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关于征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的公告

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将在新校区建设智慧校园,现公开向社会征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欢迎有资质、有能力的单位参与提供项目建设的设计方案。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创办于1959年,是一所省政府批准的重点技师学院。设机电工程系、现代制造系、汽车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交通工程系等教学单位,2005年建成的扬州中德技师培训学院、2018年建成的扬州市工业机器人公共实训中心分别在中外合作办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集团化办学方面在国内外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学院秉持“工学一体、德技双优”校训,凝练办学理念、传递治校精神、打造校园文化。坚持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之路,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青睐。曾先后获得国家重点职业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三部委正式批准建设的国家中职示范校。2014年底,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江苏省唯一一所“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的荣誉称号。2018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准学校迁建新校区,学院将在更高起点上迈向腾飞之路。

根据市规划局出具的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新校区《地块规划设计条件》,新校区位于扬子津科教园内,四至范围为润扬路以东,王庄路以南,富民路以西,勤丰路以北。占地面积:335亩,其中200亩为教学用地、135亩为后勤区用地。规划建设理论教学楼、信息图文城市书房、行政楼、大礼堂、食堂体育馆、实训教学楼、宿舍楼、门卫、变配电房等单体。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约20.5万平方平,地下面积3.1万平方米,容积率0.90,建筑密度22.00%,绿地率32.10%。机动车停车位488辆,地下393辆,地上95辆。非机动车停车位6032辆,地下3189辆,地上2843辆。

江苏省扬州技师校园智慧校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智慧校园方案),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遵循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教职成函〔2020〕3号等。规范性应标注引用文件。

投资约50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支撑条件、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平安校园、网络安全等软硬件设施。

校园弱电系统包括弱电管网系统和综合布线系统,应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和统一管理,充分满足校园网络、固话及移动通讯、平安校园、后勤管理、智能教室、校园卡、信息发布等各类智慧校园系统的需求,考虑合理的冗余,满足可靠性及对后续新业务的支撑要求。

c)楼宇综合布线系统的信息点位应根据楼内所有智能化系统需求进行设计,各功能室采用光纤入室模式;

d)应部署弱电资源管理系统对弱电管网和综合布线实施有效管理;

e)预留运营商建设5G网络等无线覆盖所需的管路、设备空间、供电及计量设施等。

校园网络应是一个高速实用、稳定可靠、安全可控、管理完善和多业务融合的基础承载网络,支撑各类终端泛在接入和泛在信息服务。校园网络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a)校园网络应覆盖到所有教学、实训、活动、办公场所,并利用路灯杆、报警桩等设置网络接入点,面积较大的户外绿化、场地等适度布局地柜网络接入点等;

b)采用光网络技术,骨干网万兆或更高带宽,千兆到终端,出口带宽应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校园网应全面支持IPv4和IPv6双协议栈,在性能、容量、可靠性等方面上满足未来5到10年的整体发展需求;

c)应支持网络虚拟化技术,构建多业务虚拟专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d)应实现有线和无线融合组网,支持PC、移动终端以及各类智能终端在任意位置接入;

e)无线网络应采用WIFI6标准的设备,实现学校主要区域的高质量全覆盖。点位设计与设备选型应基于场景,考虑场地面积、业务需求和并发无线终端数量,同时满足信号强度、容量和避免干扰的要求;

f)应部署有线无线一体化的用户管理系统,支持802.1x、portal、MAC等多种认证方式,实现用户业务体验的统一,实现所有终端可认证、可溯源;

g)应建立统一运行中心(IOC),随时随地感知网络运行状况,实施资产管理、故障识别、根因定位、服务质量测量等功能,保障校园网用户体验,实现智能运维。

基于LoRa、NB-IoT等技术,建立支持Zigbee、RFID、蓝牙等多种物联网协议的传感网络。

a)具备校园水、电、气运行状况的感知传输能力;

b)具备校园重要教学实验设备、后勤重要设备设施运行状态的感知传输能力;

c)具备校园食品安全、危险物品和危险实训仪器的感知传输能力;

d)具备人员位置感知传输能力;

e)具备车辆进出和停车位置感知传输能力。

云计算系统将服务器、存储、平台、软件等硬软件资源池化,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统一管理和灵活配置。学院可将各类信息化应用逐步通过云服务环境承载,并面向二级单位和个人按需提供云服务器、云桌面和云存储服务;

