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发展沿革及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既是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的3个重要发展阶段,也是课程的3种重要表现形态,三者之间既有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也有课程发展的外延变化。纵观15年的建设历程和应用现状不难发现,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存在课程总量偏少、结构失衡、质量不高、效益偏低、创新不足5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发展沿革;问题

一、引言

从2003年建设精品课程,到2011年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再到2017年认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的概念内涵、理论界定、表现形式、传播途径、实施过程、评价标准、认定机制等内容,既有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也有时代变迁的外延发展。回顾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15年的建设历程与应用现状,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指导现阶段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也有利于促进未来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发展沿革

高校大规模建设精品在线课程,大致经历了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个发展阶段。不论是精品课程,还是精品开放课程,或者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是教育部主导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一)精品课程建设阶段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2003—2010年间我国高校累计获准立项建设各类国家精品课程3910门,其中本科教育类课程2515门、高职高专类课程1043门、网络教育类课程209门、军队院校类课程143门[3]。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启动实施和全面推进,在变革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共享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时空、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可用性不强、有效性不高、示范性不强、影响力不大、参与度较低和利用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二)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阶段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4]。

截至2017年10月底,爱课程平台已经正式发布和上线运行了292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本科教育类课程1766门、高职高专类课程759门、教师教育类课程242门、网络教育类课程160门,1766门本科教育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具体学科分布情况详见表1。此外,爱课程平台还正式上线发布了988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讲座视频累计高达7047集,具体学科分布情况详见表2。与精品课程相比,精品开放课程在建设理念、方法、要求、技术与标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不仅明确了课程资源建设的中心地位,还提高了课程资源建设的专业性,但是忽略了对课程推广策略、应用模式、应用绩效和生态进化等问题的研究。

(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阶段

2015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5]。慕课是继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之后,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式、新手段和新方法。不论是国家重点院校,还是普通地方院校,均积极参与各类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并付诸应用实践,因此,有必要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提供主体、服务模式、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教学交互、应用绩效、社会影响等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

三、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存在问题

综观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历程和应用现状不难发现,课程建设与应用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规模效应也在逐步显现,基本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类型的在线课程体系格局,在拓展教学时空、丰富教学内容、共享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活动、变革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6],但仍然存在课程总量偏少、结构失衡、质量不高、效益偏低、创新不足5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课程总量偏少

一方面,从课程数量来看,国家精品课程为391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为2927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为988门,据此可知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另一方面,从高校数量来看,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265所独立学院),据此可知我国高校建设的国家级高水平精品在线课程总量明显偏少。以本科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为例,2515门国家精品课程分布在354所高校;以本科教育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例,通过教育部审核的首批1766门课程分布在306所高校。与国际名校课程相比,不论是整体层面,还是个体层面,国内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建设数量与应用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以作为在线课程建设标杆和旗帜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该校自2001年4月启动实施开放课件项目(MITOCW)计划以来,一直秉承课程资源面向全人类免费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经过17年的持续建设和不断发展,目前MITOCW网站已经在线运行课程2370门,网站累计访问量高达2.23亿人次[7]。

(二)课程结构失衡

笔者以2003—2010年获批的2515门本科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维度对课程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后发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学科布局结构失衡。2515门课程分布在工学、理学、医学等12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理学、医学类课程较多,分别为802门、408门和287门,而哲学、历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较少,分别为28门、34门和45门。②区域布局结构失衡。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华南地区高校,累计获批的课程数量分别为737门、662门、409门、227门、188门、157门和135门。③高校布局结构失衡。2515门课程分布在354所高校,位列前三位的高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课程数量分别为92门、83门和71门,仅有1门、2门和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高校累计分别有109所、57所和37所。

(三)课程质量不高

课程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核心与关键[8]。近年来,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内容不断完善、形式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但是与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国际名校在线课程相比,在内容设计、资源开发、活动实施、学习支持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课程整体质量不高。

1.课程内容设计理念不够先进

笔者对爱课程平台上线的55门面向本科教育层次的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容概要进行梳理后发现,55门课程均是以学科为中心来选择、组织和设计内容。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设计,坚持学科结构组织原则,虽然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明确学科的基本逻辑结构,理解学科的独特探究方式,但无法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与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的先进课程内容设计理念还有明显的差距。

2.课程资源开发类型不够丰富

精品课程建设阶段,网络教学资源仅作为教学条件的一个构成要素,课堂教学实录也仅作为教学效果的一个评审依据,课程资源开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阶段,已经将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作为基本建设要求,将课程资源的丰富多元和开放共享作为重要发展目标。整体来看,以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文字教案为主的基本课程资源较为系统完整,而以习题、测验、讨论、活动、作业等为主的拓展课程资源数量偏少且类型不多。

3.线上线下课程活动实施联系不够紧密

4.课程学习支持服务不够完善

(四)课程效益偏低

课程效益是指受教育者和社会从课程中获得的效果和利益,课程给受教育者和社会带来的利益的多少是衡量课程效益的重要标准[9]。整体来看,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效益偏低,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课程经费投入产出偏低

