕| 数字经济:职业教育数字化创新 2021年3月27—28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1年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推介会在福州举办。来自全国职业院校、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单位、学会分支机构和研究院(中心)等机构的1300余名代表“线上+线下”同步与会。https://www.chinazy.org/info/1040/6840.htm
5.第二届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论坛在成都成功举办为加快推进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推动教育数字化与产教融合共同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内生动力。3月23-25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联系中心、全国人工智能职业教育集团、全国人工智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主办,中教全媒体承办的第二届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论坛于成都成功举办。论坛以“凝聚变https://hqtime.huanqiu.com/article/4HAc9yYZrYb
6.数智赋能融合创新:数字化转型激发职业教育新动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智能技术,构建一个全场景、全感知、全智能的数字世界,在实现数字世界对物理世界的精准映射基础上,优化再造物理世界的业务,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推动职业教育在思维理念、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外在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980371154579973496&item_id=980371154579973496
7.杨欣斌:数字化转型赋能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发展新华网北京2月17日电 13日-14日,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京召开。14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平行论坛之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在京举办。本次论坛以“转型与重塑: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为主题,围绕职业教育领域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等问题展开http://www.xinhuanet.com/edu/20230217/96e0e556eeeb40fb95d88a91736e633f/c.html
8.教育高质量发展看山西:“数字化转型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坛暨上游新闻获悉,5月24日,由山西省职业教育教学联盟(以下简称晋职教学联盟)主办、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承办的“数字化转型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坛暨晋职教学联盟年度会议在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召开。联盟理事单位理事及相关人员、各相关职业院校领导、专业教学负责人现场参加,各职业学校骨干教师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参会。 https://m.cqcb.com/shanxisheng1/2023-05-24/5271481_pc.html
9.我校成功举办“打造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创新推动数字化教学改革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要求,服务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9月22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联合智慧树网举办“打造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创新推动数字化教学改革”主题分享会。来自https://www.scst.edu.cn/tuwen/5f/c1/c2182a24513/page.htm
10.《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赋能改革创新研究》课题研究系列全套资料《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赋能改革创新研究》课题研究系列全套资料.docx,《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赋能改革创新研究》 课题系列全套资料 内容清单: 第一部分:选题依据 第二部分:研究内容 第三部分:思路方法 第四部分:创新之处 第五部分:预期成果 第六部分:研究基础 第七部分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127/6105151104010013.shtm
11.以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与产业对接最紧密、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要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助力甚至引领行业的数字化技术变革,需要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主动对标数字产业发展前沿,加强科学技术尤其是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过程中的创新创造,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小规模定制化技术研发与创新,打造集理论教学、应用实验、项目http://www.cqnx.com/html/content/23/05/2768.shtml
12.湾区故事:深职大主动数字化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舞台在目标上,聚焦“数字化+国际化”,打造国际职教品牌,全力建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教席等平台,全力争取教科文组织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创新中心获批建设,与华为、大疆、腾讯等龙头企业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吸引欧洲、港澳等地境外学生来深圳留学、实训,形成“留学到中国”“实训到深圳”的品牌效应。https://gd.cri.cn/n/20230908/c7e7ec5e-5afe-86c2-279f-81d89f7c7852.html
13.以教育机制优化为抓手统筹协同创新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教育机制优化、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文旅消费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石伟平:以教育机制优化为抓手统筹协同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石伟平表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以综合性的视野全面审视教育问题。以协同创新破解教育体系割裂化难题https://theory.gmw.cn/2023-03/07/content_36413831.htm
14.《中国教育报》电子版中国教育新闻网职业教育是与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专业作为连接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是衡量职业教育适应性及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速。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及素质都提出更高要求。尽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在努力适应这一趋势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12/26/content_633576.htm
15.职业教育拥抱“数字化”教育频道原标题:在沉浸式、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强化应用能力 职业教育拥抱“数字化”(网上中国)在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参赛选手参加山东省“乡村振兴杯”水利行业调水系统泵站运行工职业技能竞赛。翟慎安摄(人民图片) 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职业教育发展提质培优、突破创新备受社会关注。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介绍推动现代职业https://edu.cctv.com/2022/06/02/ARTI68OZNEFceh7fBrwYu5pS220602.shtml
16.以“三融”为抓手加快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是基于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提出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职业教育要通过职普融通、产教融http://gx.wenming.cn/xcsx/202301/t20230117_6543725.htm
17.职业教育数字化实践与探索——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字化”主摘要:职业教育数字化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延伸,职业教育由“信息化”走向“数字化”经历了由“散点状”向“生态化”、由“硬实力”到“软能力”、由“重技术”向“重素养”、由“粗线型”向“精准型”的发展变化。通过对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背后的职业教育数字化实践进行分析,总结了职业教育在大数据、智慧环https://www.hebcpc.cn/gzjy/info/1074/2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