学院目前在中国电信扬州分公司自行建设计算和存储资源并管理运行(私有云),设计时应考虑与校内资源池实现“双活”,并合理部署应用;

云计算系统应便于扩展、满足各类软件平台的需要,并具备容灾备份能力;

云计算系统应支持云服务的资源管理、运维管理与运营管理。其中资源管理实现资源的配置与调度;运维管理实现对软硬件资源及上层应用的监控与运维;运营管理实现校内用户的资源申请与提供自动化。

应根据应用和服务需求为信息化应用提供适合的操作系统类型(Unix、Linux和Windows)和数据库系统(如:Mysql、Oracle、SqlServer以及各类国产数据库等),商业软件应采用正版软件;在安装基础软件时,应对安装的操作系统版本、数据库系统等做标签,建立系统配置档案,实现对配置文档的版本管理。

为保证安全性,DNS、网站或网站群、NTP、VPN等服务交学校自主运行,E-mail和扩展网络信息服务可以采用运营商等第三方服务。应保证服务具备可靠的性能和业务持续性,各类服务管理系统应支持对服务状态和服务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并支持对服务的安装和配置文档、测试和调试记录、运行日志等实现备份和版本管理。

应构建IT运维管理体系,规范运维和服务流程,明确运维人员职责,建立统一、清晰的资产和服务台账,完善运维和服务的考核指标,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提升校园信息服务的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重点建设教育教学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智能教室和一体化教学所需的仿真实训环境。

a)实现每间教室一键插卡上课的功能需求,可远程智能管控的功能;

b)每间教室配置短焦激光投影机及电子白板,满足课堂多媒体教学的需要,支持无线投屏,配套与电子白板匹配的黑板和讲台;

c)采用数字红外扩声系统,无需对频、调频,即开即用,不受外界无线电干扰;

d)支持教室中的多终端接入互联网;

e)每个教室配监控摄像机,一个球机一个半球,分别配套匹配的拾音器。

a)具备多媒体教室的所有功能,配置录播系统+AI行为分析,录制好的视频自动上传到应用云平台,为教学资源建设、评课活动等多种应用提供基础硬件支撑;

b)录播平台需实现对Windows、Android、IOS三大平台,PC、手机、平板三大终端的打通,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c)构建视频管理服务,视频资源按年级、专业进行自动归类整合,提供视频专辑、视频检索、热度推荐等功能;

d)构建视频应用服务,提供视频点播、课堂直播、微课学习、课程评价等各种应用;

e)可在移动设备通过浏览器进行访问学习,满足翻转课堂应用需求;

f)根据录播跟踪过程中自动捕获的课堂行为数据,可得出多维度分析结果,方便领导、督导员、老师能直观方便的查看教学过程的课堂教与学数据,提高教学质量。

c)具备多个小组不同屏幕显示,支持多个小组学习情况的对比讨论;

d)无感知、全流程收集教学互动数据,自动生成教育过程的数字档案袋;

e)支持基于虚拟仿真技术(AR/VR/MR)的学习环境;

g)老师在实训课堂中可通过有效打点片段回顾,对学生进行实训点评,达到最佳的点评效果,同时还可将课堂打点回顾片段广播给所有实训小组的学生一同观摩学习;

h)老师可通过平板电脑对所有的实训工位场景进行多画面自动巡视,同时可将巡视画面投屏到显示屏进行清晰观看。

a)具备智能教室的所有功能,另外配置互动主机;

b)网络互动教室能实现1个教室主讲+N个教室听课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摄像头自动跟踪教师和学生,实现不同教室(或不同校区)师生网络面对面,为主讲教师和回答问题的学生提供网络实时交流镜头,确保师生的良好教学体验;

d)支持网络视频会议和在线直播,并能够与标准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仿真实训环境是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仪器设备、模型,以及利用场地、环境的布置,模仿出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和动作要求,支持模拟生产、教学实训和考核鉴定等教学活动。