教育部对获准建设立项的各类国家精品在线课程下拨配套建设经费,如国家精品课程10万元/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0万元/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5万—20万元/门,绝大多数高校还会进行二次经费配套,假定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标准为30万元/门。笔者对53门以传播优秀传统中华文化为宗旨的历史学类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授课视频时长进行统计后发现,授课视频时长超过10小时的仅有5门课程,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课程最长,为18小时49分钟,低于3小时的有5门课程,其中最短的课程时长为2小时13分钟。进行简单的成本效益核算可知,授课视频时长最长的课程投入产出比为1.6万元/小时,最短的则高达13.6万元/小时,全部课程平均投入为5.4万元/小时。当然,课程建设经费的成本效益核算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估制度、标准与办法。

2.课程资源利用效率偏低

截至2017年11月11日,在53门历史学类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中视频播放次数最多的是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课程,达12.75万次,而播放次数最少的课程,仅有0.41万次,53门课程的平均播放次数为2.91万次。与网易排名前三位的国际名校视频公开课“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哈佛大学)、“机器学习的动机与应用”(斯坦福大学)和“心理学导论”(耶鲁大学)分别高达62.1万次、49.5万次和31.2万次的视频播放量相比,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就显得有些相形见绌。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各类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3.课程建设辐射效应偏低

(五)课程创新不足

1.课程评审机制创新不足

3.课程传播机制创新不足

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基础性的课程建设、保障性的课程传播和关键性的课程应用3个方面的工作,而课程传播一直是各项课程建设工作的薄弱环节。课程传播机制创新不足,导致了各类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传播范围小、使用人数少和利用效率低。

四、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1]谢锦霞.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应用机制的建立与探索[J].数字教育,2017,(4):10-13.

[3]杨方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启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20):45-53.

[6][11]杨方琦,杨晓宏.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传播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3):55-60.

[8]范立新,蒋胜永,黄龙军.高校课程质量标准建设新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170-172.

[9]黄保安.课程效益评价浅论[J].新课程研究,2010,(29):125-128.

[10]江新华.论我国学术评审制度的缺陷与创新[J].科学学研究,2005,(5):618-622.

作者简介:杨方琦(1982—),男,湖北通城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

本文发表于《数字教育》2018年第3期(总第21期)高教数字校园栏目,页码:38-43。转载请注明出处。

THE END
1.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经管文库(原现金交易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921208-1-1.html
2.关于公布2023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名单的公告智慧教育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遴选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3〕26号)要求,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遴选和公示等程序,决定认定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机器人(21.780,-0.21,-0.95%)组装与调试http://finance.sina.com.cn/tjhz/2024-12-09/doc-incyvxpt5904968.shtml
3.商政通关于拟推荐2023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评审情况的公示.2024-03-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遴选工作的通知.2022-07-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遴选工作的通知.2023-12-28 [4]中华http://zc.vipisall.com/policy/99010JL16DC87IP19Y
4.914项!教育部公布这一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名单新闻资讯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遴选和公示等程序,教育部近日发布公告,决定认定914门课程为2023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具体名单一起来看—— 公告提出,入选课程申报单位要主动与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联系,按要求将课程统一接入国家http://zyycccx.com/newsshow.php?cid=10&id=840
5.关于开展2024年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选工作的通知申报课程应为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教学中实际开设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含实训实习)等。职业教育课程与开放教育课程均可申报。 申报要求 (一)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贯彻国家教育有关教学标准。课程目标定位准确,内容完整,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资源丰富,有机https://zyjszx.ynou.edu.cn/article/show/5961.html
6.河北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20240804225141.pdf河北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pdf 7页内容提供方:LLFF222 大小:508.64 KB 字数:约1.01万字 发布时间:2024-08-05发布于山东 浏览人气:26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河北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804/8111000121006116.shtm
7.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申报与评审标准解读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申报与评审标准解读 主讲人:王岩 课程简介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是打好高等教育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的重大行动。本课程中,主讲人介绍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申报流程;并从名额分配、历届认定数量、课程平台情况三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申报形势进行了具体分析;重点从认定范围和数https://www.ttcdw.cn/p/course/o/o_796134591510237184
8.国家级五大金课建设评审指标(建议收藏)2、评审指标细则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及描述 分数 一、课程内容 20分 1-1规范性 课程内容为高校教学内容,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要求,课程定位准确,教学内容质量高;课程知识体系科学完整。(若课程内容不规范,不适合列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此项为0分。) https://www.360doc.cn/article/39865574_1117013151.html
9.网络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精选6篇)4.精品在线开放课建设应符合《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建设技术要求》和《学院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等方面的要求。 三、主要建设范围 1.重点建设示范校建设专业和专业群的专业核心课程。 2.主要建设省级一流、院级一流、院级重点建设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受用面广的公共基础课(含思政课、创新创业课等)。 https://www.ruiwen.com/word/wangluokechengjiansheshishifangan.html
10.2024年度上海开放大学在线课程资源建设项目—课程资源第三方评审三、采购方式:综合评审 四、成交信息 供应商名称: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成交金额:199,000.00元 服务内容:课程资源第三方的评审服务。 交付时间:2025年11月15日前完成。 五、评审专家名单 倪军、陈桂宝、王兰成 六、代理服务费收费标准及金额 https://www.shou.org.cn/2024/0516/c8342a94537/page.htm
11.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旅游景点紧跟国家旅游业发展规划建瓯光孝寺,通过企业提供的岗位标准运城北站,为开发岗位培训课程 提供职业标准、政策法规、岗位标准、业务相关音、视频素材的资源检索、在线 指导,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员工培训、业务流程规范等方面快速发展汴绣,最终 实现旅游行业、企业整体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https://www.loghao.com/lvyou/xinxi/81/14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