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的广泛深入,“中文+职业教育”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1]自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后,“中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一出现便引发学术界的广泛研究,现阶段有关其理论结构与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还未形成完整体系,亟待诸多学者展开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2]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双语”师资团队建设两个维度出发,深入探讨东南亚“中文+职业素养”国际中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利用好国际中文教育和典型职业教育资源库,推进网络中文课堂建设;充分发挥东南亚地区孔子学院力量,培养中文和职业素养“双师双语型”教师,探索东南亚本土教师培养方案等发展路径,以期能够打造出顺应全球化趋势的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模式,提升中国教育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辐射力,进而促进中国人民与东南亚地区各国人民民心相通。
一、“中文+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及实施意义
(一)“中文+职业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
“中文+职业素养”教育是“中文+职业教育”的下位概念,它顺应了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需求,是在实现语言国际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对中文语言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进行整合,为东南亚地区培育兼具中文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这一教育模式呈现出多维度的特征,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学习语言。开展中文教学,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其在日常交流中的理解、表达能力。二是培养职业技能。为在东南亚地区中资企业里工作的本土员工提供日常工作所需的技能培训,根据学习者从事的不同职业领域进行差异化教学,培养课程包括但不限于技能培训、沟通合作、问题解决等主题。三是提升职业道德与素养。教导学习者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个人声誉,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学习者与同事和谐共处。四是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培养学习者在中国企业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的交流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同时,也增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为提高中国企业所在国家、地区的政府、民众和雇员的认可度,促进跨国企业合作和国际交流奠定基础。五是职业规划与发展。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兴趣、优势和目标,进行未来的职业规划,让他们在行业内有更强的竞争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东南亚地区实施“中文+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内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不断推进,鉴于缺乏强有力的语言支持,以东南亚地区为代表的海外市场正处于严重缺少“通语言,精技能”的综合型人才的困境。2019年4月至6月,由全国工商联牵头,各省区市工商联、各直属商会联动,共计有917家民营企业参加了“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民营企业现状问卷调查后发现,“一带一路”沿线的中资企业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高素质人才、员工懂中文的不多,跨文化交流存在阻碍等。[3]此类供需不均衡性也预示着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还需要将中文与职业教育随之“推出去”,持续建设“中文+职业素养”这一新型的教育模式,尽可能为本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最终实现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中文的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
二、“中文+职业素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中文+职业素养”教育是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一次崭新尝试,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关键一步,但在开设特色课程、打造教学资源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上,它还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一)“中文+职业素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有待健全
(二)“中文+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需持续强化
教育想要实现国际化,关键在于要实现学校和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现阶段,国际中文教师偏重于语言教学,职业知识储备有限;而职业专业型教师却受到语言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制约,职业教学成效不佳。当前亟需大量既精通东南亚地区小语种又能开展双语教学的职业专业型教师。
三、推动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新体系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持续走深走实,开展高质量的“中文+职业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领域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需立足东南亚中资企业实际需求,加强内培外引,重视师生使用反馈,加速资源集成。
(一)技术赋能,模式创新,建设高水平教学资源体系
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应发挥现代科技优势,顺应中介化、分散化、非物质化趋势,[9]充分依托语音识别、大语言模型、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在东南亚具备条件的国家和院校运用人工智能构建典型职业场景,组建智慧功能教室,开展远程教学,同时在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平台中引进“中文+职业素养”教学课程与数字化资源,进一步推动公共数字教资源规模化应用的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在建设海量中文与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将中文联盟平台的集成作用充分发挥,提高资源应用效率,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线上“中文智慧教室”建设力度,探索最适合“中文+职业素养”教学模式的数字教育发展路径。
(二)分层培育,团队护航,打造“双师双语”教师队伍
“双师双语型”教师要掌握扎实的文化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也要有较强的教学调研能力、职业实践技能、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素质,更要通晓中外语言,具备跨文化理解能力。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双语型”教师队伍,可以采取分层培育的方式。筑基阶段,为职业中文教师提供基础的中文教学和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包括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学科知识、基本的职业技能等;配合导师制度,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初级教师的导师,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丰羽阶段,组织职业中文教师继续深入学习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包括课堂管理、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内容;强化职业素养培养,包括团队合作、沟通技巧、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提供实践机会,让有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到真实的教学活动中,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到一线企业工作交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和职业素养。强翼阶段,建立持续发展机制,要求职业中文教师进行定期的自评、互评和反馈,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可改进空间,并为其提供不定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保持其中文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持续提升。
同时,应发扬“跨界、融合、共长”的团队建设理念,加大内培强度,加强外引力度,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和当地中资企业力量,扩大与海外职业教育领域及跨国企业的国际合作范围,培养更多的东南亚本土职业教师,增强其“自我造血”功能。
【本文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课题“东南亚‘中文+职业素养’国际中文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2YH56C)和国务院侨办课题“东南亚华文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塑造研究”(项目编号:22GQB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蔡颂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委党校67期中青一班学员;谢泓玥为在读博士)