根据规模和复杂度,仿真实训环境分为如下类型:

a)数字化一体化教室,实操实训功能由实物设备实现,实物设备的控制由计算机系统承担,支持技能演示、模拟训练、计算机考核等教学活动;

b)虚拟仿真实训室是由计算机及附属软硬件设备所构成的实训环境,其中实训活动所在的三维职场环境、设备和工具等皆由计算机软件生成,学习者可通过键盘、鼠标、操纵杆、手柄等简单设备实现对操作对象的交互操作;

c)大场景虚拟仿真实训室是基于多通道视景系统、实训操作设备以及软件系统等建立起来的虚拟仿真实训室,其中视景系统生成高逼真度的职场环境,实训操作设备实现对设备、工具、仪器仪表等的接触性技能获得,计算机软件系统完成对整个实训系统的控制。大场景虚拟实训室的优点是营造强烈的沉浸感及实物的介入,是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理想结合,适于大面积观摩实训教学与多人技能训练;

d)情景化互动实验室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真实场景虚拟化,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互动,是具有很强体验感的实训室;

e)强交互虚拟实验实训室是指以高性能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系统为平台,以多人虚拟现实系统为核心,以头盔显示器或基于5G网络和边缘运算技术的轻量化云AR/VR为主体的视觉系统,以语音识别、声音合成与声音定位为主体的听觉系统,运用方位跟踪器、数据手套和数据衣为主体的身体方位姿态跟踪设备,组建由视觉、听觉、触觉及运动反馈系统等功能单元构成的支持原理验证、技能培训和技能训练的交互式虚拟实验实训系统。

中心数据库建设需要明确基于数据标准的数据入库的技术路线,应通过获得业务系统全量数据,分析数据业务逻辑,对标数据标准,然后实现数据入库。与业务系统数据交换采取建立数据视图、通过共享数据库模式实现。数据管理需建立程序化数据采集、安全管理、使用、操作审计、更新、销毁以及隐私保护等管理制度;

数据安全管理是从数据产生、存储、传输、使用和删除销毁全过程进行安全管控,从数据访问控制、数据共享设置、数据共享发布、数据查询调阅、数据存储、数据水印等多维度进行安全管控,依据不同数据在不同阶段的价值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

统一身份认证旨在给校园所有业务应用提供全局统一的用户管理和用户认证等功能,方便智慧校园的管理,提高智慧校园的安全性和便利性。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的要求如下:

a)支持用户的集中和统一管理,对智慧校园中的用户提供统一的电子身份,支持统一的用户认证方式;

c)通过安全的认证协议,使服务器和用户之间可以实现双向认证,杜绝任何一方身份假冒的可能,提高系统及用户自身的安全性;

d)统一身份认证服务能够支持多种认证协议和多种认证方式(如:账号、二维码、生物特征识别、校园卡等),保障认证终端的多样性。

综合信息服务是将各种业务应用、信息资源服务集成到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各种业务应用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提供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的集成化环境。综合信息服务的要求如下:

a)能够根据用户的身份、权限及其自身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

b)提供具有高扩展性的服务架构和访问接口,集成不同架构下的各类业务应用,让各种资源和应用可以方便地集成到校园门户中,为智慧校园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模式;

c)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可靠,保障信息不被非法用户窃取,保障用户的合法身份不被盗用。

网上服务大厅是为了方便师生通过校园网络获取学校公共服务而构建的一站式校内业务办事平台。网上服务大厅的要求如下:

b)以服务对象的视角,全面梳理各项事务的流程,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明确各个环节的角色、岗位、权限、职责等;

c)根据管理目标、服务目标、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进行数据项和表单设计;

d)将上述各项事务利用信息系统统一实现,完成各项事务的网上申请申报、审核审批等,实现“最多跑一次,最多填一次”,让数据、事务在网上跑,实现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

面向学校决策层和管理层,及时动态提供学校发展的现状数据,能够实现数据展示、关联分析和图形呈现等功能,为学院事业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动态数据支撑。通过对学校信息化数据库的挖掘,分析各种状态数据,评估办学效果,整理并筛选各类校情材料,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分析和呈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后勤保障、学生风貌等,为学生、教职员工和校外人员提供快捷的网络化决策支持服务。面向学校发展和智慧校园建设的规划与整体需求,基于综合信息服务,构建学校发展和智慧校园建设的数据分析模型,动态呈现发展状况,系统分析在线数据,有效支持学院的科学决策。

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支持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校务平台。基于分布式账本等功能,关联学生课内学习、课外活动、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数据,建立连接学院、合作企业和社会的学生发展档案系统;借助区块链共识机制,实现学院教师的教学、科研、服务数据的共享,建立支持专业发展、终身发展的教师发展档案系统;利用教育行业区块链,关联学校内部、外部发展数据,建立学院与社会协同的学院发展档案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教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全方位信息化服务,包括:各类各级人员队伍发展规划及编制、岗位管理;人员人才的招聘、人才引进、入职、职业发展、岗位变更、人员调入调出管理等;人员补充、调配、考核和退出管理;岗位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人员薪酬、绩效管理与社会保障;人员教育、培训、出国、退休等手续办理与服务;人事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学校各类信息化系统提供教职工基础数据服务。

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服务于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变革,促进科研水平提升。科研信息化实现涵盖科研项目的立项、科研过程管理、结题验收,产学研用的科技协作、技术合同审核及监督执行,科研成果的申报管理、成果管理、知识产权的管理、科技成果转化(转移)管理,以及科研机构管理、科研创新团队管理、科研评价与学术管理等全面信息化管理服务。科研信息化管理还应该包括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共享平台管理、电子文献数据库管理、科研共性技术平台信息化共享管理等。

财务管理与采购管理系统将学校财务管理、监督、控制、服务融为一体,涵盖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凭证管理、支出报销、财务决算、财务分析、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信息发布管理、招标过程管理、合同管理等)等管理服务,为学校各级财务管理人员、采购管理人员、财务主管、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提供信息化经济内控管理和信息化财务服务;

财务信息系统、资产信息系统相融合,实现资产价值与财务实时合账,实现大资产管理。

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对学校土地、房屋、设备、家具以及各类低值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包括资产采购计划编制、各级单位各类资产管理与盘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绩效评估、各类资产的调拨划拨管理,各类资产折旧、核销,资产价值管理及与财务合账等,也包括土地、房屋资产的信息管理及使用的绩效评估等。

校企合作管理系统服务于校企信息共享、校企合作育人,实现学校与企业间的双向信息交流、事务协同办理等功能。包括合作企业管理、对接产业需求的专业设置、合作课程建设、订单式培养、实习实训对接等模块。

以校园卡系统为核心构建校园生活服务平台,将校园卡服务融入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以及学习、实训实习、校园生活等方面。建设IC卡与虚拟卡相衔接的校园卡系统,实现聚合支付、聚合消费。校园卡系统将校内用户身份识别、校内小额金融结算、校务管理、金融服务集成为一体,为学校潜在的信息化应用建立关联或集成提供接口,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用,一卡多用”。逐步推进虚拟卡、二维码、以及生物特征识别等服务,实现多模态多模式服务支持;

校园卡系统应用子系统主要为校内小额结算交易和具有身份认证需求的系统提供认证支持,其主要要求包括:

a)支持注册管理、缴费管理、迎新离校、门禁管理、水(电)管理、餐饮服务、校内消费、乘车、自助查询、自助、图书、医疗、上机、考勤、洗衣、运动健身等管理;

c)具备持卡人分级权限管理、持卡人信息黑名单管理、账务处理、各类分析报表等功能。

后勤保障包括水、电、暖、气等能源管理,控制并节省运行成本。

a)实现工程项目的信息化、楼宇维修计划与实施管理、校园及楼宇环境建设与管理;

b)实现值班、维修、卫生、绿化等物业服务信息化监管;

c)实现学生宿舍管理与维修服务信息化,教室、办公室管理服务提升对师生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方面条件保障能力;

d)后勤保障信息化要逐步构建以能源管理为核心,以后勤条件建设、后勤资产管理、后勤工程管理、后勤物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后勤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

智能安防综合管理平台是学校一体化安防管理的平台,集视频监控、报警处理、出入口管理、周界防护、对讲系统、车辆管理、电子巡查、预案管理、消防可视化、应急指挥等业务于一体,通过电子地图对学校安防要素实施全方位统一展示和管理,实现多个技防系统的融合及协同工作。

视频监控系统包括前端网络摄像机、后台存储、视频管理系统等设备设施。

a)前端摄像机应选择200万及更高像素的摄像机,实现安全防范区域的视频全覆盖;

b)根据具体安防需求,选择具备周界监测、人数统计、人脸识别、物品移除报警、物品滞留报警、越线报警、禁区监测、密度监测、全景拼接等功能的设备;

c)后台存储设备应支持所有视频图像保存至少三十天,关键区域图像保存九十天;

d)视频管理系统应支持录像查询及回放,配合前端设备实现各种智能分析功能,并支持对摄像机及存储设备的状态监控和运维管理。

在校园门口、各建筑物出入口、办公室、教学楼等重点防范区域应设置人员出入口控制设备,在学生宿舍楼设置门禁设备。

b)人员安全疏散口设计应符合GB50016-2014的要求;

c)出入口控制设备的类型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门磁型门锁、道闸或嵌入式门锁,根据安全等级选择刷卡、密码、卡+密码、生物识别(指纹、人脸、虹膜或指静脉)等认证方式;

校园周边、需进行防护的建筑物或区域周边宜设置电子周界防护系统或视频周界防护系统,周界防护系统应与入侵报警系统实现联动。

车辆管理系统应包括基于车牌识别的车辆出入口控制系统、车辆轨迹管理系统、车辆违章管理系统和停车场系统等,实现车辆进出校园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设置电子巡查系统,在治安重点区域设置电子巡查信息点。巡查系统应支持显示巡查人员的位置、巡查线路、实时及历史轨迹,支持对完成率、漏检率等数据,支持问题及事件上报等功能。

数字广播系统除了用于正常的节目广播之外,还要支持分区广播、消防报警、紧急呼叫报警和其他紧急广播的功能,并支持消防强切功能;

b)数字广播信号源应支持播放多种类音频信号,室内传输线路可选择同轴电缆、双绞线或光缆,室外传输线路宜选择光缆;

c)广播扬声器的设计应考虑灵敏度、额定功率、频率响应、指向性等方面的因素;

d)数字广播的管理系统应支持对播放设备和IP适配器的远程监控和管理。

预案管理系统应支持生成设备联动预案和事件联动预案,并能够根据条件自动触发预案,支持预案演练,从而达到快速处置的目标。

在校园内设置烟感、温感、消防设施监测、最不利点消防水压监测等消防可视化终端设备。消防可视化系统应支持消防点位信息的管理和查询、消防报警的联动处置和消防信息分类统计等功能。支持在电子地图上显示消防设备的状态、管网压力、消防水池水位等信息,实现实时监控。

监控与应急指挥中心包括监控大屏、应急指挥音视频交互系统等系统。监控大屏系统宜采用小间距液晶拼接屏或小间距LED屏,支持多路高清图像的显示;应急指挥音视频交互系统实现指挥中心人员与现场人员的音视频交互,实时回传现场信息,实现应急处置决策的立即贯彻。

a)校园网应部署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结合实际场景,采取802.1x、Portal、PPPOE、IPOE等多种认证方式,实现有线无线用户及终端、IPv4/IPv6的统一认证;

b)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应支持用户身份、IP地址、终端地址和接入位置的绑定及可视化,实现所有终端的5A可信接入;

c)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与《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公安部令第82号)的规定。

防火墙对校园网络边界和各安全域的边界进行保护,其功能包括:抵御DOS/DDos攻击、灵活的访问控制、NAT/SAT、链路负载均衡、服务器负载均衡、IPSec/PPTP/L2TP/SSLVPN、策略路由、IPV4/IPV6双协议栈等,可利用现有的万兆防火墙,增加防病毒模块即可。

(3)上网行为管理系统

上网行为管理系统是对网络带宽资源进行优化以及管理、控制并详细记录校园网用户的网络行为的软硬件一体化系统,具备上网日志存储管理,网络用户行为分析、网页访问过滤,上网应用管理、信息收发审计等功能,可利用现有的上网行为管理设备。

(4)堡垒机

建立集中、有序、主动的运维安全管控平台,通过基于唯一身份标识的集中账号与访问控制策略,与各服务器、网络设备等无缝连接,实现集中精细化运维操作管控与审计,降低人为安全风险,避免安全损失,满足合规要求。

(5)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对系统或网络日志分析,获得系统或网络的安全状况,发现可疑或非法的行为,预防合法用户对资源的误操作,其功能包括:实时网络数据流跟踪、网络攻击与入侵手段识别、网络安全事件捕获、智能化网络安全审计方案、实时流量统计与监控等。

(6)入侵防护系统

针对互联网上的蠕虫、病毒、间谍软件、垃圾邮件、DDoS等混合威胁及黑客攻击,提供针对性的实时检测和防御功能。

(7)安全日志审计系统

将来自学校网络各类设备的安全信息存储到一个通用数据库中,然后根据定制的安全策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学校安全运维人员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

(8)数据库审计系统

设置基于数据库协议解析与还原技术的数据库安全审计系统,对学校数据库所有访问行为进行监控和审计、对其中的危险操作进行多种方式的告警、对数据库访问行为进行多维度的统计并进行图形化展现。

(9)漏洞扫描系统

设置及时发现漏洞,并能提供漏洞防护建议的设施,同时接入到智能安全运营平台,实现漏洞闭环管理,很好地预防已知安全漏洞。

(10)WEB应用防火墙

能对来自Web应用程序客户端的各类请求进行内容检测和验证,提供细粒度应用层DDoS攻击防护功能,确保访问流量的安全性与合法性;对非法的请求予以实时阻断,有效防止HTTP及HTTPS应用下各类安全威胁,如SQL注入、XSS、跨站伪造(CSRF)、cookie篡改等,有效应对黑客攻击、网页挂马、敏感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充分保障学校Web应用的高可用性和可靠性。

(11)综合威胁探针

能快速精准的发现威胁,并对威胁进行研判和分析,最后利用自身的策略对攻击者进行封堵,还能与智能安全运营平台进行联动,将检测结果以及元数据汇总到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和展示。

(12)智能安全运营平台

将学校网络中分散的各种安全信息予以整合提炼,充分利用网络全流量、大数据分析及预测技术,大幅提高安全事件监测预警和快速响应能力,应对大量未知安全威胁,最大程度的实现智能化的安全自运营治理生态体系。

学院将在新校区围绕智能制造、汽车后服务、ICT现代服务三大板块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作为市级公共实训基地。按照中国制造2025技术路线打造生产性实训场地的同时,将面向校内外的智慧服务和技能人才培养融入其中。采用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的技术规范,对现有设备采用配套完善、改造升级的方法进行利用;对新建生产性实训设施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引进华为、西门子等头部企业的先进技术实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

基于5G及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按市场潜力和5G技术关联度排名前十位(华为实验室资料)的应用有:云AR/VR、车联网、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无线医疗、无线家庭娱乐、联网无人机、社交网络、个人AI辅助、智慧城市。据此设计打造以下公共实训与校园应用相结合的智慧应用场景:

变电所监测与管理系统通过部署计量及传感设备,对变电所内变压器、进线柜、出线柜、电容柜等各种配变电设备及变电所环境/视频等进行参数监测,实现校园供配电系统集中监管,设备运行状态实时仿真,运行异常情况及时告警,减少校园供配电故障风险,提高人员效率。

电能计量管理系统通过在学校各楼宇内设置具备远传功能的智能电表和网关设备,对建筑/部门实施用电实时监管、数据统计分析、预警模型管理和电能定额管理,建立或完善学校用电设施、管线档案,收集基础数据,从而满足学校用电单位、用电场所、用电设备的计量统计需求及用电单位的电能定额指标化管理,实现电能计量管理的精细化。

给水管网监测系统通过在校园供水基础管线上配置智能远程计量水表,实时在线监测校园水表示数,实现各用水单位的用水量在线监测,并按校园给水管网流向对各建筑和公共区域用水等进行数据统计,便于给水维护和管理人员使用、分析和决策等,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

公寓电预付费系统应针对学生在公寓内照明、插座和空调用电实施全面计量,并具备免费电量下发、通过校园卡网上预付电费、插座恶性负载管理等功能。预付费系统需要与学校校园卡系统和数据中心系统实现对接。

空调末端集控系统应支持对学校各区域多类型空调(分体空调、中央空调、多联机、新风机组等)进行统一集中管控,支持监控空调末端实时运行情况,支持基于控制策略自动或人工进行远程控制,具备能耗情况统计和发现空调违规使用情况等功能。

建筑能耗分析系统应在电能计量管理系统、给水管网监测系统等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对水、电等分类能源按照建筑进行综合分析。应能够进行建筑分类能耗、单位土地面积能耗、能耗分项分类对比、能耗分析与预测、节能工作评价等各项分析。

物业与工程管理系统基于BIM等技术,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精准的物业服务,实现后勤基建工程的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保障工程质量。针对后勤服务设备设施存在的故障,系统提供故障报修、工程预约、过程跟踪、结果确认、质量评价等服务。

校园内所有绿化场地能结合各类植物的养护特点,实现基于环境光照、温度、土壤湿度等感知与判断基础上的智能灌溉。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产教融合系统,支持学院围绕所设专业,实现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支持各系吸纳“头部企业”结合自身专业群特地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形成实景、实产、实验、实践“四实”特色,把学院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实体,形成校企紧密合作的办学模式,支持职教集团人才培养、学院订单式培养、校企一体化建设及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生产服务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完善信息化校企合作机制,健全工学一体、德技双优的育人机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推广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与企业合作面向互联网时代采取ICT+专业或专业+ICT模式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开展技术研发,激发企事业单位承担学生实践和实习实训,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人才共育、设备共用、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共建校企育人平台,建立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双向聘用机制,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具有多行业、大容量、高水平特征的校企合作管理系统,支持学院实施专业对接产业动态调整、校企合作信息发布、就业信息分析、项目管理、设备共享、校企共训、岗位承包、技术推广、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等活动。该系统产生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佐证信息和材料,应能进入综合数据平台参与评价、分析、决策和图形化显示。

3.法人及代理人身份证(正反两面);

5.提交方案时所提供的材料中复印件部分应加盖单位公章,并承诺复印件系原件复印,如发现作假立刻终止报名资格。

2.本次征集方案设计费用自理,所有征集的设计方案将无偿提供学校参考应用;递交方案经评审择优确定2个参与按学校要求深化设计单位、3个入围单位。深化设计费用由后期中标建设方给付,标准为第一名单位30万元、第二名单位10万元、入围每单位2万元,最终方案所有权归学校所有。

3.征集设计方案的具体要求:

本次征集的设计方案需包含总体建设方案、分项建设方案与绩效分析、分项投资估算表(含项目名称、项目说明或设备参数、项目预算单价、数量、预算总价等),能引入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者优先。

1.专家评审

2.学院职能部门评审

3.党委会研究决定

1.递交名地点: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江都路558号路东技能教育中心108室)。

2.递交方式:当面审核递交资质条件证明材料,方案的纸质文挡及演示文稿在评选现场递交。

THE END
1.首页微信登录|登录|注册 我的收藏 我的学习中心 教师工作室 APP下载 资源库 查看更多 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 现代通信技术(通信技术) 学前教育 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 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作物生产技术) 工程造价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软件技术 现代纺织技术 https://www.icve.com.cn/
2.平台简介为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与典型成果汇聚,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加强融合,统一呈现, 建成了覆盖职业教育领域全部专业大类与教学层次、可持续发展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平台包含专业与课程服务中心、教材资源中心、 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教师能力提升中心四大分中心,通过https://vocational.smartedu.cn/helpCenter/index.html
3.职业教育数字资源(教材)交流展示平台职业教育数字资源(教材)交流展示平台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 职业教育 实践性教学案例 报名未开始 申报入口 职业教育 数字教材(样章) 报名未开始 申报入口 学校登录电教馆登录专家登录https://www.yklmeta.com/index.html
4.教育部2023-09-28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 2023-09-2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基地(2023—2025年)的通知 2023-09-2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最美高校辅导员”暨第十五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2023-09-20关于开展职业教育国家教学基本文件落实情况自查工作的通知 http://jthpt.chinazy.org/tzgg/jyb/6.htm
5.主页2.2学时 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建设与应用实践 2学时 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建设与应用实践——以《机械设计基础》为例 2.4学时 教材建设项目规划与申报-专业课——以首届国家教材建设特等奖《机械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为例 3.9学时 提升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3.6学时教师https://cnve.com/
6.职教网职教网是国内职业教育信息门户网站,包含各类职业教育学校的学校简介、招生简章、专业设置和就业形势等信息。职教网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619-8866http://dezhounvzi.zhijiaow.com/
7.网络中心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 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8.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数字化学习中心平台资源上传与课程建设指南1、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数字化学习中心平台资源上传与课程建设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出版事业部沈洁专业课程1课程2课程3课程4课程n模块3-1模块3-2模块3-3模块3-4模块3-n知识点3-3-1技能点3-3-2技能点3-3-3知识点3-3-4知识点3-3-5技能点3-3-n习题作业教学录像教学课件电子挂图教学案例教学动画模拟实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6555976.html
9.职校老师必备的课件下载网站!你想要的这里都有!今天,小编给老师们精心筛选了6个职业教育课件资源网站(已确认都是安全网址,部分网站需要付费才能下载),赶紧收藏并转发给身边有需要的老师们~ 1.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http://download.cucdc.com/ 2.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和数字学习中心 http://zyjy.class.com.cn/index.jsp# https://m.sohu.com/a/327506264_214420
10.小学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通用7篇)2、数字资源应用情况。 学校在信息化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上进一步倾斜,已购买一部分教学用光盘和软件,添置教学用设备器材,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在学校网站上不断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库逐步充实,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还不高,校外教育资源库不善于利用,教师之间缺乏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学校优质https://www.ruiwen.com/shishifangan/7578224.html
11.信息化教育教学论文范文(通用8篇)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有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全球优秀公选课资源平台、精品课程申报以及建设平台、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等。这个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的优势主要有:第一利用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https://www.unjs.com/lunwenzhaiyao/jiaoyujiaoxuelunwen/20100703230634_183165.html
12.咸阳市秦都区职业教育中心2023年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咸阳市秦都区职业教育中心位于咸阳主城区渭河南,西兴高速咸阳出口西。占地面积192亩,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87人,在校学历学生3100余人。学校设有“三系一部”即艺术师范系、汽车机电系、信息工程系和培训部,开设有幼儿保育、交通运输、信息技术服务、人工智能四大类专业,含五年制(3+2)高职(大专)专业6个,https://www.xyteach.cn/news/info/16
13.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区别范文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根本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又回到根本问题上来了,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呼吁我们的教师开发丰富多彩的,图形声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这一切归根结底要求我们教师有教学经验和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能力。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时代赋予我们职业教育人的使命,我们应该勇敢承担起来。一https://www.gwyoo.com/haowen/268465.html
14.2022年社旗县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八、教学实施 (一)专业师资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专任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应合理,至少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建立“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其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应不低于85%;应有http://www.sqzz.cn/teaching_research/detail/content/10362
15.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方案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发展院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 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保障 职业院校整体建设内容 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通过应用服务的支持被用户使用,包括通用性基础教学资源、数字化仿真实训资源、数字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626/10/75952871_983769396.shtml
16.关于转发《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根据个人自愿参加原则,由参与活动教师本人于2024年4月1日-10月15日期间登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www.eduyun.cn)上传活动作品,具体内容及步骤详见附件4。 (六)职业教育专项组(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案例、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含样章)) 由学校组织部门在项目平台统一申报,注册成功后学校管理员或教师于2024年7月15日-https://www.xzeduc.cn/index/news/119
17.新余市职业教育中心中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2023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是向社会宣传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展示学校风采风貌和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学校主动与社会沟通,接受社会监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根据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3年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和报送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认真http://www.xyzjzx.cn/a/news/notice/5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